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118.98 KB
- 文档页数:4
龙源期刊网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思考作者:屈武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9期摘 ; 要: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真伪辨别。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要尊重原真性意义重大。
笔者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文献资料梳理发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坚持原真性的问题说法不一。
文章在专家学者的讨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思考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炒得非常火热,其背后肯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它,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地位被抬得很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来说,只有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和精髓,搞清楚它的具体情况,才能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
由于笔者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经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与发展。
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每位专家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解释说得都有其道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来自学界不同的声音,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专家为何要讨论其原真性,是有一定缘由的,这也说明了原真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影响,从而也暗示着非物质文化遗產下一步的发展。
1 ; ;学术界对非遗“原真性”的讨论民俗学人类学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学者专家就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要保持本真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有的专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原真性吗?它本来就是活态流变的,怎么可能是原汁原味不变的。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啥要有原真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变了,那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所以说,这两种声音都有其中的道理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变还是不变,如果变了,就成了文创商品,就不能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如果不变,与现代生活就严重脱节,会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学术界,因其没有一个具体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评判标准,才导致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两条发展线路,一个要抢救保护;另一个是发展创新。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作者:张悦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9期摘要:整体性保护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标准。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文以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性保护原则出发,对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已有保护实践做出评价和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整体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实践一、整体性保护概述整体性保护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借鉴以至沿袭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成果,使得我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之初,就把整体性保护作为了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最早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的是刘魁立先生,他在2004年就提出“既要保护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也要关注它的‘现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还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等。
这是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1]。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在工作指导方针中指出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同时还提到“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殊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2011年,整体性原则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此外,在第三章第二十六条提出了整体性原则下的具体保护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统、历史和智慧,对维护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承人类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需要加强社会意识,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还要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意识。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认真梳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
要充分发挥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发掘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之间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保护项目,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007 年1 月第15 卷第1 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Jan., 2007Vol.15 No.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写在栏目前的话——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
与此同时, 西方的文化也与其资本一道风行世界, 所到之处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急剧消失。
对于追求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来说, 学习以科技理性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是必要的, 但西方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却是极其可怕的。
“特化”(specialization) 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从生物现象推衍出的一个概念, 它讲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要保持基因特性的多样化, 以免环境变化而不能适应。
人类创造的文化也受这种演化规律的制约, 必须保持多样性, 以备环境巨变时的重新适应。
近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说法颇为拗口, 但其表达的中心意思——民族民间文化,我们却并不陌生。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挽救正在消亡的各民族民间文化, 就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生物物种一样, 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永续, 意义特别重大!当工业生产不再扩展对其他经济形式与社会现象统治的时候, 后现代的符号经济或称为知识经济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替代性选择。
符号经济又称非物质经济, 它率先在第一世界国家兴起, 给整个世界的经济与文化格局带来全新的变革。
符号经济具有效益惊人、不消耗自然资源和高度节能、环保等特点。
看看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的旅游收入、好莱坞电影巨大的文化附加值, 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经济的巨大威力和潜力了。
为了人类的未来, 为了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历史呼唤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关注、挖掘、搜集、研究我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 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传统,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 由于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七讲讲稿刘魁立中国人大网日期:2010-09-03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及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
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大家特别关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项文化领域中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以及受到广泛关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产生的背景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那些被人类创造或改造过的,满足人类某种需求、表达某种意图的“物”,通常被称为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不以物质载体形式呈现的成果。
人生下来,不单单靠物质存在于世。
物质仅仅提供人作为生物体生存的基础性条件。
更重要的是,人要靠非物质文化的习得和传承,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成其为人。
从学说话、学走路,到懂得道理、丰富知识、掌握技艺,一天天、一年年都在和非物质文化打交道。
对于社会群体来说,尤其如此。
有宝贵发达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基础,才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以及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长期以来,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人们常常特别关注文化的物质层面,而轻视了物质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以及整个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同时,在关注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又特别重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对蕴藏在广大民众中间的最普遍、最常用、最基础的非物质文化反倒视而不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学理反思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西方文化统治的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严重的损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持续传承、以口头、手工和其他形式传播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舞蹈、服装、音乐、民间艺术、社会习俗、民俗仪式、烹饪技术等等,构成了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非凡历史文化和精神,而且是其习俗、艺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创造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包括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破坏、非洲土地的消失、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改变,以及宗教思想的传播等等,这些因素都在损害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濒危状态,只有少数仍然存在。
事实上,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景点、博物馆、文化馆以及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可以形成旅游产业,而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也将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
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比如可以通过录像、网络等媒介将传统的文化传承给广大民众。
总而言之,要成功地保护和利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合理的政策和管理,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参与,投入资金,并积
极发掘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学者也应该积极发掘和研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保护和利用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永久保留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如全球化、文化冲突、技术进步等。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和社会习俗等。
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才能更好地制定保护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工作。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口述历史、影像和音频记录等方式进行。
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相关机构和设施,并培养专业人才。
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全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需要提高公众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公众意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通过教育、宣传和推广等手段,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五,我们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停滞不变的,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注重创新发展,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支持。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明确概念和范围、加强记录保存、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法律法规、注重创新发展和加强传承工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机。
这不仅与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有关,也与现代化发展的压力、资源的匮乏以及传承人数的减少有关。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些措施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和经济支持,以帮助传承人和相关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和保护。
另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承人应该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后人,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应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传承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努力。
他们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技艺、习俗和表演形式面临消亡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保护理论进行反思和探讨,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形成的、不以物质形式存世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习俗和仪式、社会实践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口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依赖于人们的记忆和传统的学习方式。
2. 群体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拥有和继承的,是社会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3. 自然环境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节气习俗、农耕技艺等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反思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改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 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尊重和保护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多样性。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应该因地制宜,兼顾多样性和共同性。
3. 社会参与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传承不应仅仅由少数专家和传承人来完成,广泛的社会群体应当参与其中,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传承文化遗产。
4. 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保护应该兼顾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资源管理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1. 故宫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故宫博物院通过培训年轻修复师傅,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保护和修复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代代人民创造的文化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交流和促进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对文化传承的有效维护。
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历史和传统的延续。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不仅要在制定政策和法律上给予其应有的保护,更要让广大民众认识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化的最好保护,因为只有当它被人们继承、弘扬和传播的时候,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而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传统文化在学校、社区和其他场所的传承;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收集,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传播,以此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与利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注重进行现代化保护与利用。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同时也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制度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运用与传承。
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各国之间可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和做法,促使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