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1.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 地理实践力: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 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板书: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原因2. 规律【问题】1.什么是地转偏向力?2.为什么会存在地转偏向力?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自转,沿着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区时划分的原则确定各地点所在的时区。
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为15°的倍数,通常其东西各7.5°范围为同一时区。
第二,可用数轴的方法计算两地间的时差:两地间相隔几个时区,相差就足几小时;越在东边的地方,时问越早。
地方时、区时、日期的判读与计算【归纳总结】1.地方时的确定①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②同一纬度,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方时早于西边。
(东早西晚)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
④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图甲中A点、图丙中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图乙中B点、图丙中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⑤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甲中D点、图乙中C点、图丙中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图甲中E点、图乙中F 点,图丙中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经度: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与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相等;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2.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士4分钟/10×两地经度差数轴法(画数轴)①两地同为东(西)经度,用减法。
(1)求两地经度差②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用加法。
同减异加(2)将经度差变为时间差:15°一小时;1°四分。
1°两地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
(3)确定东西位置关系 2°两地同为西经度,度数小的在东。
(东早西晚) 3°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东经度在东。
(4)东加西减3.区时的计算(1)确定时区——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商)即为时区号数所得余数>7.5,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商)+1(2)求时区差——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数值相加。
(3)求区时——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即东加西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形式。
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形状的影响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为扁球体。
展示地球形状变化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的形成。
气候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季节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季节的变化规律。
分析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季节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生物分布、生态环境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4.案例分析展示地球运动对某地区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球运动的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地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
(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
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照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上产生了日夜
交替的现象。
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时长的差异,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气候、植被和动物适应的方式。
同时,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偏斜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对人类和生物有重要的影响。
2.经度和时区的划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经度存在差
异,这导致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
经度和时区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统一时间,方便交流和协调活动。
时区的存在对于航海、航空、国际贸易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地理位置与导航: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理位置的概念变得重
要。
通过经纬度和地球运动的知识,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行导航和定位。
这对于航海、航空、旅行、地图制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气候和气象: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气象有重要的影响。
地
球公转轨道的偏斜导致了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因此拥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了解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季节变化对于气象预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防控等都非常重要。
5.地球与宇宙的联系:地球的公转是地球与其他星球和宇宙
的联系之一。
地球绕太阳运动,处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这使得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