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8
排放源清单编制方法改进及减排效果评估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排放源清单作为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的重要评估工具,对于制定有效减排政策、监督排污企业、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排放源清单编制方法的改进和减排效果评估的相关问题。
一、排放源清单编制方法的改进1. 数据采集和整合排放源清单的编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排放因子、排放源数量、排放活动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为了提高编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需要改进数据采集和整合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测量仪器等进行数据采集,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数据库集成系统,对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采集和信息孤岛的问题。
2. 排放因子的更新与监测排放因子是确定排放源清单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关键参数,其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清单编制的结果影响极大。
因此,需要定期更新排放因子,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
同时,建立排放因子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验证排放因子的准确性,以确保排放源清单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排放源分类和标准的统一排放源的分类和标准是排放源清单编制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排放源清单的编制精度和比较性。
为了使清单编制更加准确和可比较,需要对排放源的分类和标准进行统一。
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排放源分类和标准,以提高清单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减排效果评估排放源清单编制完善之后,如何评估减排效果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准确评估减排效果不仅可以评估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可以为下一步的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监测与评估指标的建立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指标是评估减排效果的基础,通过确定合适的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减排成效。
其中,关键污染物的浓度、排放总量、环境质量指数等是常用的监测指标。
同时,还应综合考虑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多个维度,从而全面评估减排效果。
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清华大学贺克斌,张强2013/11/21空气污染源清单的编制和工具课程B1清洁空气管理培训@ 2013, 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源信息健康和生态影响控制措施环境浓度空气质量模型气象场数据空气质量目标在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进而制定空气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源排放信息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排放源清单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源清单的要素●污染源分类: 部门、行业、工艺、技术●时间序列:历史、现状、预测●空间分辨率: 行政区(国家、省、县);网格●时间分辨率: 年、月、小时●物种: 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一次颗粒物、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成份谱: VOC 、颗粒物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NEI 1996NET~1993NPI 1990SO2、NOx 清单1985 NAPAP NAPAP –国家酸沉降评价项目NPI -国家颗粒物排放清单NET-国家排放趋势清单NEI -国家排放清单(包含排放趋势清单和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清单)强调更多引入州县级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规划应用美国在发展排放清单过程中: 制定了源分类标准制定了源测试规范 开发了源排放模式 评估了清单的不准确性1968年发布第一版AP-421990年发布排放源分类码2000年规范NEI 输入格式1995年发布第五版AP-422005年NASTO 清单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报告1998年发布SMOKE 试用版美国国家排放清单(NEI)的发展历程NEI 的分辨率美国国家排放清单:NEI▪空间尺度:全美国•面源和流动源:分县排放•点源:分工艺排放▪污染物种类及其时间尺度::•SO2、NOx、CO、NH3、VOC、PM10、PM2.5:1985~2002•188种有害大气污染物(HAPs):1990、1993、1996、1999、2002排放源模式:SMOKE、CONCEPT、EMF▪分网格排放(根据空气质量模式确定网格大小)▪逐小时排放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欧洲排放清单CORINAIR 和EMEP系列排放清单▪覆盖欧洲30个国家▪统一的排放源分类方法SNAP90•3层,11个主要部门•覆盖260多种人类活动▪8种污染物•SO2、NOx、NMVOC、NH3、CO、CH4、N2O、CO2▪完整、一致、透明的目标•完整:涵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和所有污染源种类•一致:所有国家按照同一指南和方法学编制排放清单•透明:清单中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在网上公开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我国排放清单编制的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总量控制服务▪分部门和地区的排放量统计▪少量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基于部门活动水平,时空分辨率较低的排放清单 第三阶段▪始于最近几年▪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应用于污染过程研究和控制决策研究▪基于技术信息和设备信息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一阶段:分部门和地区的排放量统计 代表: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统计▪公布方式:《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组织者:国家环保局▪时间范围:自1989开始,逐年▪涵盖污染物:SO 2、烟尘和工业粉尘主要方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一调查排放量▪对乡镇企业采取抽样调查并推算得到排放量▪对民用部门根据燃煤量进行排放量估算主要作用▪为总量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一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统计部门边界的变化造成排放量年际变化不可比 涵盖污染物种类太少,不能满足科学分析需求 缺失民用生物质燃烧等重要排放部门统计过程缺乏足够的QA/QC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8919921995199820012004年份排放量/万吨烟尘粉尘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8919921995199820012004年份排放量/万吨SO2烟尘和粉尘排放量统计SO 2排放量统计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基于部门活动水平的排放清单 代表:TRACE-P 排放清单(Streets, 2003)▪基准年:2000年▪涉及的污染物:SO2, NOx, CO 2, CO, CH 4, NMVOC, BC, OC 基本方法▪排放因子法▪源分类:3级▪活动水平:•分省、分部门的不同燃料消费量•主要的相关工、农业原料消费量和产量▪排放因子:基于AP-42等发达国家排放因子,根据经验进行调整得到的排放因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进步排放清单中的部门更完整得到初步满足空气质量模型需求的排放清单▪覆盖了更多污染物▪时间分辨率提高至月▪空间分辨率提高至网格(36km ×36km) 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1)方法与数据来源不够规范,造成清单间可比性不强遗漏了多种重要排放源▪水泥立窑、土焦焦炉、土法炼锌等缺乏重要的基本信息▪本土化的排放因子▪准确且足够详细的活动水平▪污染控制技术的效率及分布较少涉及关键的污染物▪PM 、VOCs 、重金属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2)不确定性较大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对排放水平的影响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China Japan Other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India Other South Asia Ships All Asia )SO2NOxCO2COCH4VOC BC OC NH3TRACE-P 中国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的不确定性:SO 2 ±13%NO x ±23%CO 2±16%CO ±156% CH 4±71%NMVOC ±59%NH 3±53%Hg ±44%[95% 置信区间]BC & OC Source: Streets et al, 200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Trends and Challenges(1): UrbanizationBeijing urban built-up areas extension, 1984-2002Urban area in 1982, 1999 and 2002 in China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三阶段:基于技术信息和设备信息的排放清单 主要进步▪污染源分类:由第3级深入至第4级▪涉及的污染物:除第二阶段清单中的污染物外,还涵盖了PM 、VOCs 、Hg 等▪活动水平:反映第4级源分类的包含技术信息的活动水平数据库和模型工具▪排放因子:•更多基于我国实测的排放数据•反映排放因子随控制水平逐年变化的函数关系库▪不确定性降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基于技术的PM 2.5排放模型行业——产品——技术——控制基于技术分布的排放清单方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基于技术的污染源分类:3级->4级行业产品工艺工业工艺源钢铁烧结炼铁炼钢平炉转炉电炉铸造有色金属铝一次铝二次铝氧化铝其他建材水泥新型干法立窑其他旋窑砖瓦石灰玻璃浮法平板垂直引上其他玻璃石化化工炼焦机焦土焦化肥碳素炼油部门燃料设备固定燃烧源电力煤炭煤粉炉层燃炉柴油燃料油气体燃料工业煤炭流化床炉层燃炉柴油煤油燃料油气体燃料民用煤炭层燃炉茶浴炉小煤炉煤油生物质气体燃料燃料/用途车型/种类流动源道路汽油LDGV LDGT1LDGT2HDGV 摩托车柴油LDDT HDDV 非道路交通铁路水运农业拖拉机农用车农用机械建筑建筑机械共52种排放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活动水平数据及模型工具库的建立工业工艺源固定燃烧源流动源人为污染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工业民用道路非道路玻璃砖瓦水泥石灰煤炭煤油气体生物质汽油柴油第1级第2级第3级其他旋窑新型干法立窑茶浴炉层燃炉小煤炉LDGT1LDGV LDGT2HDGV 摩托车LDDT HDDV 第4级 数据库:行业统计、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因子优化-电站锅炉NOx将实际测试与文献调研数据结合,获得130余个NOx 排放测试结果。
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方案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全面收集全市范围内各类大气污染源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等相关资料数据,建立准确、完整、更新及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实现精准治理、精细管理,切实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按照国家环保部颁布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等要求,9月10日前,初步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体系,开展包括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溶剂使用源、农业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和餐饮油烟源等10类污染源在内的X市人为排放源调查,覆盖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炭(BC)、有机碳(OC)、氨(NH3)等9种污染物。
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和重点排放源实地调查,全面收集全市范围内各类大气污染源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等相关资料与数据,建立2016年X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为重污染天气应急以及精细化、定量化和科学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撑。
二、工作要求在污染源基本情况排查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中各污染源所需的基础数据,针对具体需求设计相应的调研表格,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调查获取涉及单位可提供的有关数据信息,并对收集到的调研数据做进一步的反馈、整理和校核。
调研内容涵盖清单编制要求的10类污染源相关基础信息。
全面收集全市范围内各类大气污染源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和排污系数等相关资料与数据,摸清大气污染物排放基数。
建立所有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医药、纺织、焦化行业等固定源的“一源一档”污染源排放档案。
以1平方公里网格为单元,建立2016年度X市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
三、工作任务(一)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2017〕26号)总体要求,建立X市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机制,组建工作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重点,科学编制工作方案或实施方案。
地质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污染源清单编制报告一、编制前言火力发电是现代社会电力发展的主力军,但火力发电主要以燃烧等方式进行,必然会产生烟气(主要污染物有烟尘、SO X、NO X和CO2等)、粉尘(煤尘、锅炉尘等)、废渣(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等成分)、废水(酸碱、油脂、悬浮物、有机物、富营养物和微量元素等),为了解火力发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锅炉相关问题故编制此清单。
二、编制目标了解火力发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与锅炉相关问题三、编制参考文案及标准四、计算方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通知》规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按实际监测或物料衡算法计算,由于火力发电厂烟气监测装置的应用并没有普及,因此大多采用物料平衡方法进行计算:GSO2 =2BFS(1-NSO2 ) (1)式中 GSO2 ——二氧化硫排放量,kg;B——耗煤量,kg;F——煤中硫转化成二氧化硫的转化率(火力发电厂锅炉取0.90;工业锅炉、炉窑取0.85;营业性炉灶取0.80);S——煤中的全硫份含量,%;NSO2 ——脱硫效率,%,若未采用脱硫装置,NSO2 =0。
由此可见,此计算方法涉及燃煤的重量(B)、含硫量(S,全硫,下同)和锅炉的型式(F,电站锅炉视为常数)及其脱硫效率(含湿式除尘器的脱硫率,NSO2 )等量值的计算。
2.1 耗煤量的计量与计算火力发电厂的煤量有入厂煤和入炉煤之分,计算SO2的排放量应以入炉煤量为准,原因是:(1) 由于发电厂要保证连续发电,发电厂内的煤场(罐)应有一定的储备量,煤在储存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失(通常称为“存损”),因此统计期内入厂煤量并不一定等于入炉耗煤量;(2) 同一发电厂可能有不同型式的锅炉,其烟气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锅炉的脱硫效率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脱硫效率的锅炉,要分别计算其耗煤量;(3) 同一发电厂,燃用同一含硫量煤种,在同样耗煤量下,不同脱硫效率锅炉的耗煤量不同,排入大气的SO2量也不同,所以,必须以入炉煤量作为计算SO2排放量的基准。
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来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研究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缓解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编制来源排放清单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来源排放清单可以帮助政府和环保部门了解不同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为制定科学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编制来源排放清单的方法研究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
一、直接排放测算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方法是通过调查和测量污染源本身的排放情况,得出准确的排放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小、易于调查的污染源,如工厂、发电厂、炉窑等。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排放源的类别和数量、测量和监测排放源的主要参数(如流速、温度、浓度等)、使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计算排放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较大的调查采样量,成本相对较高等。
二、间接推算方法间接推算方法是通过推算污染源排放量来获得排放清单数据。
它适用于一些大规模、分散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等。
这种方法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采集样本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和推算公式,来估算整个区域或城市的总排放量。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由于数据的推算性质,准确度可能较低。
三、模型仿真方法模型仿真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对污染源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得出排放清单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如工业园区、城市排放等。
模型仿真方法可以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排放源的类型、位置、排放量、大气稳定度、气象条件等,从而更准确地估算排放量。
当然,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取决于各种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输入。
四、数据采集与整合方法数据采集与整合方法是通过获取各种已有数据,如统计年鉴、环境报告、企业排放报告等,整合归纳出排放清单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长期的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可以快速获取和整合已有的数据资源。
然而,由于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的限制,这种方法的排放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质燃烧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编制技术指南,以帮助进行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
1.确定排放源:首先需要确定生物质燃烧源的种类和数量。
这可以通过统计当地生物质燃烧设施的数量和容量,或调查生物质燃烧在居民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2.定义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指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燃料消耗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燃烧设备类型和燃料类型,需要确定相应的排放因子。
这可以通过实地监测或文献研究来获取。
3.数据采集:收集各个生物质燃烧源的详细数据,包括燃料种类、消耗量、燃烧设备类型和操作方式等。
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燃烧设备的维护状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排放的因素。
4.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计算,得出每个生物质燃烧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在计算中应考虑到排放因子、燃料消耗量和操作方式等因素。
5.污染物分类:根据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性质,将排放的污染物归类。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6.数据验证:对编制的排放清单进行数据验证和核对。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监测要求,使用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实地监测,以验证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数据报告:将编制的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报告。
清单应包括详细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可以提供解释和分析,以便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生物质燃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源解析与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研究大气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解析污染源并编制排放清单是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大气污染源解析与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进行研究。
大气污染的来源众多,包括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
想要全面解析不同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需要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通过区域或国家层面的数据统计,确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排放情况。
例如,通过对各个行业的废气处理设施、产能和生产规模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各个行业对大气污染的排放贡献。
其次,要对不同的污染源进行详细的解析,特别是对于重点污染行业和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钢铁行业和燃煤电厂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针对这些行业的工艺流程、排放设备和排放标准等进行详细调查,并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来确定它们对大气污染的具体影响。
另外,对于移动污染源,例如汽车尾气排放,需考虑交通流量、车辆年限和排放标准等因素。
通过测量不同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并结合车辆的使用情况和排放标准,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尾气排放量,以此来推算汽车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方法有多种。
一种方法是利用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计算。
通过对各个行业和地区的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庞大、数据完备的区域或国家。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模型进行估计。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排放源的传输、扩散和转化过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对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完备数据或涉及复杂非线性关系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际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污染源的现场调查,获取直接的排放数据,再结合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建立排放清单。
这种方法相对精确,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在编制排放清单时,还要注意不同污染物的特性和对健康与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编制与更新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程度,各国纷纷采取措施。
编制和更新大气污染排放清单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编制与更新研究,包括方法、局限性以及挑战。
一、编制方法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编制主要依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首先,需要搜集各个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数据,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其次,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计算出每个源头的污染物排放量。
最后,将该数据编制成清单形式,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各国可以借鉴国际标准和方法,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例如,使用排放因子法,通过计算每个源头单位产能的污染物排放量,得出总量。
同时,还可以利用监测和模拟方法,对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和推算,为编制清单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二、局限性尽管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编制过程使用了科学的方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耗时费力。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数据源头不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清单编制工作需要依赖各个源头自行申报数据,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有些企业或单位可能会故意隐瞒或缩小排放数据,导致清单不准确。
此外,由于监测和测量技术的不完善,部分污染物排放无法被准确估计和记录,使清单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更新研究大气污染排放情况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定期更新清单是必要的。
更新研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进行改进。
重点是发现和解决清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更新清单,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测量体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
经过数据分析和模拟推算,可以及时发现排放源头的变化,调整清单数据,保持其准确性。
同时,定期检视和评估清单编制工作的质量,及时修正和改进方法,确保清单更新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要求一、编制目的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的目的是要精准识别莱芜市大气污染来源,摸清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底数,为污染源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等环境管理措施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治霾,精准治污”。
二、清单调查内容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7〕29号)、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2017〕26号)以及山东省关于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莱芜市实际,在对莱芜市(包括行政区域内所有 (区))大气污染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2016年为基准年,开展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包括:编制《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方案》、设计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表(调查表污染源包括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农业源、开放扬尘源等;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氧化碳(CO)、黑碳(BC)、有机碳(OC)等;和莱芜市 (市、区)环保局一起进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相关资料的调查、负责大气污染源排放数据的整理分析及数字化处理、编制《莱芜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报告》。
三、清单编制技术指标及要求1、建立科学规范的本地化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与业务化保障机制2、对莱芜市大气污染源开展拉网式全面调查,以基于ArcGis的1km*1km网格为单元,以2017(或2016)年为基准年,建立莱芜市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
清单包括10类污染源(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含非道路移动源)、溶剂使用源、农业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储存运输、废弃物处理源和餐饮油烟源)和9类污染物(SO2、NOX、CO、VOCs、NH3、PM10、PM2.5、BC、OC)。
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气NH3、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μm的颗粒物;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及在界定地区里,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产生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排放系数:指使用污染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无污染控制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指导原则1.5.1 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5.2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所需数据的获取方法;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起草编制;第二章生物质燃烧源的分类根据生物质燃烧的特点,将生物质燃烧分为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和生物质开放燃烧三大类表1;生物质锅炉一般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在本指南中不再进行第三级分类;对于户用生物质炉具,将其按燃料类型分为秸秆、薪柴、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牲畜粪便四大类;其中,“牲畜粪便”一般仅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有所应用;在统计资料具备的条件下,可进一步将“秸秆”按照作物种类分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油菜和其他等,详见表1;在排放清单编制中,应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采用第二级或第三级分类;生物质开放燃烧可分为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三类;每类排放源分别按照森林植被气候带、草地类型和秸秆种类进一步细分;其中,森林火灾按照焚烧的植被带分为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西藏区等8类;草原火灾按照焚烧的草地类型分为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暖性草丛、热性草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10类;秸秆露天焚烧按照秸秆焚烧种类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其它秸秆;表1 生物质燃烧源的分类草地类型划分参见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和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1988;第三章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的确定编制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时,应首先对清单编制区域内的排放源进行初步摸底调查,明确当地排放源的主要构成,选取合适的排放源分类级别,以确定源清单编制过程中的活动水平数据调查和收集对象;排放清单计算空间尺度的确定点源是指可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及活动水平的排放源,在排放清单中一般体现为单个企业或工厂的排放量;面源是指难以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和活动水平的排放源的集合,在清单中一般体现为省、地级市或区县的排放总量;在有详细统计信息的条件下,生物质锅炉可按点源进行计算;如果缺少生物质锅炉具体地理位置的信息,则按面源进行计算;户用生物质炉具和生物质开放燃烧一般按面源考虑,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卫星观测的火点数据对生物质开放燃烧的排放量进行空间定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t的计算采用下面的公式:对于生物质燃烧,某一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Ei1式中,A为排放源活动水平t;EF为排放系数g/kg;i为某一种大气污染物;j 为地区,如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市、县;k为生物质燃烧类型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m为燃料/植被带/草地/秸秆类型;对于生物质锅炉,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大,可安装除尘器等污染控制设施,在这种情况下,排放系数EF应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2为污染物产生系数g/kg;η为污染控制设施的去除效率;式中,EF根据公式1,计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排放源活动水平A和排放系数EF;数据调查收集编制排放清单时,应当针对第二级或第三级排放源逐一制订活动水平调查方案,建立活动水平调查清单,确定调查流程,明确数据获取途径;编制清单时应当明确数据获取的基准年份,活动水平调查时尽可能收集与基准年份相对应的数据;基准年份数据缺失的,可采用相邻年份的数据,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进行适当调整;数据的调查收集过程应与现有数据统计体系结合,优先从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获得的活动水平数据应采取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存储格式,保证数据收集和传递的质量;应安排专人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对可疑的异常数据进行核实;活动水平数据质量控制活动水平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正确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三个方面;正确性检验包括明确各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来源,确保记录和归档的正确性;校对数据,对可疑异常数据进行核实;检查数据单位是否正确;一致性检验包括检验不同排放源活动水平调查空间和时间范围是否相同;排放量计算参数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完整性检验指检查活动水平调查范围是否涵盖所有排放源类型,确保不重不漏;第四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和途径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4.1.1生物质锅炉生物质锅炉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生物质燃料燃烧量,目前缺少统计数据,应自行开展调查获得;调查内容包括生物质锅炉的地理位置、所用生物质燃料的类型、年生物质燃料消费量等;4.1.2户用生物质炉具户用生物质炉具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生物质燃料燃烧量;可从当地能源统计数据或农业统计数据中获取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如果需要更细致的第三级分类,或者在畜牧业发达地区需要获得牲畜粪便的使用量,或者无法直接从当地能源统计数据或农村统计数据中获取相关信息,可自行开展各种生物质燃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调查表格式可参考附表1;当地不具备秸秆、薪柴统计数据,且没有条件开展调查时,可基于上一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并利用农村人口密度等代用参数插值获得;具体方法是,首先从本地统计数据和上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年鉴中获得本地和上级行政区域的农村人口数,计算本地农村人口占上级行政区域总农村人口的比例;用该比例乘以上级行政区域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即可估算得到本地秸秆、薪柴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农村能源的消费量;4.1.3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森林火灾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3A AR Dη式中,AR为火灾受害面积hm2、D为森林干生物量t/hm2,η为燃烧率;各地区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的年度森林火灾统计资料,森林火灾统计是按省级区域进行统计,由于不同植被气候带的生物量有所差别,按照植被气候带分配受害面积;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1个气候带,则受害面积全部分配到该气候带;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2个或多个气候带,将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分配到不同的气候带;不同植被带平均生物量见表2;不同植被带的平均燃烧率选取;表2 各植被带森林平均地上生物量t/hm2草原火灾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草原火灾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4A AR Dη式中,AR为火灾受害面积hm2;D为草原干生物量t/hm2;η为燃烧率;各地区草原火灾过火面积来源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草原火灾统计是按省级区域进行统计,由于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有所差别,按照草地类型分配受害面积;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1个草地类型,则过火面积全部分配到该草地类型;对于一个省级区域处于2个或多个草地类型,将过火面积分配到不同的草地类型;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见表3;燃烧率选取;表3 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地上生物量t/hm2秸秆露天焚烧的活动水平A,也就是秸秆露天焚烧消耗的生物量t,按照下式进行计算:=⨯⨯⨯A P N Rη5=⨯⨯⨯ 6 或A AR B Nη式中,P为农作物产量t;N为草谷比,指秸秆干物质量与作物产量的比值;R为秸秆露天焚烧比例;η为燃烧率;AR为秸秆露天焚烧的面积hm2;B为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t/hm2;农作物产量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草谷比取值见表4;燃烧率选取;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在各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调查表格式可参考附表2;如果没有条件开展抽样调查,亦可取秸秆露天焚烧比例经验值为20%;表4 各类作物平均草谷比排放系数EF为单位干生物质燃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具体说来,生物质锅炉和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系数为燃用的单位干生物质燃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森林/草原火灾的排放系数为森林火灾或草原火灾中消耗的单位干生物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秸秆露天焚烧的排放系数为露天焚烧单位干物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g/kg;生物质燃烧排放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实测法和文献调研法;排放系数获取方法优先采用污染源实测法,如缺少可靠的实测数据,则采用文献调研法;实测法是指对污染源开展测试,获取实际条件下的排放系数;实测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获取的排放系数准确度高;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的人力和成本较高;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当地典型生物质燃烧开展实际排放系数和污染控制设施去除率的测试;文献调研法是指收集整理文献中报道的排放系数,并用于排放量计算的方法;在缺少可靠的本地实测资料的情况下,本指南推荐使用的生物质燃烧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计算参数见表5-表10;生物质锅炉的污染物产生系数和主要污染控制设施的去除率如表5和表6所示;对于户用生物质炉具,如果采用第二级分类,宜根据表7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如果采用第三级分类,宜采用表8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对于生物质开放燃烧,如果秸秆采用第二级分类,其排放系数如表9所示;如果秸秆采用第三级分类,其排放系数如表10所示;燃烧状态对生物质源排放系数影响显着,在可获取生物质源的实际燃烧状态和有实测的不同燃烧状态下排放系数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燃烧状态确定适合本地的排放系数;表5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产生系数汇总g/kg生物质排放清单的应用1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基于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和其它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重点排放区域、重点排放源对当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2用于大气污染机理与成因分析;生物质燃烧作为一项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其排放清单作为空气质量模型的输入,可进行时空连续变化的污染特征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生物质燃烧起着重要作用的污染时段,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进行污染形成过程的分析,对于理解污染形成的机理,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可选用的模型有CMAQ 、NAQPMS 、CAMx 、WRF-Chem 等;在将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输入模型时,需对清单进行空间分配和时间分配;生物质锅炉的排放量应按照调研所得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对于生物质炉灶和生物质开放燃烧,如果开展了实地调研,应按照生物质燃烧的实际发生位置一般具体到行政村进行空间分配;如果未开展实地调研,应根据农村人口数或农业GDP 等代用参数对辖区内生物质燃烧的排放量进行分配;对于生物质开放燃烧包括森林草原火灾和秸秆露天焚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依靠卫星观测到的火点数据进行空间分配,具体方法如下:ii kkFC E E FC =⨯7 式中FC i 是网格i 中的火点数,FC k 是省份k 中的总火点数,E k 是省份k 中生物质燃烧的总排放;对于生物质炉灶,应按照模拟研究中使用的经验性时间变化系数一般通过抽样调研获得对排放量进行时间分配;对于生物质开放燃烧,如果未开展实地调研,应按照经验性的时间变化系数进行分配;如果开展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实地调研,应根据露天焚烧实际发生的时段对排放量进行时间分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生物质开放燃烧包括森林草原火灾和秸秆露天焚烧的排放量还可依靠卫星观测到的火点数据进行时间分配,具体方法与上述根据火点数进行空间分配的方法类似;3用于大气污染物污染来源解析;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得到分区域排放量汇总统计,分析各区域中生物质燃烧源对当地排放总量的分担率和对浓度的贡献率;4用于生物质燃烧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与预评估;通过减排情景设计,借助空气质量模型,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明确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的方向,帮助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和达标规划;排放清单的评估与验证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可通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可以选用的方法是蒙特卡洛方法,评估的内容是排放总量的置信区间;不确定性分析可用于重要污染源信息的甄别,评估排放清单的准确性;排放清单的可靠性可通过空气质量模拟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并与同时段空气质量观测结果比较,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排放清单的可靠性还可通过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示踪物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通过环境观测中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示踪物的浓度,估算生物质燃烧在各类源总排放量中的贡献率,并与排放清单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排放清单进行间接验证;此排放清单中生物质开放燃烧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方法计算所得的排放进行对比验证,如可以通过卫星所观测到的燃烧面积计算草原、森林大火等的排放;附录附表1 户用生物质炉具使用农作物秸秆、薪柴、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牲畜粪便情况调查表调查地点:市区/县乡/镇村;调查时间:年月日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人附表2 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调查表调查地点:市区/县乡/镇村;调查时间:年月日;户主姓名:。
成绩环境工程污染源排放编制清单课程设计档案袋内装资料清单序号名称件数页码备注1 环境工程污染源排放编制清单课程设计 12 实习记录本3 绘制图件4 PPT汇报打印版京津冀地区火电行业的污染源排放清单一、背景信息2013年11月发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平均为39.1%, 低于同期全国达标率 (52.3%) 13.2个百分点。
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超标天数中首要污染物均为PM10和PM2.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占世界煤产量的50%左右;是世界上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大国之一, 2013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66%以上。
煤炭消费除排放大量的SO2、NOx、PM10和一次PM2.5等污染物外, 还会产生二次PM2.5, 造成灰霾污染。
二、编制目的煤炭消费除排放大量的SO2、NOx、PM10和一次PM2.5等污染物外, 还会产生二次PM2.5, 造成灰霾污染。
因此未来削减重点耗煤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解决灰霾问题的关键, 所以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以掌握重点耗煤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编制方法(1) 在线监测法根据地方环保管理部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的排放浓度、燃料消耗量、烟气量、年运行小时数等参数进行反算, 获得重点耗煤行业企业排放源、污染源数据, 精确度最高。
(2)污染源调查法通过对重点耗煤行业企业的现场调研及数据收集, 综合考虑环评和卫星遥感数据, 基本建立了主要排放源基础数据。
其中, 现场调研数据包括企业主要装备、规模、污染控制措施、烟囱数量、经纬度、高度、出口直径、出口温度等。
环评数据包括所有重点耗煤行业企业环评报告中大气点源的相关信息, 该数据覆盖较为全面, 可反映企业的真实排放情景。
卫星遥感数据主要用来对污染源进行精确定位。
(3) 排放因子法对于没有污染源调查信息的企业, 采取排放因子法进行核算。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清单编制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大气污染,制定排放清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和应用。
一、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意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指通过确定大气源的种类、数量和排放强度,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工具。
它的编制意义在于准确、全面地了解各种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1. 数据收集编制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和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排放数据。
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企业的自行报告、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
2. 数据处理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可以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得出准确的排放量。
3. 编制排放清单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排放来源区划,将污染源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工业源、机动车源和生活源。
然后按照每个源类别和地区,编制排放清单,准确记录排放量。
4. 数据验证编制完成后,需要对排放清单进行验证。
可以通过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专家评审和内部审核等方式,验证清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应用1. 环境管理排放清单可提供准确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为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和监管提供依据。
可以通过对清单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排放限值和治理措施,以实现大气污染的有效防治。
2. 政策制定排放清单能够提供全面的排放情况,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根据清单数据分析,针对不同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减排目标。
3. 可持续发展规划排放清单还可以为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通过清单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不同产业和区域的排放情况,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情况,各国纷纷开始进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一、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定义及作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是指对某一特定时期、地点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源进行详细归纳、量化和分类,以编制出一份清晰的清单表格。
其目的在于科学记录和分析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数量、排放情况等信息,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排放清单的编制对于环境管理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清单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有利于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其次,排放清单可以帮助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进行全面的排查和监测。
最后,排放清单的编制也促使企业更加自觉地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
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1. 数据收集与整理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
这包括从企业、研究机构、环境监测站等渠道获取关于污染源的政策文件、生产情况、排放因子等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归类。
2. 数据核实与修正在整理完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核实与修正。
这一步通常通过实地调研、环境监测和抽样分析等方法进行。
如果发现数据存在差异或错误,应及时与相应单位进行沟通,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排放模型排放清单的编制需要依据相应的排放模型进行。
排放模型是对特定来源的排放进行建模和估算的工具。
常用的排放模型包括TOPAS、MEIC等。
根据不同的排放源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估算和计算。
4. 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在完成排放清单的编制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结果的展示和解读。
这包括对不同污染源的排放量、排放比例、排放趋势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结果。
三、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的意义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排放清单为环保部门提供了科学管理和决策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与排放源解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各国纷纷制定和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本文将就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以及排放源的解析展开讨论。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是为了确定和量化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工业企业的产量、能耗数据,机动车和火力发电厂的燃料消耗量,以及其他污染源的排放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行业、地区和时段的差异性。
在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时,需要采用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科学合理的方法论。
例如,可以使用排气排放监控系统、废气分析仪等设备监测和测量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流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建立的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来估算未监测或难以监测的排放源。
全面、准确的数据和方法论是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和前提。
二、排放源解析排放源解析是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解释具体排放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采取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排放源解析可以帮助识别和区分污染物的来源。
例如,在一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中,可能存在来自工业企业、机动车、火力发电厂等多个排放源的污染物。
通过排放源解析,可以确定不同排放源对污染物的贡献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其次,排放源解析可以揭示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例如,某个排放源可能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域或交通枢纽周围,其排放对附近地区的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大。
通过排放源解析,可以确定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和高浓度时段,有助于优化环境管理和资源调配。
最后,排放源解析还可以推测和预测未来的排放趋势和影响。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某个行业的排放源可能逐渐减少,或者由传统污染源转向清洁能源。
通过排放源解析,可以评估这种转变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清华大学贺克斌,张强2013/11/21空气污染源清单的编制和工具课程B1清洁空气管理培训@ 2013, 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源信息健康和生态影响控制措施环境浓度空气质量模型气象场数据空气质量目标在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进而制定空气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源排放信息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排放源清单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源清单的要素●污染源分类: 部门、行业、工艺、技术●时间序列:历史、现状、预测●空间分辨率: 行政区(国家、省、县);网格●时间分辨率: 年、月、小时●物种: 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一次颗粒物、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成份谱: VOC 、颗粒物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NEI 1996NET~1993NPI 1990SO2、NOx 清单1985 NAPAP NAPAP –国家酸沉降评价项目NPI -国家颗粒物排放清单NET-国家排放趋势清单NEI -国家排放清单(包含排放趋势清单和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清单)强调更多引入州县级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规划应用美国在发展排放清单过程中: 制定了源分类标准制定了源测试规范 开发了源排放模式 评估了清单的不准确性1968年发布第一版AP-421990年发布排放源分类码2000年规范NEI 输入格式1995年发布第五版AP-422005年NASTO 清单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报告1998年发布SMOKE 试用版美国国家排放清单(NEI)的发展历程NEI 的分辨率美国国家排放清单:NEI▪空间尺度:全美国•面源和流动源:分县排放•点源:分工艺排放▪污染物种类及其时间尺度::•SO2、NOx、CO、NH3、VOC、PM10、PM2.5:1985~2002•188种有害大气污染物(HAPs):1990、1993、1996、1999、2002排放源模式:SMOKE、CONCEPT、EMF▪分网格排放(根据空气质量模式确定网格大小)▪逐小时排放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欧洲排放清单CORINAIR 和EMEP系列排放清单▪覆盖欧洲30个国家▪统一的排放源分类方法SNAP90•3层,11个主要部门•覆盖260多种人类活动▪8种污染物•SO2、NOx、NMVOC、NH3、CO、CH4、N2O、CO2▪完整、一致、透明的目标•完整:涵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和所有污染源种类•一致:所有国家按照同一指南和方法学编制排放清单•透明:清单中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在网上公开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我国排放清单编制的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总量控制服务▪分部门和地区的排放量统计▪少量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用于空气质量模型▪基于部门活动水平,时空分辨率较低的排放清单 第三阶段▪始于最近几年▪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应用于污染过程研究和控制决策研究▪基于技术信息和设备信息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一阶段:分部门和地区的排放量统计 代表: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统计▪公布方式:《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组织者:国家环保局▪时间范围:自1989开始,逐年▪涵盖污染物:SO 2、烟尘和工业粉尘主要方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一调查排放量▪对乡镇企业采取抽样调查并推算得到排放量▪对民用部门根据燃煤量进行排放量估算主要作用▪为总量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一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统计部门边界的变化造成排放量年际变化不可比 涵盖污染物种类太少,不能满足科学分析需求 缺失民用生物质燃烧等重要排放部门统计过程缺乏足够的QA/QC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8919921995199820012004年份排放量/万吨烟尘粉尘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8919921995199820012004年份排放量/万吨SO2烟尘和粉尘排放量统计SO 2排放量统计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基于部门活动水平的排放清单 代表:TRACE-P 排放清单(Streets, 2003)▪基准年:2000年▪涉及的污染物:SO2, NOx, CO 2, CO, CH 4, NMVOC, BC, OC 基本方法▪排放因子法▪源分类:3级▪活动水平:•分省、分部门的不同燃料消费量•主要的相关工、农业原料消费量和产量▪排放因子:基于AP-42等发达国家排放因子,根据经验进行调整得到的排放因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进步排放清单中的部门更完整得到初步满足空气质量模型需求的排放清单▪覆盖了更多污染物▪时间分辨率提高至月▪空间分辨率提高至网格(36km ×36km) 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1)方法与数据来源不够规范,造成清单间可比性不强遗漏了多种重要排放源▪水泥立窑、土焦焦炉、土法炼锌等缺乏重要的基本信息▪本土化的排放因子▪准确且足够详细的活动水平▪污染控制技术的效率及分布较少涉及关键的污染物▪PM 、VOCs 、重金属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2)不确定性较大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对排放水平的影响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China Japan Other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India Other South Asia Ships All Asia )SO2NOxCO2COCH4VOC BC OC NH3TRACE-P 中国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的不确定性:SO 2 ±13%NO x ±23%CO 2±16%CO ±156% CH 4±71%NMVOC ±59%NH 3±53%Hg ±44%[95% 置信区间]BC & OC Source: Streets et al, 200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Trends and Challenges(1): UrbanizationBeijing urban built-up areas extension, 1984-2002Urban area in 1982, 1999 and 2002 in China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第三阶段:基于技术信息和设备信息的排放清单 主要进步▪污染源分类:由第3级深入至第4级▪涉及的污染物:除第二阶段清单中的污染物外,还涵盖了PM 、VOCs 、Hg 等▪活动水平:反映第4级源分类的包含技术信息的活动水平数据库和模型工具▪排放因子:•更多基于我国实测的排放数据•反映排放因子随控制水平逐年变化的函数关系库▪不确定性降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基于技术的PM 2.5排放模型行业——产品——技术——控制基于技术分布的排放清单方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基于技术的污染源分类:3级->4级行业产品工艺工业工艺源钢铁烧结炼铁炼钢平炉转炉电炉铸造有色金属铝一次铝二次铝氧化铝其他建材水泥新型干法立窑其他旋窑砖瓦石灰玻璃浮法平板垂直引上其他玻璃石化化工炼焦机焦土焦化肥碳素炼油部门燃料设备固定燃烧源电力煤炭煤粉炉层燃炉柴油燃料油气体燃料工业煤炭流化床炉层燃炉柴油煤油燃料油气体燃料民用煤炭层燃炉茶浴炉小煤炉煤油生物质气体燃料燃料/用途车型/种类流动源道路汽油LDGV LDGT1LDGT2HDGV 摩托车柴油LDDT HDDV 非道路交通铁路水运农业拖拉机农用车农用机械建筑建筑机械共52种排放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活动水平数据及模型工具库的建立工业工艺源固定燃烧源流动源人为污染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工业民用道路非道路玻璃砖瓦水泥石灰煤炭煤油气体生物质汽油柴油第1级第2级第3级其他旋窑新型干法立窑茶浴炉层燃炉小煤炉LDGT1LDGV LDGT2HDGV 摩托车LDDT HDDV 第4级 数据库:行业统计、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因子优化-电站锅炉NOx将实际测试与文献调研数据结合,获得130余个NOx 排放测试结果。
采用正交实验的思路考察机组容量、投产时段、煤种、燃烧器类型以及燃烧器布置方式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以往研究:在电站锅炉设备信息不详尽的情况下,对电站锅炉采用均一排放因子,无法反映燃料、燃烧方式与控制技术对排放的影响。
◆机组容量煤种锅炉布置方式燃烧器标准时段100MW 以下: 13无烟煤: 7直流切圆: 79LNB: 99I 时段: 109100-200MW: 39贫煤: 33墙式对冲: 39非LNB:37II 时段: 27200-300MW: 43烟煤: 87W-型火焰: 18300MW 以上: 42褐煤: 39排放因子库扩充与调整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电站NOx 排放因子扩展和调整按煤种(MW): 1无烟煤 2贫煤 3烟煤 4褐煤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01234按安装LNB与否: 1安装 2未安装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012按燃烧器布置: 1直流切圆 2墙式对冲 3 W型火焰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0123 电站NOx 排放因子推荐值(kg/t)>=100M W LNB 非LNB <100MW 非LNB 烟煤/褐煤(80%)无烟煤/贫煤(20%)烟煤/褐煤(80%)无烟煤/贫煤(20%)烟煤/褐煤(80%)无烟煤/贫煤(20%)直流切圆 3.90 6.46 5.95 6.54直流切圆7.147.84墙式对冲 5.178.26 5.698.97墙式对冲 6.8210.76W 型火焰 3.899.167.2010.65W 型火焰8.6412.78燃煤电站锅炉排放因子依据机组容量、煤种、燃烧器类型、燃烧布置方式等因素在3.9-12.8 kg/t 不等。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排放源模型开发者简要描述流动源MOBILE USEPA 实际条件下机动车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计算EMFAC CARB 与MOBILE 类似,包括更多低排放车辆IVE UCR 采用“代用参数”对非FTP 工况下的机动车排放模拟CMEM UCR 依据物理化学原理,考虑所有参数对排放的影响COMPE RT EU 类似于MOBILE ,但基于欧洲汽车分类方式目前常用的机动车排放模型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调研模型使用交通信息道路交通流拍摄停车场调查卡车调查客车调查行驶特征调查启动信息调查车型分布行驶特征启动信息IVE 模型排放清单机动车保有量参数修正:油品质量气温……基于IVE 模型的机动车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基于工况的机动车排放因子计算01020020400120204000.510204000.0050.010.01502040020040002040c. CO a. VOC b. NO d. PM e. CO Kunming Dongguan Jingzhou Urumqi Jinan Shenyang Jiutai Tianjin Changchun Xi'an Dalian Guangzhou Chongqing Ningbo Foshan Zhuhai Jilin Chengdu Shenzhen Zitong Mianyang Shanghai Dongguan Dalian Changchun Shenyang Chongqing Jinan Foshan Ningbo Chengdu Guangzhou Shanghai Jilin Jingzhou Zhuhai Urumqi Xi'an Shenzhen Kunming Tianjin Jiutai Mianyang Zitong Urumqi Changchun Shenyang Kunming Chongqing Jiutai Dalian Jilin Dongguan Xi'an Tianjin Guangzhou Jingzhou Shenzhen Jinan Ningbo Foshan Shanghai Chengdu Zhuhai Zitong Mianyang Dongguan Jingzhou Kunming Jinan Chongqing Shenyang Guangzhou Ningbo Dalian Shanghai Foshan Xi'an Zhuhai Changchun Urumqi Jiutai Chengdu Shenzhen Tianjin Zitong Mianyang Jilin DongguanShanghaiJingzhouKunmingGuangzhouJinanChongqingDalianNingboShenyangFoshanXi'anZhuhaiChangchunChengduUrumqiJiutaiShenzhenTianjinZitongMianyangJilinTop axis: Average speed (km/h)Bottom axis: Emission factors (g/km)Emission factors in PRD cities Emission factors in other citiesAverage speed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报告内容污染源清单的作用及历史发展1基于技术的污染源清单编制方法2源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型中的应用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0123456123456789101112PM:by sectors Source profileNO 3-SO 42-……OCBC复杂排放源分省排放清单化学组分分解空间分配时间分配区域排放清单从源清单到模型输入的处理流程基于分省总量和人口密度分配的电厂清单(面源)基于企业信息的电厂清单( 点源)Mg/Grid/Yr 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方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NOx 排放GIS 信息0.1度网格NOx 排放基于高精度GIS 数据将排放分配到网格高分辨率排放清单VOC化学组分分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数据库●年份: 1990-2010●空间范围: 中国大陆地区●污染源分类: 约800种人为排放源, 最终合并为四个部门(电力、工业、民用、交通)●物种: SO, NO x, CO, NMVOC, NH3, BC, OC, PM2.5, PM10,CO22●空间精度: 可根据模式空间分辨率定制●数据库访问地址:●提供区域尺度排放数据●本地排放清单缺乏时作为默认数据CAAC城市大气污染源清单工具(正在开发中)●编制城市多污染物综合排放清单●与现有统计数据体系对接(环统、污普)●高时空分辨率●动态评估各类政策情景的减排效果●生成空气质量模型所需的网格化排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