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诗史模拟题答案(全)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36篇《登高》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哀,()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二)情境默写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5.杜甫《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
”6.杜甫《登高》中,“(),()。
”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7.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8.杜甫《登高》中,用“(),()。
”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9.杜甫《登高》一诗的主旨句(或: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2024·安徽安庆·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卷一注意: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为 90 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并提出“词穷而后工”的是:()。
[A] 欧阳修[B] 范仲淹[C] 王安石[D] 苏洵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剧史著作是:()。
[A] 《曲品》[B] 《录鬼簿》[C] 《太和正音谱》[D] 《南词叙录》3、宋代最早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人,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的是:()。
[A] 王禹偁[B] 姚铉[C] 苏舜钦[D] 柳开4、论诗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的是:()。
[A]林逋[B]杨亿[C]姜夔[D]梅尧臣5、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及“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词句,被传为“三影郎中”的是:()。
[A] 晏殊[B] 晏几道[C] 张先[D] 吴文英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
[A] 马致远[B] 关汉卿[C] 白朴[D] 王实甫7、下列剧本敷衍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是:()。
[A] 《汉宫秋》[B] 《梧桐雨》[C] 《墙头马上》[D] 《望江亭》8、下列剧本是演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和(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歌颂(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形象的是:()。
[A] 《赵氏孤儿》[B] 《单刀会》[C] 《西蜀梦》[D] 《鲁斋郎》9、提出“童心说”的是:()。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练习题有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练题有答案)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独chuàng(怆)然而tì(涕)下2)岱(dài)宗夫如何3)决眦(zì)入归鸟3)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4)xiāo(箫)鼓追随XXX近6)吟鞭(biān)东指即天涯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齐鲁青未了(不尽)3)造化XXX(聚集)4)阴阳割昏晓(分)5)荡胸生曾云(同“层”)6)决眦入归鸟(眼眶)7)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登上)8)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9)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10)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牢固的时间,即随时)11)吟鞭东指即天涯(吟诗)3.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分别有误的一项是(B)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C.念/六合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文言常识填空。
1)XXX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XXX,字XXX,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XXX,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XXX的雄奇奔放与XXX 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忱对后代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
(用XXX《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神韵诗研究模拟卷一、名词解释1.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
2、大小谢: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
二、简答题1、历史上关于神韵的两种认识三、一种认为神韵是诗歌中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
代表人物如明代的胡应麟,清代的翁方纲,当代的钱钟书等,他们看法的共同点是认为神韵不是某种风格的代表,更不是某一流派的特称,而是诗歌皆应有具有的一种美感。
四、一种理解是狭义的,以王士真为代表,认为神韵仅仅是传统诗学中的一支,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内涵。
五、默写作品1、孟浩然的一首神韵风格的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论述题1、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理解。
2、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神韵诗研究、单项选择题1.神韵诗派的起源是()。
A. 清远诗派B. 格调诗派C. 浪漫主义诗派D. 现实主义诗派2.《赠兄秀才入军》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阮籍B. 嵇康C. 左思D. 郭璞3.下列诗人中属于清远诗派的寒士线索的是()。
A. 谢灵运B. 郭璞C. 陶渊明D. 张协4.下列诗人中开创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是()。
A. 孟浩然B. 王维C. 储光羲D. 刘长卿5.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王士禛诗歌观点的是()。
A. “韵外之致”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C.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D. “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6.下列文人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 孔融B. 王粲C. 曹植D. 阮瑀7.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诗风是()。
A. 建安诗风B. 正始诗风C. 太康诗风D. 盛唐诗风8.东晋玄言诗的发展,与()的流行大有关系。
A. 道教B. 佛教C. 儒学D. 经学9.被称为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的辞赋作品是()。
A. 《归去来兮辞》B. 《五柳先生传》C. 《桃花源记》D. 《闲情赋》10.下列诗人不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是()。
A. 王维B. 裴迪C. 张若虚D. 张子容11.清初诗人中,能以诗描写兵荒马乱之际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惨状从而有“一代诗史”之誉的诗人是()A. 钱谦益B. 屈大均C. 吴伟业D. 顾炎武12.韦应物后期诗歌的特点是()A.境界阔大B.清新流丽C.气势壮伟D.闲淡简远13.曹丕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A.《蒿里行》B.《燕歌行》C.《薤露行》D .《野田黄雀行》14.嵇康的诗歌被评为()A.沉郁顿挫B.难以情测C.文典以怨D.清远峻切1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豳风•东山》B.《王风•君子于役》C.《邶风•击鼓》D.《小雅•采薇》16.“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 .汉代末年的文学C.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 .魏晋时期的文学17.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A.曹操 B .曹植 C .杜甫 D .白居易18.《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
神韵诗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神韵诗派的起源是(A )。
A. 清远诗派B. 格调诗派C. 浪漫主义诗派D. 现实主义诗派2.《赠兄秀才入军》是哪位诗人的作品?(B )A. 阮籍B. 嵇康C. 左思D. 郭璞3.下列诗人中属于清远诗派的寒士线索的是()。
A. 谢灵运B. 郭璞C. 陶渊明D. 张协4.下列诗人中开创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是( B )。
A. 孟浩然B. 王维C. 储光羲D. 刘长卿5.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王士禛诗歌观点的是()。
A. “韵外之致”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C.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D. “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6. 下列文人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c )。
A.孔融B. 王粲C. 曹植D. 阮瑀7.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诗风是( C )。
A.建安诗风B. 正始诗风C. 太康诗风D. 盛唐诗风8. 东晋玄言诗的发展,与(B )的流行大有关系。
A.道教B. 佛教C. 儒学D. 经学9.被称为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的辞赋作品是( A )。
A.《归去来兮辞》B. 《五柳先生传》C. 《桃花源记》D. 《闲情赋》10.下列诗人不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是( C)。
A. 王维B. 裴迪C. 张若虚D. 张子容11.清初诗人中,能以诗描写兵荒马乱之际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惨状从而有“一代诗史”之誉的诗人是(C )A.钱谦益B.屈大均C.吴伟业D.顾炎武12.韦应物后期诗歌的特点是(D )A.境界阔大B.清新流丽C.气势壮伟D.闲淡简远13.曹丕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 B )A.《蒿里行》B.《燕歌行》C.《薤露行》D.《野田黄雀行》14.嵇康的诗歌被评为(D )A.沉郁顿挫B.难以情测C.文典以怨D.清远峻切15.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C )A.《豳风·东山》B.《王风·君子于役》C.《邶风·击鼓》D.《小雅·采薇》16.“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C )。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这里指杜鹃的鸣声。
②茆屋: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6.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比较阅读题型)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
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神韵诗史期末考试答案神韵诗史期末考试答案 72分1【单选题】(3分)士族的衰落导致()的成熟。
A. 田园诗B. 建安风骨C. 清远派D. 山水诗2【单选题】(3分)“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的作者是()。
A. 王昌龄B. 左思C. 陶渊明D. 杜甫3【单选题】(3分)迨元嘉间,()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
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
——王士禛《双江倡贺集序》A. 谢灵运B. 韦应物C. 谢朓D. 陶渊明4【单选题】(3分)气最早由()的《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
A. 曹豹B. 曹植C. 曹丕D. 曹操5【单选题】(3分)王士禛是()的集大成者。
A. 神韵说B. 滋味说C. 性灵说D. 格调说6【单选题】(3分)“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的作者是()。
A. 谢灵运B. 谢朓C. 谢道韫D. 谢玄7【单选题】(3分)登山则情满于山,()。
A. 造化钟神秀B. 登泰山而小天下C. 触景则生情于心D. 观海则意溢于海8【单选题】(3分)正始清远派创立以后,实际上存在着两条发展线索,一条由张协、庾阐、兰亭集团而谢混,以玄言诗的演变贯穿,这是一条士族的线索;另一条由左思、郭璞直接(),这是一条寒士的线索。
两条线索都是清远派,在美学追求上也有根本的一致处。
A. 谢朓B. 钟嵘C. 陶渊明D. 谢灵运9【单选题】(3分)“气盛言宜”是()提出的观点。
A. 韩愈B. 刘长卿C. 柳宗元D. 苏轼10【单选题】(3分)“神韵乃诗中自具之本然,自古作家皆有之。
”出自()的《坳堂诗集序》。
A. 王士禛B. 翁方纲C. 胡应麟D. 钱钟书11【单选题】(3分)“诗之(),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
”——胡应麟A. 筋骨B. 形象C. 神韵D. 风骨12【单选题】(3分)文学史上别称“宣城太守”的是()。
A. 谢灵运B. 陶渊明C. 谢朓D. 李白13【单选题】(3分)桐城派是清代的散文流派,()提出以“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评价文章,韩愈是阳刚之气,欧阳修是阴柔之气,好的文章要阴阳合宜。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A 卷)及参考答案(开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A.早期人类起源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冶炼技术水平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2. 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 等第录用。
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
汉武帝此举旨在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3. 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 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
这反映了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4.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下图中的诗句描写 了唐朝夔州的A.生产状况B. 地理位置C. 商业贸易D. 文化景观5. 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6. 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钱币形制的沿革体现了我国古代秦圆形方孔半两钱汉五铼钱唐开元通宝清康熙通宝A.文化的多样性B.思想的开放性C.文明的延续性D.外交的和平性7.19世纪60年代初,奕诉等人委托英国人赫德和李泰国从国外购买炮舰。
李泰国用了100 多万两银子,在英国订造了8艘船舰,他要求清政府必须任命英国人阿斯本为中国海军司令,并由他来转达皇帝意旨,其他中国官员不得过问。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神韵诗研究A_2- 1 -山东大学继续(网络)教育一、单选题1.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
A.《咏荆轲》 B.《饮酒诗》 C.《归园田居》D.《杂诗》2.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属诗篇是()A.《襄阳歌》B.《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C.《陪侍御叔华登楼歌》D.《梦游天姥吟留别》3.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A.《赠白马王彪》B.《赠丁仪王粲》C.《白马篇》D.《美女篇》4.元朝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A.虞集 B.赵孟頫C.姚燧D.揭傒斯5.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谁的笔墨()A.杜甫 B.陶渊明 C.李贺D.李白6.下列诗人不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是()。
A.王维 B.裴迪C.张若虚D.张子容7.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
A.陈子昂和“初唐四杰” B.李白、杜甫 C.韩愈、柳宗元D.白居易、元稹8.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是()。
A.左思 B.刘琨C.郭璞D.孙绰9.《典论?论文》的作者是()。
A.刘勰 B.曹丕C.陆机D.钟嵘10.自创“无题”诗的诗人是()。
A.杜甫 B.白居易C.李商隐D.杜牧二、多选题1.庾信的代表作是()。
A.《拟咏怀》27首 B.《咏史》8首C.《哀江南赋》D.《芜城赋》2.下列作家属中唐的有()。
A.李商隐B.刘禹锡C.韩愈D.元稹3.下列作家属于唐宋派的有()。
A.张岱B.唐顺之C.茅坤D.归有光4.下列关于谢朓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死于狱中,时年36岁 B.齐梁诗坛首屈一指 C.西邸文人集团成员D.诗歌语言晦涩赘典5.杜甫的杰出乐府诗“三吏”、“三别”是描写安史之乱社会现实的一组叙事性史诗,其“三吏”的篇名是()。
A.《贼退示官吏》B.《新安吏》C.《石壕吏》D.《潼关吏》三、判断题1.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高中语文鲁人版(08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精品专题课后练习[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高中语文鲁人版(08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精品专题课后练习[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高中语文鲁人版(08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精品专题课后练习【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迁调写下以下名篇名句中职位空缺部分。
(自由选择3个小题)(6分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苟子《义学》),江月年年只相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位卑则肢怨,。
(韩愈《师说道》),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古诗》)(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拭《赤壁赋》),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六国论》)(4),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处涸辙而相欢。
(王勃《腾王阁序》)【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生代代无穷已(2)官盛则近谀亦余心之所善兮(3)侣鱼虾而友糜鹿洎牧以谗诛(4)因人之力而敝之酌贪泉而觉爽【考点】高中语文知识点》名句默写【解析】试题分析:特别注意重点字的读法。
例如:“言”(同“智”)、“谀”、“糜鹿”、“谗”、“洎”、“敝”、“酌”等。
每句1分后,句中有误该句不罚球。
建议学生培养转头盼的习惯,防止笔误。
考点:口诀常用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鼓腮a。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藏初恋之意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五壮士开山”的神话,交代了蜀道的出处的两句就是:“,。
”【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地崩山摧壮士死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考点】高中语文知识点》名句口诀【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神韵诗史模拟题答案(全)第一篇:神韵诗史模拟题答案(全)《神韵诗史》考试模拟题(共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
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2、滋味说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
《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
前此,陆机、刘勰等虽也曾以“味”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
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严羽、王士祯、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3、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诗歌的神韵》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
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
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
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
第一(dìyī)单元山水神韵一.根底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黔〔〕首仓颉〔〕咀嚼〔〕舐〔〕犊情深氤氲〔〕褒( )贬青荇( ) 春寒料峭〔〕寒濑〔〕罅〔〕隙臆〔〕断滂沱〔〕〔〕漫溯〔〕钟磬〔〕栖鹘〔〕翩翩〔〕聆〔〕听禅( )院窈( )然桴〔〕止响腾瑰( )怪俯瞰( ) 冗( )长笙箫〔〕〔〕谬( )误筵( )席恻( )隐近在咫( )尺攫( )取颓( )废芜( )杂前仆( )后继斑斓〔〕〔〕铿锵〔〕〔〕壬戌〔〕扣舷〔〕举酒属客〔〕愀然〔〕窈窕〔〕酾酒〔〕渔樵〔〕枕藉〔〕冯虚御风〔〕扁舟〔〕无尽藏〔〕横槊赋诗〔〕2.在空白处填字。
万〔〕俱寂〔〕〔〕大醉近在〔〕尺前〔〕后继既往不〔〕百战不〔〕主观〔〕断咬文〔〕字〔〕〔〕郁郁〔〕〔〕沥沥〔〕〔〕有力〔〕天后土3.文学常识.名句填空。
①清风徐来,_________ 。
举酒属客,诵明月(mínɡ yuè)之诗,_________ 。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 。
_________ ,水光接天。
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 ,_________ 。
④其声呜呜然,_________ ,如泣如诉。
_________ ,不绝如缕。
⑤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 。
⑥酾酒,_________ ,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_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⑧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 。
_________ ,羡长江之无穷。
⑨余光中:1928年生,人,1949随父入HY。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被称为HY 现代派“______〞之一。
代表作有______ .______ 。
诗集有______.?莲的联想?等。
⑩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
人。
是______ 诗派的代表诗人。
著有______ .______ .______ 等。
《神韵诗史》考试模拟题(共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
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2、滋味说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
《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
前此,陆机、刘勰等虽也曾以“味”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
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严羽、王士祯、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3、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4、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特点。
谢灵运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
建安时代,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抒写山水的谢灵运。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谢灵运山水诗主要有以下几个审美特点:(一)“情皆可景,景中含情”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生命的观照,是在心灵的感受之中,在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实现的,诗人往往带着鲜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亲近大自然,使天地万物都沾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同事又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徜徉于绚丽多姿的山水草木之间,接受宇宙生命情调的浸染,是诗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发生某种奇特的情感交流。
(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谢灵运山水诗所体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历代诗评论家所称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言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谢灵运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描写的审美对象——江南山水,灵秀无比的江南山水,姿态万千,色彩纷繁,变化无穷,有时很难形诸笔端,谢灵运深感“空翠南强名”(《过白岸亭》),但他还是要运用各种技巧起展现它们的美资。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诗人的精神面貌。
在政治仕途上失意的谢灵运,纵情于山水之间,他从自然界中悟出“道”,冲淡了他内心的抑郁和愤懑,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的美。
因而他的多数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不论是幽深的还是绚丽的都有新鲜愉快的姿态,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就是“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山水第一批传世名句都出自谢灵运笔下。
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三)“造物赋形,自然成对”谢灵运用山水诗来记录亲身游历。
由于他所描绘的自然风光,都非人们日常所见,都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触剪取,在造成各具特征的精彩片段,因此它们比起前人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更觉得出类拔萃,光彩照人,常常成为轰动都城的文学作品。
《宋书谢灵运传》说:“每有一首诗至邑,贵贱莫不竟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如在《登江中孤屿》一诗中,诗人写道:“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迁。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这种“怀新”、“寻异的浏览观赏。
”使他的诗开卷便有一中山水钟灵之气。
这里,自然山水的花木川流在诗人的精细观察、精微品味、细致流连之下,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他对自然山水的佳赏,已不是如鱼之泳池,鸟之翔空,而是充分的沉潜的玩赏,对每一线幽谷的隐光,每一片山坡的阴影,每一阵草尖上的微风,每一声林中的猿啼,都倾注着他无限的深情。
因此,他的山水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大多色泽浓烈,线条有力,反映出作者强烈的个性特征。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自然万物的生命表现往往和四时联系在一起。
春来暑往,秋至冬来,犹如大自然的广阔舞台上开启落下的帷幕,掩示着无数生生不息的流转运动。
在四时变化的整体律动之中,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又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
而作为山水诗这一独有的审美形式,诗中对偶、骈联也体现着自然形象的设捏规律,鲜明的显示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阐述:“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种把对偶的根源追溯到自然物的对称和谐,个中道理是颇为深刻的。
2、明代古澹派为何最终被革新派击败?明代的古澹派作为古典主义诗歌潮流的一支,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最终又为革新派所击败。
其原因有二,其一,弘治以后的复古主义运动主要是扫除台阁体的弊端,又含有振兴士大夫精神的动机,故豪迈雄浑一派更能代表时代的要求,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量。
而古澹一支并不适应这种需要。
其二,古澹派作家大多与社会生活采取一种隔离的态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对人生的感叹也有限,这就使他们的作品缺乏动人的艺术魅力,大多数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有的还被格调、规矩所淹没。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明代古澹派的埋没。
清代的神韵派正是在修正这两个缺陷的基础上再度崛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初王士禛完成了对明古澹派的改造,将古典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论述题(30分)请结合作品,谈谈韦柳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之异同。
谈到中唐的山水诗歌,人们往往将韦应物、柳宗元相提合称“韦柳”。
韦柳的山水诗代表了中唐山水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两人同处中唐这个历史转折点,诗歌创作肯定存在相通的一面。
但生活际遇和诗人个体追求的不同,使得二人的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征。
在此我们就以五言古诗为例,分析二人山水诗歌在精神内涵方面的异同。
以二人五古体裁的山水诗歌而言,同为中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肯定存在相通的一面。
但是社会环境、生活际遇的不同,以及诗人个体追求的不同,使得二人创作的诗歌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征。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风格和精神内蕴上的异同。
韦柳的山水诗和王孟的山水诗一样,都打上了山水田园诗歌清新雅静的风格烙印。
然受时代氛围的熏陶,王孟的山水诗和韦柳的山水诗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王孟生活在盛唐。
“盛唐气象”体现在他们的山水诗中,就是一种祥和的基调和明朗的色彩。
韦柳身处中唐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逐渐衰败的时代氛围给他们的心理和创作都投下了一抹沉重的阴影。
因而他们的山水诗都退却了盛唐山水诗的祥和和明丽,代之以冷清幽静的基调和凄清哀怨的情绪。
这种时代的感伤投射在韦应物的山水诗中,因为诗人对禅理的参悟得到了一定的调和和缓解,故而还能“以平心静气出之”。
但在柳宗元的诗中,因为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执着,由凄怨伤感转而为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特征,使得其山水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悲情美。
先看韦应物的五古代表作《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人从寂冷的郡斋起笔,念及友人,描写友人束荆煮石的仙家行径。
“我欲持酒以访之,以慰风雨相思之夕(《神仙传》)。
”而空山杳然,落叶满径,友人之踪迹难觅。
在这里,高山空谷,碧溪落叶组成了一幅幽清宁静的画面,宛若远离人间的仙境。
诗人要表现的重点似乎只是这种幽致的意境,故其诗人的主体情感和态度在诗中是不甚明晰的。
再看其《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因案牍劳形而走出官署,春日郊游的情景。
“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杨柳和风,微雨青山,春鸠处处,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清静优美的诗境中,又感叹自己屡次因公务缠身而行迹匆促,越发慕陶,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
在这首诗中,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诗人意欲隐居的一种情思,但这种情思也是淡淡的,没有苦闷,没有幽怨。
其中“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与陶彭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都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还有其《园亭览物》、《龙门远眺》、《幽居》、《南园》等五言古诗,皆以清心明目的幽静之景入诗,性情闲远。
相对于王孟词秀调雅的“唐音”,可以说韦应物的山水诗是深得陶渊明之风的。
韦应物自己也有《与友生野炊效陶体》、《效陶彭泽》等明确标以学陶的篇目。
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列》中评价:“王孟诗品清超,终是唐调。
惟韦苏州纯乎陶、谢气息。
”和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歌一样,韦应物尽量在诗中淡化“我”的存在,以一种客观的审美视角体察山水景物,追求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故而在诗中,作者本人的形象是不甚明确,有时甚至是消失的。
我们只能从中看到一个性情高洁而略带落寞的隐士的影子。
这种落寞,是作者用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在诗中的轻微流露。
韦应物并非一个能真正超脱的诗人。
他的一生都在仕而隐,隐而仕的矛盾循环中徘徊不定。
仕途坎坷,社会丧乱,亲友病故,同样对他美好的政治生活理想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这些经历在其诗中都有体现。
如其《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有云:“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诗中所抒写似乎只是远宦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