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翻译的等效性和灵活性
- 格式:ppt
- 大小:683.00 KB
- 文档页数:19
探索英汉翻译的精确性和灵活性2019-10-23摘要:翻译是语⾔的基本功能之⼀,是把⼀种语⾔⽂字的意义⽤另⼀种语⾔⽂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项对语⾔进⾏操作的⼯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门集创作性、科学性于⼀体的语⾔艺术。
它要求译员充分掌握灵活选词、直译与意译等翻译技巧,⼒求译⽂精确、简洁、⽣动、传情、⽂雅。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精确性灵活性翻译是使⽤不同语⾔的⼈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运⽤⼀种语⾔把另⼀种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完整地再现的语⾔活动。
翻译⽬的是要把别⼈意思⽤译语尽可能精确地传达出来,⽽不是⽤译者⾃⼰的意思来代替别⼈的意思。
翻译的这⼀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只能充当“代⾔⼈”的⾓⾊,起到灵活地传递信息的作⽤。
关于翻译的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观点。
概括来说就是要求译⽂忠实原⽂,通顺流畅,符合语⾔规范,选词要精确、⽣动、传情⽽达到⽂雅。
好的译⽂,既忠实于原⽂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流畅。
与原意⼤相径庭的⽂字,不管多通顺,都称不上是成功的翻译。
请看下⾯⼀个句⼦的英译汉的不同译⽂: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1. 读书能给⼈乐趣,⽂雅和能⼒。
2.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采,可以增长才⼲。
3. 读书可以怡情,⾜以傅采,⾜以长才。
译⽂1既忠于原⽂,读起来也顺⼝。
可算是很不错了!但当我们读译⽂2时,相⽐之下,译⽂1逊⾊了。
因为译⽂2能给⼈⼀种全新的、富有表现⼒的感受,如同夏天吃了冰淇淋,清凉甜美爽到⼼底!这样翻译不仅符合了“信”、“达”的标准,还具有“传神”的效果。
这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溶⼊了⾃⼰的真情实感,是⽤⼼⾎来装修了。
当我们读了译⽂3时,⼜会情不⾃禁地拍案叫绝,⽐起译⽂2⼜“更上⼀层楼”!因为这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英语原⽂是英国著名散⽂家培根的名⾔,全⽂显古朴风格。
翻译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指南1.翻译质量管理的核心概念翻译质量管理是确保翻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和行业标准的系统性过程。
核心概念包括:(1) 等效性等效性是指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的对应关系。
包括:•语义等效:确保意义准确传达•语用等效:保持语言功能和效果•文体等效:维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案例:在翻译"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时,直译为"天上下着猫和狗"显然无法达到语用等效。
合适的翻译可能是"大雨倾盆"或"雨下得很大",这样既保留了原句的夸张效果,又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2) 可读性可读性指翻译文本易于理解和流畅的程度。
影响因素包括:•句子结构•词汇选择•逻辑连贯性案例:将英文学术论文翻译成中文时,需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避免直接照搬英文的长句。
例如:原文:The study, which was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and involved more than 1000 participa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conclusively demonstrated that regular exercis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不佳翻译:这项研究,其进行了五年时间并涉及了来自不同背景的1000多名参与者,结论性地证明了规律运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改进翻译:这项为期五年的研究涉及了1000多名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
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规律运动对身心健康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3) 文化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包括:•习语和成语的处理•文化特定概念的转换•社会规范和禁忌的考虑案例:在将营销材料从英语翻译成阿拉伯语时,不仅需要考虑语言转换,还要注意图片和色彩的使用。
【精品文档】英语翻译的灵活与原则介绍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英语翻译的灵活与原则介绍翻译中,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
缺乏灵活性会影响表达效果,如“ 月亮代表我的心”若“忠实地”翻译为“Themoonstandsformyheart”就不如灵活地翻译为“The moon reflects my mood”(字面意思:月亮反映我的心情)更容易理解,因为世界各地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曲高和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译为“Highbrowsongsfindsfewsingers”就很难传达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翻译成“Highartishardtounderstand”或“Elegancemeansloneliness”(高雅意味着孤独)更妥。
又如,把“日出江花红胜火”翻译为“Theflowersinriverareredderthanfirewhenthesunrises”就不像是写景的句子,译为“Beneaththerisingsun,riversareaflamewithflowersinbloom”才有诗意。
(字面意思:旭日冉冉,江花盛开江如燃)缺乏灵活性有时还会损害原则性。
英语中gallant有“英勇”和“善于讨好女性”两方面意思,和汉语中“风流”确实对应得很好,但很多专家对号入座地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人物”翻译为gallantheroes,会让人误以为周瑜、诸葛亮等在战场上和情场上都是高手。
其实只要译成heroes就可以了。
结合中国历史整句话可以翻译为:“ChinesehistoryseesYangtzerun;thousandsyearsandmyriadheroes,with rolling wavesaregone”。
略谈翻译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的过程,包括多种形式如文本翻译,口译,视觉翻译等。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坚持在翻译的过程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均衡。
翻译的原则性,首先是古今语言的差距,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考虑。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熟练掌握以古文还原的词语,使古今语言的差距得到有效的弥补,而不同文化的背景也要在翻译工作中充分考虑,以便于在不同的语境中调和出较为优美的意境。
此外,原则性还可以突出结构、句法、语法之间的正确对应关系,以保证译文更加通顺、优美。
另外,翻译还不能完全局限于原则性,应该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多样的翻译策略可能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但优秀的译者总能以最合理的方式翻译出良好的译文。
这些翻译策略有时结合一定的背景知识,有时根据母语国家的文化状况调整译文的风格,有时甚至结合有创意的自由发挥,使译文的效果更加出色,突显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及文化特色。
总之,翻译既要符合原则性,又要具有灵活性。
而翻译准确、简单优美的内容,往往需要一个对古今语言和不同文化的极高认知能力,以及以优雅效果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理解者,凭借这种敏锐的判断力和技术的熟练,可以将复杂的文本转化成美妙的句子,在不同文化之间传达无形的思想。
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看商务合同翻译的灵活性摘?要:国际商务合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其特殊的社会和交际功能,使得人们对其翻译精准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的对等,即能准确、高效地传达有效信息,这对于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词性的灵活转换、长句的灵活处理、语态的灵活转换三个方面初步分析了功能对等原则下商务合同翻译的灵活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商务合同翻译;灵活性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基础,国际商务合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国际商务合同因其特殊的社会和交际功能,即告知信息、规定权利和义务,从而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契约体,属于法律文本,具有特殊的法律功能,这就要求合同翻译具有很强的精准性,否则合同就不能达到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效果。
这是翻译国际商务合同文件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的对等,即能准确、高效地传达有效信息,这对于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1.用词特点(1)用词正式严谨。
作为一种特有的法律性文本,商务合同要体现其具有法律效力的特征和展现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因此,在翻译商务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合同的法律用词特点,不可随便用普通词语代替。
(2)多使用专业术语。
商务合同中的专业术语出现特别多,但归其种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法律领域和商务领域两大类。
术语词汇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带有专门的含义,具有意义单一性,在翻译时一定要把握术语词汇的准确意思,否则翻译出来的意思会有失偏颇。
术语的翻译是要靠长期的实践和求教于专家才能有所提高的。
2.句式特点(1)句式复杂严谨。
商务合同中多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等法律公文常用句式,并常常伴有分隔现象、介词、插入语、同位语、倒装句、被动语态等特殊句型。
但同时又极少使用省略句,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歧义。
翻译是一种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精神,这就要求翻译者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文化背景,以及足够的技巧和经验。
翻译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可译性原理和等值性原则。
可译性原则是指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尽量不要更改原文的意思,而是尽量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可译性原则要求翻译者把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句子和段落都翻译出来,而且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
这就要求翻译者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文化背景,以及足够的技巧和经验。
等值性原则是指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但不能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
等值性原则要求翻译者尽量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但也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懂得如何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够把译文表达出来。
可译性原则和等值性原则是翻译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是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前提。
如果没有这两个原则,翻译就不可能完成,而且翻译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守可译性原则和等值性原则,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翻译的灵活与原则翻译中,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
缺乏灵活性会影响表达效果,如“曲高和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应翻译成“High art is hard to understand”或“Elegance means loneliness”(高雅意味着孤独)。
缺乏灵活性有时还会损害原则性。
笔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翻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事实上,“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态度和决心,不仅仅是行动;“女为悦己者容”也不是“让她高兴她就梳妆打扮”。
“容”体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悦己者”也不是随便来讨好的人,而应该理解为触动她心弦的人。
简言之,前句谈事业,后句谈生活,因此可以译为“A true man is ready to die a loyal death for those who know the worth of him; a woman is eager to live a happy life with one who touches the chord in her”。
(字面意思:男人忠于知道自己价值的人并会为之慷慨赴死,女人渴望和触动自己心弦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
译者的理解不仅涉及原文的写作,还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及社会、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
同时由于英语和汉语各属不同语系,中西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1) 语境与词义选择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中,即上下文中,同时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语境的调节。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一引言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难度最大, 英汉诗歌互译更是如此。
诗歌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之一,集韵律美和意境美于一身, 其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至真完美。
诗歌语言朗朗上口、合乎韵律,同时展现诗歌的审美意义。
古今中外的诗人都不断地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建筑性和绘画性, 力求做到诗歌节奏铿锵和谐, 词语组合整齐均匀, 诗歌画面明丽传神, 从声、行、色等方面增强形式美(陈敢,2004)。
诗歌格律是表现其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包括节奏、音韵和诗行等重要因素。
英汉古典诗歌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都刻意追求其节奏美和音韵美。
英汉分属不同语系, 其诗歌表现规律差异很大, 这就增加了互译难度。
二汉语和英语诗歌的音韵特征对比诗歌的突出特点是音韵与格律美, 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 使他们产生共鸣。
因此, 被称为形式美。
汉字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
汉字的字形构成文学的视觉美; 字音构成文学的听觉美; 字义构成文学的想象美(语感美、直觉意象美)(祁志祥,1993)。
英语诗歌形式主要通过重音、韵律、节奏、押韵等表现出来。
然而, 英语语音学的核心概念是“重音” , 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英语常被描述为重音定时语言, 即语言的节奏、重读音节等是重复出现的。
将重音同非重读音节组合就构成了英语诗歌的音步, 形成了英语诗歌的基本格律――扬抑格。
要设法排除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互译障碍, 出色完成诗歌翻译工作,促进相关语言文化交流, 灵活变通是至关重要的。
三诗歌翻译的灵活性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 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
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
翻译是在另一个新的背景下对原文的重新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根据读者、翻译目的、原文风格等关键因素, 确定自己的译文基调, 尽力把握整体平衡, 恰当得体地置换原文语言以及其中的各种隐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