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9 MB
- 文档页数:5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8雨水侵蚀地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具使用PP 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
有同学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A :因为水把土壤冲走了B :我认为一些松软的土壤吸水之后变硬了,出现沟壑了。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讨论。
小组展示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讲解:溪流对地表有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实验操作: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多做几次。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呢?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黄河水流经过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击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上堆积的黄土等物质为华北平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河等大小河流则是搬运这些材料的”传送带”。
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今天的华北平原。
三、应用与拓展认识强降雨带来的灾害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場、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并记录下来。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设计1. 怎样才能省力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
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
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2、掰手腕比赛: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同学评判)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
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
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
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
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拔图钉比赛: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二. 新授1. 简单机械的应用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将桶盖打开将泥桶送上房檐将谷物磨碎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心生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地球》1. 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
2. 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第2课《天气和气候》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特点。
2. 学习气温、降水、风向等气象要素,了解气象灾害及预防。
第3课《生物与非生物》1. 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
2. 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第4课《生物的多样性》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 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第5课《生态系统》1. 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学习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了解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科学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讨论等。
3. 学生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如地球仪、气象工具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如科学知识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学习第1课《我们的地球》。
2. 第3-4周:学习第2课《天气和气候》。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身边的科学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第2课:观察与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3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第4课: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本册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评价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每课教学时间为40分钟,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环节。
2. 每周安排两节科学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学习和实践。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试剂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科学资料和视频。
八、教学进度计划:第一单元:身边的科学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周)第2课:观察与探究(1周)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3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周)第4课:生活中的科学实验(2周)九、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问题或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露和霜教案教案标题:观察露和霜教学目标:1. 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观察露和霜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观察露和霜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图片或实物展示露和霜的形成过程;3. 实验材料:玻璃杯、冷冻水。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露和霜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见过露和霜,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使用PPT或黑板,简要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重点强调露和霜是水蒸气在接触冷物体时凝结而成的,露是在夜晚形成,霜则是在早晨形成。
Step 3:观察实验(15分钟)将一杯冷冻水放置在教室内,让学生观察杯子外表面是否会出现水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水滴,与露和霜有何关联。
Step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发现冷冻水杯子上的水滴就是露的表现形式。
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出现露的情况,并让他们分享。
Step 5:小结(5分钟)总结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强调观察露和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Step 6: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的草地、花叶、窗户等是否有露水或霜结。
鼓励他们记录观察结果,并在下节课分享。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露和霜的形成情况,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报告中要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形成原因以及自己的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露的认识。
通过拓展活动和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走进大自然1. 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2. 探究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1. 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 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1.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认识地球的结构2. 探索宇宙的奥秘第五章:人体的秘密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2. 探究人体生理功能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冀教版)2. 实验器材: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科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六、教学安排:第一章:走进大自然1课时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2课时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3课时第四章:地球与宇宙2课时第五章:人体的秘密3课时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及实验操作技巧。
难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实验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第一章:物质与能量1.1 物质的三态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1.2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如溶解、蒸发、燃烧等。
第二章: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推动、拉扯、挤压等。
2.2 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第三章:运动与力3.1 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3.2 力与运动的关系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推动物体使其加速或减速。
第四章:声音与光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4.2 光的性质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折射现象等。
第五章:地球与宇宙5.1 地球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形的分布。
5.2 宇宙的认识介绍宇宙的概念,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星座,了解宇宙的奥秘。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6.1 生物的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2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7.1 植物的生长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茎叶生长等。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事例说明杠杆作用;●会做杠杆原理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木棍、支撑用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帮助我?2、操作者说说自己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不是罐头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最为简单机械之一。
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结构,探究杠杆功能。
1、谈话:在力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硬棒。
)2、教师画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点。
3、游戏实践: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名称。
⑵比比谁力气大?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力气大。
早晨表现明显,天气比较冷,周围的空气也比较潮湿。
假设:露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小水滴
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空气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在融化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在烧杯外壁凝结成小水珠。
那让我们说一说露的形成吧?请大胆表达
教师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汽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
播放视频遇冷
学生分小组实验、记
录实验、填写实验报
告单
空气的温度高于冰水
混合物的温度
请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实
验结论
学生更系统的了解露
的形成
课后小结实验过程中学生课堂秩序出现小范围混乱,以后应加强课堂秩序教育,整体良好,。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水的特性,学会节约用水。
2.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学会安全使用实验仪器。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水的特性和节约用水》1.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养成良好习惯。
第2课《物质的变化》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等。
2. 学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第3课《简单机械》1. 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如杠杆、滑轮等。
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第4课《动物的一生》1. 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
2. 学生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5课《太阳和地球》1. 学生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方法:结合观察、实验、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仪器、课件、教学素材等。
六、第六课《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
2. 学生学习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七、第七课《地球上的水》1. 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2. 学生培养关爱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八、第八课《人体的运动系统》1. 学生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如骨骼、肌肉等。
2.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简单的运动技巧。
九、第九课《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 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第一章:物体与材料1.1 认识不同的物体和材料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和材料,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内容:介绍各种物体和材料,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
教学方法:观察、触摸、讨论1.2 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溶解过程。
教学内容:介绍溶解的概念,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第二章: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学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学习用力图示表示力。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2.2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第三章:简单机械3.1 杠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判断杠杆的类型和力臂的长度。
教学内容:介绍杠杆的概念和类型,学习判断力臂的长度。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3.2 滑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原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计算滑轮的省力效果。
教学内容:介绍滑轮的原理和计算省力效果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第四章:声音与光4.1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点。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记录、讨论4.2 光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光的现象。
教学内容:介绍光的基本性质和现象,进行光实验,观察和解释光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第五章:生物与生活5.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第一章:物体与材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不同种类的物体。
2. 让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能够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的使用场景。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基本特征2. 材料的分类及特性3. 材料的运用三、教学重点1. 物体的基本特征2. 材料的特性及运用四、教学难点1. 材料的特性及运用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了解不同材料的运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同材料的认识和运用。
第二章:力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能够辨别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运用三、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四、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运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力的认识和运用。
第三章:热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热现象的表现。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能够运用热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现象的基本概念3. 热现象的运用三、教学重点1. 热现象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原理四、教学难点1. 热传递的原理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热现象的表现,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热现象的认识和运用。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能够运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新版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Unit 1 知水真知水(总计三课时)课时1:水的作用•主题:探究水的作用和重要性•教学目标:–了解水的作用和重要性–能够描述水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教材与教师教材–课件、投影仪–PPT幻灯片(包含图片和相关内容)•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干旱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关于水的重要性的思考。
2.激发兴趣:播放一个有关水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水的作用的兴趣。
3.知识讲解:通过PPT幻灯片,详细解释水在植物生长、生物体内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实验活动:安排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一小片草地经过浇水后会变得绿色,进一步理解水的作用。
5.总结回顾: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并总结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展示给全班。
•作业布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回答课后习题。
课时2:水的三态•主题:探究水的三态及相互转化•教学目标:–了解水的三态及相互转化–能够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教材与教师教材–课件、投影仪–实验器材:水、玻璃杯、冰块、火•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水都有哪些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
2.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水的三态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知识讲解:通过PPT幻灯片,详细介绍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4.拓展学习:播放一个有关实际应用的短视频,如水的汽化过程在热水器中的应用。
5.总结回顾:学生回答几个与水的三态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回答课后习题。
课时3:水的净化•主题:了解水的净化与节约•教学目标:–了解饮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净化方法–能够描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及几种节约用水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教材与教师教材–课件、投影仪–实验器材:水、杂质模型(例如黏土、纸屑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几张图片,引发学生对当前环境中水的净化和节约问题的思考。
2.知识讲解:通过PPT幻灯片,详细介绍饮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净化方法,并简述几种节约用水的方法。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课题:《探索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传播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1.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激光笔、透明塑料板、白纸、直尺、铅笔。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激光笔,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激光笔有什么特点吗?”3.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二、探究光的传播1.教师出示透明塑料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透明塑料板有什么特点吗?”3.教师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透明塑料板上,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5.教师将白纸放在透明塑料板后面,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三、实验探究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板,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四、巩固知识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3.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关于光的传播的现象?”5.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教学评价:1.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
3.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传播实验设计与操作。
在教学重点1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发现,光在透明塑料板和白纸上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么你们认为,光在其他均匀介质中,比如水中,也会沿直线传播吗?”学生A:“我觉得会,因为光在空气和塑料板中都是直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冀教版)第一章:物质的状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状态的物质。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
2. 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冰、水、空气等。
2. 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如温度变化、压力变化等。
第二章: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
2. 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运动、形状改变等。
教学活动:1. 进行力的实验,如拉力、压力等。
2. 讨论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效果。
3. 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记录。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和转化。
2.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能量。
3. 让学生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1. 能量的概念和转化。
2. 不同类型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3. 能量转化的过程,如摩擦生热、电灯发光等。
教学活动:1. 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如摩擦生热、电灯发光等。
2. 讨论不同类型的能量及其转化过程。
3. 进行能量转化的观察和记录。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生物。
3. 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不同类型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如植物的根系、动物的迁徙等。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类型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 讨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进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第五章: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3.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特点。
课后小记:本课的教学思想是先组织学生动手体验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后联系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事例来认识简单机械;最后寻找生物器官与简单机械结构的联系。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在学生的心目中阿基米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此,他说的话应该是科学的、可信的。
但是抬地球的举动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矛盾的心理,形成了学生急切地要探求结果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研究撬棍学问的兴趣,经过活动1、2、3的实验探究学习后,教材又设计了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回答“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这个从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实际上却无法实施的问题,为学生展开想像创造了较大的空间。
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课后小记:本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轮子出发,在学生研究了杠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轮轴、滑轮及齿轮的作用。
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帮助学生利用杠杆工作时省力的原理去分析轮轴工作时的省力原理;活动2在认识轮轴的基础上,认识各种“变形”的轮子;活动3组织学生研究滑轮的种类和作用;活动4为学生提供了细致的研究齿轮的方案,学生则可以在方案的提示下独立进行研究。
通过四个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轮轴、滑轮及齿轮等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简单机械能提高工作效率。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认识斜面类的简单机械。
斜面类的简单机械包括斜面、尖劈、螺旋几类,都是学生日常所见的机械中常用到的简单机械。
本课教材出示了斜面和螺旋的内容。
教材由四部分内容组成:认识斜面、研究斜面的作用、研究螺旋的作用、斜面类机械的应用。
课后小记:本课以学生常见的自行车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认识机器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四部分以及每部分包括的部件组成。
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的综合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有关简单机械的认知,认识到简单机械可以组合成各种复杂的机器,这些机器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1课:物质的性质第2课:物质的分类第3课:简单的物理变化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第4课:空气的力量第5课:水的秘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身边的科学现象。
难点:物质的分类,物理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2.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
3. 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安排:第1-2周: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3-4周: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2. 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解新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开展科学讲座或科普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
册实验题
四、实验题目:沙洲的形成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关于沙洲的形成,我的解释是:
五、实验题目:钟乳石的形成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我认为,钟乳石是这样形成的:
我的理由是:
在这个实验中,用()模拟(),用()模拟()。
六、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我们通过实验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实验中用()模拟(),用()模拟(),用()模拟()。
七、把斜面“卷”起来
把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卷起来的斜面变成了什么形状?
会变成螺旋形状。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圈起来的斜面有什么优点?
(3)我发现:
八、研究斜面的作用(1)
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拖住了物体?
我认为,斜面有()的作用。
九、斜面的作用(2)
把同样的物体放在同样的地方
以下哪种方法省力?哪种方法
省距离?
我发现:把一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时,斜面的()不同,所用的()也不同,斜面坡度越大,所需的力越(),被移动的距离越()。
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力越(),被移动的距离越()。
也就是省()费(),省()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