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7章 存储器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113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4.1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将一个用户源程序变为一个可执行程序,通常都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编译:由编译程序(Compiler)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Object Module);链接:由链接程序(Linker)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它们所需要的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可装入模块(Load Module)。
4.1.1 程序的装入将一个装入模块装入内存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绝对地址装入方式(Absolute Loading Mode)可重定位装入方式(Relocation Loading Mode)动态运行时装入方式(Dynamic Run-time Loading)1. 绝对装入方式在编译时,如果知道程序将驻留在内存的什么位置,那么,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代码。
装入模块被装入内存后,由于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内存地址完全相同,故不须对程序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
程序中所使用的绝对地址,既可在编译或汇编时给出,也可由程序员直接赋予。
此种程序一般有特殊用途,比如启动程序。
2.可重定位装入方式绝对装入方式只能将目标模块装入到内存中事先指定的位置。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编译程序不可能预知所编译的目标模块应放在内存的何处,因此,绝对装入方式只适用于单道程序环境。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所得到的目标模块的起始地址通常是从0开始的,程序中的其它地址也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计算的。
此时应采用可重定位装入方式,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
示例在用户程序的1000号单元处有一条指令LOAD 1,2500,该指令的功能是将2500单元中的整数365取至寄存器1。
静态地址重定位把在装入时对目标程序中指令和数据的修改变换过程称为重定位。
又因为地址变换通常是在装入时一次完成的,装入以后不再改变,故称为静态地址重定位。
静态地址重定位装入方式,可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中任何允许的位置,故可用于多道程序环境;但并不允许程序运行时在内存中移动位置。
第七章:存储系统一、选择题1、外存储器与内存储器相比,外存储器( 速度慢,容量大,成本低)。
2、EPROM是指(光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3、没有外存储器的计算机初始引导程序可以放在(ROM ) 。
4、存储单元是指(存放一个机器字的所有存贮元集合)。
5、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它主要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6、软磁盘、硬磁盘、磁带机、光盘属于(外存储器)设备。
7、主存贮器和CPU之间增加cache的目的是(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8、采用虚拟存贮器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主存贮器的存贮空间,并能进行自动管理和调度)。
9、单片机或单板机要扩展8K的EPROM需要( 13)条地址线。
10、假设V1和V2是用DW定义的变量,下列指令中正确的是( A )。
A、MOV V1,20HB、MOV AL,V1C、MOV V1,V2D、MOV 2000H,V211.下列( A )指令不合法。
A、IN AX,0278HB、RCR DX,CLC、CMPSBD、RET 412.为了使MOV AX,VAR指令执行后,AX寄存器中的内容为4142H,数据定义(C )是错误的。
A、VAR DW 4142H B、VAR DW 16706C、VAR DB 42H,41HD、VAR DW,‘AB’13.在下列指令中,隐含使用AL寄存器的指令有( 4)条。
SCASB;XLAT;MOVSB;DAA;NOP;MUL BH;14.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汇编语言即是机器语言B.汇编语言程序不可直接运行C.汇编语言的指令语句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D.汇编语言程序运行速度快,阅读方便,但仍属于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1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
A.汇编语言是由若干条指令语句构成B.汇编语言包括指令语句和伪指令语句C.指令语句和伪指令语句的格式是完全相同的D.指令语句和伪指令语句需经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代码后才能运行16.汇编语言程序经汇编后不能直接生成( A )。
作业系统之储存器管理p1164.0.1 储存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储存器管理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如下:1.主储存器的支配和管理:按使用者要求把适当的储存空间支配给相应的作业。
一个有效的储存支配机制,应在使用者恳求时能作出快速的响应,支配相应的储存空间;在使用者不再使用它时,应马上**,以供其他使用者使用。
为此,这个储存支配机制应具有如下功能(3个):(1)记住每个储存区域的状态:哪些是已支配的,哪些是可以用作支配的。
(2)实施支配:在系统程式或使用者提出申请时,按所需的量赐予支配;修改相应的支配记录表。
(3)接受系统或使用者释放的储存区域:并相应地修改支配记录表。
2.提高主储存器的利用率:使多道程式能动态地共享主存,最好能共享主存中的资讯。
3.“扩充”主存容量:这是藉助于供应虚拟储存器或其它自动掩盖技术来达到的。
即为使用者供应比主存的储存空间还大的地址空间,之后,使用者可以想象把他的程式或资料装入到这样的地址空间内。
4.储存爱护:确保各道使用者作业都在所支配的储存区内操作,互不干扰。
即要防止一道作业由于发生错误而损害其它作业,特殊需要防止破坏其中的系统程式。
这个问题不能用特权指令来加以解决。
而必需由硬体供应爱护功能,并由软体协作实现。
4.0.2 储存支配的三种方式所谓储存支配,主要是争辩和解决多道作业之间共享主存的储存空间问题。
前面已讲到现代计算机系统都採用多级储存体系结构。
因此,储存支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确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或是把一个作业的全部资讯还是把作业执行时首先需要的资讯支配到主存中,并使这些问题对使用者来说儘可能是“透亮”的。
解决储存支配问题有三种方式:1.直接指定方式:程式设计师在程式设计序时,或编译程式(彙编程式)对源程式进行编译(彙编)时,所用的是实际储存地址。
例如,在多道程式环境下,应保证各作业所用的地址互不重叠。
明显,採用直接指定方式支配的前提是:储存器的可用容量(空间)已经给定或可以指定,这对单使用者计算机系统是不成问题的。
第七章存储管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A、方便用户B.提高主存空间利用率C.方便用户和提高主存利用率D.增加主存实际容量2.为了实现存储保护,对共享区域中的信息( )。
A.既可读,又可写B.只可读,不可修改C.能执行,可修改D.既不可读,也不可写3.单连续存储管理时,若作业地址空间大于用户空间,可用( )把不同时工作的段轮流装入主存区执行。
A.对换技术B.移动技术C.虚拟存储技术D.覆盖技术4.把一个分区的存储管理技术用于系统时,可采用( )让多个用户作业轮流进入主存储器执行。
A.存储技术B.对换技术C.覆盖技术D.虚拟存储技术5.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 )中进行的。
A.编译过程B.装入过程C.修改过程D.执行过程6.( )要求存储分配时具有连续性。
A.固定分区存储管理B.可变分区存储管理C.段式存储管理D.段页式存储管理7.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一般采用( )进行主存空间的分配。
A.最先适应分配算法B.最优适应分配算法C.最坏适应分配算法D.顺序分配算法8.( )存储管理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算法简单,但存储碎片多。
A.段式B.页式C.固定分区D.段页式9.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中存储保护用( )关系式进行核对。
A.逻辑地址≤限长寄存器值B.下限寄存器值≤绝对地址≤上限寄存器值C.界限地址≤绝对地址≤主存最大地址D.段内地址≤段表中对应段的限长10.提高主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内存分配B.内存保护C.地址转换D.内存扩充11.( )判断到“逻辑地址>限长寄存器值”时,形成—个“地址越界”的程序性中断事件。
A.一个存储分区管理B.固定分区存储管理;C.可变分区存储管理D.段式存储管理12.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时采用的地址转换公式为( )。
A.绝对地址=界限寄存器值+逻辑地址B.绝对地址=下限寄存器值+逻辑地址C.绝对地址=基址寄存器值+逻辑地址 D.绝对地址=块号×块长÷页内地址13.公式“绝对地址=下限寄存器+逻辑地址”被用来在( )中做地址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