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散生竹类生物学特性在观赏竹类中,单轴散生型竹类品种占有较大比重,如著名的紫竹、斑竹、金镶玉竹、罗汉竹(人面竹)、黄纹竹、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毛竹等都属于此类型。
单轴散生型竹子具有真正的地下茎(竹鞭),竹秆在地面呈散生状。
(一)地下茎(竹鞭)生长竹类植物地下茎是竹株间相互连接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器官,又是竹林延伸扩展维系竹林稳定的器官;单轴型地下茎具节,节上生芽,芽是新竹秆和新地下茎形成的器官。
1.竹鞭的延伸生长竹鞭地下纵横穿透蔓延是通过鞭梢的生长来实现的。
在抽鞭初期,先形成数个节间短缩细小、无根无芽的鞭节段,称为鞭柄,之后鞭的节间长度由短逐渐加长,粗度由小变大,节上根芽点逐渐出现。
随着鞭梢不断产生新的鞭节,其下部各节不断老化,逐节停止伸长活动2.竹鞭的年生长鞭梢的年生长活动一般为5-6个月,并和发笋长竹交替进行,呈现“慢—快—慢”的节律变化。
对于每年换一次叶的单轴散生型竹种(在散生竹种中只有毛竹是2年换一次叶)来说,待5-6月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生长最快,当10月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逐渐停止。
竹鞭在相邻年份的年生长量一般情况下相差不大。
对2年换一次叶的毛竹、花秆毛竹而言,在鞭—竹系统大量出笋长竹的年份(即非换叶年、大年),待新竹抽枝展叶后竹鞭生长开始,8-9月最旺,11月底停止。
翌年(即换叶年、小年)竹林不发笋长竹或很少发笋长竹,竹鞭生长开始较早,3月土温回升之后即行生长,6-8月生长量最大,9月当竹鞭进入孕笋期后,生长减慢且较早停止。
大小年毛竹林竹鞭年生长量一年多一年少,大年出笋多,竹鞭生长量小,小年则反之;而花年毛竹林每年出笋数量相当,竹鞭年生长量相邻年间也相若。
3.竹鞭的分布竹鞭生长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土壤空间中的横向蔓延,其横向活动范围集中在水、肥、气、热较适宜的土壤上层。
竹鞭在土壤中的横向延伸,既非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也非固定于单一方向,而是随地形和土壤状况的变化,波浪式地延伸。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雷竹雷竹简介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
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德清,1999年在乐山试种成功。
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
雷竹的特点1、秆高2-10米,径1.5-6厘米。
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
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
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
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
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种植的优势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1、出笋早。
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
2、出笋期长。
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秋笋10-12月出笋。
3、产量高,效益好。
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
4、笋味鲜美,营养丰富。
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
5、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
6、成本低,用工少。
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
7、周期短,见效快。
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
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
8、适应范围广。
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雷竹的形态特征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
杆高6-10米。
竹子生物化学特性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性产业,而竹子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木材的资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竹子有着极为优良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其生物化学特性更是广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竹子的生物化学特性和其生物学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竹子的生物化学特性1.木质素含量高竹子是一种高纤维、低蛋白的植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
木质素是竹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
同时,木质素也是一种优秀的生物质材料,可用于制造纸张、燃料等方面。
2.纤维素含量高竹子的纤维素含量同样非常高,达到了70%以上,这也是竹子成为可替代木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竹子中的纤维素结构呈现出黄金分割比例,使其气孔闭合能力十分突出,有着优秀的保温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领域。
3.蛋白含量低竹子中的蛋白含量相对较低,通常在5%以下。
这也是竹子被视为高纤维、低蛋白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蛋白含量不高,但竹子中的蛋白质质量却非常好,在竹子的叶、茎、芽等部位中都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
二、竹子的生物学应用研究1.竹子在生物能源中的应用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较高的生物质量,可被用作发电生产、热能生产、生物燃料生产等领域。
竹子发电可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电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城市的环保发展做出贡献。
2.竹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竹子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食品原材料。
竹笋是竹子中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益于保健和养生。
3.竹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竹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
竹子提取物可以制成药膏、精油等形式,有效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
综上所述,竹子是一种生物化学特性非常优异的植物资源,其应用研究领域极为广泛。
未来,竹子的生产和应用将转变为可持续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人类环保发展和经济发展。
竹类植物名词解释
竹类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它们属于禾本科竹亚科。
以下是对竹类植物的名词解释:
1. 分类:竹类植物包括多个属和种,其中一些常见的属如刚竹属、毛竹属、箭竹属等。
2. 茎:竹类植物的茎通常是木质化的,呈空心或半空心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快速生长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
3. 叶子:竹类植物的叶子通常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片薄而有光泽。
4. 地下茎:竹类植物具有特殊的地下茎,称为竹鞭或根茎。
竹鞭可以在地下水平生长,并产生新的竹笋和根系,从而形成茂密的竹林。
5. 竹笋:竹笋是竹类植物的嫩芽,它们在春季或雨季生长迅速,可以发育成新的竹子植株。
6. 生长环境:竹类植物通常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它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竹类植物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7. 用途:竹类植物具有多种用途。
竹子的茎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制作、造纸等。
竹笋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被广泛用于烹饪。
此外,竹类植物还具有观赏价值,常被用于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
8. 生态意义:竹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给许多动物物种,同时对土壤保持和水源保护也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竹类植物是一类独特而重要的植物,它们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竹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竹子百科知识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属于禾本科竹族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经济植物之一。
竹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竹子的分类、生长环境、生物特性、经济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竹子的知识。
一、竹子的分类竹子是植物界的一类特殊植物,根据形态特征和环境适应性,竹子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竹子的分类包括:高山竹类、平地竹类、山地竹类和水生竹类等。
每一类竹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二、竹子的生长环境竹子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非常广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生长。
在中国,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云南、广东、浙江等地。
竹子对土壤要求不高,可以在各种土壤中生长,但以酸性土壤为主。
此外,竹子对阳光的要求较高,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
三、竹子的生物特性竹子是一种特殊的草本植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特性。
首先,竹子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有的竹子每天可以长高几厘米。
其次,竹子的茎干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使得竹子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强度。
此外,竹子的茎干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四、竹子的经济价值竹子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植物。
首先,竹子的茎干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竹编、竹刻等。
这些工艺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竹子的茎干可以用来建筑材料,如竹楼、竹桥等。
竹子的轻、坚固、耐腐蚀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此外,竹子还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纸张、食品等,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五、竹子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竹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竹子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和土壤的稳定。
其次,竹子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此外,竹子还可以吸收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因此,竹子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竹子的文化意义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竹子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摘要介绍竹子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竹苗移栽、移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3个方面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为其在园林中的推广种植提供借鉴。
关键词竹子;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79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53-02竹子是我国一种重要的速生(4~5年)森林资源,也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象征着高雅、纯洁、虚心、大方、有节的精神文化。
神韵挺秀、潇洒飘逸的竹类作(植)物是集文化、美学、景观价值于一身的观赏风景植物,古今庭院(包括别墅在内)几乎无园不栽培竹子植物。
竹制品清凉、透气、易于保存,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竹子在人居生态环境(植株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人们提供锻炼身体与娱乐的场所。
2002年春,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规划在沪青平公路(318国道)徐泾段的京华路交叉(界)处北面边的东面(京华路广场公园)建设占地2.8 hm2的园林式公园(分4年完成,即在2006年初完工),在公园里种植终年常青的雪松、五真松、枇杷树、黄洋、广玉兰及竹子等,其中在2005年春,从浙江省西部的安吉县引进60株哺鸡竹,分别种植三小块。
经过服务中心下属绿化组工人们的精心养护,现面积已达到了850 m2(3块合算),该处哺鸡竹终年常青,是生长十分茂盛的小园林。
该文针对竹子的生物学特性,依据京华路广场公园850 m2的竹子小园林养护成功的经验,着重介绍竹子(哺鸡竹)在栽培中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1 竹子的生物学特性竹(子)类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竹子有高等植物自身的生育过程,但又有着不同于其他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特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主要是指竹子的根系系统即地下茎具有横向生长功能)。
1.1 生长发育习性竹类植物的生长只有初生生长,没有次生生长,形态生长在短期内一次性完成;竹竿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因生育周期长,繁殖传播主要依靠自身的营养体分生组织实现;根系地下茎具有横向地性,既有养分贮存和输导的主要器官,又有强大的分生繁殖能力[1]。
竹子有关知识点总结一、竹子的特点竹子是一种木质植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草本植物。
竹子具有以下特点:1. 生长迅速: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某些品种的竹子每天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数十厘米。
2. 灵活性强:竹子的茎材质轻薄、柔软,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使得竹子在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3. 富含纤维素:竹子的纤维素含量较高,因此在造纸、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4. 抗菌性能:竹子具有天然的抗菌性能,可以用来制作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等产品。
5. 生态环保: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可以很快地重新生长,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竹子的分类目前,世界上约有1600多种竹子,根据特点的不同,可以将竹子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
根据竹子的形态和用途,可以将竹子分为以下几类:1. 竹笋类:这类竹子主要生长在东南亚地区,是人们饮食的重要食材。
竹笋类竹子生长迅速,叶片较宽,叶片表面有粉末状物质。
2. 竹梢类:这类竹子生长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世界上有200多种。
竹梢类竹子具有茎秆直立,叶片呈线形或披针形。
3. 竹节类:这类竹子是最常见的一类,主要生长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
竹节类竹子生长迅速,竹节细长,叶片纤细。
4. 竹人造林类:这类竹子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地区,适合人工种植,用途广泛。
5. 竹草类:这类竹子主要生长在南美洲地区,叶片宽大,竹叶表面有白色绒毛。
以上是竹子的主要分类,不同种类的竹子在外观、用途等方面有所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竹子种类。
三、竹子的生长环境竹子是一种喜温暖、多雨的植物,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
竹子对土壤及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可以生长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包括沙质土壤和粘土质土壤等。
而且竹子的茎和叶子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对光照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可以生长在多种光照条件下。
竹子的地下根系发达,有的竹子的根系甚至可以达到地表以上的高度。
这种特殊的地下根系结构使得竹子具有较强的抗风性和抗水土流失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植物。
题目:竹子——自然界的绿色瑰宝摘要:本文从竹子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对竹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旨在揭示竹子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
一、引言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竹子便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竹子进行总结和报告。
二、竹子的生物学特性1. 生长习性:竹子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在我国广泛分布。
2. 生命周期:竹子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和死亡等阶段。
3. 生长发育:竹子生长迅速,一年可长高数米,且每年可多次发笋。
三、竹子的生态价值1. 改善生态环境:竹子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能有效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2. 保持水土:竹子根系发达,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
3. 生物多样性:竹子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四、竹子的经济价值1. 竹材:竹材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2. 竹笋:竹笋是美食佳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3. 竹叶:竹叶可加工成茶叶、饲料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五、竹子的文化价值1. 哲学寓意:竹子象征着坚韧、谦逊、高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文学创作:竹子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以竹子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佳作。
3. 传统文化:竹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竹子都是重要的装饰元素。
六、结论竹子作为自然界的一宝,在生物学、生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发挥竹子的优势,加强竹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资料由维绿网提供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西迄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下游都有分布。
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不同种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我国竹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
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的竹种类多,分布面积大。
在这一地区,有些竹类植物,如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
园林中常用的观赏竹主要有凤尾竹、慈竹、紫竹、黄金竹、斑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观赏竹类。
根据其竹鞭得分枝方式竹种可分为散生竹和丛生竹两大类,这两类观赏竹的栽培方法比较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散生竹的生长特性。
散生竹的竹鞭属于单轴型分枝类型。
竹鞭细长,在地下横向生长,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一芽,交互排列。
有的芽抽生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成竹,立竹呈稀疏散生状态,故称之为散生竹类,如刚竹属、淡竹、唐竹属等的竹种。
竹笋出土与温度、土壤水湿条件及竹鞭深度等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南方早于北方,阳坡早于阴坡,林缘早于林内。
土壤水分充足的竹林里,竹笋出土早、数量多;而久旱不下雨,土壤过于干燥,竹笋出土缓慢、数量少。
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竹杆的增髙主要是由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而成。
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统供给,养分充足,竹笋生长旺盛,退笋率低。
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死。
在竹林培育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竹,加强抚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合成能力和养分积累,为竹笋的孕育和生丛生竹杆柄短缩,杆基堆集,竹杆稠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40〜60厘米内,120厘米以下无须根。
这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和储存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从根芽萌发到长成新竹所消耗的养分,主要依靠其连生的母竹来供给,发笋愈多,供给愈难满足。
同散生竹一样,丛生竹的一株母竹可以抽发数枝竹笋,但只有1〜2支笋能够成竹,其余的均因营养不足而萎缩死亡。
竹子是什么属性植物竹子是什么属性植物竹子属被子植物,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
竹子,又名竹。
品种繁多,有箭竹等。
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竹子对土壤的要求,土质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
由于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竹子的别称竹子的别称有斑篁、斑筠、抱节君、碧虚郎等。
竹子品种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
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本,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坚韧,许多材料也是用竹子制成的。
竹子的特点竹子地下茎横着生长,有很多的节且上面会与芽和须根,叶子为狭披针形,颜色为深绿色,花通常是白色、黄色或是绿色的。
生长很慢,是成片成片生长的,分布地区很广泛,竹笋和竹鞭都是能吃的。
对水分和土壤要求很高,应用微酸性的肥沃土壤养。
竹子的外形特征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
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
每节上分枝。
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
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
果实多为颖果。
竹子寓意代表什么意思1、竹子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2、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一、竹子种类和特性,全国竹林分布情况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
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
每节上分枝。
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
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
果实多为颖果。
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
竹类的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
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刚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福州森林公园的竹子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
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
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
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不同类型的竹种,繁殖方法不同。
一般丛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类的竹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竹笋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竹笋滋味鲜美,除了含有粗纤维外,富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对维持人体健康关系重大的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是一种营养很好的蔬菜。
在长江流域的毛竹和早竹类的春笋于早春淡季(4月前后)上市,而珠江流域、福建、台湾等省的麻竹和绿竹等,于高温夏淡季(7-8月)供应,对丰富市场起重要作用。
我国江南适合竹类生长,可充分利用山区和丘陵地栽培。
竹比一般树木生长快,早成林,枝叶茂密,地下有竹鞭和大量根群可防止丘陵山坡水土流失。
竹材用途多,经济价值高,是值得大力发展的植物。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刚竹属为散生型竹种,地下部都有竹鞭。
由竹鞭上的侧芽发展成竹笋,竹笋长成竹株,称为竹。
竹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供给鞭和根,所以笋鞭和竹之间关系可概括为:鞭生笋,笋成竹,竹养鞭。
竹鞭是竹的地下茎,在土中横向伸展,时起时伏呈波浪状。
竹鞭有许多节,除基部几节外,每节有一个侧芽,一部分营养充足的侧芽可发展成笋。
冬季鞭梢停止活动,到第二年初夏新竹枝叶展开后,竹鞭开始活动,抽出新鞭。
新鞭淡黄色,组织不充实,第二年以后鞭中养分增加,一部分侧芽肥大成笋芽。
毛竹第三年开始产笋,早竹类第二年开始产笋,这时鞭呈鲜黄色。
之后连续3-4年是产笋的盛期,以后鞭逐渐衰老,肉黄色变成棕色到褐色,发笋逐年减少,直到不能发笋。
毛竹每两年换一次叶,换叶当年出笋少,成为小年,换叶后新叶茂盛,光合作用强,积累养分多,竹鞭营养好,形成笋芽多,次年出笋多成为大年。
这是竹笋大小年的主要原因。
慈竹属的麻竹、绿竹、吊丝丹竹等丛生型竹种,它们没有竹鞭,竹笋是由着生在竹秆基部的大芽发展而成,发笋和成竹所需养分直接由其所连母竹供应,一株母竹可抽生5-6条竹笋。
一般仅早抽生的养分充足的1-2条笋能发展成竹。
早期长成的新竹往往在当年秋季就从它的秆基部的大芽萌发成笋,称为“二次笋”。
这时新竹的枝叶尚未展开,不能制造养分,因此,二次笋由于养分缺乏,多数在生长中途死亡。
雷竹特征特性及笋用林经营技术概述:雷竹是一种常见的竹类植物,具有生长快、冠幅大、生物量高等特点。
雷竹的主要特征特性包括生长特点、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等。
本文将介绍雷竹的特征特性,并介绍雷竹的笋用林经营技术。
一、生长特点:1. 生长快速:雷竹是竹类植物中生长速度最快的之一,平均每天可生长6-10厘米以上,一年可以生长3-5米。
2. 冠幅大:雷竹的冠幅宽广,往往比较高大,可达20米以上。
3. 生物量大:雷竹生物量丰富,可高达1000吨/公顷,是一种生物肥料和能源的重要来源。
4. 适应性强:雷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既能在沙质土壤上生长,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二、形态特征:1. 茎秆高而直:雷竹的茎秆通直挺拔,高可达20米以上,墩径可达20-30厘米。
2. 叶片狭窄而长:雷竹的叶片狭长而尖锐,叶片宽度大约为1-2厘米,长约为25-30厘米。
3. 枝条密集:雷竹枝条密集,可形成较为茂密的林地。
4. 竹秆光滑:雷竹的竹秆光滑,通常为灰白色或淡黄色。
三、生物学特性:1. 光合作用强:雷竹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吸收足够的光能以支持其快速生长。
2. 适应性强:雷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温度变化。
3. 自交亲和:雷竹为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具有自交亲和性,能够自我繁殖。
四、经济特性:1. 林业经济价值高:雷竹的茎秆坚硬,纤维丰富,可用于制造竹制品和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 食用价值高:雷竹的笋可食用,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材,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3. 生态环境效益好:雷竹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固土保水,防风抗沙,改善生态环境。
1. 种植选择: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雷竹生长的地区。
2. 林分整理:适时采取间伐和条状抚育,保持径级畅通和群体开阔。
3. 控制竹笋采摘:根据竹笋的采收需求,制定合理的采收周期和采摘量,避免过度采摘。
4.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
楠竹的特性与环保--湖南桃花江实业有限公司竹材细胞结构、化学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能均类似于木材,但竹与木不属同一科,竹属禾本科植物,因而其生长繁殖的规律与常见的禾草相似,而与树木有较大的差异。
竹子一向是中国文人喜欢的植物,在中国竹子的种类也非常的多。
竹子的种类从古书上就有记载。
竹子的种类很多。
据我国古代《竹谱详录》和《农政全书》载:“竹之品类六十有一,三百十四种。
”据现代资料载:全世界有竹类70余属1200余种,面积2200万公顷;我国竹子有39属,500多种,面积500万公顷。
识别竹子的种类,是根据它的生长特点来鉴别的。
主要是从它繁殖类型、竹秆外形和竹箨的形状特征来识别。
按繁殖类型,竹分为三大类:丛生型、散生型和混生型。
丛生型:就是母竹基部的芽繁殖新竹。
民间称“竹兜生笋子”。
如慈竹、硬头簧、麻竹、单竹等等。
散生型:就是由鞭根(俗称马鞭子)上的芽繁殖新竹。
如毛竹、斑竹、水竹、紫竹等等。
混生型:就是既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竹鞭根上的芽繁殖。
如苦竹、棕竹、箭竹、方竹等等。
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楠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
在中国300多种木本竹类植物引属中,楠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的竹种,楠竹生长快,适应性强,恢复一棵60英尺高的树木需要60年的时间,而一棵60英尺的楠竹只需59天即可再生,楠竹大面积的种植推广能保持水土流失,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并且成林时间较木材而言大为缩短。
楠竹的特性:一、竹子生物学特性:竹子繁殖由地下茎在土壤中不断行鞭伸展,在节部发芽生笋,笋长成竹。
2-4年龄的竹子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气等制造养分,向下输送供给竹鞭,繁殖竹笋;5年龄以上的竹子则从竹鞭向上倒吸养分,影响繁殖。
由一颗长10厘米左右的竹笋长成一根18米左右高、一尺胸径大的竹子,只需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
4一7年龄的竹子材质为最佳,7年龄以上竹子的材质逐年下降,立竹时间过长,竹秆自行枯萎死亡。
本资料由维绿网提供
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西迄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下游都有分布。
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不同种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我国竹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
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的竹种类多,分布面积大。
在这一地区,有些竹类植物,如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
园林中常用的观赏竹主要有凤尾竹、慈竹、紫竹、黄金竹、斑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观赏竹类。
根据其竹鞭得分枝方式竹种可分为散生竹和丛生竹两大类,这两类观赏竹的栽培方法比较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散生竹的生长特性。
散生竹的竹鞭属于单轴型分枝类型。
竹鞭细长,在地下横向生长,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一芽,交互排列。
有的芽抽生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成竹,立竹呈稀疏散生状态,故称之为散生竹类,如刚竹属、淡竹、唐竹属等的竹种。
竹笋出土与温度、土壤水湿条件及竹鞭深度等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南方早于北方,阳坡早于阴坡,林缘早于林内。
土壤水分充足的竹林里,竹笋出土早、数量多;而久旱不下雨,土壤过于干燥,竹笋出土缓慢、数量少。
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竹杆的增髙主要是由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而成。
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统供给,养分充足,竹笋生长旺盛,退笋率低。
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死。
在竹林培育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竹,加强抚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合成能力和养分积累,为竹笋的孕育和生丛生竹杆柄短缩,杆基堆集,竹杆稠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40〜60厘米内,120厘米以下无须根。
这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和储存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从根芽萌发到长成新竹所消耗的养分,主要依靠其连生的母竹来供给,发笋愈多,供给愈难满足。
同散生竹一样,丛生竹的一株母竹可以抽发数枝竹笋,但只有1〜2支笋能够成竹,其余的均因营养不足而萎缩死亡。
混生竹的生长特性。
混生竹的地下茎为复轴型分枝。
混生竹竹鞭的鞭梢在夏季生长较快,在冬季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断掉,来年春季又从附近侧芽抽发出新鞭,因此,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的特点。
既在土壤里有横向生长的细长竹鞭,又有短缩的地下茎,发笋生长的竹株,兼有散生竹类和丛生竹类的双重特点,故称为混生竹类,如茶杆竹属、苦竹属、箬竹属、箭竹属、赤竹属等的竹种。
混生竹的竹笋和幼竹生长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较大,土壤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于出笋和幼竹的生长。
同时,还受母竹生长状况的制约,母竹密度越大,出势量少,幼竹的生长不良;母竹生长好,生命力强,贮藏养分多,出笋量多,幼竹健壮,生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