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3.78 KB
- 文档页数:2
(一)艾草的药性火性炎上,寒湿趋下,热性都是向上的,照这种说法,艾草应该是寒性的,不应该是温热之药。
关于这个疑问,其实可以买一些艾叶回来,放在嘴里尝一尝就知道了。
艾叶吃起来,首先是一股特别重的辛味儿,姜、花椒、大料、桂皮、吴茱萸都是辛味儿的药材,那么这些药无一例外都是热药。
但是艾草在辛味过后又涌出一股微微的苦味,凡是苦的药材往往都带点寒性,或者说带点向下的特性。
嚼着嚼着会发现口水又增多了,这又是甘的作用,中医讲甘可以生津,所以说,艾叶又带有一点点甘的性质。
光是味道只能是初步判断,还决定不了最后的药性,所以还需要咽下去,没过一会儿会发现肚子里面温温热热的,有一些肚子里有虚寒的人甚至还会发出汗来,这是温热药物的特性。
艾叶的热虽然和其它药物的热不太一样,有一股向下的劲儿,但它是温热之药。
那么在《本草纲目》中,“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就说艾叶刚采回来叫生艾,味道是苦味少,辛味多,这个药性是温性的。
而熟艾是经过炮制制成艾绒,制成熟艾后味道有变化了,辛味收起来,苦味显出来了,但是药性反而提高了,从温药变成大热之药了。
采艾一般都是在端五节的时候采摘,实际上这个时候正是接近夏至的时候,此时天上太阳最盛,所以这个时候的艾草就存有了太阳真火的力量,这就叫可以取太阳真火。
当正气在最虚衰的时候,可能别的方法都用不了,行针、汤药都不顶用的时候可以用艾灸,灸一些特定的穴位,比方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这些穴位就可能有奇效,把病人的元阳正气给补上来。
(二)艾灸的特点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太医叫窦材,自称是扁鹊在世,他写过一部医书叫《扁鹊心书》,在这本书里说想要保住性命有三样东西最重要,第一种就是艾灸,第二种是道家的丹药,第三种是附子,全都是扶阳的东西。
在古代,艾灸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门医术,就疗效来讲,比行针、吃药还要来的更快一些。
在古代,当一个病用针法治不好的时候,用汤药喝不下的时候,就考虑可以用艾灸了。
【藏红⽅】藏艾药灸的特⾊介绍万病之源就是寒湿体质,⼈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对应的症状1痒→2酸→3胀→4疼→5⿇→6痹→7中风→8失觉1、【虚】症:累,疲劳,犯困,没精神;2、【寒】症: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觉冷;3、【湿】症:就像⾬天穿着湿⾐服,⾝体重不舒服;4、【凝】症:循环代谢慢,⾝体易酸痛;5、【淤】症:酸痛,⿇⽊,胀痛,刮痧出⿊紫点;6、【堵】症:易⽣病,量变到质变形成瘤;7、【瘤】症:堵的东西过多过久,积成块状;8、【癌】症:瘤升级就是癌,到处串,挑战⽣命;世上本⽆癌,只有瘀和堵堵在⼼脏——叫梗堵在肝脏——叫肿瘤堵在⼦宫——叫肌瘤堵在乳腺——叫增⽣堵在脸上——叫痤疮堵在⽪肤——叫疙瘩堵在腿上——叫曲张堵在粘膜——叫囊肿堵在颈部——叫颈椎病堵在⾎管——叫微循环障碍堵在甲状腺——叫结节堵在⽑细⾎管——叫瘤藏红⽅藏艾药灸核⼼功能养肌⾁理筋膜升阳⽓安脏腑藏红⽅所采⽤藏红花的⽂化故事藏红花被印度⼈称为“让⼥⼈变美的花”,被伊朗⼈称为“⼥性的保护神”,被西班⽛⼈称为“红⾊软黄⾦”,被中国⼈称为“能医百病的神草”。
伊朗,是藏红花最早出现的国家之⼀。
其出产的藏红花,代表世界最⾼品质。
这得益于当地适宜的地理⽓候环境,加之对藏红花培育的悠久历史和独特⼯艺,伊朗藏红花最⼤限度保存了原本⾊泽与芳⾹,品质⽆可⽐拟!藏红花是⼀味名贵的中草药,藏红花在“本草纲⽬”当中被列为药物类,伊朗藏红花有“⼥性保护神”的美誉,对卵巢早衰⼥性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烦躁等有很好的作⽤。
《藏红花⼗养》养发,养肤,养⾎,养巢,养肾,养⼼,养⽣,养⽓,养神,养命藏艾来源藏艾是西藏⾼原⽣长的⼀种中草药,产地是林芝、波密、墨脱、察隅、⼭南、亚东等。
藏红⽅藏艾特⾊1、精选配⽅:5年藏艾,⼩黄姜,⼈参粉,桂枝,⼴藿⾹,陈⽪等;2、与普通艾条⽐:温经通络快,益⽓活⾎强,祛寒⽌痛灵,升阳提⽓好,补虚固脱稳。
3、艾灸灰可以⼊药,调配陈醋,⽌痒消炎镇痛。
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什么特点?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传统艾灸保健养生的特点专业资料医药卫生传统艾灸保健养生的特点艾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明史的宝贵财富。
起来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而艾灸则是这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在现代生活中,艾灸保健则曲折减轻人们痛苦,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
一、简单易学晋隋时期,陈延之在《小品方》中说:“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
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则可灸,野间无图不解问者,但逐病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创盘为害耳”。
这说明灸法不同针法,其简单易学,是唯一不是医生就可操作的治疗方法。
正是由于操作方法简单,往往一看就会,一听就明,因而容易推广。
特别是美容院的美容师,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此法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掌握。
但是,须知其操作虽简单,往往会出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效果。
因此,不但努力学习是必须的。
简单易学只是入门,入门以后,还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二、工具简单艾灸所用的灸具多十分简单,往往自己动手即可制作,如木制温灸盒,即使购买也十分低廉。
任何人经济都可承受,至于艾绒、艾条等更是物美价廉,并且易于购买。
对于美容院来说由于是经营场所,其所需艾灸美容工具应多购置,这样外形美观、规格统一。
令消费者赏心悦目。
三、保健广泛治疗“灸疗治百病”,这说明艾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四、疗效快捷艾灸保健法操作简便而疗效快捷,特别是对于一些虚寒证,则见效更快,往往有应手之效。
常见的痛症,通过艾灸阿是穴,往往可以立竿见影。
对于一些慢性疑难之症,只需耐心坚持,持之以恒,也经常会有奇迹出现。
五、安全可靠艾灸保健是自然疗法,是外治法,在人体表面进行施灸治疗,通过热传导作用而驱邪外出,或补益正气,而达到治疗作用。
没有口服药物“是药三分毒”的毒副作用,而在操作手法上,即使手法不熟练,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影响疗效。
及时出现“晕灸”等意外,只要去掉艾灸之物,平躺片刻,便会恢复,故决无安全事故发生。
自古以来,中医文化便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众多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艾灸以其简便、有效、安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体验了一次神阙艾灸,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认识神阙艾灸神阙,又名肚脐,位于人体腹部中央,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
神阙穴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固本培元等功效。
艾灸则是通过点燃艾绒,利用其热力和药力作用于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驱除病邪的目的。
神阙艾灸是一种以神阙穴为灸点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等功能。
对于寒性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虚寒体质、手脚冰凉等病症,神阙艾灸具有较好的疗效。
二、艾灸过程初次体验神阙艾灸,我充满了期待。
在专业艾灸师的操作下,我感受到了以下过程:1. 准备工作:艾灸师首先为我清洁神阙穴周围的皮肤,确保穴位干净、无污垢。
2. 灸疗开始:艾灸师将艾绒点燃,放在神阙穴上,保持适当的距离。
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皮肤传递到穴位,使我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在体内流动。
3. 艾灸过程中,艾灸师会根据我的感受调整艾绒的距离和燃烧时间,以确保灸疗效果。
4. 灸疗结束:经过一段时间后,艾灸师会熄灭艾绒,清理穴位周围的艾灰。
三、艾灸后的感受艾灸结束后,我感到神阙穴周围的皮肤微微发红,但并无疼痛感。
以下是我对艾灸后的感受:1. 舒适感:艾灸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股温暖的力量在体内流动,仿佛有一股热流在驱散体内的寒气,使我感到十分舒适。
2. 胃部温暖:艾灸后,我的胃部感觉温暖,消化功能得到了改善。
3. 精神状态提升:艾灸结束后,我感觉精神状态得到了提升,心情愉悦。
通过这次神阙艾灸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神阙艾灸正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艾灸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广大人群。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艾灸的特点有哪些艾灸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呢?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艾灸后也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反应。
艾灸又能治疗妇科病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艾灸的特点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艾灸的特点1.双向调节作用艾灸可以使穴位产生兴奋,其效应是使偏离正常状态的生理功能朝着正常状态的方向发展,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艾灸可以使机体功能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的生理功能无影响。
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无毒副反应的根本。
2.整理调节作用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艾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二是艾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的甚至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的。
3.品质调节作用是指艾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艾灸对正常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机体功能无作用,无论是对机体正常态还是病理态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品质,增强了调节能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对生理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
4.艾灸自限调节艾灸调节又一定自限性,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
艾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功能储备,因为艾灸治病的机制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
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本质上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艾灸调节的自限性。
艾灸后的各种反应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
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
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
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点进行燃灸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和寒气被认为是人体内的两种常见类型的邪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及其功效。
一、排湿气的艾灸方法湿气是指人体内的湿分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够被排除而堆积在体内,使人体机能受到阻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气症状的表现有:浑身沉重、不思饮食、动攻性稀便、舌苔厚腻等。
因此,排湿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湿气的排除和体内湿气调节。
1. 艾灸厥阴之窗穴厥阴之窗穴位于脚趾甲根部的下方,跖屈足以容之处,每晚可以在这个穴位上进行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持续10天为一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排湿气和调整体内湿气平衡。
2.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肌肚的外侧,胫骨前缘的横纹下3寸(寸为人体中医的长度单位),也是排湿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以每天进行两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改善湿气症状。
3.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腹部,也就是人体脐下3寸的位置,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排除湿气。
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明显改善湿气病症。
二、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寒气是指人体内的寒邪阻滞经络或脏腑,使人体经络气血不畅通而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病理状态。
寒性的症状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腹痛泄泻等。
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燃灸刺激相应穴位,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1.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部,每天晚上可以用艾条或艾炷对该穴位进行燃灸,每次燃灸20分钟,连续15天为一个疗程。
通过艾灸可以温热下元,排寒散寒。
2. 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上腹中线上的正中点,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20分钟,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中脘穴可以散寒,温中止痛,改善寒性脉络病。
3. 艾灸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中线的第三、四肋间,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灸15-20分钟,坚持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灸的特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