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的大理石之缘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0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
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
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
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
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
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传说王母身边有一个专门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叫玉女。
一只领略过苍山洱海风光的凤凰飞到天宫里,把绮丽的风光讲给玉女听,玉女听得入了迷,她多想亲眼看一看那不曾见过的人间仙境呀。
机灵的凤凰给玉女出了个主意:“你只要对王母说,你要把苍山洱海的景色描摹下来带回天宫,作为织造云霞的图纸,她一定会答应你去的。
”果然,王母答应了玉女的要求。
于是,玉女驾着一片白云,由凤凰引路来到了苍山中和峰上。
每天不是伴着洱海的碧波描摹苍山十九峰俏丽的山峦,就是披着苍山上的彩云俯视洱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天清晨,玉女和凤凰来到应乐峰下的隐仙溪旁梳洗,却看到一群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人在一锤一凿地开挖石头。
玉女呆住了,说:“凤凰,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还有人在受苦呢?”“玉女啊,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起国王的租税,只能采石过日子呢。
”玉女和凤凰正说着,却看见一个采石的年轻小伙子晕倒了。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的特点与风格研究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及吸取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结晶。
白族村庄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如照壁门楼、坡顶屋面、白墙灰瓦、流檐飞阁、大理石屏、淡墨彩画及精美木雕与石雕等,由此体现出白族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
云南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白族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也是白族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物质形态,因此白族民居从整体空间至细部装饰、从室外至室内及从选址至营造的方方面面均凝聚着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侧重谈论云南白族民居装饰的特点及风格,以期对现代室内设计有所启发。
建筑装饰是一种以建筑实体为依附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因此装饰对充分表现建筑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采用四合院式,因此白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建筑的用料、造型、结构及装饰均体现出白族的民族特色,且白族民居采用砖木结构,因此十分讲究对室外的装饰。
白族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具体由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及装饰手法体现出来,同时建筑的庭院景观陈设、色彩搭配及用材也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文侧重从装饰手法角度浅析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与风格。
(1)木雕装饰工艺。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子门、吊柱、横坡、走廊栏杆及板锯等部位普遍采用木雕装饰工艺。
中国古建筑木雕刻饰艺术是一种运用多种技术及艺术手段对建筑形象进行雕刻加工与美化的雕饰门类。
木雕有贴雕、圆雕、浮雕、线雕、嵌雕、透雕等类别。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多由剑川木匠所创作,且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便影响着剑川白族木雕艺术。
白族民居的窗户、斗拱、梁柱、隔扇及横坡等部位均刻有剑川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各图案纹饰多取自中原地区的牡丹、龙凤、鹿及马等传统题材,但白族工匠融合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及生活情趣,由此创作出二龙抢宝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饰。
大理白族的照壁文化:照壁文字藏着的秘密!来到大理,总会看到白族民居的照壁上题着四个大气磅礴的大字,而所提之词并非是主家图好看而随意为之的。
白族人家的照壁上都有一个秘密......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白族人民的建筑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照壁”,照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至明朝时特别流行。
古人称照壁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照壁又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
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同时,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起到一种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层次感,增加住宅气势。
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中原的照壁,走入白族民居体系,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些基本特点外,又根据白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为白族居民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白世家”、“琴鹤家声”、“百忍家声”、“青莲遗风”、“苍洱毓秀”、“紫气东来”等,都是白族民居照壁上常见到的题字。
这所提四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
“清白传家”——杨姓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清白为官的故事。
因此“清白传家”成了后世杨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光辉典范,也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白族之严家大院的室内设计分析研究芦静灵【摘要】白族民居风格在其他民族建筑风格中极为独特,白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审美需求,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室内风格.本文研究白族的室内设计,深刻分析白族的室内设计文化,来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白族文化逐渐走向消失,研究它以引起人们对白族文化的关注并加以发扬光大;分析其室内空间布局,为现代室内功能分区提供新的思维点和出发点.最后由研究白族元素在室内设计中案例——严家大院作为论述点,从而引申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既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创造出属于中国传统的现代室内风格.【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白族;室内设计;民居风格;现代室内【作者】芦静灵【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38+.2在今天,文化意识重新觉醒,研究如何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虽然有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关注传统元素,关注传统文化,但是对白族民居的研究依然还不够完整,白族可以说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民族,白族民居的历史也格外悠久,所以我们需要弘扬和继承白族建筑中的设计手法,使其在历史上依旧永垂不朽,传统元素依然是设计的核心点,既是设计的灵感来源,也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白族民居室内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元素的探讨和研究,并且思考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本文以白族室内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并且提炼设计风格融入到室内设计中,为中国以后的室内设计开辟一条属于民族的道路。
因素都分不开,设计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所服务,设计形态也来自于民族文化,总的来说,设计灵感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设计师将其抽取提炼,将民族元素反映在室内设计中,这样就形成了独具民族氛围的室内设计风格。
保护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探究作者:向雪莲周剑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4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特代表,与其他类型的古建筑相比,它承载了更多与平常百姓相关的信息,也传达着不同的风俗,诉说着不同的百姓故事。
云南少数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都在建筑史上有过辉煌灿烂的篇章。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进步和历史变迁的思索,其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
现今在云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白族民居就有99院之多,占地717亩。
其建筑形式大都为两层楼结构的“一房两耳或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式”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建筑风格统一和谐,布局合理有序,且用苍山石垒墙,房屋构架具有较强的防震抗震功能。
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民居建筑文化,这种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山墙屋角习惯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
只要条件允许,大理人总要费尽心思地对他们的家居进行装饰,屋里的各种吉祥物造型都经过了彩绘、泥塑、雕刻精湛工艺的处理,充分体现出了当地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通常采取内地殿阁的造型,飞檐串角,并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既显得玲珑剔透,又不失稳重大方的整体风格。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精巧严谨,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
在追求庄重大方的前提下,白族的能工巧匠们还把他们的艺术技能倾注于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三方一照壁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构成一种建筑单元, 即由三方带厦旳房屋和照壁围成一种院落, 庭院中种植花木。
正中一方为主房, 比两边房屋高, 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一种漏角天井, 组合成一大二小旳三个院落, 因此又称“三合院”。
此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 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旳印象。
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 极其丰富华丽, 千姿百态, 互相争妍, 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构成, 有四个院落, 其中四方房子中间旳院落最大, 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种漏角天井, 共四个, 较小, 故称“四合五天井”。
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正房较高。
漏角天井均有耳房, 有两层。
除大门外, 有旳人家习常用一种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 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
在洱源、邓川等地区, 还将正房漏角旳楼房作铺子, 面向街道, 大小门可出入。
在剑川、鹤庆等地区, 有旳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 以便安排宽阔旳门廓。
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 与“三方一照壁”相似, 重视内部装修, 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 根据不同样地势, 作纵向或横向旳深入, 以二至三单元构成重院。
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旳民居建筑形式。
便于兄弟分居, 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旳白族老式居住规定。
两方一耳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 即由两方带厦旳房屋构成, 一般正房向东, 耳房问南, 和相对旳照壁与围墙构成院落。
在两房相交处有一种漏角天井, 没有房屋旳两边, 多以正房相对旳一边做照壁, 耳房相对旳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 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旳房屋和三面围墙构成院落, 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种。
此类民居重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旳人家所建。
此外, 居住在城镇旳沿街居民, 建筑房屋时, 常以沿街一面旳房屋做铺面。
大理白族建筑特点大理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在大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大理白族建筑常常使用质地坚硬的石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主要是因为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各种类型的石头,因此白族人民也就善于利用石头来搭建房屋,保证了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不仅如此,白族建筑中的木材也非常重要,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松木、杉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在装饰方面也非常灵活。
二、“三进一天井”式布局大理白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三进一天井”式布局。
整个建筑通常由前厅、中厅和后厅组成,而厅之间则通过天井相连。
这种布局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光线,并实现通风和采光的效果。
天井在建筑中也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经常以花岗石铺设,或者用来栽种花草树木,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生机。
三、雕刻与装饰大理白族建筑的装饰十分讲究细节,常常运用雕刻技艺来装饰墙面、柱子和门窗。
这些雕刻通常以民间传统的图案和图腾为主题,如龙、鸟、花等,展现了白族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墙面上常常涂绘各种吉祥和祈福的符号和图案,以增加气氛和祈福之意。
四、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大理白族建筑通常将室内与室外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天井以及通风窗等形式,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观相连。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增添建筑的美感,也为居住者提供了更为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五、承载文化和民俗大理白族建筑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白族人民在建筑中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无论是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布局和装饰的设计,都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结起来,大理白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其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三进一天井”式的布局,以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展现了白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房屋格局、建筑构造和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展示出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白族悠久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映射出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装饰艺术;构造;格局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姿的民族风采,特别是白族的民居建筑,既与自然和谐发展,又融入了白族的特色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名族风格。
对此,通过过导游的介绍、走访白族民居以及书本文献的阅读,对白族民居建筑作了初步的探析。
1 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白族民居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主要由门楼、照壁、正房、左右厢房、耳房(正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和天井组成。
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因此,一般以西房为正房,正房正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和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坊一照壁”。
1.1“一正两耳”、“两房一耳”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式。
“一正两耳”即一幢三开间的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
“两房一耳”式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向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
在两坊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
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
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
“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
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白族民居格局丰富,庭院布局多种多样,其中最典型的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三房一照壁”就是三面三栋楼房,另一面是主房对着的照壁,中心是天井。
“四合五天井”是四面各四栋楼房,每相交处有一耳房和一小天井,加上院中心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了。
照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因此,照壁在白族民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族民居正房院落对面的墙壁,一般都要做成照壁,照壁漆成白色,可反射日光为正房提供充足的光线。
一般在照壁的周边上边区域绘有各种彩画图案;在照壁的中间区域或镶嵌大理石图案,或绘制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或题写寓意美好的诗词歌赋,使照壁显得高雅秀丽,充满文化内涵,显示出白族民居的独特个性;照壁的前面一般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多用大理石砌成,内栽松、竹、梅、兰等花木,花台上一般还要放置各种盆景,使照壁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
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
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主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不为劲风所烦扰。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作者:许丽苹李纶向颖晰文雅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2期TEXT/许丽苹李纶向颖晰文雅一、大理白族民居所适应的自然环境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大理市属于地震易发区,白族民居建筑在架构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防震措施;由于大理地区风大,且风向多为西南风和南风,所以,房屋大多数为坐西朝东,这样既避免风直接吹进屋内,且由于大理西高东低,该朝向便于采光;由于大理地区在雨季时期雨水较多,在建筑上民居的屋顶均为瓦顶,且用“封火檐”,以避免大风将瓦片吹掉,增强防风的功能。
二、大理白族民居装饰特点大理民居最大的装饰特点就是民族个性,每家每户都有所不同,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在于它的装饰艺术方面[1]。
白族民居具有建筑功能实用性,布局灵活性,设计多边性,构造合理性,材料使用的经济性,外观造型的民族审美性,反映出白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三、喜洲典型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浅析1、严家大院民居建筑装饰严家大院由一进四院和一栋洋楼别墅组成。
为“六合同春”式白族民居,两院通过楼上的檐廊相连为一个整体,为“三坊一照壁”形式和四合五天井形式组合而成的院落,主房四方均居西,每院风格不同,各门的立柱、飞檐、灰雕等做工精细彰显气派。
(1)门楼装饰严家院正门门楼为三叠水的形式,类似一个小三开间的牌楼,它有两个形式的门楼(图1),一种:为“平头”有厦门楼,屋顶两端起翘稍短,这是白族传统的瓦木结构门楼形式;另一种门楼形式是纯欧式装饰的砖石结构门楼形式,这就形成了白族民居中典型的在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大门做成拱形形状,颜色为中国红和黑色搭配,显示了典型的民族特色,檐下有排列整齐的斗拱装饰,拱形门上部以浮雕彩画装饰,边梃两侧贴有门联,门框上部有门簪装饰,门簪上雕有动物装饰,在门簪上部安放匾额,大门两侧的墙壁为不加粉刷和贴面材料的“清水墙”[2],其上面的砖缝用灰浆勾填,防止雨水侵入的同时看起来更为整洁、朴实和干净,下方墙裙用青石板制作,台基是用自然石砌成的“如意踏跺”形式,为三级阶梯,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中的风水意识摘要: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即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当然其中也离不开其独特的风水意识。
关键词:大理白族;风水;布局一、白族民居的选址坐向传统住宅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古人认为“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看来,“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强调了住宅对居民的影响和作用。
中原风水术传入后,白族居民在选址坐向、院落布局、结构形式上深受分水意识的影响。
的白族民居一般选择坐西向东,为最佳建筑方位,这种建筑方位的居民恰好背倚苍山,面对洱海,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原则。
白族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正房有靠山,才能坐得起人家”,“视野开阔,着眼点在顶峰”。
从自然环境而言,白族民居坐西向东的建筑方位顺应了洱海地区的地形地势,也顺应了大理的地势。
由于大理地区是多震带,又受水灾威胁,所以白族的居住地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采用柱石,屋架为土木结构,既能防潮也能防震。
白族民居选择坐西向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风。
由于这里常年刮西风或西南风,风力很大,正房向东主要是考虑背风。
居民院落为封闭式院落。
背山、面水、向阳是白族民居选址的最佳格局,是白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实践。
白坐西向东的建筑方位显现了顺应自然,与山水相契合的特征。
二、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门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十分重视民居大门的建造,有“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在白族看来,大门是抵御自然灾害,获得生存的第一道屏障,大门关乎吉凶祸福,因此对门的朝向,位置的设置,尺寸都十分讲究和认真。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
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还有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
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
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杂。
所谓“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幢楼房为主组成的院落,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一个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故名。
“六合同春”则是两个院落前后相连,每幢楼房之间,以及楼上楼下,都有走廊全部连通,因此又有“走马转角楼”之名。
白族传统民居中的性别意识杨欢*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相较于其他传统建筑,传统民居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直接出自广大劳动人民之手,最能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㊁技巧与艺术才能㊂由于人类的足迹踏遍全球,因此传统民居也具有数量多㊁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也使其在考虑地方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不受拘束,能够灵活地组织空间㊁有效地利用空间,充分表现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㊂结合这些特点,传统民居又是人类日常生活之所,所以,最能直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社会人类的精神面貌㊂白族,是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之一㊂在其众多的文化中,白族传统民居就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类型,表现的是养育白族人民这一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风情人文,蕴含着独特的白族文化,彰显出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思想感情,其中就包括了白族社会中人们的性别意识㊂传统的性别意识或者观念,对理解现代白族社会中蕴含的性别意识,具有重要的依据及作用,对推动未来白族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转变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㊂性别意识,是人类必需的众多意识中的一种㊂个人性别意识的成熟,造就了一个社会的性别文化㊂久而久之,不同社会形成不同的性别文化㊂性别文化成为客观的㊁外在的社会事实而存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形成恒久的影响㊂因此,对白族传统民居中性别意识的分析,是对白族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的一次丰富,也是衡量白族社会性别意识发展的尺度,本文力图 取精去粕 ,从精神层面推动白族社会的发展㊂一白族传统民居民居建筑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原素之一,它由于环境产生,也依据*作者简介:杨欢,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伦理学硕士研究生㊂环境而存在㊂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也依照当时当地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平面格局㊁空间运用㊁立体造型㊁取材用料等建筑技巧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又将其思想注入民居之中,将民居的功能延展,将其变为人类文化发展的 使用者与见证者 ㊂(一)白族传统民居的缘起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改造程度逐渐加深,民居建筑行为不仅只是为了遮风避雨,而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创造表现㊂白族传统民居正是从穴居㊁半穴居㊁茅草房㊁土库房等多种形式中发展而来的,逐渐形成了集北方民居建筑的深沉厚重和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为一体的民居风格㊂这一风格,是现在普遍承认的白族传统民居形式的典型,它在经历了元㊁明㊁清三个朝代之后逐渐固定下来,又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㊂明代后期,白族民居处于明显的建筑转型时期,主要从具有楼层低㊁通风采光差㊁活动空间狭小等缺点的土库房,开始吸收汉式合院式建筑和回廊式建筑的部分优点,逐渐形成了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等多种平面布局㊂到了清代中晚期,白族民居建筑则更加注重雕饰,特别是木雕和彩绘方面㊂而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白族民居建筑又受到一定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变得 洋气 ①㊂而现在提倡保护的白族传统民居,虽然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方面已经难以还原,但是在平面布局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还是提倡回归明清时期的传统,彰显真正的白族传统文化㊂(二)白族传统民居的形成因素一类民居建筑的形成,主要由功能需要㊁材料限制㊁生产力水平㊁地理环境㊁自然气候㊁文化等多种多样的因素综合而成㊂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白族传统民居中的性别意识,因此,这里重点在于了解影响白族传统民居形成的文化因素㊂白族,主要聚居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因此以大理白族为典型,来阐述影响白族传统民居形成的文化因素㊂大理自古就是云南的文化中心之一,以洱海区域为中心,大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㊂同时,由于大理在35白族传统民居中的性别意识①张崇礼:‘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㊂。
张家花园的大理石之缘张建春撰中国因瓷器而得名,大理由石头而闻名于世界。
横断山脉星星点点的山峰横列如屏,从蓝色天空中俯看,白雪披鳞的大理苍山十九峰,酷似书法家笔下点染的山峰,故又名点苍山,苍山发育于二亿年前,别名又曰灵鹫山。
十九山峰下高山杜鹃南北横带成林,野生茶花争奇斗艳,山谷兰花幽香,翠鸟常鸣花谷,山崖横断,苍松亭亭玉立,十八溪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涌入洱海母亲湖,造就了大理名符其实的风花雪月大花园。
苍山雪冰川的尽头,马樱花的红色,紫色,高山杜鹃和龙胆花的花色,报春花的菊黄色,用花的生命本色造就了山基土下的汉白玉,用亿年造山运动的岩浆造就了世界的五彩奇石…大理石。
早在原始公社时的大理先辈用大理石造就了石器时代,大理石在点苍山穴居的时代用来打造精美的生活用器皿,青石用来打造生产工具石斧、石铲之类,就在人们寻找生产和生活器皿石头的时候,在两种石材的交接地带,意外的发现了带有天空五彩云霞,百鸟奇兽,江河湖海,奇花异草,杜鹃茶花森林的汉白玉和青石五彩尽染的奇石,它就是大理石。
大理石因珍贵稀少,而被用作古建筑的柱基,并雕饰鱼虫花鸟,作为大理白族民居廊柱的基石,用其美观的石质,坚固的质地而在大理有一个别名叫础石。
点苍山峰峰有石,要看苍山蕴藏什么石头只看十八溪清澈的山泉水的鹅卵石就知道了,郭沫若先生有名句“苍山蕴风月,奇石吐云烟”,苍山大理石风情万种,包罗万象,有讲不完的故事,有看不尽的画图,因而全世界把酷似大理云纹的汉白玉演化石材统称为大理石。
白族的灶台板是大理石的,因为我们每天上学前都要吃在大理石上糅的面,这样看到在云海上江河中的糅情,口感更好,最主要是矿物通过大理合到面中而产生对食物的诱惑,所以大理人精明。
古城街巷的传角处,天才蒙蒙亮,二盆梨木碳火,一块清爽的大理石,花生辣醤,烤出大理白族的香味,每当一个夹馍饵块成饼之前,大理石板上的千般蹂躏总是最精彩的。
十年前,大理张家花园横空出世,2008年8月开辟成大理白族民居旅游景点,大理石随着八年磨砺的张家花园走进被称为“六合同春”的白族民居,加工成了础石柱基,雕刻成了大理白族人喜欢的大理石图案,画成了大理石屏画,那星星点的颜色被画面构巧成图,屏门,棂窗一概被大理石点染,天棚地面尽显奇石吐云烟之象,花园因大理石的大量应用,而成为大理白族民居云石博物馆。
进入张家花园的大门,门前横穿一条明清时候的大理石铺满的马路。
只要你驻脚观看,就会发现石里行间便是用一幅汉白玉鹅卵石的韵律。
仔细观赏眼前这条以充满大理石星罗棋布动感的古道、栩栩如生的奔马和鲜活生动、次第开放的山茶花为主要内容的大理石雕塑造像,大理茶马古道当年的喧闹和南诏大理国的繁华似乎还历历在目。
你回过身来面对张家大院,首先进入你眼帘的应该是大门两侧的大理汉白石鼓、具有标识和象征作用的汉白玉石雕栏和大门门洞两边雕刻精美的一对抱鼓石。
踏着象征九五之尊的大理石玉阶你已进入了张家大门,汉白玉线雕《南诏中心画卷》,大理石御道两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石板线刻“十八里长亭相送”充满人情人味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动得就要落泪,一座名叫“鹿鹤同春”的构思精巧的大理麻石石牌坊出现在你的面前,石坊的主体以质地坚硬的麻石构成,顶部是一组汉白玉雕刻的“金鱼玉螺”为主体的雕像群,那大理石龙门中如歌一样欢笑的浪花,汉白玉雕刻的组雕中跃跃欲试的鲤鱼,显露出大理石质地的精美。
对歌台两侧格扇门中镶嵌的大理石云雾图上美妙绝伦的意境,定又让你为大理石的神奇变化深深地折服。
不过这还不算,截止目前你所领教的只不过是张家花园大理石雕刻和白然纹理形成的大理石之美的一个表征。
你现在就跟着我穿过大理水花石踏步,走上一个青石栏轩围着的台阶,沿着雕栏玉砌的大理石栏杆和雕有《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卷》花坛的夹道茶花而成的南北走廊,在花团锦簇的山茶花中朝左转进一个名叫“瑞接三坊院”的典型白族庭院,先去观赏一番白族独有的“照壁”,欣赏欣赏张家照壁的“凤起南翔”象形洱海月的大理石园景。
不知道你对大理的础石雕刻工艺有多大了解,如不太熟悉你就边走边欣赏大理石栏上的石雕狮子、年年有余和栏板上的诗词吧,诗中的字里行间、画上憨态可掬、跃跃欲试的石狮,好似才从九天云外上一路风尘赶来的财神呢。
那水池内堆积的假山,石料都采自于古溶洞空的钟乳石和腾冲地区的火山石,真还体现了白族追求的水火相融的和谐理念呢!假山和石雕的搭配,本身就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建筑文化,充分体现了张家花园建筑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
环硕天棚澡井,大理石云雾弥漫,白族门庭之上大理石绘画、天然石屏、苏州刺绣锦上添花,大理石就象手饰般镶嵌于木雕构件节点之上,象征苍山十九峰的神奇屏门横列,关上屏门从里向门看,呈现“奇石吐云烟之象”被世人称为“白族民居艺术王宫”。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的戏台石雕魅影你在也不会轻意放过的。
品着三道茶香,你举目看到舞台四周的这组蟠龙栖凤的石柱了吗?那样的雕刻龙飞凤舞,这样的二龙戏珠,把大理石的通透、圆润表里如一的夸了个够。
能把大理的石头文化升华到这样的境界,你不觉得如果没有白族人充满了文心雕龙的文化品位,那是没法想象的吗?再往前走,马上已进入“蕙风四合院”了。
那四合院心的石雕花坛漂亮吧?要说技艺的精细却要数院落四周的四个石雕作品呢。
那样的精巧,那样的细腻,那样的纤毫毕现,那样的丝丝入扣,那样的精妙绝伦,那样的生动传神,你可以说不了解大理石石雕作品背后的闲云野鹤意,可那方寸之间小小的大理石画奇巧的画意,同样不也可以使你感慨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吗?还没看够吧,现在我们接着转进霁雪园的大理石镌刻的碑刻去领略大理石的诗歌。
你对“鸿儒桥”栏板寓意深远的石雕作品吸引住了,那确实体现了白家人用另一种石材“青石”用另一种石材“青石”对中原文化的包容、向往与崇敬,用大理石头的不同材质表达了他们对石文化的倾慕与追求,体现了白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所能达到的高度和风范,说明了大理地区作为大理石产地的名不虚传。
有了这样石的成就感和石的文化心理,才有大理人“大理石”的美誉和成就。
可你别忘了石碑也是大理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评大理石的美,看一看园主写的精彩碑文吧。
《镜花园记》是张家花园众多碑记中的第一通,看看它是怎样写的:吾家院后拙植美景,园内假山湖石隐,幽兰暗香浮动,一处隐士之风,山茶吐艳上关花,静则聆听蟋蟀叮咛,动则看柳拂桂香。
楼台亭阁星罗棋布,水榭舫轩辉映池塘水砚,墨池雅韵风光尽显园景,‘泛月’镜门揽园中四时景色之最,沉鱼落雁镜中现出羞花之缘,吾释此景乃‘镜花园也。
碑记、假山、亭台、香花的浑然一体,本身就是一种包含了多种美学元素的以大理石文化为主体的园林文化,而细细品读园主亲自创作撰写的每一个石刻碑记,都是一种高雅的审美艺术享受。
园主在《兰亭赋》中是这样写兰花的:一家养兰每城醉,万户倾国为王香;背上笼中花容现,只为幽香品剑川。
黄金宝马苍山蝶,玉免朵香素馨兰。
读着这样生动鲜活的诗句,谁还不佩服张家及乡土出生的园主不是“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呢!类似这样由园主亲自撰写的碑记还有《茶花赋》、《苍山居谣》、《大理张家花园浏览碑记》等。
碑者,石也。
在张家花园,石的文化何等的醇厚而又馨香!作别霁雪园,走过一个满眼大理石镌刻的小通道,出现你眼前的这座西洋建筑就是西洋红院了。
不难看出,这西洋红院的佛罗伦萨和罗马风格的大理石库窗及大理石库门、以及罗马风格的大理石方柱和三坊走廊、威民斯水城风格的麻花柱、波斯风格的石栏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亚细风格的石雕构件,几乎全部用大理苍山的汉白玉雕凿而成,并都出自白族大理石雕艺人之手。
在白族大理石雕艺人的巧手下,各种西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整体:大理石库门窗被用来显示白族建筑的厚重,配搭以飞檐高挑的照壁和耸立在两层房顶上的阁楼,又表面出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雄姿态。
在这里,中西合璧变得天衣无缝,古今建筑浑然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了白族大理石雕建筑艺术的新奇迹。
而三层楼观景阁上一路攀升的石阶两旁的汉白玉大理石栏,则形成了一道天马行空、高及云天的大理石雕艺术走廊。
艺术特征张家花园的大理石雕,大理石画作品和大理石构件,少说也有千件以上。
这些大理石雕作品和大理石构件不论以理石雕刻或是天然画屏的哪一种形式为内容,都具有极高的大理石审美价值及自然天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然物华天宝之美。
以张家花园的天然石画,汉白玉阶级,人物石雕为例,都以白族人民灵性创造力为主要特征,造像艺术风格精致细腻、极富苍山洱海地域文化精神,绝美中传神入骨、形象线条流畅逼真、身躯苗条隽美、体态轻盈端庄飘逸、褒衣博带中自有大理白族的刚毅,这些历史和故事中的人物造像虽不宏伟壮丽,但很有白族民居应用大理石的秀美,虽不很大气,但很灵巧别致,虽不博大宏伟,却因韶秀而形象生动,更能深入人们的艺术心扉,富有大理白族地区人间的大理石生活气息。
——精细之美。
在张家花园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长亭相送”的线刻大理石雕作品中,人体的姿态、表情、动作和造型都极为成功,都能熟练地仅用大理石简单的线条,把整个作品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地用大理石勾勒和刻画出来。
衣纹的处理上,线利用大理石线条劲健,明暗谈彩,表现出石的转折、色彩的起伏、叠皱、拖垂、飘动,刻画精细之致,给人一种不同大理石灵性真实感,精细天然之美,让世界叹为观止。
——写实之美。
张家花园大理石雕作品中,有较多作品表现的是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
而且数量居多,有1800多块,这些来自点苍山和全国各地不同地质背景的大理石、所处环境、地域文化,都能准确地表现出大理石性格形象,并与地理环境和呈现色彩纹理融为一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大理石博物馆的表征、真实的质感和构图,富有情趣而又自然生动。
——表现之美。
张家花园大理石雕和大理石天然画艺术作品不论是人物造像,或者是花草鸟虫、猛禽瑞兽,表现手法上都力求布局合理,主题明确,准确把握主体特征,懂得节制,讨厌渺茫和抽象,排斥怪异和庞大,喜欢明确和固定的线条与轮廓,把意境限制在一个容易为想象力和感观所捕捉的形式之内,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造性。
——象征之美。
张家花园的大理石雕大理石天然画作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如果只有写实的一面,就不足以显现它在艺术上的精深独道。
事实上,张家花园的大石画不论是完整的作品或石雕构件,在想象、象征、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也是极其成功的,从而大大增加了大理大理石工艺的文化艺术内涵。
从张家花园众多的工艺作品和构件中,不难看出张家花园的石雕艺师们,我作为大理石画鉴赏名家的那种感觉的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的差别,将石雕艺术的元素和细节形成一个整体,用内在的联系完美地加以整合,以象征的手法超越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和谐,从而实现大理石鉴赏艺术的升华。
——结构之美。
张家花园中的一些大理石抱鼓石、基柱、石柱、望柱和须弥柱,各种构图和层次之间构图简洁,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主次分明,各个层面和场景之间相互衔接又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