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51.02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4古代诗歌八大重要主题

(一)忧国忧民

中国古代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积极入世,欲使国家富强、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封建王朝中,“国”是统治者一家之国,忧国不能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现实。民是社会下层受苦受难之民,忧民又不能背弃王朝的根本利益。杜甫、白居易、姜夔、陆游等人都有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主题也贯穿在作品之中。他们在社会繁荣与社会动荡的交替中能看到天下苍生的疾苦,感慨国家安危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他们正是用自己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那个社会的政治全貌。

【例1】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认为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是哪一联?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赏析: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

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答案:参考赏析文字第二段。

(二)山水田园

古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多是视之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纵情山水显示人格的高洁,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

山水诗以描写自然山水、自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对山水的鉴赏审美。唐朝是山水诗的大盛时期。王维、孟浩然、李白等把自然山水渲染得清幽明秀,让人在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万物的生生不息,自然的境界恢宏,气势壮阔。田园诗以描写农村的风景为主,涉及农村生活,农人耕作等。以陶渊明为首创,或写田园景物的恬美,或写田园生活的简朴,或写躬耕田园的体验,将日常生活哲理与诗歌结合起来,筑就了一座洒脱恬淡,质朴真率的精神家园。

【例2】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先写空林烟火,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

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答案: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歌抒发了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引起的诗人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以及禅寂生活带来的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例3】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赏析: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答案:谦和平易近人、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形象。表现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面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三)边塞羁旅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盛唐形成了边塞诗这一大流派。这类诗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边塞诗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边塞称为汉塞,将领称为汉将,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

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习惯,他们漫游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借助于宦游、羁旅之人的文化优势,这些散落于历史只言片语间的充满凄苦、寂寥之情的枝枝叶叶仍旧可以氤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