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宪法的起源与制定过程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被誉为现代宪政的典范。
它的起源和制定过程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理解美国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起源:独立战争与英国宪政传统的影响美国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摆脱了英国的统治,为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铺平了道路。
然而,战后的美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政治分裂、经济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的政治领袖们开始思考建立一个更为稳定和有效的政府体系。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英国宪政传统对美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英国的宪政体制强调权力制衡和法治原则,这些思想在美国的宪政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美国宪法中设立的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分支机构,就是受到英国宪政传统的启发。
二、制定过程:宪法会议与权力博弈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787年,美国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即宪法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修订美国原有的政府章程——《联邦条例》,以建立一个更为强大和统一的中央政府。
宪法会议的代表们是当时美国政治和社会的精英,他们代表了各州的利益和观点。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权力分配、选举制度、财政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协商。
这个过程中,各州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妥协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宪法会议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一部新的宪法草案,即现行的美国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基本原则,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基本法律依据。
三、宪法修正案:保障公民权利与民主发展美国宪法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活的文书。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民主的发展,美国宪法自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27次修正。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言论、新闻、宗教、集会等自由权利。
宪法修正案的制定过程同样需要通过国会的通过和各州的批准。
这个过程需要广泛的公众讨论和政治协商,以确保修正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美国宪法的产生摘要:美国宪法是最早的成文宪法,历来被世人认为是宪法的楷模。
其中一些特色的内容与该宪法的产生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制定最早的成文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此宪法于1787年通过,1789年生效。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适用时间最长的宪法,历时已有200多年。
以美国宪法为支柱的美国民主政体,历来被视为民主制度的典范,美国宪法所贯彻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等内容,无不与美国宪法的产生背景有关,其在产生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美国宪法先于国家产生一般人心目中的建国程序是先建国后制宪的,而在美国却恰恰相反,是先有宪法然后才有国家,至少宪法与国家是同步的。
美国人的建国经历了一场战争,就是著名的“独立战争”。
胜利后的美国人并没有立即建立起他们的联邦政府,战争胜利4年后,即1787年,美国各州的代表才被迫重新坐到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
又过了两年,即1789年,宪法才被通过,联邦政府才开始工作,美国人民也才选出他们的第一届总统华盛顿。
直到这时,一个在我们看来“像模像样”的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说,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
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不是国家创造了法律,而是法律创造了国家。
这一宪政精神在美国的建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国也因此成为地地道道的宪政国家。
美国宪法在1789年生效以后,世界各国便纷纷效防,作为立宪的楷模。
二、美国宪法是被“逼”出来的当代资本主义与民主制共存的稳定局面,以至于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与民主是与生俱来互为表里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财产私有制与民主制的矛盾,由来已久,一直难以调和。
美国制定宪法的动机首先是为了解除民主对财产的威胁。
因为革命时期的美国还是个农业国,居民的大多数为小农,农民以及城市平民是反英运动和战争的主力军。
为了赶走英国统治者,富人们不得不去借助民众的力量。
独立战争前后形成的民主浪潮,使参政权利扩大到大多数普通民众身上。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读后感暑期里只花了几天时间就看完了易中天先生的《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这种厚度的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可见其可读性很强,读到有意思的地方我还会不禁会心一笑。
掩卷沉思,总的感觉是收获颇丰,受益良多,就此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心得。
1787年宪法的内容、原则和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借鉴的。
可以说这是一部恰到好地地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也是一部最能体现宪政和共和精神的宪法。
历史教材中《美国178年宪法》这一课我很喜欢很有感触,尤其是宪法的内容、原则和精神。
宪法将国家权力既纵向地分解为联邦的权力和各州的权力(其实是独立各邦部分让渡权力,变邦为州),又横向地分解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
其中,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国会不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而立法权又分属参众两院。
只有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法案才能成立。
而且,总统对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最高法院也可以判国会通过的法案“违宪”。
由实行终身制的大法官组成的最高法院虽然有裁决权,但大法官要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
总统虽然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但这一否决又可以由国会以三分之二的票数再否决。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或哪个机构可以大权独揽,说一不二。
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民主。
同时这部宪法还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有着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共和制度和宪政精神,这个国家在不过一二百年的时间内,迅速由一个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的松散邦联,崛起为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国。
其影响之深远,已让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国望尘莫及。
而且美国宪法在1789年生效以后,世界各国便纷纷效尤,相继制宪,并以此作为自己立宪的参照系甚至楷模。
而且还很神奇的是,如易中天先生对美国宪法的介绍: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联邦宪法》,堪称惜墨如金,一共只有七条。
》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方先苗
三分时间读《要义》,一分时间读《反思》(简称,下同),对后者有一种“读英文”的感觉。
这要说到一个历史名人,前清遗老、国学耆宿辜鸿铭老先生。
有一次辜老坐在伦敦的公共汽车上,在看一份英文报纸,却招来满车讥讽和鄙夷,有人小声嘀咕:“这个中国来的文盲“猪仔(pig-tail)”,报纸都拿倒了,还冒充斯文”。
不想被辜老听得真真切切,马上用英文大声回敬道:跟中文相比,你们英文太简单了,没有味道,倒着读反而才有些意思。
全车顿时戛然并投以敬佩和讶异的目光。
没有辜老那么高的英文造诣,也没有贬低老易的意思,只是借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一下风格之异。
不论老易在书中的观点如何,敢说会讲、通俗直白、易于为我等凡俗接受是其所长,非如此,便不是易中天。
老易笔下美国宪法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反思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在老易
老易
演绎得竟如此生动:听之,如诉家常事,如言身旁人;鉴之,可善国家、企业、部门/项目等之法律、规章、流程制定及个人工作、家庭生活诸事。
关于美国宪政的思考姓名:汪伟康学号:136340076 从第一批欧洲移民将“现代文明”带到北美大陆到现在,不过也就是二三百年的时间。
而正是在这两三百年中,美国从无到有,从一个英王的殖民地变成现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骄人的成绩不得不让所有国家和民族折服!美国之所以强大,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从表面上所看到的所谓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所谓的资本主义剥削等,肯定还有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这“深层次的东西”之一,便是美国的“法治社会”。
而在美国的法治社会中,最光辉夺目的还应当是它的宪政制度。
美国宪政生成之路带有明显的渐进性。
一般来说从1739年马里兰人民自由权利法案至北美首部成文宪法即弗吉尼亚宪法,从邦联宪法至1787年联邦宪法,再至1789年的10条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不均衡至马歇尔大法官通过处理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而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先后达半个世纪之久。
学界将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所导致的司法审查制度的诞生作为美国宪政生成的最终标志。
理由在于,1789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虽然标志着成文法和基本的宪政制度的诞生,但成文宪法对美国宪政的目的和手段规定得并不完善。
美国宪政的目的是个人权利保障,而宪法中虽然规定了对某些基本权利的保障,但缺乏一个基本的权利法案;宪政实现个人权利保障的主要手段是限权政府,达此手段的主要机制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美国宪法只规定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制度和框架,而没有规定司法审查制度。
这样,司法权弱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使三权之间的制衡无法完全实现。
1791年生效的权利法案则弥补了美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宪政制度的第一个不足,而于年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所诞生的司法审查制度则弥补了美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宪政制度的第二个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司法审查制度还是宪法的实施和发展赖以实现的有效机制。
因而美国宪政的最基本的制度的生成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创造司法审查制度时才得以基本完成。
美国宪法的起源与宪法的精神内涵美国宪法之父约翰·加尔文在《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一书中,作者约·爱兹摩尔在一开始就引述美国学者史密斯博士的话说:如果问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究竟谁才是美国国父、我们伟大共和国的真正创始人,他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
而如果他听到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RANKE)的回答,他肯定要大吃一惊——这位当代思想最深奥的学者说:“约翰·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创始人。
”中国人都喜欢喜欢把建国的功劳归诸沙场征战,因此本文对这本书作者的话略加修正,本人以为加尔文为美国宪法之父。
19世纪美国历史学泰斗班克罗夫特本人不是加尔文主义者,但他有一句话很有名:“一个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加尔文的影响的人,对美国自由的起源知之甚少。
” 学者洛兰·伯特纳考证:据估计,在美国革命时期的300万美国人当中,90万人有苏格兰或苏格兰——爱尔兰血统,60万是英国清教徒,40万属于德国或荷兰改革宗。
此外,圣公会教徒在他们的“三十九条信条”中也承认加尔文主义;许多法国胡格诺教徒也来到这个西方世界。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殖民人口受过加尔文派的教育。
那么,加尔文改革宗作为一种神学体系,与宪法和政府的组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
因为加尔文主义和其他神学体系一样,都包含有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
而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决定了现实中其对政府的选择。
正如亚当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所说:“政府本身不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吗?”那么,我们不免要问,在加尔文改革宗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上,有哪些地方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宪法呢?1、人性的完全堕落加尔文主义者强调人性的完全堕落——人类天生有罪,无法取悦于上帝,更无法靠自己以学识、善行、克己等方法彻底去除。
人类存在罪行这一事实当然并不意味着人无法行善。
上帝将他的普遍恩典赐予了人类,并通过人类的理性和良心彰显出来。
但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产生这种内在正义的东西极为复杂,因此存在瑕疵。
我认识的美国宪法摘要:美利坚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他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宪法的诞生、美国宪法的核心内容及其原则、美国宪法的修订。
这让我充分的认识到美国宪法诞生的不易与曲折,也让我明白了宪法是立国之本建国之要。
关键词:美国宪法诞生内容基本原则修订一、美国宪法的诞生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巧的设计。
正是这个设计创造了一个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的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200多年前创造出来后,至今却少有改动,这真可谓美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美国宪法的诞生。
(一)宪法诞生的背景众所周知,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使13个殖民地脱离了大不列颠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但是13个殖民地只是结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而已。
这样松散的邦联没有中央政府只有一个一院制的议会,权利很小,没有全国统一的宪法,只有条约性质的《邦联条例》。
18世纪70年代对英国统治怨恨情绪的上升和革命热情的高涨,美国人开始下决心与英国斗争以赢得自己的权利与自由。
人们呼吁召开一次会议,对《邦联条例》进行根本修订。
1787年5月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各州共派出74名代表,但只有55名抵达费城),商讨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强大、能阻止这个年轻的国家分裂但又不至于强大到压制个人自由的国家政府,此为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上针对美国走向产生了较大的的争论与妥协,在经过漫长的唇枪舌剑之后,最终的妥协方案为,美国实行两院制,参议院由各州推选两名代表组成,各州享有平等的表决权;众议院由各州按人口多少推选代表组成,一切筹款或拨款法案由该院提出。
(二)先制宪后建国的国家美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不是通过独立战争打出来的。
这场战争仅仅是使得13个邦独立出来,而使13个邦真正联合起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并形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体制,则完全是美国宪法的功劳。
易中天:美国宪法是怎样诞生的?一“打出来的”和“谈出来的”美国这个国家很有些奇怪。
她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美国人的建国也经历了一场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独立战争”。
但与众不同的是,胜利后的美国人并没有立即建立起他们的联邦政府,那些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将帅们也没有趁机登上王位。
也就是说,他们打下了江山,却没有去坐江山,而是和自己的士兵一样一哄而散,解甲归田。
战争胜利4年后,即1787年,美国各州的代表才被迫重新坐到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
又过了两年,即1789年,宪法才被通过,联邦政府才开始工作,美国人民也才选出他们的第一届总统华盛顿。
直到这时,一个在我们看来“像模像样”的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然而美国的建国日却定在十三年前,即1776年的7月4日。
这是他们发表《独立宣言》的日子。
这时,为期八年的“美国革命”才刚刚开始一年。
那时的美国,既没有总统,也没有宪法,更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政府,当然也没有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而只有一个“自由独立”的“美国理想”。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就是建国了。
于是,美国的建国过程竟是这样:先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想和一种精神,然后有宪法,最后有政府和总统。
那么,在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和国家机构这三个环节之中,哪一个最重要呢?我认为是宪法。
因为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理念,不是一个国家;而如果只有政府和总统,则美国未必是美国,没准还会是伊拉克。
可以这么说,正是美国人在1787年起草的这部宪法,不但使《独立宣言》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保证了这个现实的国家最大限度地符合《宣言》的精神和理想: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是要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才能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违背这些目标时,人民便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美国宪法》读后感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自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至今,才走过200多年的历程;美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成文宪法和联邦制度的“年龄”在世界上均首屈一指,由此,还可以说,美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事实上的美利坚合众国,可以说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国宪法不过二十多页,文字清楚扼要,读起来并不难懂。
但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却处处蕴藏着深厚的宪政与共和精神。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主题中看到:一、联邦与洲的关系美国这个国家确实与众不同,以致使它在政府的权力分配上都要独树一帜——大多数国家的权力都是由中央层层向下分配,美国恰恰相反,中央的权力来自地方联合同意下的赋予。
联邦政府是否过强,权力是否过大,州政府的权力和自由是否被华盛顿所盖过,从开国至今,一直是美国政治争论中的一个话题。
在联邦与洲的关系中美国宪法首先明确了联邦政府与洲政府的法律地位。
美国宪法第6条规定:“本宪法和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都是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中有与之相抵触的内容。
”这一条从肯定联邦法律高于州法律的角度,对联邦政府高于州政府的法律地位作出了宪法规定。
另一方面宪法规定联邦负有对州的保护义务。
美国宪法第4条第4款规定:“合众国保证本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每州免遭入侵,并应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在州议会不能召开时)的请求平定内乱。
”对于联邦权力,美国宪法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对于洲权力的界定则适用推定原则。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0条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美国联邦制不仅自始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和同期世界其他国家联邦制的鲜明特点,而且还发挥着屏蔽党争之弊、保障自由权利和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功能。
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美国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但他在国内的政治系统里却并没有左右一切的权力。
答:一、美国宪法产生的背景:其诞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法律渊源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之前,北美、大陆采纳的是英国的普通法(习惯法),且各殖民地都有立法含义。
早在1606年弗吉民亚宪章颁布时起,殖民地居民就得到保证,将享有与宗主国居民一样的权利和自由,即自由权、公民权和豁免权等。
这也成为北美人民后来汲取革命力量,从事独立斗争的有力武器。
美国宪法制定之初,得益于对英国普通法制性的继承和发展,换言之,美国宪法的基石是英国的宪政传统。
美国宪法的第二个法律渊源,是13个英属殖民地制定的管理政务的基本法规,如《五月花号公约》,康涅秋格《根本法规》等,这些先进的宪政理念无疑会对美国宪法的制订产生深刻的影响。
美国宪法的第三个法律渊源,是国家草创时期制订的《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各州州宪等文献。
它们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而且在组织程序上都为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是美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权利意识和对政府权力的防范意识,对英国宪政传统的肯定和殖民地既存制度的确认,反抗外来压迫与维护内部团结的需要造就了美国宪法。
2、社会根源首要动因是各州在解除外来殖民压力之后,彼此之间的商业竞争愈演愈烈,高筑关税壁垒,报复与反报复导致经济发展无序趋势加剧,同时,英国等外国商品乘虚而入,货币、公债、制造商和进出口贸易四大集团利益遭遇重创。
其次,现实政治动荡和修宪运动的兴起也是制定联邦宪法提上日程的重要因素。
1786-1787年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丹尼尔·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成为制定联邦宪法的导火线,1787年5月,当年革命的领导人齐集费城,开始实施他们划时代的重大步骤。
与此同时,鉴于各州贸易权各行其是,邦联国会欲召开一次获得独立征税权的修改《邦联条例》的会议,即谋求开展一场修宪运动。
二、美国宪法主要有四个特点:1.确立了有限政府的原则美国宪法中的规定明确地表明美国的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均是有限政府。
试论美国宪法的稳定性及对我启示(1)论文论文论文摘要: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大家公认。
宪法稳定性既是维持宪政秩序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原则性和作为法律的规范性的具体要求。
该丈旨在通过探索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原因,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我国未来宪政实践提供思考。
【论文关键词】美国宪法稳定性启示一、美国宪法的稳定性宪法的稳定性,是指宪法规范与一般的法律规范相比较,变动较少且能够适应较大限度的社会变化。
其意义在于,宪法规范是一国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秩序的稳定和公民宪法信仰的确立,取决于宪法能否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
瑟尔古德·马歇尔在宪法诞生200周年纪念会上说,“……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理解宪法固有的缺陷和其后200年间对宪法的不断完善,那么,在我看来,对‘费城奇迹’的纪念将会更有意义。
真正的奇迹不是宪法的诞生,而是其生命力”。
作为近现代成文宪法开篇的美国宪法自1787年问世以来,历经220余年,不仅其文字和结构没有变动,它所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也经久不衰,其宪政运行亦始终不离宪法设置的轨道。
由此,美国宪法以其极强的适应性所表现出来的超强稳定性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二、美国宪法保持稳定的原因(一)宪法信仰伯尔曼曾说,“没有信仰的法律将沦为僵条,没有法律的信仰将沦为狂信。
”只有真实理解美国文化,体悟基督信仰,精晓法律的时候才能真正领悟伯尔曼的这句旷世明言。
美国人对宪法的很深的敬仰情结,来源于初上新大陆的清教徒们的契约理念。
特别在制宪与行宪过程中,宪法作为高级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美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
对宪法这种敬仰之情,使其成为美国社会的共同情感和纽带,使美国宪法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共同权威而被美国人民所顶礼膜拜。
美国反复向人民宣示对规则的敬畏与信仰。
美国人对宪法的崇拜与服从,不仅滋养了美国宪政,而且也构成了美国宪政文化的核心。
美国宪法得到了全体美国人的信仰,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足发展的可能。
论文摘要: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
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么多灾难,但依然要去直面诸多困难。
本文谈谈对美国民主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美国宪法民主美国宪法的有限作用一、美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宪法文件美国宪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有自己的渊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1621年的《五月花公约》是美国宪法最早的渊源。
五月花是一艘船的名字其乘客在航行途中仿照基督教会的敦约,制度了一个简单的公约,作为到达北美大陆后定居生活的约法。
其主要内容是:1.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建设殖民地:2.白行结成政治团体;3.自愿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
(二)独立宣言18世纪后期,英国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引发财政危机。
不断加重北美殖民地的赋税。
1774年,北美各殖民地纷纷派代表,出席第一次大陆会议议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了殖民地人民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不出代表不纳税的原则但《权利宣言》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1776年,北《独立宣言的内容内容分为三部分。
美各殖民地代表再次集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独立宣言》首先,阐明独立的理论依据。
其次,列举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种种暴行,阐明独立的必要性。
最后,庄严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获得独立。
(三)《邦联条例》《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正式开始。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各州谋求建立比大陆会议更有效、更紧密的联盟形式。
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于1781年正式生效。
《邦联条例》共l3条,其中第五、六、九条的内容最丰富,最重要。
其内容如下:1.规定各州拥有相当完整的主权。
《邦联条例》第2条规定:“各州都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凡未经本条例明示授给合众国之各项权力,司法权及权利均由各州保留。
”2.规定合众国只拥有一个国会政府机构。
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导言:宪法和美国宪法1、什么是宪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它建筑在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之上,并且深刻反映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宪法则是从宏观的国家组织的层面把社会已形成的架构规定下来。
它并不代表最根本的东西,只是最根本之物之表象,或说表现形式,所以本质上来说,宪法只是政治组织现实或者实践的复写、文字形式或投影,它本身并不创造新的组织形式以及权利义务。
这样说来经验性的宪法并不神圣,它与其他的法律并无实质性差异,而所谓的宪法的神圣性则来一是源于它描写的事情相较之下比较重要,二是为了某种安稳的效果以及政治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需要把它抬上神坛进行膜拜,所以它就变得神圣了,不可抵触和违抗了。
在我们这里,宪法是为了确认和保障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成果的,我们也得把它抬到神坛上去,然后顶礼膜拜,就像当年毛主席变成神一样,成了神就有权威了,就一言九鼎了,然后一个人治的时代就到来了,而今天,我们要把宪法变成神,意欲引来一个法治的时代,理想很美好,现实怎样众所周知。
国庆六十年阅兵最好笑的一幕应该是法大学子们组成的依法治国方阵抬着要变成“神”的宪法吧,稍微懂行的人估计都会冷笑,我们在抬着一尊假神招摇过市呢。
其实真的神不会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像西方的基督在每一个信徒的心中一样,宪法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据说美国的很多家庭都有《宪法》,这是他们政治上的圣经。
我们的宪法离人民很远吧,不可诉一点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很说明问题:抗拆迁的钉子户会把毛主席胡主席温总理的海报贴在墙上,再挂上国旗,从来没有见过把宪法的海报贴在墙上的,因为众所周知,那没用。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思考[摘要]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一部成文宪法,在经历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美国宪法始终保持其鲜明活力与绚丽色彩。
民事权利、民主和偏私分别是美国宪法的价值起点、制度起点和人性起点。
正因为有这种理念的植入与延伸使得美国依然延续着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扩散性”。
文章将从美国宪法诞生独特性出发阐述其历史地位与贡献,并解读这部宪法的优劣特征,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作重要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美国宪法;制宪会议;权利法案;分权制衡任何宪法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它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
其形成因各自不同的国情与背景而多样化,从而导致各国宪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美国宪法最具典型性,其超稳定性机制及长久生命力就在于其本身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和自我适应机制。
一、美国宪法诞生的历史轨迹(一)“阶梯式”的建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产生是由来自外部的压迫与内部对自由市场渴望以及联邦各州之间共同利益的需求所角力形成的。
17-18世纪,拥有“日不落”之称的英国战胜其他殖民者的势力,横跨大西洋在美洲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随着北美殖民地工商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通过制定印花税条例与“唐森德税法”{1}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掠夺直接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双方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导致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从波士顿倾茶事件演变到莱克星顿的枪声再发展成《独立宣言》的发表直至《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美洲大陆呈现。
(二)“有限约束”的联邦条款美国宪法的诞生是其本土长期而渐进立法进程的产物。
独立后的美国在获得自由之后各州开始着手联合组成同盟。
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确定美国“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由于此条款赋予邦联政府的权力有限导致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央政府,尤其各州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十分迫切的。
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所以我们说,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
我们甚⾄还可以说,正是⼀部宪法缔造了⼀个国家……依据这部宪法选出的总统,是世界上第⼀个民选总统。
根据这部宪法建⽴起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则是最典型的共的和国。
它甚⾄被称作共和国之祖国(梁启超的语)。
⽽且,正是由于它有着迄今为⽌最完备式的共和制度和宪政精神,这个国家在不过⼀被⼆百年的时间内,迅速由⼀个⼤西洋沿岸狭长地带的松松散散的联邦之国,崛起为举⾜轻重的超级⼤国。
其影响之深远,已让许多历史悠久的⼤国望尘莫及。
摘编⾃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和我们的反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美国1787年宪法。
(2)观点提取: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的美国1787年宪法。
论述:美国的1787年宪法缔造了个三权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和以员由选举产⽣,联邦政府与地⽅政府分亨权⼒;美国的1787年宪法使得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举⾜轻重的超级⼤国;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部资产阶级成⽂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冶变⾰产⽣了重要影响。
结论:美国的1787年宪法保证了《独⽴宣⾔》精神的落实,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意义重⼤,影响深远。
试论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思考
任何宪法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它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
其形成因各自不同的国情与背景而多样化,从而导致各国宪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美国宪法最具典型性,其超稳定性机制及长久生命力就在于其本身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和自我适应机制。
一、美国宪法诞生的历史轨迹
(一)“阶梯式”的建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产生是由来自外部的压迫与内部对自由市场渴望以及联邦各州之间共同利益的需求所角力形成的。
17-18世纪,拥有“日不落”之称的英国战胜其他殖民者的势力,横跨大西洋在美洲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随着北美殖民地工商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通过制定印花税条例与“唐森德税法”{1}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掠夺直接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双方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导致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从波士顿倾茶事件演变到莱克星顿的枪声再发展成《独立宣言》的发表直至《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美洲大陆呈现。
(二)“有限约束”的联邦条款
美国宪法的诞生是其本土长期而渐进立法进程的产物。
独立后的美国在获得自由之后各州开始着手联合组成同盟。
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确定美国“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由于此条款赋予邦联政府的权力有限导致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央政府,尤其各州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十分迫切的。
(三)“民主雏形”的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制宪会议中提出的主张与方案奠定了美国宪法最原始的雏形。
由于联邦条款的约束力有限,1787年2月21日各州代表在邦联国会邀请下于费城召开修改邦联条款的会议。
而以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部分代表则希望无需修改联邦条款直接建立一个新政府。
在长达4个多月的激烈争论,以华盛顿为代表的美国开国先驱们提出弗
吉尼亚方案、平克尼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在会议中顺利成型,最终南北双方代表达成妥协。
制宪会议根据妥协方案制定了宪法草案并由37名与会代表签字通过。
(四)“人权法案”的胜利批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不仅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还把它把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树立了典范对后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发展与拓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1787年美国宪法草案公布后,联邦议会将宪法交由各州审批。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尽管存在着某些争议大多数民众希望建立起治理美国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第一届美国国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一至第十条修正案世称“人权法案”。
二、宪法的三大逻辑起点
美国宪法制定与诞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其所设计的政治制度与美国今天的发达和强大具有不可否认的密切关系。
其逻辑起点是奠定宪法精神最核心的基石。
(一)民事权利——价值起点
1.洛克的理论
洛克的《政府论》中的理论是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其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
依照洛克的理论思维,他认为人们进入法权社会创造与获得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其自身的民事权利其最核心的是财产权。
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任何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容侵犯的。
因而可以显见民事权利是洛克《政府论》中重要理论阐述点。
2.杰斐逊和麦迪逊对洛克理论的继受和发展
作为《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杰斐逊在其《独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
追求幸福的权利。
”可见他将属于民事权利的某些内容更加清晰化与合理化。
而麦迪逊在设计美国宪法和宪政时,也是从民事权利出发,并且也以财产权保护为主。
他认为,人因能力的多样性导致其创造财富的差异性,政府需要认可其存在性并加以保护。
统一的政府的合法范围的界定者是:民事权利保护。
3.宪法的规定
美国宪法开篇就明示了:“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此话提到的福利与幸福尽管没有明言其与民事权利与内在联系性,根据事物的性质与逻辑性是可得出的。
(二)民主——制度起点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美国人民对民主有着不一样的体会,从摆脱殖民统治那一刻起民主思维与观念已深深地植入人心中,独立后不久各州都已建立一套相对健全民主制度。
鉴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美国宪法制定者与开国先驱者们在制度空间变通性不大,只能在民主程度与模式上加以创新。
以麦迪逊为代表的宪法制定者们提出联邦政府的制度模式为:“共和政体”,民主政府是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直接或者间接获得一切权利且在自愿的前提下赋予一些人在一定期间一定职权进行管理,而民主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
(三)偏私——人性起点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利己,是人最终的根本属性。
以人性恶或人性的偏私估价为人性起点是美国宪法制定者们设计宪法时最原始的动机与思想根源。
按照洛克的理论他认为:“当权力慢慢无节制地集中到某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手中时,因人本身具有必可避免的人性弱点会使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进而攫取权利,给整个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破坏性,这是违反民主社会的目标的。
”而孟德斯鸠是从一个相当灰暗的关于人性的观点开始论述的。
他认为“自私、骄傲、妒嫉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一种很常见的普遍趋势,防止专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野心对抗野心。
”洛克与孟德斯鸠关于人性偏私的观点为宪法制定者们提供了一种理性价值思考,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宪法的合理性。
三、美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和我们的反思与借鉴
(一)历史地位与贡献
作为世界近代法制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巩固树立了一个典范,也奠定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有效防止了独裁专制维护与保障了美国民主。
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而有效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稳定性与衔接性。
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思想运用在中央与地方政权构建上,既体现横向平衡性与纵向层次性的和谐统一,也有效地调动联邦与地方施政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既确保了共和,又加强了主权。
“这部宪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联邦制、政府权力制衡及人民主权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
这部宪法包含着主权在民、有限政府、分权制衡的宪政精神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二)我们的反思与借鉴
作为立国之法的美国宪法,不仅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开始就依宪建立,而且使其依宪行使,从而使宪法立于一切权力之上,既保证了其相对独立性又促使其权利的相互制衡。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出发,作为美国宪法重要精髓之一的分权制衡原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就我国而言,政治体制中也存在一定程度权利制衡约束机制,国家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是相对独立的互不存在隶属关系。
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对触犯法律的国家公职人民有权进行独立审查与审判。
但是这种制衡与美国强调的三权分立原则相比更多地体现在权力设置之间,制衡上缺少有效的统一性与协调关系。
如,司法机构对地方在财政上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其独立审查与判案上或多或少受到一定人为与外部压力的影响使其公正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因而,借鉴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中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权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很有探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