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1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精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效率、优化决策。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要点和相关知识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 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的产生是由作业驱动的,而不是仅仅基于产量或直接人工工时等单一因素。
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1、确定作业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出各项主要作业。
这些作业可以是生产环节中的加工、装配,也可以是管理活动中的采购、销售等。
2、划分作业中心将相关的作业归集到一起,形成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其划分应遵循相关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3、确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
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可以按照机器小时作为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
4、归集资源成本到作业中心根据确定的资源动因,将各项资源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5、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依据。
比如,订单处理的作业动因可以是订单数量。
6、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中心成本总额 ÷作业动因总量7、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中,从而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1、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由于成本扭曲导致的决策失误。
2、有助于成本控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高的作业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重新认识,要从以下两三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这些中国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没法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产品成本我们的目的是计算运输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可视化作业贯穿于多维度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上层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必需而建立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估价计算生产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天人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已经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
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工作台,并计算最终产品产品服务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呈现出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马修斯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
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发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的。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_简介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及其在不同企业的试用,为解决这一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及其在不同企业的试用,为解决这一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欢迎阅读。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一般指ABC成本法现代管理学将ABC成本法定义为“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ABC 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简介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ABC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
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作业成本法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按照作业(或产品)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它将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独立且可以计算成本的作业,通过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从而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独立的作业,每个作业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成本需求。
通过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1. 识别作业: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独立的作业,每个作业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成本需求。
2. 收集直接材料成本: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直接材料,统计其成本。
3. 收集直接人工成本: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直接人工,统计其成本。
4. 分配间接费用: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每个作业上,如通过作业的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指标来分配。
5. 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费用加总,得到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6.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组成和变动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许多制造企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产过程复
杂、产品种类繁多、产品订单定制化程度高的企业中,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价。
作业成本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一些基本概念:作业:作业是指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总和。
具体地说,作业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的工作。
资源动因是表示作业、成本对象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
作业动因是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作业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实际操作步骤如下:(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建立成本库,以便归集由相同性质的作业引起的生产费用。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
作业中心成本库所归集的成本,必须保证同质性,即成本动因相同。
(3)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①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②管理方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③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④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⑤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⑥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⑦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⑧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1.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制造费用的分配处理。
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的数量动因基础分配制造费用。
由于间接费用的发生与数量动因并不成比例,甚至不相关,故传统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不符合各产品或劳务消耗经济资源的客观实际。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一)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和应用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提出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先根据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进行分配,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得出产品最终成本。
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有明确的成本归属对象,所以在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方法上,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法并没有区别。
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的确认和归集特殊点主要体现在对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上,作业成本法按作业归集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对于形成产品成本的所有相关费用均纳入成本归集、分配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这使得产品最终成本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作业动因、成本动因)归集成本也有利于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二)涉及的相关概念1.资源进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包括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
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和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资源进入企业,不一定都被消耗,即便被消耗也不一定对最终产出有所贡献。
企业要区别有用消耗和无用消耗,把无用消耗价值单独归集到不增值作业价值中去,而将有用耗费的价值分配到作业中去。
作业成本计算以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出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消耗价值。
例如,材料运输是采购部门的一项作业,那么相应运输费用、车辆折旧费、搬运人员的职工薪酬、电话费等都是运输作业的资源费用。
制造行业中典型的资源项目一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折旧、办公费、修理费以及运输费等。
1.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based-costing)包括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
ABC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包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
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夕,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即作业成本法不仅提供了一个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还提供了传统成本计算制度所无法提供的关于作业成本方面的信息,为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了一种机制。
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基础上的,这些概念是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前提。
(l)作业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
作业是一种资源的投入和另一种效果产出的过程,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标准进行计量。
(2)作业中心作业中心 (activity center)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
例如,在原材料采购作业中,材料采购、材料入库、材料仓库保管都是相互联系的,且都可以归类于材料处理作业中心。
在建立作业中心时要考虑两个因素:①各作业的生产工序和重要程度。
一个作业中心应能完成一定的作业,通常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些主要作业,然后将其上下工序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作业与之归集建立作业中心。
②在作业繁多时,可以将性质相近、所引发的成本能够用同原因加以解释的不同作业或作业中心合并为同质作业,同时还要根据企业最为迫切的需要进行作业合并从而建立作业中心。
(3)成本库作业的成本库 (cost pool)。
作业成本法介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核算和分配成本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
它通过将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征或者成本要素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获得准确的成本数据。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成本与具体的产品、服务或者其他经济资源使用单位相对应,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成本的构成与变化情况。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按照作业特征或成本要素划分成本,分析和计算成本的方法。
它主要根据作业的特征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能够直接与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
而间接成本则无法直接与作业相关联,需要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法进行划分。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则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作业明细化: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将成本与具体的作业进行关联。
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尽量将作业进行细化,对每个作业进行独立的成本核算。
2.成本分类准确性:根据成本特征,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进行准确的分类。
只有准确分类的成本数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成本控制和决策。
3.成本计算方法科学性:根据不同的作业特征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作业识别与分类:首先需要对作业进行识别和分类,确定每个作业的特征和要求。
作业可以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使用单位等进行分类。
2.成本分析与核算:在作业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
这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以及成本计算的具体步骤。
3.成本分配与分配基准:根据作业特征和成本要素的不同,进行成本的分配和分配基准的确定。
成本分配是将间接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4.成本控制与决策: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
这些数据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作业成本法概念介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以产品制造的过程作为计算成本的基础,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在制造类企业中广泛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着力强调的是“成本为产生的”,就是说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的。
成本构成作业成本法中,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这些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的成本,比如木材、机械零部件等。
2.直接人工成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工的成本,比如工人的工资、技术人员的课时费用等。
3.制造费用: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设备折旧费、电费、水费、耗材费等。
计算步骤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确定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序,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作业。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产生量,以及制造费用如何适用于作业。
3.计算并累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将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累积起来。
4.计算和分配制造费用:按照划定的成本驱动因素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5.计算单位成本:将每项作业的成本总和除以作业产出的单位数,从而计算出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优点和缺点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一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能够更加精细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能够及时发现不适宜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缺点在于,作业成本法计算可能出现产量偏差和价格波动的情况,会影响成本预算准确性,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造类企业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按照具体产生的工序分摊到制造的产品上,从而得到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其优点和缺点,企业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Job Costing)是一种根据实际作业组织和管理来进行财务成本核算的一种重要成本核算方法,即:根据不同作业的性质和规模,分类组织作业,把每种作业的相关费用和财务收支记入作业编号,以便按作业计算总成本和每一部分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划分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现状,从事贸易或工程建设等方面,划出多个作业,并且每个作业都具有比较明确、确定的费用。
(2)分配费用:把每个作业的相关费用按照比例、拆分或全分配到每个作业。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设定的管理措施,将技术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作业支出与每个作业相关的费用相加,最终计算出单个作业的成本。
(4)成本收缩:在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后,根据作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可以收缩作业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5)成本比较:可以根据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把不同作业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及比较相同作业在不同时期的成本,从而掌握企业的成本状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 1 -。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是企业内部用于获取、处理和报告成本信息的一种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是按照每个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下面是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 识别成本池:首先,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业环节,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成本池。
例如,原材料采购、加工、组装等作业环节可以作为不同的成本池。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成本池都有其成本驱动因素,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或消耗的资源。
例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
3. 分配成本到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需要计算作业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具体数值,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
例如,根据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分配到相应产品中。
4. 计算作业成本率:作业成本率是指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相应成本驱动因素的比率。
通过计算作业成本率,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5. 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和相应的作业成本率,计算每个产品的作业成本。
将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作业成本率相乘,然后相加,即可得到产品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追踪和管理不同的作业环节。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有一些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本池的设置要合理:成本池应该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节进行划分,既要满足计算需求,又要保持简洁和实用。
2. 成本驱动因素的选择要恰当:成本驱动因素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成本的发生原因和资源的消耗程度。
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成本分配的不准确。
3. 作业成本率的计算要准确:作业成本率的计算应该基于充分的成本数据和统计分析,以避免误差和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