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1.48 KB
- 文档页数:9
第15课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1)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
(2)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失败后,深感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创办黄埔军校1、概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2、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三、北伐胜利进军1、概况2、成果: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3、意义:促使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国民革命失败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民革命失败了。
难点拓展: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方面: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抵抗。
2、东北易帜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山统一了中国。
3、教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B )A、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B、新三民主义C、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D、国民党的新党纲2、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C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黄埔军校的创办3、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始了访问大陆的“和平之旅”,受到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
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开始,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背景、发起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讲述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具体而言,是中国自主抵抗外国侵略,推翻北洋政府统治的一场伟大斗争。
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外压力日益增强,革命力量得到了新生,各阶层民众都表达了推翻北洋政府的愿望。
二、发起1.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发起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能在国内外形势的催化下推动中国的独立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赢得革命胜利。
2. 社会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的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思想层面的变革为战争的发起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北伐战争发生前,中国国共两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纲领,包括打倒北洋政府、推翻军阀割据统治、恢复民主制度、实现土地革命等。
三、影响1. 军事影响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军事斗争,其胜利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立非常重要。
共产党利用战争锻炼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干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
2. 政治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共两党的合作高潮。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为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3. 社会影响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逐步得到解决。
战争的胜利为落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伐战争知识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北伐战争那些事儿。
北伐战争啊,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想象一下,各路英勇的战士们如同冲锋的勇士,向着敌人的阵地进发,那场面,多震撼啊!比如叶挺独立团,那可是北伐军的先锋啊,他们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插敌人的心脏。
当时的中国,被军阀割据得四分五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北伐战争打响了,它的目的就是要打倒这些反动军阀,统一全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多伟大啊!孙中山先生不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吗?就像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拼命向前冲一样。
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他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战士们风餐露宿,却毫无怨言,这不就是坚定信念的力量吗?打吴佩孚、战孙传芳,每一场战斗都如同暴风雨般激烈,可战士们都毫不退缩!这不就像我们面对困难时,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吗?
蒋介石、汪精卫这些人后来叛变了革命,这多让人痛心和气愤啊!好好的革命形势就被他们给破坏了,这简直就是给胜利在望的北伐战争泼了一盆
冷水啊!但是,北伐战争的意义依然重大,它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展现了无数英雄的伟大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艰难与不易。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北伐战争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北伐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在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混战和割据下,中华民国政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巩固,实际上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在这样的政治混乱中,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紊乱,百姓生活困顿,外国列强也利用这一机会在中国各地争夺势力范围。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必须打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于是,孙中山提出了联合共产党、联合苏俄、联合全国人民,进行国共合作争取国家统一的思路。
其中“联合共产党”便是国共合作的一大内容。
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就是为了打破北洋军阀的统治,推进国家的民主改革。
二、导火线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不稳定和腐败,以及对外国列强的依附和割地求和,使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
而北洋军阀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增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
各地军阀之间的争斗,对民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加速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北洋军阀的腐败和无能,也使得各地群众的反抗情绪逐渐蔓延。
在此时,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了康德尔起义和广州起义,向北洋军阀进行武装反抗。
这两场起义,对北洋军阀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无疑成为了北伐战争的导火线。
三、战争进程北伐战争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伐战争的准备期,主要是国民党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第二阶段是北伐战争的全面爆发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的主要据点和势力范围发动攻势;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一。
1.北伐战争的准备期北伐战争的准备期主要是指1923年至1926年初的这段时间,国民党通过改组国民革命军,加强武装力量和政治准备,并加强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
其中,国民党通过发动康德尔起义和广州起义,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枪。
国民党在这个阶段采取了灵活的战略,通过组织革命军事和政治人员,开展对北洋军阀的抵抗,并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北伐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打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消灭了北洋政府,促进了国家民族和平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育中,北伐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将从北伐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北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一、北伐的起因1.国民党的开明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加强了中国革命力量,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2.军阀混战的削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军阀割据,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人民生活疲于奔命,这也是北伐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猖狂,把东北、华北划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愤慨,为北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国共合作的促进: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形成了“宝山之战”等战役,对北伐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伐的过程1.北伐的始于1926年6月,以清除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为目标,实现南北统一和打击日本的目的。
2.在李宗仁、白崇禧、邹韬奋等将领的带领下,军队从广东广州出发,历经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最终攻占北平,宣告北洋政府倒台。
3.在北伐的过程中,红军和国民军相互配合,互相支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合流”。
4.在北伐战争中,还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事件,这些事件为北伐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北伐的影响1.消灭了北洋政府:北伐胜利后,北洋政府倒台,结束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次胜利对中国政治局势以及国际地位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2.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最高潮,北伐更是推进了文化的新生。
3.加速了国共合作:北伐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在北伐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形成了联合政府,从而实现了党派和谐合作的局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介绍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起因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严重,形成割据割据局面,国家统一和发展受到阻碍。
2. 经济危机:北伐战争前的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 国民党内部矛盾:北伐战争前,国民党内部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形成困难。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发动的一场武装革命战争。
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 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关系再度发展,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3. 前进路线:北伐战争中,以苏区为根据地,采取坚持游击战争和歼灭战相结合的策略,逐渐向内地进军。
4. 打破长江防线: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溃北洋政府军队,打破了长江防线。
三、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展: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达到了国家统一的目标。
2. 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伐战争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现了政权的更替,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北伐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4.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北伐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起来,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国共合作的原因①共产党方面: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血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寻找同盟军。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政党。
②国民党方面: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革命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支持力量。
此时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6)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共产党员以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③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3、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正式建立①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②在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也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新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黄埔军校(1924.5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和军事并重)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1925.3.12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1925.7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二、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7 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2.目的:推翻、、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3、口号:,除军阀4、过程: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吴佩孚)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先锋部队——叶挺独立团“铁军”4.战绩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国民政府5.各地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北伐战争与工农革命运动相互促进)①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剧增②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北伐节节胜利的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最主要)②作战方针正确③官兵英勇奋战,尤其是共产党人的先锋作用④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4 、上海(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7 ,武汉“分共会议”,“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南京国民政府:1927.4.18南京,蒋介石,代表阶级利益,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3、全国统一(1)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6进至北京、天津一带(2)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
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共产党员以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作了准备。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一带。
奉系军阀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其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基础过关】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C)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八大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一.基本内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一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二.战争结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当日逝世。
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三.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的学生们会在历史课上学习北伐战争这一段历史。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关系到国家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以北伐战争为主题,为大家介绍具体的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国家整体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同时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各种霸权主义手段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各种革命和运动层出不穷。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
北伐战争是孙中山先生率领革命军发起的一次革命运动,开始于1926年,战争经历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战争的结束时间是1928年。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
在北伐战争中,革命军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从较少的地方性活动转为了全国规模的革命。
同时,也结束了20年来的北洋政府的统治。
四、北伐战争的意义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国的革命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北伐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其胜利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
在对待历史的认识上,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是以国共合作军为主的民族革命军迎击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外来侵略势力的一次伟大斗争。
本文将从时间背景、参与方及战争进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您介绍北伐战争知识点。
一、时间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北洋军阀逐渐崛起,国家统一遥遥无期。
但是,1924年由苏联共产党派遣的代表团到达中国,与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接触,促成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于是,北伐战争在此背景下拉开了序幕。
二、参与方1. 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由国共合作组成,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主力军;国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军、保安军、晋冀豫边区军队等为配合军,统称为国民革命军。
2. 北洋政府军北洋政府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一个政府,主要由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组成的军政官僚集团所掌控。
北洋政府军是其武装力量,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
三、战争进程1.战争爆发1926年7月起,由南京开始对北伐开战,先后攻占镇江、上海等城市,展开全面攻势。
2. 清除顽固势力1927年3月至4月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除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的势力,并将革命群众的鲜血洒向了上海的大地。
3. 再度合作同年11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把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联合起来。
4. 成功收官1928年6月,北伐战争胜利结束,南京政府成立,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总的来说,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很重要的历史事件。
北伐战争的成功,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基本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
通过对北伐战争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及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贡献。
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重要知识点
提前背
初二历史有众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课下大家要用心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水平,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重要知识点提前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重要知识点提前背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记忆初二历史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八年级上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斗争,长达三年时间,从1926年7月至1928年4月,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北伐战争展开,介绍相关知识点。
一、“北伐”概述北伐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采取城市起义和武装夺取军事行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进攻战争。
1925年国共合作成立,1926年开始发起第一次北伐,至1928年4月成功占领南京,胜利结束。
二、“北伐”战役1.苏南会战苏南会战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由国共两党组成的革命军共同发起,战斗范围主要在江苏和安徽一带。
共产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指挥的全国总工会战斗队为支援苏北战场突入江南,攻克徐州等城市。
其中,徐州战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全面开展。
2.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起义行动,是北伐战争中城市起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1927年6月11日,广东省被国民党军阀杨希闵篡夺,企图镇压革命力量。
受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指挥的工人、农民和士兵,于6月18日在广州发动起义。
当时,周恩来以“东江纵队”为名,由1,200多名士兵和800多名工人组成,攻打广州城。
然而,起义最终失败,许多领导人被捕杀。
3.南京攻略战南京攻略战是北伐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民族统一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前奏。
1927年3月,国民政府保皇派内部政变,金陵保卫战爆发。
经过长达二个月的准备,武汉国民政府与南昌起义军协同攻势,最终于1927年4月23日成功占领南京。
三、“北伐”的影响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它疏通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土地革命、开展抗日战争和最终建立新中国的根基。
结语中国革命的历史是祖国发展的历史,北伐战争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历经风雨和考验,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前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迈进。
国共合作与北伐知识点归纳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以下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国共合作的背景国共合作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推动下实现的。
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合作的主要内容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动国民革命;国民党内部实行党务公开,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爆发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统一。
北伐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迅速攻占了湖南、湖北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战争,它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北伐战争也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的破裂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显现。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此后,两党关系陷入长期的对立和斗争。
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破裂,两党关系陷入长期的对立和斗争。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合作都需要双方的真诚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11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
潮
一.国共俩党第一次合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P50第一段小字)
1.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
2.内容:(1)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
(2)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俩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时间:1924.5 地点:广州黄埔
2创办人:孙中山(国民党)
3.建校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4.建校原因:孙中山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5.建校的目的(作用):为了培养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6.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说明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7.1926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大革命失败后,军校的性
质发生了变化。
(P53)
三.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领导机关:广东国民政府
5.经过:192
6.7蒋介石任总司令正式北伐——两湖灭吴佩孚(湖南,湖北的叶挺独立团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江西灭孙传芳(南昌战役)——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中心)——进入南京上海进攻张作霖
6.结果:北伐军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
7.北伐的三个战场:(主)湖南,湖北战场、江西战场、福建浙江战场。
8.北伐主要战役:两湖战场的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江西战场的南昌战役。
9.北伐胜利的原因:(1)主要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齐心协力。
(2)军事方针正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实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3)
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4)工农群众积极响应,大力支援。
(5)军阀内部矛盾,削弱了力量。
(6)冯玉祥的北方响应(7)苏联的帮忙。
10.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P52小字)
(2)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3)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二是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当时
的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时间:1927.4.18 地点:南京人物:蒋介石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3.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4.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4月建立到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南京,共存在22年。
(三)自我测评:
1、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学校是()A、京师同立馆B、马尾船政
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2010•湖南湘潭)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
A.张作霖
B.吴佩孚
C.孙传芳
D.袁世凯
4、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完成了
反帝反封建任务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的主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B.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C.人民群众支持配合D.北洋军阀不堪一击
6、材料分析题
请回答:
(1)右图中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哪所军校?
(2)国民革命时期哪次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这次战争的首要打击对象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