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数据:B-1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 格式:xls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1
1-4 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平均发展速度
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因1978年、1979年没有数,以1980年为基数,所以“1979-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列,实为1981-2018改革开放三十八年。
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因1978年没有数,以1979年为基数,所以“1979-2019改革开放四十一年”列,实为1980-2019改革开放四十年,另自2019年起以营业收入计算发展速度。
4.外贸进出口自2016年起以人民币口径计算发展速度。
5.港口货物吞吐量因2019年交通运输部调整了港口滚装汽车吞吐量计算方法,无法测算2019年发展速度,所以“1979-2019改革开放四十一年”列,实为1979-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1985-2019对外开
018改革开放三十八年。
营业收入计算发展速度。
8改革开放四十年;“1985-2019对外开放三十五年”实为1985-2018对外开放三十四年。
***************************************************************************************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包括1套试卷每题均显示答案和解析证券投资顾问考试_证券投资顾问业务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20套(119题)***************************************************************************************证券投资顾问考试_证券投资顾问业务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20套1.[单选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 )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A)国外居民B)常住居民C)国内居民D)常住居民但不包括外国人答案:B解析: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的主要因素的是( )A)时间B)通货膨胀率C)单利和复利D)自身价值答案:D解析: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1)时间。
时间越长,货币时间价值越大。
(2)收益率或通货膨胀率。
收益率是决定货币在未来增值程度的关键因素,而通货膨胀率则是使货币购买力缩水反向因素。
(3)单利与复利。
复利会产生利上加利、息上添息的收益倍增效应。
3.[单选题]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是( )。
A)国际收支B)汇率C)国际利率B解析:汇率是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
4.[单选题]假设王先生有一笔5年后到期的200万元借款,年利率10%,则王先生每年年末需要存入( )万元用于5年后到期偿还的贷款。
A)50B)36.36C)32.76D)40答案:C解析:期末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V=C[(1+r)t-1]。
式中,FV表示终值,C表示年金,r表示利率,t表示时间。
202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40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外贸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
全国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2020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
(节选)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及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中英文对照大型统计资料书。
书中汇编了1949-1998年全国和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澳门地区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资料。
二、全书包括人口与就业、国民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物价指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旅游、金融、教育、文化、人民生活16个方面的内容,近300个指标。
三、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对指标口径进行了统一规范,使资料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都更具有可比性。
四、本书资料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五、书中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小数位的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六、本书B部分各地区资料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有调整,与C部分各地区资料有出入。
七、本书有关的符号的使用说明:1.“…”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2.“空格”表示无数据;3.“#”表示其中主要项。
八、1998年部分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小于以前年份,是因为使用的是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
九、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谢!A—1 全国人口状况POPULATION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2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EMPLOYMENT,STAFF AND WORKERS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3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6 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EXPENDITUREAPPROACH OF CHINA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9 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TOTAL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S AND THEIR INCREASE RATE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注:1.1985年及以前,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1985年以后改列财政支出。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编者说明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
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收编的内容截止2010年底。
二、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
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三、资料来源:(一)本资料主要来自年度卫生统计报表,一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二)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统计资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摘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国卫生状况数据摘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
四、统计口径:(一)除行政区划外,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二)卫生部三次修订了《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统计口径,导致1996、2002、2007年卫生机构和人员数变动较大。
(三)从2010卷起,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和诊疗人次分别计入卫生机构总数、卫生人员总数、总诊疗人次数中(村卫生室不再单独统计)。
各年数据已按此口径调整。
五、统计分组:(一)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0年广东跨上11万亿新台阶的“四梁八柱”(中)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新洪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与“双统筹”,推动广东经济运行“前低后升”,从历史负增长底点开始新的起点,呈现“烟斗形”走势,稳中求进,来之不易。
本文从支撑11万亿这一大经济体量的主要因素解构入手,重点分析由投资、新经济、R&D支出、“四上”企业市场主体组成的“四梁”和农业、规上工业、建筑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主要行业构成的“八柱”对广东“经济大厦”的支撑作用和影响,并根据百名景气企业家信心调查提出意见建议。
《广东经济》分上、中、下三期刊发。
“八个行业”支撑:显示此消彼长的广东经济犄角性与互补性2020年广东经济跨上11万亿新台阶,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长1.3%实现正增长,对经济增长正拉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同比负增长,对经济增长负拉动。
总量(亿元)增长(%)比重(%)拉动率(%)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 2.3 100.0 2.3 农、林、牧、渔业4916.02 4.0 4.4 0.2 工业38903.90 1.3 35.1 0.5 建筑业4651.507.5 4.2 0.3 批发和零售业10634.94-4.4 9.6 -0.4 批发业5978.260.6 5.4 0.0 零售业4656.68-10.4 4.2 -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3360.13-3.4 3.0 -0.1 住宿和餐饮业1605.14-22.0 1.4 -0.4 住宿业187.44-20.1 0.2 0.0 餐饮业1417.70-22.3 1.3 -0.3 金融业9906.999.2 8.9 0.8 房地产业10625.65 4.3 9.6 0.3 其他服务业26156.67 5.5 23.6 1.2 营利性服务业14410.12 4.9 13.0 0.6 非营利性服务业11746.55 6.3 10.6 0.6 第一产业4769.99 3.8 4.3 0.1 第二产业43450.17 1.8 39.2 0.8 第三产业62540.78 2.5 56.5 1.3表14 2020年广东分行业增长、拉动与构成情况表——“八个行业”支撑之一:规上工业是经济的“稳定器”规上工业经济回升明显,尤其是其中的制造业回暖对全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