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科学的物理学原理

--通过熵来分析部分人难以找到女/男朋友的原因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不会消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进一步指出,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比如,汽油含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发动机的能量,但是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废气。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将被浪费的能量减小至零。

写成公式就是:

能量的总和 = 有效能量 + 无效能量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无效能量"指的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称为熵。所以,熵就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考虑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转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变成"无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难推论,有效能量越来越少,无效能量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成无效能量,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这就叫宇宙的"热寂"(Heat Death)。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熵永远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定义了"熵",没有解释"熵"的产生原因: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对"熵"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认为,任何粒子的常态都是随机运动,也就是"无序运动",如果让粒子呈现"有序化",必须耗费能量。所以,能量可以被看作"有序化"的一种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当一种形式的"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序化",必然伴随产生某种"无序化"。一旦能量以"无序化"的形式存在,就无法再利用了,除非从外界输入新的能量,让无序状态重新变成有序状态。

"熵"就是"无序化"的度量。考虑到"无序化"代表着混乱(实质是随机运动),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结论1:如果没有外部能量输入,封闭系统趋向越来越混乱(熵越来越大)。比如,如果房间无人打扫,不可能越来越干净(有序化),只可能越来越乱(无序化)。

结论2: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量的输入。

结论3:当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以上部分为引用

为了说明“找不到女朋友”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物理理论来解释,则必将须理论需要的常量和个人生活的各个要素合理对应。熵理论超乎寻常的适用性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流程化,简单化。如果将一个人的“个人生活”看做一个系统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下的小系统,将所处的“社会”看做一个常量,通过熵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这个问题的原因。

熵的变化过程和一个人生活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相互对应的。首先,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半封闭系统,向着有序化过度必然有着外部能量的注入。不定的资金、碎片化的时间则构成了个人生活体统中无效能量的部分。精力(不论何人的)、资金可以看做外部注入影响

系统的能量。从现实状况来看,年轻时入不熬出,生活总是-忙碌与混乱。根据上文的结论1不难看出,这就是外部获取能量不足,系统内部能量不足以维持有序化模式。而人到中年,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收入和较为固定的生活作息,生活长期处于一个“有序化”的阶段,注入的能量和维持能量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此时熵值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熵值作为一个必然始终增长的量,小范围内的逆转则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反映在个人生活上则直观体现为“中年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人的主观意志引导着外部能量注入,使得“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往有序化发展。整体来看,熵必然增加的特性,促使人类的情感波动,使得我们潜意识产生对异性的强烈渴望,即“个人生活”系统无序化的趋势。在我们所研究的核心,整个问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点:“找到女/男朋友”这个过程可以看做“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在完成从“无”到“有”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无效、无法再利用的能量,例如“情绪波动”、“定期沟通”、“额外的资金支出”等等。这就是熵值增加在我们“个人生活”系统中的直观体现。

既然物理学变量和社会学要素有了合理的相互对应,那么用物理学原理来分析社会学现象就不再是一件难事。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女/男朋友通常是一类人长期的生活状况。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更加难以改变。这种状况在一个人完成从学校步入社会之后展现的尤为明显。“碎片化的时间”、“难以自由支配的资金”、这样的状况不断产生,使得找女/男朋友的过程越发困难。从熵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生活趋向于有序化,“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在“社会”常量的框架下趋于封闭。人的主观意识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主动将“个人生活”这个系统维持在有序的状况下;一旦生活模式确立,如果没有强力外部能量的影响,“个人生活”这个系统会持续稳定,其能量总量及熵的总量都会持续增加。将“女/男朋友从无到有”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注入,系统能量总量的加大使得需求的能量随之增长,而社会作为常量能够供给“个人生活”这个系统的能量始终是有限的,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在最终会因为能量供给不足而无法实现。因而我们不难得出第一个结论:

1、当一个人单身时间越久,找到女朋友的可能性越低(系统内熵值达到最大,能量将无法继续转化)

当然,这个结论完全能够作为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的理由存在,但仅仅只能作为补充理由。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要通过具体现象来说明。

第一种现象:两个本没有联系的人从认识到交往,完成“女/男朋友从无到有的转化”可以看做两个独立系统的完成从无序到有序,并进一步融合的过程。能量总量增加,熵的值必然要升高。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的从陌生人变为情侣之后,生活似乎都更加的井井有条。换言之当两个“个人生活系统”逐渐融合时,大部分情况下,新系统的状况都是朝向有序化发展的,熵值的增加通常并没有造成新系统内的大幅混乱。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极为常见的情况,其那就是谓的“好人”,具体表现为追求异性过程中不断被拒绝又冠以“好人”的名号,另一方面这类人对于别人的感情问题总能提出合理分析,能够为他人的感情给予果断的帮助。这类人始终处于表现为感情专家,却又无法解自身问题的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当把熵的理论运用起来,一切都很明朗:根据上文熵的结论2描述,系统往有序发展必然存在注入的外部能量。因此,这部分能量的来源则显得至关重要。

之所以一直强调将“个人生活”看做一个半封闭系统,就是因为在“社会”这个常量下,每个“个人生活”系统必然会有交集。总体来看,当两个本没有联系的人从认识到交往,完成“女/男朋友从无到有的转化”以及两个系统融合的过程。与之交集的第三方系统,在为他们提供着转化所需要的大量能量(精力、资金),来完成无序到有序转化的过程。(表现为解决情感问题)

毋庸置疑,这个第三方系统必然是那些找不到男/女朋友的人群的“个人生活”系统。

正因如此,这也正好解释了第二个现象,为什么能够轻松的解决朋友的情感问题,而却无法解决自己:不到男/女朋友的人群的“个人生活”系统将大量能量提供给自己朋友的“个人生活”系统使之趋于“有序化”,让其更加稳定;于此同时,由于并没有外部能量的增加,系统内能量总和不变,熵大量增加,自己的系统转化所需的能量严重不足,导致系统处于无序化趋势。这就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总和来看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

2、当为帮助他人解决情感问题时,找到女朋友的可能性减小(系统内能量输出,系统趋于混乱,熵值扩大)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在“社会”这个常量下,无数个“个人系统”的交集必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网状扩散型的,一个系统可以与多个系统相互有交集。这使得能量输出的过程具有重复性。结合上文有关熵的结论3,我们知道一个系统的有序必然伴随着一个系统的无序,然而在这过程中能量总和没变,但能量的转换熵是必然要增加的。所以得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推论:

3、当身边的朋友找到甚至不停更换男女朋友时,会使得一个人更加难找到男女朋友(当一个系统变得更加有序,另一个系统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根据以上三个结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日常得到的外部资源不足以完成“找到女/男朋友”这个转化过程,另一方面,对于周围朋友的感情生活的认知与帮助过程又在消耗着有限的资源。而消耗量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进而进入他人生活愈发完善,自身问题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这三点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这个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言,通过社会科学研究要素的转化,我们将一个社会学问题通过熵来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得到了三点重要的结论。我相信这三个结论足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一部分人为什么找不到女/男朋友。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能量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能够提供的将单身男女转化为情侣能量也是有限的,熵处于最大状态时,能量转化随之停止,人类社会的“热寂”便会到来。此时则不会再有情侣产生,一部分人则再也无法找到女/男朋友。尽管这离我们很遥远,但对于那些总是找不到女/男朋友的部分人来说无非是十分残酷的。不过正因如此,对于找不到不到女/男朋友的部分人有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物理学原理暗藏赢利之道

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即“制约点”。企业只有控制好“制约点”才能赢。 20多年前,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开始将物理学等“硬科学”融入其对企业管理的思考。有人认为这种思路很疯狂,“分子、离子等可以测量,但‘人心难测’,把硬科学应用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实在不可思议。” 但这位近乎偏执的物理学家却一直醉心于此项研究,并先后写成了《目标》、《关键链》等书。日前,他来到上海,向中国企业家详细阐述“制约法”的妙用。 链条强度取决于各环节强度 在高德拉特看来,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基于固有的简单性组合而成,比如宇宙存在的多种运动形式,只需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便可基本解释清楚。如果能将企业组织结构绘制成图,便可清晰地看到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子系统,只需找到每个子系统的关键点并加以控制,便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高德拉特认为,所谓的关键点即为企业管理的难点所在。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他把这种最薄弱的环节命名为“制约点”,即上述的关键点。 配备“保护性产能” 为了让人们对“制约法”形成进一步的认识,高德拉特出了一道题:“在一条生产线的某个工作站中,包括折旧、营运费用等在内的日常开支是每小时300美元。如果这个工作站停工一个小时,请问企业将为此损失多少?” 有人说是300美元,有人认为更多———因为要考虑机会成本,高德拉特的看法则是:首先要知道这个工作站是否为整条生产线的关键点。如果是,那么就要计算整条生产线停工一小时的损失;如果不是,只要设有足够的“保护性产能”,就不会发生损失。 所谓“保护性产能”,是指企业发生意外导致正常生产中止时可以投入的备用生产资源。 在多数人眼里,预设闲置的备用资源是一种浪费,但高德拉特认为它们甚有必要,这部分保护性产能在平时看似一种资源浪费,却是正常生产的有力保证。 挖尽“制约点”的潜能 如今,众多管理者最关心的是成本,主张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以降低成本,以致于陷入了一个“成本世界”,但这样做反而容易延长生产周期、延误交货时间。 高德拉特主张,生产周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准时交货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有效产出”,因此管理者们应转变思维,从“成本世界”跳到“有效产出世界”。

高分子物理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高分子的基本运动是( B )。 A.整链运动 B.链段运动 C.链节运动 2.下列一组高聚物分子中,柔性最大的是( A )。 A.聚氯丁二烯 B.聚氯乙烯 C.聚苯乙烯 3. 下列一组高聚物中,最容易结晶的是( A ). 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B. 聚邻苯二甲酸乙二酯 C. 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 4.模拟线性聚合物的蠕变全过程可采用( C )模型。 A.Maxwell B. Kelvin C. 四元件 5.在半晶态聚合物中,发生下列转变时,判别熵值变大的是( A )。 (1)熔融(2)拉伸取向(3)结晶(4)高弹态转变为玻璃态 6.下列一组高聚物分子中,按分子刚性的大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DBFC )。 A.聚甲醛; B.聚氯乙烯; C.聚苯乙烯; D. 聚乙烯;F. 聚苯醚 7..假塑性流体的特征是( B )。 A.剪切增稠 B.剪切变稀 C.粘度仅与分子结构和温度有关 8.热力学上最稳定的高分子晶体是( B )。 A.球晶 B.伸直链晶体 C.枝晶 9.下列高聚物中,只发生溶胀而不能溶解的是( B )。 A. 高交联酚醛树脂; B. 低交联酚醛树脂; C.聚甲基丙稀酸甲脂 10.高分子-溶剂相互作用参数χ 1 ( A )聚合物能溶解在所给定的溶剂中 A. χ 1<1/2 B. χ 1 >1/2 C. χ 1 =1/2 11.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结晶温度越低,体系中晶核的密度越大,所得球晶越小; B.所有热固性塑料都是非晶态高聚物; C.在注射成型中,高聚物受到一定的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常常得到伸直链晶体。 12. 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高聚物的取向状态是热力学上一种非平衡态;

高分子物理第五章习题与解答说课讲解

高分子物理第五章习 题与解答

一.选择题 1.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三种聚合物的结 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 (a)PE>PVC>PVDC (b)PVDC>PE>PVC (c)PE>PVDC>PVC (d)PVDC>PVC>PE 2.退火处理使得聚合物的结晶度() (a)增加(b)减小(c)不变 3.聚丙烯的熔融过程和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过程分别是:()。 A. 都是力学状态转变过程; B. 都是热力学相变过程; C. 前 者是热力学相变过程,后者是力学状态转变过程 4.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能用以下哪个方法测定?() A.差示量热扫描仪; B. 膨胀计; C. 熔融指数仪 5.玻璃态高聚物和结晶高聚物的拉伸情况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只发生分子链的取向,不发生相变;而后者还包含有结晶的破坏、取 向和再结晶等过程; B.两者都只发生分子链的取向,不发生相变; C.两者都发生结晶的破坏、取向和再结晶等过程 6.结晶高聚物的熔点与其结晶温度的关系是() A. 在越低温度下结晶,熔点越低,而且熔限越窄; B. 在越低温度下结晶,熔点越高,而且熔限越宽; C. 在越高温度下结晶,熔点越高,而且熔限越窄; 7.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常是()

A.低; B.高; C.介于两者之间 8.下列聚合物结晶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高密度聚乙烯>聚异丁烯>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 B.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聚异丁烯>高密度聚乙烯 C.聚异丁烯>高密度聚乙烯>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 9.下列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 B.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 10.聚合物在结晶过程中,体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11.下列方法中不能测定玻璃化温度的是:() A.体膨胀计B. 差示扫描量热法C. 动态机械分析仪D. X 射线衍射仪 12.下列聚合物中,熔点最高的是() A.尼龙10 B.尼龙11 C.尼龙12 13.下列聚合物中,玻璃化温度最高的是() A.PDMS B.PE C.PS D.PP 14.测定熔点的方法有() A.偏光显微镜 B.DSC C.DMA D.密度法 15.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即玻璃-橡胶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 g是塑料的最低使用温度,又是橡胶的最高使用温度。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带答案)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A) (2012年6月29日 9: 00-11: 30) 专业 ____组 学号 姓名 成绩 (闭卷) 一、 选择题(40%) 1.对室温下定体摩尔热容m V C ,=2.5R 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情况下,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Q 等于: 【 D 】 (A ) 1/3; (B)1/4; (C)2/5; (D)2/7 。 2.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 A C 等温过程; A D 绝热过程 . 其中吸热最多的 过程 【 A 】 (A) 是A B. (B) 是A C. (C) 是A D. (D) 既是A B,也是A C ,两者一样多. 3.用公式E =νC V T (式中C V 为定容摩尔热容量,ν为气体摩尔数)计算理想气体内能 增 量 时 , 此 式 : 【 B 】 (A) 只适用于准静态的等容过程. (B) 只适用于一切等容过程. (C) 只适用于一切准静态过程. (D) 适用于一切始末态为平衡态的过程. 4气缸中有一定量的氦气(视为理想气体),经过绝热压缩,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问气体 分 子 的 平 均 速 率 变 为 原 来 的 几 倍 ? p V V 1 V 2 A B C D . 题2图

【 B 】 (A)2 2 / 5 (B)2 1 / 5 (C)2 1 / 3 (D) 2 2 / 3 5.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 D 】 (A )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B )热可以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 6. 如图所示,用波长600=λnm 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屏P 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现将折射率n =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 处变成中央 明纹极大的位置,则此玻璃片厚度为: 【 B 】 (A) 5.0×10-4 cm (B) 6.0×10-4cm (C) 7.0×10-4cm (D) 8.0×10-4cm 7.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D 】 (A) 当波从波疏媒质( u 较小)向波密媒质(u 较大)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 波中产生半波损失,其实质是位相突变。 (B) 机械波相干加强与减弱的条件是:加强 π?2k =?;π?1)2k (+=?。 (C) 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D) 真空中波长为500nm 绿光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从A 点传播到B 点时,相位改变了5π,则光从A 点传到B 点经过的实际路程为1250nm 。 8.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n 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以增强某一波长 的透射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D 】 (A)/n λ (B)/2n λ (C)/3n λ (D)/4n λ P O 1 S 2 S 6. 题图

YW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YW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作者:————————————————————————————————日期:

YW3150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分头原理:机床工作台不动时,每次分头前应将展成传动链脱离开,然后,将刀架精确位移一个蜗轮的分度圆周节.即:T=MsΠ(Ms——蜗轮轴向模数) 刀架传动结构如图所示: S=2Π的模数丝杆的作用是带动刀架移动. 当脱开离合器是可使展成传动链断开,此时,可通过分头手

柄带动来完成一个周节的精密移距.达到多头蜗轮的分头目的. 分头手柄转数计算: 设刀架移动一个周节T时,手柄转数为转数n.则n=T/S/25=25T/S=25MsΠ/2Π=12.5Ms(转) 分头操作程序: 1:按自己习惯传动方向将手柄转动1-3圈,并对准零位刻线.作用:消除传动间隙. 对准0位. 2:锁紧离合器主动盘.作用是防止分头时产生转动而影响分头精度. 3:松开离合器主动盘的三个螺栓,使主、被动离合器分开。作用是断开展成传动链. 4:按1的旋转方向,使分头手柄转动几转. 作用是移距、分头. 5:锁紧离合器的三个螺帽. 作用是连接展成传动链. 6:松开离合器主动盘螺栓. 7:开动机床,加工另一头齿形. YW3150E滚齿机用切向刀架加工蜗轮切向加工时的差动链计算: 1:切向运动平衡式 ΠmZ/t×25/1×30/34×34/30×24/24×40/40×2/25×a2c2/b2d2×36/72×i合成×e/f×i分×1/108=1转(工件)

物理学原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有两束相干光, 频率为ν,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r 2-r 1 则相位 差。 2. 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可能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3. 如图,如果S1、S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路径S1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1,折射率为n1的介质板,路径S2P垂直穿过厚度为t2,折射率为n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1 1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t n t n ) D ( ;) t n r( ) t n r() C ( ]; t)1 n( r[ ] t)1 n( r[ )B ( ); t n r( ) t n r()A ( - - - - - + - - + + - + 题3图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 双缝间距变小: ; (B) 屏幕移近: ; (C) 波长变长: ; (D) 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上放一块平面反射 镜: ; 2.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S 1 = SS 2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双缝S 1、S 2,通过空气后在屏幕上 形成干涉条纹,已知P 点处为第三级明条纹,则S 1、S 2到P 点的光程差为 。 若将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P 点为第四级明条纹,则该液体的折射率 。 题1图 题2图 二、计算题 3. 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波长nm 546=λ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之间的间距为12.2mm ,求双缝间的距离。

高分子物理作业答案

第五章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 1.以分子运动观点和分子间物理缠结概念说明非晶态聚合物随着温度升高粘弹行为的5个区域.并讨论分子量对应力松弛模量—温度曲线的影响规律。 (1)玻璃态区类似玻璃,脆性,如:室温下的PS、PMMA。 温度不足以克服内旋转位垒,链段以上运动“冻结”,分子运动主要限于振动和短程的旋转运动 (2)玻璃—橡胶转变区远程、协同分子运动的开始。链段(约10—50个主链原子)获得了足够的热能开始以协同方式运动,不断改变构象 (3)橡胶-弹性平台区分子间存在物理缠结,聚合物呈现远程橡胶弹性(蜷曲链受力扩张,产生大形变外力除去后,自发地回复到蜷曲形态) (4) 粘弹转变区分子链发生解缠作用,导致由链段运动向整个分子滑移运动过渡。 (5) 粘流区聚合物容易流动,类似糖浆;热运动能量足以使分子链解缠蠕动,导致整链运 动。 2. 讨论结晶、交联聚合物的模量-温度曲线和结晶度、交联度对曲线的影响规律。 答:在轻度结晶的高聚物中,微晶体起着类似交联点的作用,这种试样仍然存在明显的玻璃化转变,随着结晶度的增加,相当于交联度的增加,非晶部分处在高弹态的结晶高聚物的硬度将逐渐增加,到结晶度大于40%后,微晶体彼此衔接,形成贯穿整个材料的连续晶相,宏观上不易察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其曲线在熔点以前不出现明显的转折。 交联聚合物,不存在(4)(5)区,因为交联阻止了滑移运动,在达到聚合物的分解温度之前,一直保持在③区状态。 结晶聚合物 1.处于晶态

a.轻度结晶 微晶体起着类似交联点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玻璃化转变, 形变小于非晶 b.结晶度大于40%时,无玻璃化转变,在熔点以前不出现明显的转折。 ?分子量不太大,T f T m熔融后→高弹态→粘流态 2.处于非晶态 类似于非晶态高聚物但有可能出现冷结晶现象。即T>Tg 后,链段排入晶格→结晶,使形变变小。 (图见讲义) 3. 写出四种测定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不同实验方法所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①膨胀计法②量热法(DSC法)③温度-形变法(热机械法)④核磁共振法(NMR) 4.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是否是热力学相变?为什么? 答:玻璃化温度与测定过程的冷却速度有关,不是热力学的平衡过程,而是属于力学松弛过程。因为在玻璃化转变前后聚合物都是无规的,热力学上都属于液态。 5. 试用玻璃化转变的自由体积理论解释: 按自由体积理论(熔体降温为固体) 冷却速度过快,则链段来不及调整构象就被冻结,使自由体积高于平衡态时的Vf,这样,Tg以下体积-温度曲线向上平移,使依据两条曲线交点确定的Tg偏高。 按松弛理论(固体升温变为熔体) 因Tg是链段运动的松弛时间与观察时间匹配时的温度,升温速率越快,观察时间越短,相应的更短松弛时间的温度就越高,故测得的Tg就越高。 7. 聚合物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与小分子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有何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都发生突变,有明显的转折,都属于热力学一级相转变过程 差异:小分子熔点0.2度高聚物是一5~10℃温度范围,熔限 原因:结晶高聚物中有完善程度不同的晶体(结晶时造成的),结晶比较完善的晶体在较高温度下才能熔融,而结晶不完善的晶体在较低温度就能熔融,如果熔化过程中升温速度比较缓慢,不完整晶体可以再结晶形成比较完善的晶体,熔限也相应变窄; 8. 测定聚合物结晶速度有哪些方法? 答:(1)膨胀计法、光学解偏振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偏光显微镜法和小角激光光散射法 9. 比较下列各组聚合物的Tg高低并说明理由; (1) 聚二甲基硅氧烷,顺式聚1,4—丁二烯; (2) 聚已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3) 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 (4) 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 解:(1)Tg:聚二甲基硅氧烷< 顺式聚1,4—丁二烯,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为饱和单

魔术中的物理结题报告

魔术中的物理结题报告 篇一:高中生_研究性学习报告___魔术中的物理 研究性学习报告——魔术中的物理 魔术,相信大家一定多很熟悉,他以其特有的神秘感和趣味性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大多数魔术仍未被解秘,在少部分被揭秘的魔术背后,其实大多是欺骗你眼睛的伎俩。那神秘莫测的魔术背后是否有一些科学的物理道理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魔术接近我们的生活,有一定趣味性和新颖性,一方面是希望增进大家对魔术的认识,提高大家对魔术的欣赏能力,领悟到神秘事物背后是蕴藏着朴素真理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希望激起大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大家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和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得趣,趣以促学。 我们的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法,比较法,类比法,综合法,系统法等。(1)具体的研究过程(1)是制定实施课题方案,论证可行性并修改方案,之后制定出研究计划。(2)在互联网,图书馆等处搜索各种形式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从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类整合。(3)听取老师指导,进一步修饰和整理。(4)对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完成报告论文和ppt幻灯片。 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手比眼快——魔术与

视觉暂留现象, 魔术与光学,魔术与热学,魔术与大气力学,魔术与电磁学 手比眼快——魔术与视觉暂留现象 典例1 瞬间便没型 魔术师将彩纸塞进一个透明圆管,向你展示后,彩纸瞬间变没。 原理:其实在彩纸的一端系有一根弹性细线,细线从魔术师的一个袖口穿进系在衣内。魔术师只须微张手臂,细绳产生的弹力在极短时间里可将彩纸拉进袖口 典例2 魔术师向平靠在竖直木板上表演者镖飞刀,但总未失手。 原理:魔术师其实并未镖出飞刀,而是将刀藏在衣内。同时木板在极短时间里,木板后的机关在不会伤人的地方插出刀,给人是魔术师在镖刀的假象 典例3 美国枷锁。例如刘谦在春晚上表演的皮筋魔术 原理:这个魔术在两段表演中都有一个必须做的动作,就是第一下先把两个手指即食指和中指合在一起,然后在表演之前有一个绕的动作,也就是这一下,已经把皮筋分开了。拇指和食指勾住皮筋,合拢的时候快速用中指挂住皮筋,松开食指,然后又用食指勾住皮筋,这样就出来了。然后放回原位时不断的晃动皮筋,因为已经出来了,又是连

中科院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和大学生谈心(3)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当我们学到惠更斯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迟势和测不准关系等知识时,总觉得物理与哲学紧密相连。热力学系统、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很难不涉及哲学的系统观、实在论、运动观和物质观。其实,许多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常常陷入哲学的思考。哲学之所以这样有魅力,不仅是物理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哲学思想,如开普勒的追求外星运动的和谐性,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的运动理论,受实在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哲学希望比物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这也是物理从物质基本运动角度所孜孜以求的。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选过一些带哲学色彩的物理问题进行探讨: 1、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 2、物质不灭的局限性; 3、热寂说的实质; 4、无时间的存在形式; 5、有无第一推动力; 6、系统与微扰; 7、测不准的实质; 8、灵感的基础…… 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些尚未有定论。但物理学对我们哲学观的影响,却可以看得出来: 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经典物理从牛顿力学开始,力、热、点、光、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实在论、决定论的影响。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真理相去甚远,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思想上起着重要作用。他的权威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伽利略的时候仍不可动摇,在中世纪,他的著作阻碍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改革闻名的反对教会权威的斗争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以实验的语言来研究自然。哥白尼体系的建立是这时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推翻了托勒密体系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是圆的,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他第一次揭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行星视扰动的原因。他的体系的一大缺点是认为一切天上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的复合。完全推翻古典的学说的是开普勒,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开普勒定律,证实了行星运行的真实的轨道——椭圆。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Z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多解性止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屮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而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占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冇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屮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曲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口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门东向曲。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 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索。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冋转椭球体

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篇一: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整理归纳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和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 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 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 波和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 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 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 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 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 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 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 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下表给出了0℃时,声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数据取自《普通高 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2005年)[1]。单位v/m s^- 1 传播方式和特点 质点的运动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 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 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 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 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 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 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 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 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 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 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 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 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 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物理学原理教你荡秋千

物理学原理教你荡秋千 荡秋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时候,每逢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皇宫里便竖起了高高的秋千架。嫔妃宫娥争着去玩荡秋千,丝衣花带随风飘荡。唐朝的唐玄宗皇帝曾经把荡秋千叫做“半仙戏”。确实这样,当秋千把你越送越高的时候,风在耳边鸣响,大地在脚下摇晃,真是有点飘然欲仙的感觉呢。 不会荡秋千的小朋友,在秋千上直挺挺地站着,全靠妈妈、爸爸来推,推一下,秋千荡一荡,不推了就越荡越低,最后停了下来。这是由于存在着摩擦。要让秋千越荡越高,就要不断给它输入能量。 会荡秋千的人,荡到高处时会突然下蹲使身体的重心下降加速秋千的下落;在摆到最低点时,你的身体又开始慢慢站立,同时两手用力地向外推荡绳,使荡绳弯曲,向下摆时荡绳变直。这些动作都会消耗人体的能量。荡到最低处时,人站起来重心升高,提高了重力势能(在秋千上站要比地面上多费一些力气,也就是说多付出一些能量),荡秋千的人在最高处突然下蹲,使一部分重力势能变为动能加快秋千的摆动。正是这些能量使秋千越荡越高。 下面的小实验可以帮助你从摆动的角度分析荡秋千:用一根线绳拴住一个大螺母,做成一个摆。摆长应超过一米,越长越好做。 摆线的一端不要固定,而是穿过一个固定在椅背上的圆环。线端抓在你的手中,让这个摆像一个秋千一样摆动起来。如果抓住绳端不动,过一会儿摆就会停下来。但是适当有规律地拉动绳端,可以让摆越摆越高。 经过几次失败以后,你会总结出一个规律:螺母摆到最低点的时候,要突然把手中的线头向下拉使摆线由长变短,摆到高处的时候,手中的线头要突然放松使摆线长度变大。只要配合得好,摆就会越摆越高。 从摆动的规律看,秋千是一个摆,摆长长,周期大,摆得慢;摆长短,摆动周期变小,摆动加快。秋千的摆长可以近似地从悬点到人体的重心计算,人在秋千板上站立时,重心高,摆长短;蹲下,重心低,摆长变长。在最低点,人突然站立使摆长突然减小,摆动加快。在从低处向高处荡过去时,人用手向外用力推荡绳,使它们向外弯曲,这个动作的效果也是使摆长变短,使秋千越荡越高。

刘谦飞刀插牌魔术

教学 整个魔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把牌分成两叠表演,我们把放在桌上不用的那叠牌称为留底叠,给观众选牌的那叠称为表演叠,前半部分的表演就是要把观众选的牌放到留底叠的顶部, 有两种表演方法: 一种是迫牌,以表演视频中的红心8为例,这个要事先准备两张红心8,把牌分成两叠的时候留底叠的顶牌就已经是红心8,另一张在表演叠,需要迫给观众,刘谦的表演有个特点,非常喜欢古典式迫牌,大家看到他把牌在手上展开,要观众伸出一个手指点一张牌,那肯定是迫牌。迫完牌可以按表演视频中的那样洗牌,的确不需要任何魔术手法,但是洗的时候注意,红心8大概在哪个位置你是有数的,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张,但是尽量要把红心8洗到靠近牌顶的位置,这个下面会解说。然后拿出刀子一番解说,前半部分表演讲解结束。 另一种方法是不需要迫牌,这个可以让观众在牌上签名,放回来后要把牌控到牌顶,然后右手把顶牌稍微往前推,往下压一下把牌偷藏到手心。怎么控牌并偷牌这里就不详细解说了,不会的可以到论坛找教学。偷牌后把牌放到桌上,左手从兜里拿出小刀,解说并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到刀子上面,右手盖到留底叠上稍微移动一下牌叠,看起来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整理或移动一下牌叠,其实是把观众选的牌放到牌叠的顶上。 接下来就是整个魔术最出彩的部分了,需要勤加练习。把刀子两边的刀刃都打开,手握一个刀刃,另一个刀刃露出来给观众看到,右手握刀子放到留底叠上,稍微用劲刺破顶牌,接下 来看图说话,注意看右手的动作。

握刀的方向需要注意,把刀旋转过来的时候需要用虎口把原来向上的刀刃顶回刀身,方向反了就割到手了,这样刺完牌展示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刀刃是打开的。 善后工作要看前面的表演方式,如果是偷牌而不是用迫牌,那么无须善后,没有破绽的。如果是迫牌就需要注意了,因为有两张相同的牌,如果红心8正面向上落在桌上就穿帮了,因此需要把刺牌的手高高举起,让观众注意力都在上面,自己偷偷观察桌面上牌的分布情况,有红心8就要用左手去把牌反过来,表演视频里刘谦就是这么做的,不过他反过来的是红心6,一时间看错了,实际红心8并没有正面向上出现在桌上。前面提到洗牌时要尽量把红心8洗得靠近牌顶,因为按视频中的弹牌方式,牌底的牌会弹得比较远,如果有红心8自己就够不到了。握刀的方向需要注意,把刀旋转过来的时候需要用虎口把原来向上的刀刃顶回刀身,方向反了就割到手了,这样刺完牌展示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刀刃是打开的。

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科学的物理学原理 --通过熵来分析部分人难以找到女/男朋友的原因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不会消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进一步指出,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比如,汽油含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发动机的能量,但是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废气。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将被浪费的能量减小至零。 写成公式就是: 能量的总和 = 有效能量 + 无效能量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无效能量"指的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称为熵。所以,熵就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考虑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转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变成"无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难推论,有效能量越来越少,无效能量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成无效能量,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这就叫宇宙的"热寂"(Heat Death)。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熵永远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定义了"熵",没有解释"熵"的产生原因: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对"熵"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认为,任何粒子的常态都是随机运动,也就是"无序运动",如果让粒子呈现"有序化",必须耗费能量。所以,能量可以被看作"有序化"的一种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当一种形式的"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序化",必然伴随产生某种"无序化"。一旦能量以"无序化"的形式存在,就无法再利用了,除非从外界输入新的能量,让无序状态重新变成有序状态。 "熵"就是"无序化"的度量。考虑到"无序化"代表着混乱(实质是随机运动),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结论1:如果没有外部能量输入,封闭系统趋向越来越混乱(熵越来越大)。比如,如果房间无人打扫,不可能越来越干净(有序化),只可能越来越乱(无序化)。 结论2: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量的输入。 结论3:当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以上部分为引用 为了说明“找不到女朋友”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物理理论来解释,则必将须理论需要的常量和个人生活的各个要素合理对应。熵理论超乎寻常的适用性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流程化,简单化。如果将一个人的“个人生活”看做一个系统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下的小系统,将所处的“社会”看做一个常量,通过熵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这个问题的原因。 熵的变化过程和一个人生活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相互对应的。首先,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半封闭系统,向着有序化过度必然有着外部能量的注入。不定的资金、碎片化的时间则构成了个人生活体统中无效能量的部分。精力(不论何人的)、资金可以看做外部注入影响

浙江理工大学 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 1.选择题 1.原来小孔宽与水波长相差不多,当小孔逐渐变到很宽的过程中,其衍射现象(C)*3 (A)一直很明显(B)一直不明显 (C)由很明显变得不明显(D)由不明显变得很明显 2.关于波的衍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2 (A)某些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 (B)某些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 (C)一切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 (D)一切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衍射现象 3.惠更斯原理涉及了下列哪个概念?(C)*2 (A) 波长 (B) 振幅 (C) 次波假设 (D) 位相 4.惠更斯原理:(C)*3 (A)可以解释波的反射定律,不能解释折射定律 (B)不能解释波的反射定律,可以解释折射定律 (C)可以解释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D) 不能解释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5.惠更斯原理的次波假设(A)*4 (A)只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不能够定量计算波所到达的空间范围内任何一点的振幅。 (B)既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也能够定量计算波所到达的空间范围内任何一点的振幅。 (C)不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但能够定量计算波所到达的空间范围内任何一点的振幅。 (D)既不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也不能够定量计算波所到达的空间范围内任何一点的振幅。 2.判断题 1.当波出现明显的衍射现象时,可能是障碍物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对*1 2.衍射是一切波的特性。对*2 3.波长比孔宽度大的越多,衍射现象越不明显。错*3 4.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对*2 5.惠更斯原理的次波假设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不能够定量计算波所到达的空间范围内任何一点的振幅。对*3 6.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对*2 7.波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衍射现象。错*2 3.填空题 4.计算题

(整理)对称性原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6、对称性原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自然杂志》19卷4期的‘探索物理学难题的科学意义'的97个悬而未决的难题:23.自然界是否存在七种对称性晶体?77.CP不守恒难题只能在中性K介子衰变中见到吗?78.引起CP对称性破坏的力是什么?87.是否存在中性,稳性,质量至少大于40GeV的超对称粒子?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把“一些物理现象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暗物质问题、暗能量问题”、"类星体的发能远远超过核能,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夸克禁闭”称为是21世纪科技界所面临的四大难题。这些问题都于对称性原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代科学表明,自然界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均与某种对称性有关,甚至所有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对称性——所谓“规范对称性”。实际上,对称性的研究日趋深入,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量子论、高能物理、相对论、原子分子物理、晶体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化学(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生物(DNA的构型对称性等)和工程技术。 对称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物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和谐性和统一性。自然界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反映到物理学理论中,就显示出统一与和谐的物理学美的规范。物理学规律的统一、有序与神秘的和谐、自恰常常使一些物理

学家感到狂喜和惊奇。而物理学家们创造出来的系统的思想所表现的统一与和谐之美又使更多的人感到愉快。我们可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感到这一体系结构的“诗意”。在牛顿对天地间运动规律的统一之中;在焦耳迈尔对热功的统一之中;在法拉第、麦克斯韦对电与磁的统一之中;在E=MC2所表示的质能统一之中;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空间、物质的统一之中;我们都会感到一种和谐的满足。守恒与对称和统一、和谐的观念紧密相连。守恒和对称会给人一种圆满、完整、均匀的美感。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到开普勒第二定律表现的角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都符合守恒的审美标准。在数学中,方程与图形的对称处处可见,这也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中心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等,都是诗人愉悦的形式。笛卡尔建立的解析几何学是在数学方程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的一种对称。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狭义相对论,从其新思想的来源看,不仅是逻辑的,而且具有美学的性质,是一种对称美的追求。电磁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优美的数学对称性。它确定了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普遍规律与联系,用完美而对称的数学形式奠定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对称性原理简单说就是从不同角度看某个事物都是一样的。在所有这样的对称中,最简单的是左右对称。例如:从镜子里看左右颠倒了的脸,它都是一样的。有些事物比人脸有着更大的对称性。立方体从六个相互垂直的不同方向看,或者颠倒它的左右来看,都是一样的。球从任何方向来看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对称性千百年来愉悦和激发着艺术家和科学家。但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