中国书法简史 下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10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书法,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艺术。
它的形成、流传和发展,是有其深远历史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
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一、殷商—甲骨文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三、春秋战国—石鼓文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七、两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草千子文》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塔铭、《龙藏寺碑》等十、唐朝1、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十三、明朝—董其昌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
金文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书法艺术也随之发展。
在汉代,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怀瓘、王羲之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唐代八大家”。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草书和行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文征明、唐寅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新的书法
形式,如“钩玄”、“狂草”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四)草书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
”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
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
唐张怀《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
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
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
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终年帖》(张芝)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
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一)三国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
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
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
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法的历史发展历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和描绘。
它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艺术审美的内涵。
书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
最早的文字形态是象形文字,以动植物形态为基础,其刻写和描绘成为了原始的书法形式。
不过到了商朝时期,象形文字已经逐渐演化为更加繁复的表意文字,此时的书法形式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和风格。
周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
周代的史书《尚书》提到,周人在文字书写上注重规范,强调刻画的匀称和谐。
这是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书法开始以规范的形式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理论体系。
六书理论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和指导。
秦汉时期是书法的重要转折期。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书法开始以统一的标准出现。
充实更加注重形式的规范和精美。
同时,汉代的篆书、隶书等书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了更丰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在这个时期,书法的艺术性不断提高,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象征。
隋唐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书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经历了蓬勃发展和广泛传播的阶段。
隋朝的颜勤礼、欧阳询等书法家,以及唐朝的怀素、杨凝式等书法家,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形成了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风格,同时也吸收了前代书法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到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赵孟颖、欧阳修等书法家以及王之涣、黄庭坚等文人都对书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个时期书法以楷书和草书为主,注重笔画的灵动与墨迹的浓墨,追求“疏而不漏,密而不破”的艺术效果。
明代是书法艺术的一个丰富和多样化的时期。
明代的书法家有文徵明、邓石如、董其昌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明代书法发展的一种趋势。
同时,明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使书法成为了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