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经济区
- 格式:ppt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27
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2、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之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
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扩展资料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和措施黄河,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河流之一。
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地区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如何对黄河上游、中游、下游进行合理的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黄河上游黄河上游是指黄河发源地到甘肃崆峒山之间的河段,该区域主要是青藏高原的地貌。
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在高原区域,气候寒冷、降水量较大,河水比较清澈,总体上比较适合生态环境的维护。
然而,因为生态系统的减弱,洪水和干旱在该区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
这些威胁生态系统的变化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关乎到上游人民的生存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黄河上游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进行生态保护。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需要加大资源投入,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加强森林抚育与植树造林,保护和扩大原生林的规模,以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洪水、低温冰害、垂直侵蚀、风沙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二、黄河中游黄河中游是指从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黄河中游到河南省海门口附近的河段。
这个区域多山,人口稠密,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但生态环境质量比上游差,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水质问题。
黄河中游河水的品质是在中国河流中排名垫底的,河水浑浊,严重影响水源及下游水质。
为了改善黄河中游河水的品质,黄河中游政府提出了生态保护,限制污染的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通过治污,加大对工业、农业排放废弃物行为利用的监管和处罚。
此外,需要加快废物资源化、加强科研、推广技术、完善管理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稳定中游的生态环境,及向下游输送质量更高的河水。
三、黄河下游黄河下游是指从河南省海门口到山东省东营市海面之间的下游,它覆盖的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靠近黄海的地区。
由于地形低洼,地势平坦,黄河下游成为洪涝灾害区域。
市场经纬丁22经济论坛2006*6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存在问题 ^一^经济区域划分不科学经济区划分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 要手段,有两种基本方法:同质性和集聚 性。
前者根据区划内部某一或某些重要 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经济区 划分,主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的一致性,因而在经济区内不存在也不 可能建立起重要的地区间经济联系。
集 聚性又叫异质性,即由若干个互补性强 的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 济集聚区,构成要素为‘有一个场所、一 个核心和在它们边缘地区有明确程度不 同的变化梯度”,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着 眼点是强调区域内部的增长潜能。
相比 之下,同质性方法则显示出被动的、旨在 从外部引入政府计划与政策的机能。
过去我国经济区划分主要采取的是 同质性方法。
比如,上世纪50〜60年代,曾设立的6大行政区,后又划分为七大 协作区等。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梯 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根据经济发 展水平的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东、中、 西‘三大部”经济区;后来又按照地理位 置和经济特点的一致性,发展形成了“珠 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三大城市群。
前者为国家政策区划的一级经济区,后 者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二级经济区,两者 都反映了同质性区划的特点。
这种区划 对实施非均衡发展和梯度推移战略、让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无疑起了巨大作 用,但也说明同质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 竞争性而不是互补合作性。
为什么近年 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1‘中部崛文丨刘本盛 起”的战略,并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别的 政策预期?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经济区 东中西‘三大部”同质划分,割断了东部 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的要素优势与中西部 地区的资源优势的联系与互利,阻碍了 内生合作机制的形成。
同样,三大城市群 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恶性竞争越演越 烈,也是由于同质地区资源相近,区位环 境相当,产业布局同构,极易造成无序竞 争。
^ 二〉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均衡 与非均衡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行政区划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 公里,落差4480 米。
黄河流域位于东经 96 。
~ 119 。
、北纬 32 。
~ 42 。
之间,东西长约 1900 公里,南北宽约 Il00 公里。
流域面积 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面积 4.2 万平方公里)。
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道长3472 公里,流域面积42.8 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1206 公里,流域面积34.4 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道长786 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 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黄河下游由于频繁改道迁徙,曾流经今河北、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 6 省市。
现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 省区,从山东省境注入渤海。
其中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达15.3 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9 .1% :山东省最少,仅 1.3 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 1.6% 。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75,2% 的面积在黄河流域内;陕西、山西两省分别有67.7% 和 64.9% 的面积在黄河流域内。
青、甘、宁、内蒙古、晋、陕 6 省区的省会或自治区首府均在黄河流域内。
豫、鲁两省省会虽然不在流域内,但都位于黄河之滨,与黄河的关系十分密切。
黄河流经的9 省区中,据 1995 年行政区划的统计,黄河流域共涉及69 个地区(州、盟、市)、329 个县(旗、市),其中全部位于黄河流域内的县(旗、市)共有236 个。
与黄河相关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北泛天津人渤海,南侵淮河人黄海,洪水波及冀、鲁、豫、皖、苏 25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黄河塑造了华北大平原,也给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灾难和威胁。
今天黄河下游防洪的主要任务,也是为了保护这个地区的安全。
同时,黄河又是西北和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除了担负本流域的供水任务外,还要担负邻近流域缺水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的供水任务。
第二节黄河中上游地区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多处,已命名为考古学文化的有数十种。
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而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出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
这是形成不同文化区系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石器文化系统的划分比较复杂。
根据现有资料,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区系: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辽河流域;华南、西南地区;北方荒漠草原地区等。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文化区系:(1)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2)豫中及其周围地区;(3)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4)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
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豫西北和晋西南地区)。
山西汾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以“陶寺类型”最具特征性,它与豫西和晋南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有一定的区别,它的早期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相当于三里桥二期文化。
一、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或名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及丹江上游地区。
主要遗址有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等。
大地湾文化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器形有刮削器、敲砸器、石核等。
磨制的比较少,一般只在刃部磨光,通体磨光的很少。
不见穿孔石器。
主要器形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等。
骨器有镞、鱼镖、锥等。
陶质工具有用陶片改制的纺轮。
陶器以夹细沙红陶和褐陶为主,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数量很少。
由于火候不高.受热不均,陶质疏松,陶色不纯正.有的陶器出现内壁黑外壁红的现象。
制法为手制和模制。
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圜底器和平底器次之。
常见的器形有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假圈足晚、三足简状罐、小口圆腹壶等。
纹饰简单,三足器多为网状交叉绳纹,碗的口沿下往往饰锥刺纹一周,三足钵和圜底钵的口沿上大多饰红色宽带。
一、水环境状况1、社会经济状况黄河中上游流域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七省(区),共51个市(地、州、盟)275个县(旗、区、市),流域面积73.4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4700多公里。
2005年流域人口约1.1亿,GDP约1.5万亿元,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水环境质量状况黄河中上游水质总体污染严重。
主要污染特征呈有机型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部分河段汞等重金属指标超标。
2005年,流域内40个国控断面中,年均值为V类或劣V类断面占35%。
9个跨省界断面中8个超标,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渭河、汾河等河段。
黄河干流水质污染严重。
18个国控断面中,61%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水质要求。
渭河、汾河地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非常严重。
渭河干流陕西段、汾河干流太原以下段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挥发酚等指标均劣于V类,基本丧失了河流水生态功能。
湟水河、沁河、伊洛河、涑水河等支流水质也较差,对黄河干流水质影响较大。
3、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十五”期间,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趋势。
2005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29.1亿吨,COD排放量123.5万吨,废水CO D排放平均浓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
全流域46个地市中,西宁、兰州、包头、银川、太原、宝鸡、咸阳、西安、洛阳、呼和浩特等10个城市COD排放量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72%,是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90%和80%,是排污总量削减的重点行业。
黄河干流兰州至呼和浩特段、渭河、汾河、湟水河等河段纳污量占全流域的70%,是污染控制的重点河段。
4、水污染主要原因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黄河中上游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强度大,利用效率较低,污染排放强度高。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1.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
该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将建成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林、牧业基地。
2.华北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这一区域是中国的心脏,人才荟萃、设备先进,将大力发展只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根据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山东、河北沿海各地区建成重要的海洋捕捞、海上养殖和棉花生产基地。
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共包含20个城市。
这一带人口密集、人员素质较高,加工工业发达,将建成高技术产业群和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工业,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和对外开放基地、成为人才培养中心和金融贸易信息中心。
4.南方沿海经济区:(包珠三角、海西、北部湾等经济圈):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这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区,十年开放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已发展成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基地。
5.黄河中游经济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
这一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几乎占居全国煤炭资源的八成以上,将建成中国最大的资源、重化工综合开发区。
6.黄河上游经济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
这一带黄河落差较大、水资源丰富,将继续扩建水电站,形成以水电为龙头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为尽快使这一经济区富裕起来,相应建设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
7.长江中游经济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建设以大运量、高耗水工业为主的沿红经济走廊,并建成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8.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
建成高耗能、重工业化为主的重要工业基地、并大力发展农林经济。
9.新疆经济开发区:这一带占全国国土的1/6,有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
为此,将其建成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工业基地,建成重要的农牧业及相应的加工业基地。
10.西藏特殊经济区:因气候、地理位置的差异、使此地经济发展缓慢。
因此,将西藏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比较合理,这需要全国的支援、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快开发和建设,逐步使其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资源和经济)。
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河流概况。
(2)理解黄河的奉献。
(3)掌握黄河的危害和治理。
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重点难点1.黄河河源概况;2.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千古佳句,耳熟能详,那他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认识黄河!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自主学习】学习一:黄河源流概况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发源于青藏高原的A山,曲折东流,最后注入B海。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开发地区--黄河流域流域概况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km2。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见下页图),干流全长约5400km。
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
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
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
各河段直接汇入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4~+14℃,年降水量平均为478mm,6~10月降水量占全年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
河南花园口站多年平均(1919~1974年)实测年径流量为470亿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m3。
对黄河防洪安全威胁最大的洪水发生在夏秋两季,称为伏秋大汛,其次为冬季的凌汛。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t,居世界大河之冠。
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在干流龙门附近为30kg以上,在一些支流可达300~500kg。
泥沙主要来自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58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43万km2。
黄河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托克托以上来水占全河1/2以上,而来沙只占9%;三门峡以下来水约占10%,来沙不到2%;托克托至龙门来水占15%,而来沙占55%以上;龙门至三门峡来水占21%,而来沙占34%。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
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主要包括:
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此外,修建大型水库以治理荒漠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
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力气推进治理。
下游:巩固堤防险工、整治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配合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下游凌汛威胁亦可基本解除。
加强黄河三角洲的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黄河上中下游的治理目标是综合性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