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力量与生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8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对外国雕塑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风格。
2. 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3. 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和文化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外国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以及代表性雕塑作品。
2.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教师提供的雕塑作品图片或实物,并记录下作品的名称、作者、创作时期以及个人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观察到的艺术特点。
3.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件与生命、力量主题相关的简单雕塑草图或泥塑作品。
创作过程中,需注意比例、结构和空间感的把握。
4. 撰写报告: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创作作品的报告,包括作品构思、创作过程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及特点等。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记录部分:学生需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注重细节的把握,如作品的神态、衣纹等。
2. 创作实践部分:学生需在理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体现个人特色。
同时,注意雕塑的比例、结构和空间感的把握。
3. 撰写报告部分:报告需条理清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特点。
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4. 提交方式:作业需按时提交,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提交,同时需附上作品的照片或实物。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2. 创作实践的创新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报告的条理性和内容的详实程度。
4. 作业的整洁度和规范性。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需努力四个等级,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借以反映雕塑》生,术特点。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五、教学难点通过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六、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讲授、归纳、实践操作法。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秦始皇兵马俑雕塑摆件若干,文字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Ipad若干学生准备:多途径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八、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师:学习目标 2.作品是交流料,展示形式要多样化、要创新。
质疑——交流结束后,他组可以提一个问题要求解答。
老师也可参与质疑。
三、我的成果你分享!1.《维伦多夫的维纳斯》(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一:米开朗基罗语: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早已存在于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尝试结合《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来理解这句话。
2.《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二:怎么辩证理解“完美”和“残缺”?3.《掷铁饼者》(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三:米隆是怎样解决《掷铁饼者》的重心稳定问题的?4.《拉奥孔》(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5.(1(2。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
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
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
本课以“顽石中的生命,力量之美,思想的表达,传递精神内涵,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五个小标题,对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当代的外国雕塑作品,做了学习方向的指引。
欣赏雕塑艺术应从雕塑的本质意识把握,即体积意识、环境意识和象征意识。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即体检意识。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做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征意识。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这就必需注重环境意识。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课时建议:本课建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外国的雕塑艺术。
以设疑探究的欣赏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艺术特点与成就,以及这些雕塑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
第二课时重点欣赏18、19、20世纪外国的雕塑艺术。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18、19、20世纪外国雕塑的艺术特点与成就,以及这些雕塑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外国各个历史时期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了解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和分析,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外国雕塑作品中体现的“力量与生命”主题,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和鉴赏外国雕塑艺术打下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雕塑艺术的特点和“力量与生命”主题展开。
具体内容如下:1. 艺术感知:学生需从所给雕塑图片中,选择出五幅能反映主题的作品,并简单描述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2. 探索创作:选取一件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线条、表情、结构等角度入手,感受雕塑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
3. 作品解析:分析作品如何通过线条和造型来表现“力量与生命”主题,包括作品的背景、文化内涵及创作理念等。
4. 艺术日记:学生需记录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对雕塑艺术的看法等。
三、作业要求1. 艺术感知部分要求学生在选择作品时,要准确判断作品是否符合“力量与生命”主题,并详细描述作品特点。
2. 探索创作部分要求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对作品的细节观察和整体把握。
3. 作品解析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并撰写不少于500字的解析报告。
4. 艺术日记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文字形式呈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艺术感知的准确性、探索创作的深度以及作品解析的全面性。
2. 鼓励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成长,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和解析。
3. 评价标准包括作品的准确性、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 通过作业反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力量与生命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
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
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
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
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
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
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
《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
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
《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
《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
《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
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
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
”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五)课后拓展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