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论语》论孝
- 格式:ppt
- 大小:368.00 KB
- 文档页数:11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够流畅的朗读课文。
3、掌握实词和一些虚词的意思及用法。
【教学重点】1、目标2。
2、目标3。
一、导入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
(课件1、2)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
宋代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
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
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
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罗里罗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
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
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
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二、《论语》的影响力三、孔子其人(课件3、4、5)四、《论语》其书(课件6、7)五、学习新课1、读音(课件9)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明确停顿和节奏。
(课件10)3、朗读全文:师范读,生自读,形式多样。
4、理解意思,当堂背诵。
1由《论语(节选)》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由《(节选)》看儒家的“仁爱"思想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按语】《节选》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新教材以单元组合、任务群为主的编写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
提到孔圣人,必联系到《论语》,宋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如何让学生在面对鸿篇巨制时不妄自菲薄、浅尝辄止,如何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趣味,如何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何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摸索、在尝试、在实践。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戴颖老师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题进行群文阅读任务的教学设计,以此作为敲门砖,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做了尝试。
一、挖掘文本,析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包括《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
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内核,及其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最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儒家“仁爱"思想与我们的密切联系,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关注差异,谈学情1、高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对孔子及《论语》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比较浅,不够系统,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打破对孔子和《论语》的固有看法,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圣人”,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二克己复礼》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中的基础文言知识。
2.理解一些疑难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辩证性地学习孔子的守礼精神。
2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孔子知识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知不清,也所知不细,故要在本课当中帮助学生理清此类困惑;2.学生的基础一般,教学时注重借助书本提供的注释与译文帮助学生扫清障碍,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思想中以仁为本,以礼为象的仁政思想。
3重点难点1.基础文言知识的学习。
2.孔子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4教学过程1【导入】克己复礼同学们,平时生活当中,我们会涉及各种各样的礼节,有句话说得好,叫“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说明礼节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你所知道的“礼”有哪些?【板书“礼”字】学生介绍后明确:尊卑之礼、长幼之礼、交往之礼、婚嫁之礼、丧葬之礼、宴客之礼等。
师问:如果没有礼,这个社会会怎样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生答:如少了规矩,少了尊重,少了秩序等。
过渡语:的确,没了礼,这个世界可能就无法保持一种应有的秩序,势必会引发矛盾、冲突甚至战争,这说明,光今天是个好日子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每天都成为一个好日子,整个社会都变得和谐【从上到下板书“和谐”】,我们势必要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一种思想,那就是“克己复礼”!【板书补全“克己复礼”】2【讲授】“礼”的由来孔子指出,要想治理天下,兴兵事只能将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休养生息,以仁治国,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这就需要探讨得民心的方法,经过不断探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治国教民思想,从此,孔子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推广仁政思想的艰难旅程。
3【活动】问答与各类讨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实现仁的手段就是要克己复礼。
第二课中哪一部分内容直接涉及到了这一方面?生答:第1小节。
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消化情况。
《论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热: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
【板书: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
【播放视频】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
是什么字呢?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
会是什么字呢?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
【板书:孝】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
读《论语》思孝道(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读《论语》思孝道(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开课日期:xx年12月7日开课班级:高二(16)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孔子光芒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教学难点: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常回家看看》(音频)孝心其实很简单,比方,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
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
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承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二、学生阅读《论语》,找出关于阐述孝道的相关内容。
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惧。
”(《里仁篇第四》)2、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篇第四》)9、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篇第四》)三、学生讨论并概括(一)生,事之以礼1、牢牢记住父母的生日年岁。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论语》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重要思想;- 培养学生对《论语》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掌握《论语》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论语》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班级学生名单;- 教师制作的课堂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论语》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 将部分《论语》的篇章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并指导他们找出重要观点和相关语言表达。
- 分组小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理解和感悟。
3. 剖析思想内涵- 利用PPT展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引导学生逐一剖析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4. 学案设计-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份学案设计,包括对某一篇《论语》的解读、相关问题探讨和作文写作等。
- 学生学案设计反馈、交流和展示。
5. 课堂总结与延伸- 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和个人学案设计的质量;- 学生对《论语》思想和语言表达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拓展阅读推荐- 《论语研究指南》- 《论语导读:1小时精讲》- 《论语智居精读系列》六、参考资料- 《论语课程研究与实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与评价》-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本教案是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论语选读内容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
2. 教学目标:a. 理解论语中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b. 掌握论语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价值。
c.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
d.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1. 教学内容:a. 论语选读中的经典篇章。
b. 论语中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
c. 对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指导。
2. 教学方式:a.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解读论语原文和释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b.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c. 学生写作: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文献笔记等,帮助学生巩固对论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引入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
b. 介绍学习论语的目的和意义。
2. 学习论语(40分钟):a. 逐章解读:选取论语中的经典章节,通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
b.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中的观点和教育意义。
3. 小组讨论(30分钟):a.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
b. 讨论议题:组织学生围绕论语中的某个观点或故事展开讨论,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c.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分享。
4. 学生写作(40分钟):a.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对论语选读进行个人感悟的写作,鼓励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解。
b. 文献笔记:要求学生整理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故事,形成文献笔记,便于复习和回顾。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a. 教师总结: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
b. 学生反思:学生对于本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进行简要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同学互评: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评价,鼓励积极表达和建设性的批评。
2. 个人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写作水平等。
论语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五、合作探究借鉴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
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
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
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等等。
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
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
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