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的土地退化
- 格式:ppt
- 大小:17.66 MB
- 文档页数:77
土地退化与恢复方案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减弱的过程。
土地退化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为了有效应对土地退化问题,制定科学的土地恢复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地退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行的恢复方案。
一、土地退化的原因土地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包括:1. 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长期的过度耕作、过度放牧、过度疏伐等行为导致土地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地退化的进程。
2.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降雨冲刷、河流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加剧土地贫瘠。
3. 化学污染: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加速土地退化。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加剧土地退化的速度。
5.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加速土地退化的过程。
二、土地退化的影响土地退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受阻:土地退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作物产量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地的生态功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 水资源供应减少:土地退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供应减少,影响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4. 经济发展受限:土地退化影响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供应,影响农民收入,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恢复方案为了有效应对土地退化问题,制定科学的土地恢复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土地恢复方案: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避免过度开发。
2.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 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土地的肥力,减轻土壤污染。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
第1篇一、引言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质量下降的现象。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摘抄了关于土地退化的相关资料,旨在为我国土地退化问题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二、土地退化的原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高温等,对土地产生严重影响。
(2)地形地貌:山区、丘陵等地形地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差、有机质含量低、结构不良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 人为因素(1)不合理土地利用:过度开发、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土壤酸化等。
(3)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4)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对土地造成污染,导致土壤退化。
三、土地退化的类型1. 水土流失:由于雨水冲刷、风力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2. 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逐渐变为沙漠,土地生产力丧失。
3. 石漠化:在山区、丘陵等地形地貌,土壤侵蚀严重,土地表面裸露,形成石漠化。
4. 盐渍化: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困难。
5. 土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四、土地退化治理措施1. 退耕还林还草:将退化的耕地、草地进行植被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
2. 生态修复: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等,对退化土地进行修复。
3.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绿色防控等,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4. 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护耕地,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5. 生态补偿:对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补偿,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农业水土工程与乡村规划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退化的成因及对策杨晓静(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1)摘要:土地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但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依然存在,由此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退化。
文章以5种类型为例,说明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退化成因;对策1我国土地资源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人们没有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出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地退化问题%所以,我们要增强全民爱土惜土意识,针对不同的土地退化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现有的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不同类型土地退化问题成因及对策########################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生态修复方式和生态修复技术,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3.3做好科学研究,提高技术水平3.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由于生态退化因素不同,在生态修复中,要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了解生态退化的真正原因,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条件制定针对性治理方案。
在盐碱地修复中,通过种植碱茅的方式治理,挖沟排出盐碱地的积水,并加入化学制剂辅助修复,采用围栏封育的方式,实施土壤潜翻、挖沟和深松,保证土壤治理效果;水源丰富区域,要建设水利工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牧区生态系统修复中,要封山禁牧,推行舍饲养畜方式,缓解由于放牧造成的生态压力,促进自然植被的快速修复,进而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
3.3.2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在过度垦殖、樵采区域,为了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要运用“退耕还林+梯田”的治理方式,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环境干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在实际实施中,要根据国家要求和相关政策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坡度高于25。
的坡耕地禁止农田开垦,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减少破坏和干扰,而针对坡度低于15°的坡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水土保持耕作,强化生态环保能力。
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本文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与特点,将我国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贫膺化、土地损毁6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土地退化的3大特点:①发生广,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②发展快,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⑧强度大,生态、社会后果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土地退化退化类型防治对策土地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及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膨胀的压力以及人类对这一宝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全球范围内的土地退化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所谓土地退化,指在人类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承载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其范围不仅包括耕地,而且包括林地、牧地及一切具有一定再生产力的土地在内。
近40年来,我国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地污染,土地破坏等土地退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是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据统计,1991年人均耕地0.08了hmZ,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1/3左右。
而近期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约.073亿hm“〔`,,其中耕地资源仅.013亿hm么“],因此,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
同时,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严重的土地退化不仅会阻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而且危机到人类的生存,诸如土地退化引起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恶性循环,随之伴生的自然资源的衰退、人类的饥饿、贫困、疾病、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面对土地退化的现实,正确认识其客观发展规律,寻求对策,对缓解人口、土地、粮食、经济和环境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至关重要。
1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土地是可更新的资源,具有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却常常遭到破坏造成土地质量的降低。
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后果以及发生地域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土地退化分类。
《中国地理》考试重点第一章: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解析:(1)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的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解析:(1)地貌大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第二章:1、中国的水热格局(分布);解析:(1)中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夏季气温高,南北温差小;(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3)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P84)解析:(1)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0m临界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3)同时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
3、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P84)解析:(1)受气候的影响,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地区,受地势的影响,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第三阶梯,第二阶梯上只有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绿洲区分布比较集中;(2)我国林地受气候的影响,绝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东为有林地集中分布区,受地势上的影响,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如大小兴安岭、四川盆地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丘陵等;(3)草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等周边地区;(4)中国的城市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以25°N~40°N之间最为集中,同时又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势的局限,我国的城市又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小于500m的丘陵、平原地区。
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土地退化类型与分级 (2)土地退化类型及其特征 (2)4.1.1 土壤侵蚀型 (2)4.1.2 土地贫瘠化型 (3)4.1.3 土壤污染型 (4)4.1.4 土地损毁型 (4)4.1.5 盐渍化型 (4)4.1.6 石漠化型 (5)土地退化的分级及各指标值 (5)4.2.1 土壤侵蚀型退化评价 (5)4.2.2土地贫瘠化退化评价 (8)4.2.3土壤污染型退化评价 (9)4.2.4土地损毁型退化评价 (9)4.2.5盐渍化型退化评价 (10)4.2.6石漠化型退化评价 (11)土地退化类型与分级规范1 范围本标准对土地退化类型及其特征、土地退化的分级及各指标值进行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以及石漠化区)范围内土地退化类型划分与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5 水土保持术语GB 19377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LY/T 184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2019年修订版)。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风力侵蚀wind erosion风力作用于地面,引起地表土粒、沙粒飞扬、跳跃、滚动和堆积,并导致土壤中细粒损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