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并购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6
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案例市场化并购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主协商和自由竞争,以市场价格进行的并购交易。
以下是十个市场化并购案例:1. 平安银行收购麦格理信托:2018年,平安银行以约21.6亿元收购了麦格理信托,进一步完善了其金融服务链条,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4亿美元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进一步强化了腾讯在全球游戏产业的地位。
3. 阿里巴巴收购菜鸟网络:2017年,阿里巴巴以145亿元收购了菜鸟网络,进一步加强了阿里巴巴在物流行业的布局和优势。
4.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股份:2015年,京东以约28亿元收购了苏宁易购的部分股份,形成了电商行业的两大巨头,提升了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地位。
5. 海尔收购日立电器家电业务:2012年,海尔以约29亿美元收购了日立电器的家电业务,进一步扩大了海尔在全球家电市场的份额。
6. 茅台收购习酒:2007年,茅台集团以26亿元收购了习酒,加强了公司在高端白酒市场的竞争力。
7. 中国移动收购中国电信:2008年,中国移动以公司股份交换的方式收购了中国电信,形成了中国通信行业的两大巨头。
8. 中国石化收购中石化:1998年,中国石化以公司资产置换的方式收购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形成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9. 宝洁收购吉列:2005年,宝洁以约57亿美元收购了吉列,形成了全球消费品行业的巨头。
10.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约18亿美元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进一步扩大了联想在全球电脑市场的份额。
这些市场化并购案例充分展示了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并购交易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的成功经验。
市场化并购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和资源整合,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竞争的活跃。
No.1联想并购IBM PC时间:2004年12月8日并购模式:“蛇吞象”跨国并购。
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 PC业务,其中包括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18.5%股份),同时承担IBM PC部门5亿美元的资产负债。
联想5年内无偿使用IBM品牌。
联想当时年营业额30亿美元,且试图自己走出去,但无起色。
而IBM PC业务200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但亏损巨大,只好选择剥离PC业务。
并购难点:1.面临美国监管当局以安全为名对并购进行审查,以及竞争对手对IBM PC老客户的游说;2.并购后,供应链如何重构。
最新挑战:如何整合文化背景悬殊的企业团队和市场。
典型经验:1.改变行业竞争格局,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2.把总部移至美国,选用老外做CEO,实施本土化战略,很好地把握了经营风险;3.先采取被并购品牌,再逐渐过渡到自有品牌发展。
前景预测:目前还算顺利,未来有喜有忧。
No.2 TCL并购汤姆逊时间:2004年1月并购模式:并购问题知名企业。
2004年1月,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7月底成立合资公司TTE。
李东生认为,汤姆逊有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而TC L可借之作为欧美市场,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并喊出“18个月扭亏”口号。
但并购后连续两年报亏,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并购难点:1.汤姆逊彩电业务连续多年巨额亏损,2003年达17.32亿元,而TCL年净利润只有7亿元;2.整合汤姆逊资源难度非同一般。
最新挑战:TCL要战胜自己的高期望,“这一仗输不起。
”典型经验:1.通过并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获得了突破全球市场、技术和供应链的机会;2.借此提升全球知名度;3.并购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等也最终放弃了,并购衰弱品牌值得反思。
前景预测:目前失败,未来翻身难度大。
No.3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时间:2005年8月11日并购模式:雅虎品牌授权阿里巴巴。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会选择进行并购。
而要想让并购成功,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购目标,进行合理的谈判,以及完成整个过程中的后续整合工作。
下面,就来看看一些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一、国内企业并购成功案例1、万科并购雅居乐2016年,万科通过增发股份买下了雅居乐15.32%的股份。
这是国内房地产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通过并购,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大力发展住宅市场。
2、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份。
Supercell是一家独立游戏开发公司,其游戏《荒野行动》和《碧蓝航线》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次收购,不仅加强了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扩大了腾讯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蒙牛并购深圳明基鸡2013年,蒙牛通过并购深圳明基鸡开创了家禽养殖领域与乳制品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
这不仅有利于蒙牛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全产业链,也帮助深圳明基鸡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二、国际并购成功案例1、阿里巴巴投资Lazada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将Lazada的股份从原来的51%提高到83%。
Lazada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均有业务。
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助于阿里巴巴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地位。
2、乐购与协和2005年,美国零售巨头乐购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第二大零售集团家乐福协和百货的股份。
这一大型并购案加强了乐购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其进入亚洲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3、克莱斯勒与菲亚特2014年,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以68亿美元购买了克莱斯勒的剩余股份,那时候克莱斯勒还是美国最后一家仍旧独立运营的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合并为两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机会,包括共享技术、合并高效、优化运营,并最终提高了绩效。
十大经典并购案例在商业领域中,并购案例是经常被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下面将介绍十个经典的并购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示了并购对公司和市场的影响。
1. 美国康卡斯特收购迪士尼1996年,康卡斯特以660亿美元收购了迪士尼,这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并购案例。
这一交易促使康卡斯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公司之一,也为迪士尼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2. 微软收购领英2016年,微软以268亿美元收购了领英,这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这一交易使微软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在专业社交网络和人才招聘领域的业务,增强了其在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3. 贝尔兰德收购莱雅2016年,法国奢侈品公司贝尔兰德以1250亿欧元收购了美国化妆品公司莱雅,这一交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奢侈品行业并购案例。
这一收购使贝尔兰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之一,拓展了其在化妆品和美容市场的份额。
4. 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85亿美元收购了新浪微博的股份,这一交易加强了阿里巴巴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领域的地位,也为新浪微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5. 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这一交易被认为是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谷歌进一步巩固了在视频内容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广告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6. 惠普收购康柏2002年,惠普以25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这一交易是当时硬件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也扩大了其在企业市场的份额。
7. 联合利华收购莫尼塔2010年,联合利华以10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食品公司莫尼塔,这一交易是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联合利华进一步拓展了在北美市场的业务,也加强了其在零食和冰淇淋领域的竞争力。
8. 联合利华收购海飞丝2005年,联合利华以22亿美元收购了宝洁旗下的海飞丝品牌,这一交易是个人护理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企业并购的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或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来实现扩张或增强自身实力的行为。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列举了十个符合要求的企业并购案例。
1. 腾讯收购Supercell:腾讯于2016年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权。
这个并购案对于腾讯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收购,使其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游戏产业中的地位。
2. 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阿里巴巴于2016年以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在线视频平台优酷土豆的100%股权。
这个并购案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使其在在线视频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3.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谷歌于2012年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的100%股权。
这个并购案对于谷歌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使其进一步巩固了在移动设备领域的地位。
4. 苹果收购Beats Electronics:苹果于2014年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eats Electronics的100%股权。
这个并购案对于苹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使其进一步巩固了在音乐和耳机市场的5. 中国联通收购沃达丰:中国联通于2009年以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达丰在中国的运营资产。
这个并购案对于中国联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收购,使其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取得了重要突破。
6. 中国石化收购BP燃料:中国石化于2010年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P在中国的燃料业务。
这个并购案对于中国石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收购,使其在中国的石油化工市场取得了重要突破。
7. 京东收购沃尔玛中国:京东于2018年以13.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玛在中国的在线业务。
这个并购案对于京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使其在中国的电商市场取得了重要突破。
8. 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于2013年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盛顿邮报。
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案例市场化并购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的并购活动。
下面将列举10个市场化并购案例,以展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
1. 阿里巴巴收购盛大游戏:2014年,阿里巴巴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盛大游戏的70%股权。
这一并购使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在互联网娱乐领域的市场份额。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股权。
这次并购使腾讯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先地位。
3. 中国太平收购小天鹅:2018年,中国太平以11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小天鹅集团的控股股权。
这次并购使中国太平进一步拓展了家电产业,并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4. 中化集团收购先正达: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的全球股权。
这一并购使中化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
5. 拼多多收购微众银行:2020年,拼多多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微众银行的5%股权。
这一并购使拼多多进一步拓展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
6. 美团收购摩拜单车:2018年,美团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摩拜单车。
这次并购使美团进一步扩大了在出行领域的市场份额。
7.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百度以19.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91无线的100%股权。
这一并购使百度进一步巩固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
8.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2021年,京东以100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苏宁易购的70%股权。
这一并购使京东进一步扩大了在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
9. 华为收购荷兰NXP半导体:2017年,华为以2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NXP半导体的100%股权。
这一并购使华为在半导体领域增强了核心技术能力。
10.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1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一并购使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那我就给你唠唠近十年一些比较出名的公司并购案例哈。
一、滴滴和优步中国。
1. 故事背景。
滴滴和优步中国在网约车市场那可是打得火热啊。
滴滴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各种补贴大战,吸引了超多用户。
优步呢,作为国际上的网约车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也想分一杯羹。
2. 并购过程。
这两家公司竞争的时候,都在拼命烧钱,给司机补贴、给乘客优惠券啥的。
到后来呢,可能都觉得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儿。
于是在2016年,滴滴就把优步中国给并购了。
这一并购可不得了,直接就整合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两大巨头。
之后呢,滴滴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那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市场份额蹭蹭往上涨。
二、美的收购库卡。
1. 故事背景。
美的那可是咱国内家电界的大佬啊,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呢,就想着往智能制造领域拓展。
库卡呢,是德国的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技术超牛的。
2. 并购过程。
在2016年,美的对库卡发起了收购。
美的花了不少钱把库卡收入囊中。
这一收购啊,美的就一下子进入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这个高大上的领域。
美的可以利用库卡的先进技术来升级自己的生产制造,说不定以后美的的工厂里都是库卡机器人在忙碌地工作呢。
三、迪士尼收购福克斯。
1. 故事背景。
2. 并购过程。
2019年迪士尼完成了对福克斯的收购。
这一收购让迪士尼的影视资源库变得超级庞大。
以后迪士尼就可以把福克斯的那些超级英雄角色和自己的米老鼠、唐老鸭啥的放在一起玩了。
比如说可以让X战警和复仇者联盟在一个电影里并肩作战呢,想想就很刺激。
而且迪士尼还能通过整合福克斯的资源,在电视、流媒体等领域有更大的话语权。
四、美团收购摩拜。
1. 故事背景。
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那是相当厉害,什么外卖、酒店预订啥的都搞得有声有色。
摩拜呢,是共享单车界的先驱者,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摩拜单车的橙色身影。
2. 并购过程。
在2018年,美团收购了摩拜。
美团这一招挺聪明的,因为共享单车也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啊。
通过收购摩拜,美团就可以把自己的业务线进一步拓展,用户可以在美团的平台上不仅订外卖、订酒店,还能骑摩拜单车了。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十大经典案例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下面列举了十大经典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市场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中国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也是中国首个跨足国际市场的IT企业,这次并购重组帮助联想集团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董明珠收购格力电器2016年,董明珠发起了对格力电器的收购,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此举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股权激励机制得到了广泛关注。
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2014年,阿里巴巴以60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这次并购使得阿里巴巴得以进一步拓展视频娱乐市场。
美的收购库卡2016年,美的以43亿美元收购瑞士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使得美的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及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5亿美元收购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这次并购促进了腾讯在游戏市场的崛起。
长城汽车收购戴姆勒股份2018年,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花费近10亿美元购买了戴姆勒的股份,这次并购重组将长城汽车带入全球汽车制造商的行列。
京东收购苏宁易购百货2021年,京东以28.6亿元人民币收购苏宁易购旗下的百货业务,此举有助于加快京东的线下扩张。
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18年,阿里巴巴以近40亿美元收购盒马鲜生,这次并购重组加速了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
紫光集团收购南光集成电路2016年,紫光集团收购南光集成电路2016年,紫光集团以近30亿元收购南光集成电路,这次并购是中国芯片制造行业的一次里程碑式事件,也是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举措。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智能工厂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以2.14亿欧元收购了德国智能工厂,这次并购重组加速了三一重工在全球市场的扩张。
并购案例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并购案例: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一、中国化纤重组收购中南建股份中国化纤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中南建股份则是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次并购重组旨在实现两个行业的横向整合,提升协同效应。
通过并购,中国化纤不仅能够扩大其市场份额,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京东公司收购多点Dmall京东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而多点Dmall则是电商行业的新兴力量之一。
京东公司通过收购多点Dmall,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够借助后者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这次并购旨在提升京东在电商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公司的发展步伐。
三、中粮集团收购美源众邦中粮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而美源众邦则是国际上知名的乳制品企业。
收购众邦可以帮助中粮集团扩大海外市场,增加出口量,并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
这次并购旨在提升中粮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业务。
四、宝钢集团收购沙钢集团宝钢集团和沙钢集团分别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两大巨头。
这次并购旨在实现行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通过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交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五、中国石化收购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这次收购旨在实现行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通过合并两大企业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强公司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六、阿里巴巴收购菜鸟网络阿里巴巴是我国电商行业的巨头,而菜鸟网络则是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
阿里巴巴通过收购菜鸟网络,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够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
这次并购旨在加强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的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七、中国南车收购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分别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两大巨头。
通过收购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技术的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八、格力电器收购新风股份格力电器是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而新风股份则是新风系统的领军企业。
一、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并购案西轴集团地处宁夏银川市,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
产品中仅铁路轴承一项,合资前就占全国市场的25%。
1998年,西北轴承与德国FAG轴承集团开始接触。
FAG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
此时,西轴经过工厂搬迁和市场打击已精疲力竭,2001年,西轴集团与FAG达成合作协议,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以及公司热处理分厂的精良设备和厂房投入,组建合资企业。
中方占股份49%,德方占股份51%。
合资后的前两年,FAG并没有对合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
第一年,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元。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已没有能力继续增加投资。
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剩下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公司。
此后,产品(其实就是原先西轴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进入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公司开始盈利。
此案例中,中方具有德方急需的无形资产,但却缺少走出困境的资金。
因此,在谈判中我方必须尽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力争控制企业决策权,才能达到既能走出困境,又能保持原有的企业结构和生产体系的目的。
但在我方进行决策时,却没有能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政府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
二、格林柯尔公司入股科龙科龙电器前身是广东顺德珠江冰箱厂,创办于1984年,是一家乡镇集体企业。
1996年,公司公开发行H股并上市。
1998年,名列世界冰箱企业前十名。
格林柯尔集团是专门从事新型制冷剂生产、销售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并从师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施工的跨国集团。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正式宣告第一大股东即将易主。
在这次股权转让中,科龙电器公司法人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把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并购已成为企业迅速扩张和企业家迅速增长财富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都上演着许多扑朔迷离的资本传奇故事。
有人为之自豪与狂欢,有人则为此沮丧和懊恼。
中国企业家及其企业也开始尝到其中的美妙与苦涩。
中海油和海尔分别高调并购美国优尼科和美泰克,华为欲重磅并购英国马尼可,都以失败告终,但却大大开阔了中国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并得到了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很好的历练。
这也就有了中石油等企业的再次成功起航。
并购也在迅速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警惕。
凯雷并购徐工、法国SEB并购苏泊尔(21.76,-1.14,-4.98%)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同样导致了美国政府的介入而使这桩交易无疾而终。
并购近来表现出的更大魅力是,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商业思想,并在不断加快这一认知和实践进程。
并购使企业综合竞争力被迫迅速提升,行业品牌集中度迅速加大,企业经营技能迅速攀升。
中国与世界正一同进入并购时代。
这也就是我们总结近三年来国内极具代表性的10大并购案例的初衷。
No.1联想并购IBM PC时间:2004年12月8日并购模式:“蛇吞象”跨国并购。
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PC业务,其中包括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18.5%股份),同时承担IBMPC部门5亿美元的资产负债。
联想5年内无偿使用IBM品牌。
联想当时年营业额30亿美元,且试图自己走出去,但无起色。
而IBM PC业务200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但亏损巨大,只好选择剥离PC业务。
并购难点:1.面临美国监管当局以安全为名对并购进行审查,以及竞争对手对IBM PC 老客户的游说;2.并购后,供应链如何重构。
最新挑战:如何整合文化背景悬殊的企业团队和市场。
典型经验:1.改变行业竞争格局,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2.把总部移至美国,选用老外做CEO,实施本土化战略,很好地把握了经营风险;3.先采取被并购品牌,再逐渐过渡到自有品牌发展。
前景预测:目前还算顺利,未来有喜有忧。
No.2 TCL并购汤姆逊时间:2004年1月并购模式:并购问题知名企业。
2004年1月,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7月底成立合资公司TTE。
李东生认为,汤姆逊有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而TCL可借之作为欧美市场,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并喊出“18个月扭亏”口号。
但并购后连续两年报亏,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并购难点:1.汤姆逊彩电业务连续多年巨额亏损,2003年达17.32亿元,而TCL年净利润只有7亿元;2.整合汤姆逊资源难度非同一般。
最新挑战:TCL要战胜自己的高期望,“这一仗输不起。
”典型经验:1.通过并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获得了突破全球市场、技术和供应链的机会;2.借此提升全球知名度;3.并购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等也最终放弃了,并购衰弱品牌值得反思。
前景预测:目前失败,未来翻身难度大。
No.3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时间:2005年8月11日并购模式:雅虎品牌授权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包括雅虎中国门户网站、搜索技术、通讯与广告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获得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期独家使用权,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组成战略联盟关系,雅虎成为阿里巴巴的股东。
并购难点:1.整合雅虎、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等品牌问题;2.合并后业务和资源范围迅速放大,企业文化和渠道存在差异,如雅虎是分销,阿里巴巴是直销,企业资源如何整合。
最新挑战:面对Google、百度,“搜索+电子商务”模式能否找到盈利机会?典型经验:国内互联网领域的最大一起并购,但“雅虎是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
这种并购其实在做减法,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前景预测:看好。
No.4国美并购永乐时间:2006年7月25日并购模式:国美闪电般并购永乐,双方2月接触,7月完成并购。
11月16日,中国永乐股票停牌,2007年1月底前完全退市。
永乐股东以一股永乐股份兑换0.327股国美股份和0.136港元现金,交易金额达52.68亿港元。
促使永乐投入国美怀抱的是永乐与摩根士丹利签订的对赌协议。
并购难点:1.永乐管理团队的现实利益保障与永乐品牌未来的市场地位;2.永乐与摩根士丹利之间的对赌协议怎么解决;3.永乐与大中电器2006年4月达成合并协议,并支付了一笔不菲押金。
国美并购永乐后,大中宣布协议失效,并没收押金,国美如何处理。
最新挑战:1.怎么解决国美、鹏润、永乐多品牌的差异化经营问题;2.怎样解决国美和永乐渠道网络布局重叠的问题;3.如何平衡合并后的双方管理团队问题;4.如何解决“规模不经济”发展瓶颈问题。
典型经验:国美通过加强渠道整合力,放大规模优势,以提高行业地位和在厂商关系中的议价地位。
前景预测:整合人事清洗带来风险。
No.5华润控股华源时间:2006年11月30日并购模式:2006年3月8日至11月23日,华源集团20家股东和金夏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91.662%的股权转让给金夏投资。
11月23日,金夏投资与华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授让和本身持有的股权全部转给华源资产。
由此,华源资产持有华源集团100%的股份,而华润总公司间接持有华源资产70%的股权。
并购难点:1.到2005年初华源系负债已达250亿元;2.华润与华源都实行过多元化扩张,如何解决复杂的股权关系和各方利益,制定什么样的企业管控模式?最新挑战:产业朝什么方向发展?华润现有医药资产并入华源,而华源的纺织类资产并入华润。
典型经验:1.华润曲线收购华源集团;2.“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导致被重组。
No.6华为并购港湾时间:2006年6月并购模式:2000年,李一男创立港湾公司,成为华为分销商。
迅速发展后,成为华为对手。
2005年,华为成立“打港办”。
港湾在资本市场上也遭挫。
2006年5月,双方谈判,任正非给李一男等郑重承诺。
6月6日,华为宣布与港湾签署MOU,港湾转让部分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等。
华为高价收购港湾,李一男重回华为。
并购难点:李一男愿不愿买任正非的账;并购后,如何解决双方业务的重叠问题。
最新挑战:采用轮值主席管理模式,能否解决任正非的接班人问题。
典型经验:1.风险投资是把双刃剑,任正非鼓励的内部创业政策,导致李一男“意外”离开华为;2.华为通过收购核心资产“掏空”港湾,消灭对手,凝聚人心,也避免港湾被其他对手利用。
前景预测:胜算较大。
No.7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时间:2005年6月7日并购模式: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时,明基分文未出,西门子还倒贴明基2.5亿欧元。
明基还获得西门子在GSM、GPRS、3G领域的核心专利技术。
但西门子手机日亏损达120万欧元,由于不能预知未来风险,2006年12月8日,明基不得不承认收购失败,亏损达8亿欧元。
并购难点:1.明基能否有效解决西门子手机外包成本压力,如期扭亏;2.明基、中电、西门子手机品牌如何有效整合和重构供应链而不导致市场混乱;3.能否解决新品推出速度缓慢问题。
最新挑战:西门子手机还在亏损,纠纷最终如何解决?典型经验:1.对跨国文化冲击考虑不足,放权给外方,整合力度不够,亏损心理预期理想化;2.没有与母公司有效切割,以致担心拖累明基本身。
前景预测:已经失败。
No.8中石油并购PK公司时间:2005年10月27日并购模式:2005年初,哈萨克斯坦政府削减了PK公司的开采规模。
4月,PK合作方之一的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将其告上哈萨克斯坦法院。
10月18日,PK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就并购进行投票表决。
10月26日,加拿大法院批准中石油100%并购PK公司,以每股55美元现金要约购买其所有上市股份,报价总价值约41.8亿美元。
并购难点:1.众多竞购对手的压力,且矛盾复杂;2.把握哈国政府态度。
最新挑战:哈政府以反垄断法为由,对PK公司处以5亿多美元罚款,由中石油支付,由此收购成本大增。
典型经验:1.中石油果断报价,避免了中海油先前收购时发生的错误;2.规避了政治风险,在PK公司股东大会表决前,就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达成合作备忘录,并得到中哈两国总理的有力支持。
前景预测:经营风险不大,但怕政局变动。
No.9分众并购聚众时间:2006年1月7日并购模式:分众以约3.25亿美元获得聚众100%股权,其中支付现金9400万美元,股份方式支付2.31亿美元。
新业务体系中,原分众品牌整编所有楼宇和卖场电视播放网络,而原聚众品牌接收药房联播网等新业务。
并购难点:两者产品现形式相同,但网络扩张策略不同。
分众采用加盟模式,面临广告时段不足和失去对加盟城市控制的风险,且在加盟商发展壮大后收购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而聚众坚持直营模式。
两种模式如何有效融合?最新挑战:1.江南春认为,分众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人力资源问题;2.两者行业市场占有率相加达到98%,遭受业界垄断质疑。
典型经验:1.在行业细分市场开创出显示屏联播网商业模式;2.借用资本力量迅速并购行业有生品牌,目前已完成并购第19次。
前景预测:强强联合提升业绩。
No.10百思买并购五星时间:2006年5月12日并购模式:百思买集团选择注资方式进入中国,以获得51%控股权向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并最终将以3.6亿美元获取75%股份。
五星被并购后管理层不变,继续运作4年,且继续以五星品牌经营。
百思买2003年进入中国后,主要是采购,零售业务几乎没进展。
2006年12月8日,宣布于当月底在上海的中国首家门店启动试营业。
并购难点:1.文化差异;2.国际经验不等于中国经验,原有的运作模式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最新挑战:国内行业潜规则能否被颠覆,厂商关系能否由“榨取与反制”质变为以服务和顾客为导向。
典型经验:百思买的经营理念站在全球同行前列,不以价格为导向,而以服务价值和商品配置为导向,在经营模式上与国内同行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