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漕运兴衰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3.50 KB
- 文档页数:16
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京杭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
隋统一中国后,基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巡游的目的,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后,唐、宋、元各代均极为重视漕运,在整治运河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兴盛京杭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
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
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
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
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
后废漕运使,置漕运府总兵官。
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
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另遮洋总7000人,海船350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
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督和押运事宜。
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
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