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浮萍篇》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11 KB
- 文档页数:3
【关键字】精品古文一、填空题。
(1*10)2、诗歌赏析。
(2*9)三、名词解释。
(4*4)四、简答题。
(4*8)五、论述题。
(2*1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
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诗词鉴赏浮萍寄清水。
随风东西流。
关注我哟☀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浮萍,又称:青萍、田萍、浮萍草、水浮萍、水萍草,是浮萍科水面浮生植物。
叶状体对称,表面绿色,背面浅黄色或绿白色或常为紫色,全缘,具3根不明显叶脉;背面垂生白色丝状根1条;叶状体背面具囊,新叶状体于囊内形成浮出,以短柄与母体相连,随后脱落;雌花具胚珠1枚;果实近陀螺状;种子具凸出的胚乳并具纵肋。
生于水田、池沼或其它静水水域,常与紫萍混生,形成密布水面的飘浮群落,由于本种繁殖快,有如李时珍所云:“一叶经宿即生数叶”,通常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
全草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饲料。
以带根全草入药,性寒,味辛,功能发汗透疹、清热利水,主治表邪发热、麻疹、水肿等症。
浮萍篇魏晋-曹植浮萍寄清水。
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
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
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
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
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
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
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
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
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
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
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
裁缝纨与素。
《浮萍篇》是魏晋时期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属相和歌辞,清调曲。
开篇两句,诗人以浮萍起兴,比喻荏弱女子,她必须依附在水中才能够生活(这里的水比喻男子和丈夫)。
尽管如此,浮萍的命运还是飘忽不定的,只能“随风东西流”,任人摆布,孤立无助。
青青水中蒲其二唐-韩愈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
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
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展开全文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重阳节了。
每到重阳节,就会让人想起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
民间有九月九日登高风俗,故有“登高节”之称,也叫“茱萸节”、“菊花节”。
《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饼,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最具神话色彩的是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方士)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只是“茱萸”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争议不断,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都诸般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这几种植物虽名相近,然皆不同类,有木本者,有草本者;科目也别,有属山茱萸科者,有属芸香科者。
不是一种植物,强混在一起,皆以“茱萸”为名,那么古人重阳插戴者,究竟是哪个“茱萸”呢?茱萸纹锦覆面一、唐诗中对茱萸的记载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人王维生活于唐代。
那么我们就从唐诗的记载中,来寻找和确定茱萸的性状特征。
为树,有叶、花、枝。
《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唐·武元衡):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
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出歌》(魏晋·孙楚):“茱萸出芳树颠。
”《茱萸女》(南北朝·萧纲):“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
”抛球乐(唐·冯延巳):“茱萸微绽菊花开。
”《古意曲》(唐·刘瑶):“茱萸花坠相思枕。
”《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
”杂歌谣辞其二李夫人(唐·李商隐):“剩结茱萸枝。
”乌栖曲(唐·张籍):宫鸟晓鸣茱萸枝。
七哀诗_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哀诗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哀诗魏晋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译文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注释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赏析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两汉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虏骑一作:胡骑)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编一作:名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两汉•古诗三百•乐府•写人•爱国•魏晋南北朝诗•杂曲歌辞•写人•爱国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杂诗七首·其四两汉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梁甫行魏晋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草野一作: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薤露行两汉曹植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吁嗟篇两汉曹植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飘飖一作:飘飘)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株荄一作:根荄)野田黄雀行两汉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行两汉曹植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重阳丨古诗词中赏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汉族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茱萸王维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倘留客,置此茱萸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拟古诗何思澄故交不可忘,犹如兰桂芳。
新知虽可悦,不异茱萸香。
妾有凤雏曲,非为陌上桑。
荐君君不御,抱瑟自悲凉。
九日陪京东马殿院会叠嶂楼梅尧臣谁言天去远,山上有楼台。
峰色引溪色,共入茱萸杯。
行当登泰山,云扫日月开。
柏乌与城乌,两处休鸣哀。
九月十一日书事苏辙东墙瘦菊早开花,九日金钿已自嘉。
黍麦候迟初响罋,米盐法细未还家。
泼醅昨夜惊泉涌,洗盏今晨听妇夸。
归采茱萸重一醉,不须怪问日时差。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李白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送裴图南王昌龄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秋夜陆游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
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
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
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三首范成大双旌暮卷小舂容,画栋云生笑语中。
但觉山光侵酒绿,不知日脚染溪红。
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
谁遣玉蟾催骑吹,归来人影在朦胧。
珠履参陪北海觞,仍邀拥节旧中郎。
碧城香雾连天暝,黄叶霜风卷地凉。
试论曹植诗歌艺术成就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
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
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100字的诗词 100字左右的诗词歌赋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2、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
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
我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一句出自汉末魏初文学家曹植名作《洛神赋》。
是曹植颂扬洛神的句子。
译文:她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
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一句出自汉末魏初文学家曹植名作《洛神赋》。
是曹植颂扬洛神的句子。
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岸边与洛神邂逅的虚构故事。
洛神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诗中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在恍惚之际看到洛神伫立山崖。
第二段写洛神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相互赠答,但担心遇合受阻。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将来而未至的情状和举动。
第五段写洛神来临扈从之多,终以人神道殊,含恨离去。
第六段写洛神去后作者对顾望思慕不忍离去的深情。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第二节曹植的乐府诗一、生平概况曹植(192-232),字子建。
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二、曹植的创作现存诗歌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
是建安时期及以前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80余首诗中,乐府诗有40余首,也是这一时期乐府诗最多的诗人。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
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206篇。
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钟嵘评曹丕: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
颇有仲宣之体则。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
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钟嵘评曹植:植诗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从《美女篇》《洛神赋》看曹植的“情兼雅怨”摘要曹植的作品在钟嵘的《诗品》中被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极言陈思诗赋之绝妙,然而纵观曹植一生尤其是曹丕即位之后,郁郁不得志,使得其作品用情,却也兼有“雅怨”,且借对美女的思慕表现其对君主的渴望,也使其所怨更“雅”,那么,本文分别从曹丕即位前后曹植的作品《美女篇》和《洛神赋》来分析曹植的“情兼雅怨”,同时进一步展现曹植的精神世界,体味其内容的放浪形骸并从更深层次挖掘曹植内心的情与怨。
关键词曹植“情兼雅怨”《美女篇》《洛神赋》From "The Fair Maiden ", "On the goddess of Luo river"found Cao zhi's "feeling and elegant hatred"Hu yanli(Xinlian College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7)Abstract Zhong rong in savoring the review Cao zhi "the high character, high style, elegant feeling hatred, with literary temperament",said his article particularly fascinating, yet in his life especially when Cao pi acceded to the throne,he felt depressed and frustrated.So his work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but also show the depressed emotion.With longing for beautiful women show his desire for the monarchy.Also make his sorrow by more "elegant".The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see Cao pi acceded to the throne, Cao zhi's artical "The Fair Maiden" and "On the goddess of Luo river" to analyze Cao zhi's "love and hatred",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show Cao zhi’s spirit world.Appreciate his work content of romantic and open-minded, and dig deeper affection with hatred in his heart.Key words Cao zhi "feeling and elegant hatred" "The Fair Maiden""On the goddess of Luo river"前言曹植是我国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作家,才华卓著,南朝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铜雀台赋》一鸣惊人,“七步成诗”也为后世之士津津乐道,其“风骨”与“辞采”的完美结合也备受推崇。
曹植词赋鉴赏《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賞析】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今从《文选》。
谬误的典故:“杨花入水化为萍”——论杨花、浮萍意涵转关中的比德观谬误的典故:“杨花入水化为萍”——论杨花、浮萍意涵转关中的比德观摘要:被误传的经典——“杨花入水化为萍”——中透露出的对杨花的喜爱,思想来源于儒家“柔”德观。
作为杨花“化身”的浮萍意象却在文学演进中上升到“君子”象征的地位,而原本备受“宠爱”的杨花意象却下降到“水性杨花”的轻浮女性代表的地位。
在这一升一降中渗透着儒家比德观中的“以水比德”和“端庄敦厚”思想,并最终归结到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
杨花、浮萍意象的正负向转关是儒家比德观的深入化和具象化。
比德观对杨花、浮萍意涵转关的指导作用研究,显示出儒家思想的生命活力,开启咏物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杨花;浮萍;意涵;比德观“比德”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比者,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德,升也”[1]。
根据字面意思即可认识到,“比德观”一开始就是指将相似物加以比说并得到某种意义。
儒家比德观,是指“取譬于自然之美的一种美德”[2],“以自然物(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
”[3]以物比德是重要德修辞方法和认知方式。
儒家比德观体现在咏物文学中主要是两点,一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顺应天道、自然的美德比附;二是赋予物以深刻的人格内涵批判意识,以物比附君子理想人格或精神境界。
花木类本身就是比德对象,而花卉本身意涵德获得与流转也受到比德观德指导。
杨花与浮萍的初始意涵的获得是第一点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物象的初始意涵树立的范式,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必要,而杨花和浮萍在意涵转关中所呈现的人格化特征,才真正体现出儒家比德观的魅力和意义。
一“杨花入水化为萍”之说的背后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散文《绿》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一浮萍诗词摘要:一、引言:介绍浮萍与诗词的关系二、浮萍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浮萍的寓意2.浮萍在诗词中的形象描绘三、诗词中浮萍的意象赏析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2.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四、浮萍在诗词中与其他元素的结合1.浮萍与水的关系2.浮萍与其他自然景物的搭配五、结论:总结浮萍在诗词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自然景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和寓意的载体。
其中,浮萍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同样在诗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浮萍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意象赏析以及与其他元素的结合等方面,探讨浮萍在诗词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浮萍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浮萍,学名为“莲”,是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池塘、湖泊等静水环境中。
在古代诗词中,浮萍寓意着漂泊、无依无靠、随波逐流等。
许多诗人通过对浮萍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情。
1.浮萍的寓意:浮萍的生长状态与漂泊无依的游子相似,因此,它往往被赋予了漂泊、离愁、身世坎坷等寓意。
同时,浮萍的生长环境也使得它成为了诗人们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象征。
2.浮萍在诗词中的形象描绘:在古代诗词中,浮萍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随风摇曳的柔美之姿,也有随波逐流的无奈之情。
许多诗人通过对浮萍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命运的感慨。
三、诗词中浮萍的意象赏析:以下分别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赏析浮萍在诗词中的意象。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池上碧玉簪,池下绿罗裳。
虽然无风色,波纹亦自忙。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浮萍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池塘景色。
浮萍如同碧玉簪般点缀着池塘,又似绿罗裳般为池水增色。
尽管没有风的吹拂,池水依然泛起波纹,与浮萍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2.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这首诗中,杨万里以浮萍和荷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景。
【导语】曹植(192-232),字⼦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三国曹魏⽂学家,建安⽂学代表⼈物。
魏武帝曹操之⼦,魏⽂帝曹丕之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称陈思王。
后⼈因他⽂学上的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曹⼦建独占⼋⽃”的评价。
王⼠祯尝论汉魏以来⼆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苏轼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陶渊明《浮萍篇》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浮萍篇 魏晋:曹植 浮萍寄清⽔,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仇。
恪勤在朝⼣,⽆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虽可爱,⽆若故所欢。
⾏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将何愬。
⽇⽉不恒处,⼈⽣忽若寓。
悲风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裁缝纨与素。
译⽂ 浮萍依附在清⽔上,随着风⼉四处漂流。
成年束发辞别⽗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缘故。
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为何现在岁⽉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茱萸⾃有它的⾹⽓,却不如⾁桂和兰芷。
新⼈即使令⼈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
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将到哪⾥去倾诉? ⽇⽉不会永在天上,⼈⽣短暂如同寄宿。
悲伤的风吹⼊帷帐,泪⽔跌落像滴露珠。
打开箱⼦制作⾐裳,裁剪缝纫洁⽩绢布。
注释 浮萍:⼀种⽔⽣植物,⽐喻⽆依⽆靠,随波漂流的⼥⼦。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
⼀种象征*结合的仪式。
当*成婚时,各取头上⼀根头发,合⽽作⼀结。
仇:伴侣。
恪勤:恭敬勤劳。
⽆端:⼀作“中年”。
瑟琴:出⾃《诗经》,“妻⼦好合,如⿎琴瑟。
” 摧颓:蹉跎。
桂应为樟科⾁桂,⾮桂花。
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可爱:⼀作“成列”。
不:⼀作“⽆”。
所:⼀作“⼈”。
寓:⼀作“遇”。
怀:⼀作“帷”。
曹植《浮萍篇》诗词赏析
浮萍篇
魏晋:曹植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译文
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随着风儿四处漂流。
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无缘故。
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为何现在岁月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茱萸自有它的香气,却不如肉桂和兰芷。
新人即使令人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人。
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心将到哪里去倾诉?
日月不会永在天上,人生短暂如同寄宿。
悲伤的风吹入帷帐,泪水跌落像滴露珠。
打开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缝纫洁白绢布。
注释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依无靠,随波漂流的女子。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
一种象征*结合的仪式。
当*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仇:伴侣。
恪勤:恭敬勤劳。
无端:一作“中年”。
瑟琴:出自《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摧颓:蹉跎。
桂应为樟科肉桂,非桂花。
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可爱:一作“成列”。
不:一作“无”。
所:一作“人”。
寓:一作“遇”。
怀:一作“帷”。
发:打开。
一作“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