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1000字完美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66 KB
- 文档页数:3
庄子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16篇)庄子读书心得1000字篇1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
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
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
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
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读庄子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3篇2023《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
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
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
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
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
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
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
“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
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
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
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
《庄子》读后感1近日来,看了《庄子》的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深有感触。
下面根据这两点,谈谈我对幸福的理解:一、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第一题为《逍遥游》,《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
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
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
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地幸福。
幸福生命是美丽的,活着便是幸福的。
病痛中,健康是幸福;黑暗中,光明是幸福;寒冷中,温暖是幸福;分离时,团聚是幸福;伤心时,有一个可靠的让你流泪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时,有一双紧紧的拉你的手是幸福。
这是人生的精华。
我觉得,简简单单就是幸福,不求轰轰烈烈,只愿真真切切。
和爱人分居四年了,每当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我就会觉得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我看过许多关于重病房里躺着很多靠药物、导管和呼吸机在维持生命的病人,他们时刻都在与死神博斗着。
他们困难的每一次心跳、每一声呼吸都凝聚了对生活无限的向往,他们渴望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实现这个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
我们有健康的四肢,灵活的头脑,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阅读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奔跑,可是幸福是什么滋味,我们总抱怨感受不到。
什么才是幸福呢? 饿了,一顿美食就是幸福;渴了,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 累了,一张沙发就是幸福……其实,触手可及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时时抱着“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吧,你会发现,只要用心体会,梦里的幸福,一点也不遥远。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是三位前辈对人生的感悟,他们生活的年代参杂了太多的环境因素,也造就了迥异的生活态度。
我们追求的却是平凡的幸福,让我们对生活的事事非非“宠辱不惊,看窗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意外了,抱有一颗平常心,生命的疆域会拓展的更宽。
读后感:庄子读后感1000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庄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以下是我对庄子的读后感:一、庄子的思想精髓1.1 庄子的自然观庄子提倡自然而无为的生活态度,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要逆反。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人为地干预和改变自然。
1.2 庄子的道德观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道德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
他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谦逊,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1.3 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
他主张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二、庄子的生活态度2.1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要逆反。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努力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应该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2.2 超然物外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他主张超然物外,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谦逊。
2.3 追求真我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升华。
他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启示3.1 珍惜自然资源庄子的自然观提倡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2 培养内心修养庄子的道德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谦逊,我们应该培养内心修养,追求真正的道德和品德。
3.3 追求心灵自由庄子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如梦,我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升华,实现真我。
四、庄子的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4.1 放下执念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我们应该放下执念,顺其自然,不要过度努力和干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谦逊。
4.2 追求真我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升华。
我们应该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4.3 超然物外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我们应该超然物外,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读庄子的心得范文(17篇)读庄子的心得范文(通用17篇)读庄子的心得范文篇1即使庄子不提,逍遥也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
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遥,无非是在物质生活上宽裕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
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他的逍遥,我觉得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一切万物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本性,逍遥不逍遥正是看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心。
而既然万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坏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
因此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正是无为而治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妨碍人们的逍遥。
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
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想不太起来。
显然我只是在机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逍遥与忙不忙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你是否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事。
浑浑噩噩显然不是逍遥,而是自我迷失。
逍遥不仅不是混沌,而是一种大清醒之后的从容不迫。
庄子有感于他所处的时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为利所趋而丧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遥,这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
尽管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的观点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教育。
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多人呼吁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
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羡慕中国的教育。
当美国老师为中国学生极强的数学能力而感叹时,中国有很多学生却不明白他们想从商,却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
我觉得就自己的经历,现行的教育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毛病。
从我来讲,我对自己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而感到高兴。
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个中学阶段评价个人的标准唯一化。
《庄子》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读后感篇1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
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
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
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
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
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
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
《庄子》读后感(14篇)《庄子》读后感篇1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
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
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
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__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读完__,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
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__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读庄子心得感想(精选10篇)读庄子心得感想篇1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
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
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
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
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
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
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读庄子心得感想篇2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
读庄子心得体会(通用10篇)读庄子心得体会篇1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2000年至20XX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
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觉得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
于是在假期翻阅了此书,感到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谈一下自己一点肤浅的感悟。
《庄子》流传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意思就是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
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鉴之,万物之镜也。
”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
这就是庄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我也很认同。
《庄子》中有一篇*《马蹄》,正是此观点的诠释,这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就是说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飞奔,马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
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
但是伯乐出现了。
伯乐说:“我善治马。
”他是怎样对待马的呢?书上说他要修剪马的鬃毛,对马蹄子要烧治,要削刻,要烙印,给这些马勒上马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栓住。
等伯乐做完这些的时候,他的马十有二三已经死了。
但这些还没有完,伯乐还要训练马。
他要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庄子》读后感1000字
《庄子》是一部集体性旷古经典,它涵盖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上的历代文化精华。
读完《庄子》,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感受:
首先,这部书中呈现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关于人文关怀和历史文化认知上的深刻思考,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风采古乡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其次,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崇尚自然、平和谦逊的处世之道,就如它所说:“万物平等,顺应自然”,读者可以从此得到安宁心态,从而去行善无恶,化解郁闷,享受精神的安宁。
最后,《庄子》中所传达出来的主要思想就是“天道不言,自
然而然”,它引导着我们追求自然和和谐,它还给了世人无限
的启发和思考,使人们能够给出满足自然的答案,致力于生活的善良和慈惠。
总而言之,《庄子》的精神深入到了时代的精神形态之中,可以说它大大提升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理解,促使我们懂得更多地洞察生存本质,一步步探索完善自己。
读《庄子》有感《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庄子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不满,书中有许多愤激之辞,矫枉过正之言,有些则为反话。
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他们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其余名家的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评。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庄子》即道家的经典。
《庄子》一书以庄子的名字命名,可见它集合了庄子的思想精华,全书共三十三篇,尽管有些并非出于庄子之手,但仍然是值得阅读和研究。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深奥而又精练。
庄子热爱自由,他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即是表现这种思想比较突出的一篇。
他认为,为了达到思想的绝对自由,必须做到“忘我”或“无我”,要排除一切功利的目的。
他想要“逍遥”这样一个至高境界,以现代人的观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的,但我们不得不敬佩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风格。
《齐物论》中,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即:“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后人将其定义为庄子的“相对主义”学说,作为高中生的我虽然无法理解该学说的哲学内涵,但对它的丰富的辩证思想感到敬畏。
当时的社会,庄子的思想可谓超前,“相对主义”学说也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以看到历史上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这是按照庄子相对主义学说演变的。
客观来说,庄子对绝对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
“百家争鸣”时期,诸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尽被庄子收入眼底。
庄子反对诸子出于偏见的是非之争,他认为世上一切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胜与败,大与小,长与短,可与不可等皆无差别。
因此,在此问题上,他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极其痛苦。
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
庄子读后感1000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以寓言、对话、议论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人生、自然、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庄子》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庄子在《庄子》中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超脱于世俗的纷扰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种逍遥游的状态,是通过修炼心性,超脱世俗,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心灵的追求,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心灵的自由和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庄子在《庄子》中提出了“自然”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以免自食其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
而庄子的“自然”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最后,庄子在《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政治应该“无为而治”,不要去强行干预社会的发展,而是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让社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政府常常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而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政府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要去强行干预社会的发展,才能够使社会稳定和繁荣。
通过对《庄子》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庄子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政府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要去强行干预社会的发展。
庄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庄子读后感1000字庄子读后感1000字一:庄子读后感(1057字)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
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
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
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
说庄子,必先淡其文。
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
其中又有何寓意。
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
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
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
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
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
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
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
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
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
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
老子庄子读后感1000字3篇老子庄子读后感1000字篇1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
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
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
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
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
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
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
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
《庄子》读后感《庄子》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1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
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
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
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
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庄子》读后感2暑假里,我读了《童话庄子》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有趣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组成。
而故事的编写者是一位潇洒又悠闲自得的庄子,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
虽然生活贫苦,却逍遥自在。
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这本书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
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蟒蛇,也有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物种。
读来令我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
我在书中追随着庄子,一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开启快乐的密码。
读《庄子》有感1000字
——关于“大”的人生智慧
最初接触庄子,是在高中时代,来自于他的一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么大的鱼,化成鸟,也还这样大,大到遮天蔽日,这位庄子用尽了我所有的想象。
直到我看到电影《大鱼海棠》,那鲸鱼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不时发出阵阵悠长的低鸣,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哀时,我才深刻感受到庄子在他《逍遥游》里,鲲和鹏的大。
不过,与电影不同的是,庄子所描述的大,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大,那是一种自由而辽阔的大,那是一种爽朗的大。
再接触庄子,是我突然出现在他与楚国大夫对话的情境中。
他持竿不顾,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当时年幼,一心立鸿鹄之志,心中不免暗讽,好一个狂人,入世为官,多好的机会呀!现在参加工作了,才知在暖暖的阳光下,曳尾于涂中,是心累疲劳后的奢望,如果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摆在我面前,我不会像他一样,淡然的拒绝,恐怕还是要掂量许久。
这样的洒脱,连陶渊明也稍逊几分。
陶渊明身在仕途,心却呼喊“既自以心为形役”,而他却一句“往矣”的拒绝,简单明了,将宦海沉浮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走近庄子,是因为他的“荒诞之举”——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学了心理咨询师后,才知道他不是荒诞,而是通达。
以前,外婆去世后,我分外思念,甚至想去另个一个世界,去见外婆!我深夜遥思,想到了外婆做的豆包,想到了外婆的笑容,想到了外婆去世前的一晚……想到这些,心痛不已,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后来,想到了妈妈的做事风格像外婆,外婆的七个子女,多多少少都有外婆的身影,我才开窍,以后想外婆,就看看妈妈和姨妈舅舅他们。
而庄子直接不需要寄托,因为他把死看成了人生的其中一段旅途。
用心理学中毕生发展观来阐述,那就是死亡的过程也是人们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也许真正体会过死的过程,才会明白生的伟大与充实。
贫困交加时的庄子,是在接近死亡后,才有这么透彻的领悟吗?我大胆揣测。
至此,我对庄子的“逍遥”才有深刻的体会。
他的逍遥,不是简单的出世或避世。
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相比,他多了一份人间烟火。
读《庄子》,我只能说,“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