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凤纹的研究一、综述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装饰图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对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的研究,探讨其演变过程、象征意义以及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凤纹起源于远古时期,最早的凤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
随着历史的推移,凤纹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凤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优雅的美感。
在唐宋时期,凤纹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陶瓷装饰的主流图案之一。
元明清时期,凤纹继续发展壮大,与其他图案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陶瓷装饰风格。
凤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凤作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幸福的生活。
在古代人们常以凤为图腾,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家庭幸福。
其次凤作为皇室的象征,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在封建时代,凤被视为皇帝的专属图案,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凤还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高贵,因此在古代女性的服饰、饰品中也常常出现凤纹图案。
在现代陶瓷设计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装饰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凤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陶瓷作品。
同时凤凰图案也被运用到建筑、家居等领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抹古典韵味。
凤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其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其装饰技艺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凤纹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陶瓷装饰图案,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因此对凤纹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陶瓷的历史演变、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凤纹有助于揭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技艺特点和审美价值。
宋代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
承袭于唐代开辟的丰富、博大和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宋代几乎所有领域都趋于成熟。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陶瓷,在宋代自然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生产盛况空前,无论是青瓷、白瓷还是黑釉瓷制作技法都有极大提高。
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宋代除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之外,还出现了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等,不仅品类繁多、成绩卓越,而且制作考究,装饰技法高超,各地瓷窑的产品犹如春色满园中盛开的奇花异葩,百花争艳,深为世人所推崇,为我国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
宋瓷纹饰的特点宋代瓷器纹饰内容丰富,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物,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大都出现在瓷器装饰上。
宋代瓷器纹饰形式多样,不仅有刻划花、印花、堆贴、绘花等,还出现了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 。
1.宋代瓷器纹饰内容宋瓷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植物有牡丹、莲花、菊花、兰、蜡梅。
动物以龙、凤、鹤、麒麟、鹿、兔、鱼、鸳鸯、鸭、鸟为多。
受宋代绘画影响下的人物装饰,主要有婴戏、人物生活等,尤其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十分流行,其中婴戏纹样最多,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等等;反映人物生活形象的纹样如“母子蹴鞠”“戏妆男女”“持物人物”“山石丛物”等 。
此外宋代瓷器纹饰的特点、内涵及其影响河南博物院 李 莎宋 白釉珍珠地开光诗文枕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常见的如“忍”“忍事”“道德清净”“高枕无忧”“招财利市”“众中无语 、无事早归” “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吹前院竹、雨洒后亭花”,多反映时人悲观迷信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也有许多吟风弄月的诗词语句, 如“清风细雨,黄花红叶”“玉马金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宋人”,更有抄录唐诗或长篇之作。
其中尚有罕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或成语,如传世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
青花瓷竹石纹小知识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品种,而青花瓷竹石纹则是青花瓷中的一种常见纹饰。
本文将从青花瓷的起源、竹石纹的特点以及其在青花瓷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青花瓷是指以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
青花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盛行于元代以后的明清时期。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釉下绘画、釉上绘画、素瓷烧制等多道工序。
而青花瓷的主要特点是以蓝色为主色调,运用细腻的线条和浓淡相间的色彩表现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竹石纹是常见的青花瓷纹饰之一,它是以竹子和石头为主题的纹饰图案。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赋予了坚韧、灵活、挺拔的象征意义。
而石头则被视为稳定、坚固的象征。
竹石纹通过巧妙地将竹子和石头的形态特点融入到纹饰中,给人一种自然、朴素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竹石纹在青花瓷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器物的外部装饰上,竹石纹可以作为边框纹饰,围绕着瓷器的口沿、底座等部位,增加了器物的整体美感。
其次,在器物的主体部分,竹石纹可以作为主题纹饰,以连续或间断的方式出现,展现出竹子和石头的形态特点,使瓷器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竹石纹还可以与其他纹饰相结合,如花卉纹、山水纹等,形成多样化的装饰效果。
青花瓷竹石纹的制作需要瓷器制作工艺的精湛技巧和艺术家的创作才华。
首先,制作青花瓷竹石纹需要选取适合的瓷器胎体,以确保青花瓷的质地和质量。
其次,需要熟练掌握绘画技法,运用细腻的线条和浓淡相间的色彩,精确地描绘出竹子和石头的形态特征。
再次,需要熟悉瓷器的烧制工艺,使青花瓷竹石纹的绘画能够与瓷器胎体完美结合,实现色彩的定型和稳定。
青花瓷竹石纹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通过对竹子和石头这两种自然元素的表现,传递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青花瓷竹石纹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瓷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和艺术家的创作水平。
青花瓷竹石纹作为青花瓷中的一种常见纹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通纹的古文文通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装饰纹饰。
它出现在陶瓷、漆器、纺织品等各类文物中,具有丰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文通纹的设计与应用,既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文通纹的起源、样式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通纹的起源文通纹起源于中国古代。
其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在西周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通纹最初是以篆书字形为基础的装饰图案,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的生活,如云彩、水波、花鸟等,同时也受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二、文通纹的样式特点文通纹的样式丰富多样,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通纹样式:1. 平行线纹:由平行线交错组成的图案,在陶瓷器上尤为常见。
这种样式简洁明快,寓意着秩序和和谐。
2. 鱼鳞纹:由小小的重叠鱼鳞构成的图案,象征着财富和吉祥。
在汉代的青铜器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纹样。
3. 莲花纹:寓意纯洁和庄重,多出现在佛教造像和寺庙建筑中。
莲花纹以其独特的优雅美感,受到了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4. 龙纹: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常在宫廷用品和寺庙建筑上出现。
龙纹象征着皇权和权势,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三、文通纹的意义文通纹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图案,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通纹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在文通纹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中各种形态的元素,如山川河流、云雾雨露等。
这些自然元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文通纹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通纹的图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象征吉祥和幸福的符号,如莲花、鸟雀、龙形等。
这些符号传递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也反映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文通纹还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
在陶瓷器、漆器等文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文通纹样式,每一种样式都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指日高升纹饰在古瓷器上的特征和寓意
指日高升纹饰是古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其特征和寓意如下:
1. 特征:
- 形状:指日高升纹饰通常以鹿为主体,鹿的形象栩栩如生,
富有生动感。
- 纹样:纹样中常包含了太阳、云彩、山脉等元素,象征着大
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景观。
- 色彩:指日高升纹饰多采用青花或五彩绘制,使其更加鲜艳、绚丽。
2. 寓意:
- 指日高升寓意着一个新的太阳升起,即新的一天的开始和希望。
这是古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追求。
- 鹿是古代文化中的吉祥物,被认为是长寿、平安和幸福的象征。
因此,指日高升纹饰也具有吉祥的意义。
- 在古代社会中,指日高升纹饰常被视为贵族的象征,代表着
地位、权力和财富。
总的来说,指日高升纹饰在古瓷器上的特征和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吉祥幸福的向往。
中国古代纹饰寓意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
”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
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
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
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
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
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
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
”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
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
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
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
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
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
史上最全的古陶瓷纹饰寓意大全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婴戏纹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渔家乐图“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
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仕女图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
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鹤纹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
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
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
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
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鹿纹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
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
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
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花鸟纹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
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
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瓷器基本纹饰—杂宝纹的种类与含义
杂宝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元明清瓷器纹饰常见题材。
杂宝纹作为瓷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因所采用的宝物较杂,故名杂宝。
多作辅助纹饰,多绘于器物边沿,肩部或颈部,也有绘于瓷器中心位置的。
如上图元青花大盘上的杂宝纹有:
火珠:代表光芒四射,为普施众生之物
法轮:犹如车轮不停转动,为圆转万劫不息之物
法螺:象征佛法音闻四海,为降魔灭罪的妙音吉祥物
法伞:为张驰自如曲覆众生之物,亦象征权威
双鱼:为坚固活泼鲜脱禳劫之物,象征自在解脱
盘肠: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亦代表《梵刚经》
莲花:为出污浊世无所染着之物,亦象征修成正果
双角:在西藏称“吞热”,属护摩法器,常常为法王所佩戴所取宝物形象。
有的元代瓷器上杂宝纹还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双钱、珊瑚等。
明代增加了祥云、灵芝、笔、磬、葫芦、鼎等,还有以杂宝作为器型的,如隆庆时期的方胜形盒等。
明代多将杂宝纹在主题纹饰之间绘画,清代既有将其作为主题纹饰也有作为边饰之物,更有将其作为器型,如法轮、法螺状瓷塑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古今官职对照表》。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寓意图案:梅花、竹、绶带鸟齐眉,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
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
雌雄常在一起。
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
「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珠,指夜明珠、珍珠。
《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传说龙能降雨。
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
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图案:凤凰、太阳。
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
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图案:龙凤呈祥.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
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
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
图案:狮子、绣球。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
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
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图案: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
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命终即指善终不横夭。
「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
图案:喜鹊、莲、芦。
「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
「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图案:蝙蝠衔住两个古钱、寿星、寿桃。
解题:两个古钱,喻「双全」。
蝙蝠喻「福」,寿星、寿桃代表长寿。
组成图案叫「福寿双全」。
中国传统纹样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元明清青花瓷边饰——蕉叶纹,因具双重寓意而深受收藏家喜爱青花是以釉下彩绘图案为装饰,其绘画工具和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纸、绢为载体,在平面上作画;前者以瓷胎为载体,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上作画。
为了使绘画技法能够适应陶瓷立体装饰的要求,制瓷艺人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在人们视线接触面积最大的腹部、盘心等中心部位装饰主题纹饰,在口、颈、肩、胫、足等次要部位则辅以边饰。
因此,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边饰两大类。
边饰作为青花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对边饰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无疑会对鉴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剩余82%蕉叶纹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觚、陕西扶风出土的鸟纹觯上均装饰有蕉叶纹。
早期蕉叶纹严格地讲实际上应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
“两兽驱体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形式。
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
瓷器上蕉叶纹始见于宋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下腹装饰一周写实性很强的双层蕉叶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主要用于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
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一个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
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
元代蕉叶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
叶缘的变化较多,有的为全缘,叶缘用平滑的弧线画出,没有波折和起伏;有的为波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有的为皱缩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大的波线画出。
第一类的轮廓线一般较细,第二、第三类较粗。
蕉叶纹在明代瓷器中是很常见的装饰,特别是尖头宽尾、次次递卷的蕉叶纹,运用于青花上,是非常典雅、生动的。
所以明蕉叶纹瓷器的价值也相对较高。
明蕉叶纹瓷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绘制蕉叶纹的地方一般位于瓷器整体的下半部分,或作为衬托绘制于瓷器的颈部,较之宋朝的绘制位置偏上,但又比清朝蕉叶纹瓷器更注重留白,蕉叶纹也不过于繁复,整体风格素雅,特别是在青花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圆润、明净、风雅,与蕉叶纹位置合宜、适当留白有很大关系。
中国传统花纹图案及寓意二自古以来,我国的装饰纹样,多含有一定的寓意,如彩陶上的花纹图案,有许多是与古代的图腾意识相联系。
又如青铜器上的各种动物纹样,也多反映了当时人们一定的思想、意志和情趣。
宋、元、明、清的各种花鸟纹,亦多具有一定的寓意。
有的象征吉庆,有的表示昌茂繁荣,大多含蕴丰富。
编织纹,是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在铜器、玉器和现代墙纸中也有广泛应用,是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
花篮纹,是我国一种极富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多用于瓷器、家具。
每年农历三月二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采花邀请麻姑同往赴会,故盛装鲜花的花篮常寓意吉祥、庆贺。
海棠花纹,是我国的传统吉祥纹样。
海棠花,有“花中神仙”之誉。
因“棠”与“堂”谐音,故有“玉堂富贵”“满堂平安”之吉祥寓意。
团花纹是一种典型的陶器装饰纹样,其构成多种多样,形象丰富。
桃纹在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桃树是长寿之树。
因此民谚中有“榴开百子福,桃献千年寿。
”之说,诞辰献“寿桃”祝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蟠螭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
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茱萸纹,一种古代寓意图案,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涵意茱萸是一种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
波曲纹的共同特点是形象夸张,富于装饰性;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线条劲健,圆中寓方,富于韧性,波曲纹为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滥觞。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花卉。
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
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
火焰纹,纹样寓意:辟邪、驱魔,神圣不可侵犯。
火焰纹最初常被用于寺庙建筑装饰,后来又被应用于民间建筑的窗、门、家具装饰及瓷器上。
拉钱纹纹样寓意:富贵吉祥形似一枚或多枚铜钱,左右两端与类似绳子的形状相连接,犹如一条绷紧的绳子中间悬挂一枚铜钱,也有在铜钱中雕入其他图案纹饰的。
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唐宋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瓷器艺术的巅峰时期。
在唐宋时期的瓷器中,龙纹饰品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独特魅力的装饰元素。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威、尊贵和吉祥,因此在瓷器上的龙纹饰品往往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本文将介绍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的特点和价值。
一、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的特点1. 线条流畅: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通常采用流线型的线条,勾勒出龙的身姿和神态。
这些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展现了龙的威严和力量。
2. 纹饰繁复:龙纹饰品常常以繁复的纹饰展现龙的形象。
龙的身体上常常绘制有鳞片、鬃毛、爪子等细节,使得龙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3. 色彩丰富: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的青花、釉里红等传统色彩外,还有釉下彩、釉上彩等多种绘画技法,使得龙纹饰品的色彩更加鲜艳夺目。
4. 寓意深远: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具有吉祥、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意义。
因此,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往往寓意着吉祥如意、权威尊贵的寓意,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二、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的价值1. 艺术价值: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龙纹饰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高超水平,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和追求。
因此,这些龙纹饰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历史价值: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龙纹饰品,可以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收藏价值:由于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数量稀少,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艺术品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许多收藏家都对这些龙纹饰品趋之若鹜,使得其市场价值不断攀升。
总结:唐宋瓷器中的龙纹饰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备受瞩目。
这些龙纹饰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高超水平,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和追求。
中华瓷纹饰——缠枝莲纹[资料] 中华瓷纹饰——缠枝莲纹青花缠枝莲纹碗缠枝莲纹简介: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
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
折沿上绘菱形锦纹。
圈足内无釉。
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
中国传统纹样18种及寓意18种纹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起自远古文明初、延至当代,不论是玉器、漆器、服饰还是装饰,都铭刻着传统纹样的特色瑰美。
传统纹样计十八种:云雷纹、祥云纹、环带纹、忍冬纹、凤鸟纹、如意纹、饕餮纹、方胜纹、唐草纹、曲水纹、垂鳞纹、万字纹、缠枝纹、云头纹、八宝纹、寿字纹。
1、云雷纹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比较少见。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主要铭刻的纹饰。
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状。
圆弧形也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合称云雷纹。
2、祥云纹现于周代中晚期的楚地,至秦汉时期,祥云纹的变幻已达极盛,且绵延至今,是极富生命力的艺术。
祥云纹仿照云彩之流动蜿蜒,是祥瑞之云气,寓意美好与吉祥。
3、环带纹现于商代,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时,常见于青铜器纹饰。
形似波浪起伏,故别名波纹或山云纹、盘云纹;或,形似山势起伏,也称波曲纹。
环带纹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交垂带状。
4、忍冬纹现于东汉末年,盛于南北朝,是一种植物纹路。
忍冬是一种蔓生植物,俗名卷草、金银花、金银藤,故而又名卷草纹,常用于佛教装饰,指代灵魂、轮回。
一般为三叶片或多叶片,且变化多样。
5、凤鸟纹现于良渚文化、二里岗文化,此时多为鸟纹;至商周时,凤凰是为神鸟,有凤鸣岐山典故,故而凤纹雄浑、肃穆,是当时的审美纹样。
唐代凤纹十分灿烂,且造型多姿多彩,与生活结合紧密,形式感非常强烈。
至宋元明清,凤纹装饰已渐变为一种特定造型,进一步规范化,如团凤。
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为一种挠痒的器物,可如人意,因此得名,常见于南北朝,仿照其形,名为如意纹。
形似如意,借喻称心、如意,常与瓶、牡丹等合成平安如意、吉祥如意等。
7、饕餮纹现于良渚文化陶器,盛于商周青铜器。
饕餮是幻想中的怪兽,是图案化的兽面,也称兽面纹。
一般是仿照饕餮的面目形象,结构鲜明。
8、方胜纹现于汉代,盛于明清,及至当代。
方胜是古代妇女饰物,由两个菱形叠压而成的纹样。
是汉族传统的寓意纹样。
9、唐草纹现于汉代,盛于唐代,及至当代。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在我国古代瓷器上常见纹饰有:百花、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
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
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和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
活的祝福。
下面重点介绍20种我国古代传统瓷器纹饰及其喻意。
1、二龙戏珠为二条云龙一火球;龙据说是“四灵”之长,“四灵”为龙、凤、龟、麟。
《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冀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蜻龙,末升天曰蟠龙。
”在传说中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
如果图案为多条龙戏珠,称为“群龙戏珠”。
如果图案为二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则称为“云龙捧寿”。
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颂的意思。
2、龙凤呈祥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
那里有龙出现,那里就有凤来仪,那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
此外也有称之为“龙祥凤瑞”。
3、龟鹤齐龄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
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
故古时以龟甲刻文。
《尔雅·释虫》中记载“十龟: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篮龟、七山龟、八译龟、九水龟、十火龟。
”日本人对龟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龟字为
名者,而取其长寿之意。
传说中的鹤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
可见古人认为鹤是多么长寿了。
因而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
而龟鹤齐龄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
4、松鹤延年为仙鹤、松树;松在古代人们心目中认为是百木之长,在古籍中亦有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所以,松除了是一种长寿的象征外,也常常作为有志有节的代表和象征。
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为志节清高之意。
亦有称“松鹤同春”。
5、岁寒三友为松、竹、梅或竹、梅、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人们常以竹之节寓气节之节。
周灭商后,伯夷、叔齐入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为有气节之人物。
梅,不惧风雪严寒,明代杨维真曾有诗赞梅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览天下青”。
梅花之品格为历代人们所称颂。
松、竹、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而颂扬品德、志节高尚之意。
宋代名家苏东坡为清高之士,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成癖。
苏东坡亦曾题诗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
”
6、寿比南山为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诗经》中有“如南山之寿。
”在以前常见的对联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或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而寓以福长寿永之意。
也有称为“寿山福海”。
7、三星高照为三
个老神仙;“三星”传说是福星、禄星、寿星。
或称福、禄、寿三星。
传说“三星"是管人间祸福的,福星管祸福,禄星管富贵、寿星管生死。
“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
8、年年有余为两条鲸鱼;以“蛤”“年”“余”“鱼”同音,而表示一种对年年都有结余的富裕生活的向往。
两条鲸鱼首尾相连者,称为“连年(蛤)有余(鱼)”。
一妇人提鱼者称“富富(妇)有余(鱼)”。
一童子击磐、一童子持鱼,称为吉(击)庆(磐)有余(鱼)。
9、马上封候为一马上一蜂一猴;“候”为古时高官。
以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来表达一种立即就要升腾的愿望。
图案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称辈辈(背)封猴(候)。
图案为一枫树一印、一猴者或为一蜂一猴抱印者,称封候挂印、封候抱印。
10、太师少师为一大狮子一小狮子;古代宫名中有太师,以“狮”“师”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而寓以“太师(大)少师(小)”,而意思为教子成龙,辈辈高官的一种愿望。
亦有图案为一大龙一小龙者称为“教子成龙”。
1l、八宝联春为八件宝器;八宝分两类,一类是佛家八宝,一类是仙家八宝。
佛家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共八件宝器。
而一般则俗称为“轮、螺、伞、盖、花、缸、鱼、肠”,简称“八宝”。
仙家八宝即八仙之护身法宝。
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共八件宝器。
也称为“八宝”。
12、八仙过海<为八
仙人各持宝器;下面有大海波涛。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人有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蓝采和。
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自用法宝护身为舟,竟相过海,以示神通。
13、天女散花为一仙女提篮作散花状;佛经故事中说,天女将花撒于菩萨的身上,用以检验佛门弟子们的行道好坏。
14、长命百岁为一雄鸡长鸣状及旁有禾穗若干;古时的小孩常于脖子上挂一锁片,上面写长命百岁。
是小孩健康长命免于灾病的一种护身符。
用雄鸡长鸣(长命)以及无数禾穗(百岁)来表示“长命百岁”的希望。
15、麒麟送子为麒麟背上骑一娃娃;麒麟为毛虫之长,为四灵之一。
《玉篇》说之为“仁兽也”麒麟是祥瑞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征兆。
以麒麟背上有一娃娃,来表达那时人们心中盼望得子的愿望。
16、五蝠捧寿为五只蝙蝠中间有一寿桃或一团;寿字五蝠即五福,古时人们认为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
”寄希望于有福长寿。
17、平安如意为一瓶、鹊辑、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鹊鸦寓“安”意,再加上一个如意,而称为平安如意。
为一种祈祷和平的愿望。
18、教子成名为一雄鸡引颈高鸣,旁有五只小鸡;以雄鸡教小鸡(子)鸣(名),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
此外还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龙”、“望子成龙”、“一品当朝”等。
19、
玉堂富贵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壮丹花(富贵)寓意为“王堂富贵”。
若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者称“五世(柿)同堂(棠)”等。
20、英雄斗智为一鹰一熊作争斗状;鹰《本草》载“虎鹰翼展支余,能博虎”。
熊,《诗经、小雅》载“维熊维罢,男子之样。
”是力量的象征。
以鹰英同音,熊雄同意,而鹰熊寓英雄。
二猛禽凶兽相斗,二勇相争智者胜,以此来比喻英雄之大智大勇。
总的来看,我国陶瓷发展到明、清两代,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到以多种彩瓷,特别是以青花资器为主流的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无论在青花瓷器或彩瓷的器物上,均可见到绘有一幅幅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花纹装饰图案。
取材生动,画法气势磅睛,不受构滞,自由奔放,泼辣清新,简练朴素,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使人观之精神陡健。
这是我国陶瓷史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