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格式:pdf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14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建立意义: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②三公制;③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3)思想上:统一思想,焚书坑儒;(4)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5)军事上: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2.秦的疆域: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严酷;(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残暴。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1.项羽和刘邦起义:(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2)刘邦:公元前207年,直逼咸阳,灭亡秦朝。
2.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斗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的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体例固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
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
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 课秦统一中国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称为“三,称为建立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在全国长度、容量、有利于国家对经济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比较第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三、秦朝的灭亡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成为富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以此为鉴,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启示:“成由俭,败由奢”,汉初统治者政策宽厚、生活节俭,并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安定。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由严厉镇压诸侯王“推恩”:分割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加强经济管控发明新型播种工具四、北击匈奴拓展延伸1.秦汉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2.汉代使儒学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1)大一统的要求: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用于新形势,统治者急需一种新思想巩固统治;(2)董仲舒的贡献:他把儒家思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使儒家的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汉武帝的推动: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4)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社会出现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水力三、黄巾起义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张骞通西域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秦简九九表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三、司马迁与《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也吸收社会上的一些神仙使太平道得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拓展延伸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