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说天下洛阳百家姓祠情况简介素材
- 格式:docx
- 大小:83.90 KB
- 文档页数:3
洛阳明堂天堂讲解词洛阳明堂天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地方,看看它到底有多神奇。
有不少人一听到“明堂天堂”这四个字,可能会觉得它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存在,甚至觉得它好像和天上人间什么的有关系。
说实话,你也不完全错,但又没完全对!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感受到大气磅礴的文化气息,更能让你想象到那些辉煌岁月里,帝王将相们如何通过这里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威仪。
你看,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千百年来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从东汉到唐代,洛阳一直是朝廷的首都,风头一时无两。
而“明堂天堂”就是在这个城市的腹地,原本是用来给古代帝王进行祭祀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祭天、祭祖,大家可以理解,这种事得在最庄重、最严肃的场合进行,地方自然也得选得有点“气派”。
你想想啊,这么个地方,要是设计得不够庄严肃穆,难道能配得上给天帝祈福吗?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叫“天堂”呢?这个名字其实挺有意思的。
它并不是说这是一个真的能够通向天界的地方,而是象征着它是一个神圣的所在,仿佛就能把人带到天堂一般。
明堂这个名字也有点像咱们现在说的“盛大的舞台”。
而在唐代,明堂是最重要的礼仪场所之一,算是一个古代的“政治大舞台”,让一切看上去都显得那么威风八面。
如果你站在明堂的地面上,往四周看,你能感觉到一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这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随便进得去的哦。
明堂一开始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修建的,位置在当时的皇宫附近。
听说,每一次祭祀和庆典,整个场地都会装点得像一场盛大的演出,所有的百官、文武大臣都得身着盛装,站成一排,等着上天的“圣旨”降临。
哇,这种场面,光是想象一下都觉得自己有点头皮发麻!再说了,明堂天堂这地方可不光是帝王才能进去的,它本身的建筑风格也是别具一格。
咱们今天要讲的不是建筑史,不过你可以想象一下,这里的建筑简直是如天上的宫殿一样华丽。
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瓦片、每一片雕刻的花纹,都透露着一股“气吞万里”的感觉。
我国回族姓氏有哪些?回族常见的姓是:白、马、金、陈,与汉族姓氏相同,但有些姓氏如:撒、速、忽、闪等,在《百家姓》里却找不到。
这些姓氏,据传也是有来历的:宋神宗时,有个叫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的阿拉伯人,原籍是阿拉伯麦加,其始祖是中亚的布哈拉国王。
后因邻国侵扰,于是和弟弟艾尔沙率领家族和部下5300百余人,东迁来中国,归附宋朝。
这支由5000余只骆驼、马匹组成的庞大队伍,披星戴月,穿越千里大沙漠,沿着早期丝绸之路到达汴京,受到宋神宗的热烈欢迎,给他们分别封官赐爵,家族便定居中国。
元朝封赠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为“咸阳王”,元十六年1279 初秋,赛典赤病逝。
《元史·纳速拉丁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可见当时享有的声誉之高。
赛典赤的后代共有九子十三孙,分为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十三姓。
这就是现在回族十三姓氏的演变和渊源,“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
那么,为什么回族人姓“马”的多呢?回族不是“外来民族”,但血统中有某些“海外关系”。
回族人形成民族之前,他们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但有名而无姓,回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姓氏方面的交融。
至元末明初,回族人开始用姓。
阿拉伯人的名字中发“马”和发近似“马”的音不少,如“麻”、“穆”、“沐”、“默”、“漠”等。
由于回族人民长期以来学汉文、写汉字、说汉浯,渐渐确定用汉字“马”译音作姓,后来代代相因。
这就是回族人民中姓“马”多的主要原因。
据《补元史,氏族表》记载,回族人取“马”姓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译为姓,如著名诗人马易之。
原名是“遒贤”或“纳新”。
他是元代葛逻录人,葛逻录译为合鲁,是“马”的意思。
所以马易之取“马”为姓,他的后人也就以“马”为姓了。
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为姓,马速忽、马哈麻、马合沙等人的后裔,都取“马”为姓。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洛阳市在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被定为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和先进制造叶基地,洛阳审时度势,于1999年提出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本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6年洛阳市进入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20强城市,成为河南省唯一进入全国20强的城市,在中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发挥洛阳市旅游产业优势,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致力于全国旅游产业先进模范城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和旅游的联姻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双赢,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它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高附加值等特点,因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洛阳旅游景点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
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是“华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
魅力洛阳luoyangluoyangluoyang目录一、华夏名城网--名城大辞典.洛阳 (1)(一)、地理状况 (1)(二)、历史沿革 (1)(三)、城市特点 (2)(四)、城市现状 (2)(五)、名城保护与发展 (3)(六)、历史大事 (3)(七)、杰出人物 (7)(八)、名胜古迹 (11)(九)、传统文化 (18)(十)、当代建设 (22)二、洛阳概况 (27)(一)、自然地理 (27)(二)、民族人口 (27)(三)、历史沿革 (27)(四)、工业科技 (27)(五)、城市建设 (28)(六)、综合实力 (28)(七)、洛阳市花 (28)(八)、农村经济 (29)(九)、旅游资源 (29)(十)、物产资源 (29)三、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洛阳 (30)今日洛阳 (30)四、洛阳的经济发展 (32)五、河南省洛阳市2005年上半年城市居民生活情况分析 (33)(一)、收入水平及增长状况 (33)(二)、消费水平及支出特点 (33)(三)、消费位居全省第一,收入位居全省第二 (34)(四)、存在的问题 (34)六、部分专家座谈洛阳区域经济发展 (35)七、郑州、洛阳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36)(一)、郑州、洛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6)(二)、郑州、洛阳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37)(三)、我市工业经济与两市的主要差距 (39)(四)、借鉴两市经验,加快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40)八、洛阳,会让你吃惊的 (42)(一)、洛阳,会让你吃惊的...... . (42)(二)、洛阳的衰落 (42)(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轨迹 (42)(四)、城市的复兴 (43)(五)、洛阳城市建设 (43)九、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44)(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44)(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45)(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46)(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49)十、关于河南发展的一篇MBA论文 (50)(一)、我省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 (50)(二)、我省已进入加速城市化进程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大城市 (51)(三)、我省大城市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2)一、华夏名城网--名城大辞典.洛阳编委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稿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审稿单位:洛阳市政府办公室、市建委、市文物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土地规划局编委:谭宝泰洛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建洛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肖述金洛阳市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国恩洛阳市土地规划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马学曾洛阳市文物局局长朱云山洛阳市文化局局长王德木洛阳市统计局局长张占奎洛阳市旅游局局长杜勇杰洛阳市园林局局长袁君敬洛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要撰稿:陆新朔徐金星朱兆雄潘兴 何肃然贺廷栋陈智宇审稿:谭宝泰赵建洛袁君敬郭焕卿摄影:马宏杰高虎城市概况(一)、地理状况洛阳是河南省省辖市。
洛阳人文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源头。
洛阳人文文化长期作为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一直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占据主导、主流地位。
研究洛阳人文文化,对于追溯中华民族的起源,彰显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洛阳人文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对洛阳人文文化的叙述,在1990年代以来诸多洛阳地方专著中已有不同层面的呈现。
对其综合概括,可知洛阳人文文化有八大要点:1. 洛阳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思想与五帝和夏商时期人类对宇宙秩序的认识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中国先民看来,作为空间之宇宙是规范而有序的,中央高于四方,乃宇宙秩序的轴心。
这样的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时,在部落或酋邦时代,人们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去构想世界秩序。
相传黄帝居天下之中。
《淮南子•天文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这种以“土”居中央,以黄帝为统领四方之帝的理路,所遵循的即“尚中”原则。
夏代据《禹贡》记载,夏禹平水土,更制九州,中州之外有八方。
又列天下分五服,甸、侯、绥、要、荒,一圈一圈地向外推衍,以中央为中心,四方环绕中央。
商朝以五方观念将全国政治疆域划分为五方,商王直接统治区居中,号称“中商”。
五帝和夏商时期形成的“尚中”观念,成为“天下之中”思想的基点,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以及阴阳五行术之源。
被后世儒者尊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就起源于八卦,八卦则起源于河图、洛书。
《周易》中“中”的出现频率高达119次,六十四卦中过半数的“传”之内容,都涉及到了“中”。
河图洛书是“天下之中”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
“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洛阳一带。
“中国”一词,曾见于《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小雅•六月序》中也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齐鲁文化名村葛石店葛石店村位于宁阳县城东14公里,南至曲阜城22.5公里,西、北、东三面环山,汉马河、龙山河从村四周绕行。
“葛石”一词最早见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7年)贾思勰《齐民要术》:“枣,繁盛者,首推兖州府平原县(宁阳县隋朝时名平原县)万岁葛石店。
”葛石村自那时起就已成为地方行政中心之一.至1964年时,村中央有一老槐树,干高6米余,粗七八围,树干中空,可供七八名儿童在内玩耍。
树西北1米余有一大理石高出地面1.2米左右,石下有一瓦罐粗的千年古葛斜向东北攀树而长,树阴亩余,树西北的墙内嵌一块“功德无量"碑,老槐的一枝虬枝压在碑上,树、藤、碑共同组成了一幅妙绝环宇的“古葛盘石”景观,“古葛盘石”也就成了村名来历的渊源。
据说老槐树也就成了灵异神物,常有村民截其枝为家人治病,多年不孕者也买块红布到老槐树上拴娃娃。
葛石店是享誉齐鲁的文化名村.1971年在村北50米发现了2万平方米的典型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葛石遗址,出土文物有磨制精细的石刀、石斧、石锤、石镰等,1977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石店遗址的多次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公元前3000到2500年左右,这里就有中华先民繁衍生息。
公元前483年,孔子在北上泰山时于今葛石村东两公里的神童山上与当时的大隐士荣啟期相会.荣啟期以“三乐观”授孔子,孔子“为之日三悲”,尊荣啟期为先生.葛石店“荣家大院”一直珍藏着荣啟期肖像、牌位,自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起,到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衍圣公"后裔也时常到荣家大院瞻拜荣啟期,葛石村遂以“圣师故里”之誉驰名.张姓是葛石第一大姓,占人口85%。
“至元十三年(1276年)亳州都统张用封于宁阳县马家庄、食百户,用为张氏始祖”。
以后其子张恕又定居葛石店。
其后人张登云,隆庆辛未(1571)中进士,累官辽海道台,辽东经掠副使,陕西左布政使、参议,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辞官,赐爵西宁侯。
老城有座董公祠老城有座董公祠时间:2011-02-22 23:06:51 来源:作者:董振民2010年4月17日,我受洛阳古城文化艺术交流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洛阳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文史编辑董连升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大型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黄帝后裔五千姓》在洛阳市图书馆举行的新书首发仪式暨研讨会。
为了不耽误行程,我起了个大早,到洛阳时还不到八点,先去找董连升先生,但办公室门没开,我独自到附近丽京门转转。
丽京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隋唐时期老城门,也是洛阳的老城街区。
隋唐时代,丽京门内是朝廷诸省、府、卫、堂、馆、局、台、寺的办公场所。
今日的丽景门,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
了解洛阳的人常说“不到丽京门,枉来洛阳城”。
作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的丽京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性旅游景区,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京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她无限的魅力!2009年有关部门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考证,最终确定“丽京门”应为“丽景门”,遂予以更正。
我走马观花的出了丽景门西城门,在看路标地图时发现,老城东大街鼓楼脚下有座董公祠。
我立马来了兴趣,大步流星地向鼓楼方向走去。
东大街是一条仿古街,青石铺地,青瓦红木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
街道两旁,商铺的金漆招牌、商号旗子古色古香。
细一看,少数商铺经营文房四宝、戏曲道具,多数商铺经营花圈、寿衣、冥钞、骨灰盒。
不几分钟,我过了鼓楼,到了东大街的尽头,两者间不过百十米远,始终没见董公祠的标记。
我返回来问了几个人,终于打听到了董公祠的所在。
原来,穿过鼓楼,再踱两步,路北那棵老槐树底下,便是以前董公祠的所在。
之所以说是“以前”,乃是因为董公祠如今已名存实亡了,不但形式上名存实亡,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也已经所剩无几。
洛阳百家姓祠简介
门票:
电话咨询
洛阳百家姓祠简介: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九朝古都洛阳正处在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和炎黄姓氏文化的发祥地。
洛阳还是中国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亿二千多万客家人的本籍地,百家姓前300个大姓产生于中原,黄帝姬姓派生出1000多个姓氏,河南堂派生出140多个姓氏都产生于洛阳,在客家人居住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有很多以洛阳为名的地名和纪念性建筑,客家人至今仍然保持著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很多祠堂前悬?著“魂系中原”、“根在河洛”、“河洛世第”、“河洛遗风”等堂联铭言,因此洛阳也是客家人的故居和老家,是名副其实的姓氏文化圣城和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方面,洛阳当数中国之最,历史上河南就是洛阳,洛阳代表河南,海外的华人,特?是客家人祖祖辈辈都想在他们的老家洛阳建立本身的姓氏宗亲祠堂,以圆他的寻根祭祖的世代梦想。
为充分利用洛阳的厚重历史文化,经过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五年多酝酿论证,决定在邙山岭建设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中心――“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
洛阳百家姓祠情况简介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九朝古都洛阳正处在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和炎黄姓氏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3700年前,夏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就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历时1400多年,又作为新莽、北齐、北周、后周、宋、金、中华民国的陪都和行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都城规模最大、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故都。
从河图洛书诞生河洛文化,伏羲八卦、大禹治水、周公制礼、老子完成《道德经》,佛教进入中国,张衡制候风仪、浑天仪、蔡伦造纸、仓颉造字,毕升发明印刷术,杜康发明酿酒术、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法真、草、隶、篆、魏、楷等字体产生和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左思的《三都赋》等都产生于洛阳。
龙门石窟是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艺术品位最高的石刻文化艺术宝库;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天子驾六的出土是周朝天子出驾豪华壮观场面的再现。
洛阳遗留下来的故城遗址有夏朝都城、商代都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故城、还有安葬三国名将关云长首级的关林庙、古墓博物馆、老子李耳练丹的上清官、佛教大师唐玄奘故里等名胜古迹和大批古代陵墓。
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事件、成语典故、诗词歌赋都产生于洛阳或与洛阳有关。
洛阳人杰地灵,孕育出周公、许慎、老子、杜康、桑弘羊、苏秦、贾谊、王充、班彪、班超、班固、张衡、曹植、左思、玄奘、上官婉儿、张说、杜甫、韩愈、白居易、孔融、刘禹锡、李贺、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欧阳修、妈祖林默、王铎等历史名人,有105
位帝王长眠于洛阳这块神奇的土地。
根据史学家考证,道学肇始于洛阳、儒学渊源于洛阳,经学兴盛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玄学形成于洛阳,理学寻源于洛阳。
一代代杰出的河洛先民用勤劳和智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洛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也给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眩耀自豪的资本。
洛阳还是中国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亿二千多万客家人的祖籍地,百家姓前300个大姓产生于中原,黄帝姬姓派生出1000多个姓氏,河南堂派生出140多个姓氏都产生于洛阳,在客家人居住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有很多以洛阳为名的地名和纪念性建筑,客家人至今仍然保持着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很多祠堂前悬挂着“魂系中原”、“根在河洛”、“河洛世第”、“河洛遗风”等堂联铭言,因此洛阳也是客家人的故居和老家,是名副其实的姓氏文化圣城和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儿童三岁时要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人到中年常思考祖居何地、根在何方、不忘祖训;进入老年总惦记叶落归根,回归故里。
洛阳已成为全世界华人共认的祖籍地。
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方面,洛阳当数中国之最,历史上河南就是洛阳,洛阳代表河南,海外的华人,特别是客家人祖祖辈辈都想在他们的老家洛阳建立自己的姓氏宗亲祠堂,以圆他的寻根祭祖的世代梦想。
为充分利用洛阳的厚重历史文化,经过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五年多酝酿论证,决定在邙山岭建设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中心——“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
主要内容一是洛阳曾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的1400多年历史和河洛文化介绍;二是建立百家姓总祠堂和百家姓前200个大姓单姓祠堂;三是荟萃古今中国书法艺术精品;四是修建九层碑塔;五是为建设百家姓祠做出重大贡献者修建功德林。
该专案计画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碑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
这是继龙门石窟,白马寺后洛阳市又一规模最大、艺术品位最高的石刻文化艺术工程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专案建成后将提供2000多个就业机会,并幅射带动服务行业和房地产的升值。
我省郑州、南阳和陕西省黄陵县都想修建百家姓祠,经过资深专家、学者多次论证,认为洛阳在厚重历史文化放面优于上述三地,又是中华百家姓的主要发源地,自周文王开始,姬姓就发展出
1700多个姓,把百家姓祠定位洛阳,才是最科学最理智的选择。
洛阳百家姓祠系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重点工程,采取民间运作的融资模式,为洛阳提供了交流发展的良好机会。
2006年2月24日,国家在北京又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会,把河洛文化研究上升为国家级,说明中央政府对河洛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希望全球华人积极支持,早日建成洛阳百家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