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压缩感知算法
- 格式:doc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1
.1 压缩感知部分压缩感知算法主要可分为三类:贪婪迭代算法、凸凸优化(或最优化逼近方法)和基于贝叶斯框架提出的重构算法。
由于第三类方法注重信号的时间相关性,不适合图像处理问题,故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前两类中。
目前已实现6中算法,分别为正交匹配追踪法(OMP)、迭代硬阈值法(IHT)、分段正交匹配追踪法(StOMP)、分段弱正交匹配追踪法(SwOMP)、广义正交匹配追踪(GOMP)、基追踪法(BP)。
1.1 正交匹配追踪法(OMP)在正交匹配追踪OMP中,残差是总与已经选择过的原子正交的。
这意味着一个原子不会被选择两次,结果会在有限的几步收敛。
OMP的算法如下(1)用x表示你的信号,初始化残差e0=x;(2)选择与e0内积绝对值最大的原子,表示为φ1;(3)将选择的原子作为列组成矩阵Φt,定义Φt列空间的正交投影算子为通过从e0减去其在Φt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得到残差e1;(4)对残差迭代执行(2)、(3)步;其中I为单位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迭代过程中Φt为所有被选择过的原子组成的矩阵,因此每次都是不同的,所以由它生成的正交投影算子矩阵P每次都是不同的。
(5)直到达到某个指定的停止准则后停止算法。
OMP减去的Pem是em在所有被选择过的原子组成的矩阵Φt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而MP减去的Pem是em在本次被选择的原子φm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
经OMP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算法的使用时间如下:1.2 迭代硬阈值法(IHT)目标函数为这里中的M应该指的是M-sparse,S应该指的是Surrogate。
这里要求:之后我们利用式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
接着便是获得极值点:利用该式进行迭代可以得到极值点,我们需要的是最小值。
此时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就得到了。
此时便得到我们需要的公式:我们要保证向量y的稀疏度不大于M,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保留最大的M项(因为是平方,所以要取绝对值absolute value),剩余的置零(注意这里有个负号,所以要保留最大的M项)。
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是一种将传感器进行有机组织、相互协作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无线电波、红外线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生态保护、智能交通等领域。
在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数据传输技术在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高效、稳定和低耗能的数据传输。
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有线的传输方式和基于无线的传输方式。
而对于传感器网络而言,无线传输方式成为了首选。
目前,常见的无线传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ZigBee协议ZigBee协议是一种低功耗、低速率、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通信协议。
它采用无线个人局域网(PAN)技术,能够实现传感器网络的无线连接和控制。
ZigBee协议的优点在于低成本、低功耗、数据传输实时和可靠,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自动化、智能建筑和物联网等领域。
2. Wi-Fi协议Wi-Fi协议是一种常见的无线传输协议,其传输速率快且稳定。
但是,由于传输距离较短、功耗大,不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的长期使用。
3. 4G网络传统的4G网络具有传输速率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物联网领域。
但由于传输距离、速率和功耗等方面的限制,4G网络并不太适用于传感器网络。
二、数据处理技术在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处理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数据处理。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往往通过中心节点进行数据汇聚和处理,但这种方式存在单点故障,且数据重复性较高。
而在现代传感器网络中,采用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分布式数据处理利用数学、信息学等理论和方法,将数据处理分布在多个节点中,形成分布式网络结构。
其中,常用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 分布式压缩感知算法分布式压缩感知算法是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和稀疏表示技术来实现数据处理的一种算法,可以在不增加数据重复性的前提下,更加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传输。
压缩感知稀疏贝叶斯算法
压缩感知是一种信号处理方式,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采集少量的信号样本,然后通过某种算法重构出原始信号。
稀疏贝叶斯算法是压缩感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利用贝叶斯估计理论来恢复稀疏信号。
压缩感知的基本模型可描述为:y = Ax + v,其中y为观测到的信号,A为M×N的感知矩阵,x为N×1维的待求信号,v为M×1维的噪声向量。
稀疏贝叶斯学习则是在压缩感知的基础上引入了贝叶斯估计理论,用于恢复稀疏信号。
具体来说,稀疏贝叶斯学习将信号建模为一个稀疏的概率图模型,然后通过贝叶斯公式来求解最优的信号值。
然而,传统的稀疏贝叶斯算法在存在噪声的情况下,其恢复效果可能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结合自适应稀疏表示和稀疏贝叶斯学习的压缩感知图像重建方法。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基于块稀疏贝叶斯学习的多任务压缩感知重构算法,该算法利用块稀疏的单测量矢量模型求解多任务重构问题。
这些改进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压缩感知的性能。
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算法的重构是压缩感知中重要的一步,是压缩感知的关键之处。
因为重构算法关系着信号能否精确重建,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致力于压缩感知的信号重建,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很多的重构算法,每种算法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重构算法,大大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也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组合算法2.贪婪算法3.凸松弛算法每种算法之中又包含几种算法,下面就把三类重构算法列举出来。
组合算法:先是对信号进行结构采样,然后再通过对采样的数据进行分组测试,最后完成信号的重构。
(1) 傅里叶采样(Fourier Representaion)(2) 链式追踪算法(Chaining Pursuit)(3) HHS追踪算法(Heavy Hitters On Steroids)贪婪算法:通过贪婪迭代的方式逐步逼近信号。
(1) 匹配追踪算法(Matching Pursuit MP)(2)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OMP)(3) 分段正交匹配追踪算法(Stagewise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StOMP)(4) 正则化正交匹配追踪算法(Regularized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ROMP)(5) 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Sparisty Adaptive Matching Pursuit SAMP)凸松弛算法:(1) 基追踪算法(Basis Pursuit BP)(2) 最小全变差算法(Total Variation TV)(3) 内点法(Interior-point Method)(4) 梯度投影算法(Gradient Projection)(5) 凸集交替投影算法(Projections Onto Convex Sets POCS)算法较多,但是并不是每一种算法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三类算法各有优缺点,组合算法需要观测的样本数目比较多但运算的效率最高,凸松弛算法计算量大但是需要观测的数量少重构的时候精度高,贪婪迭代算法对计算量和精度的要求居中,也是三种重构算法中应用最大的一种。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处理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处理一、压缩感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信号的带宽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信号处理的速度和采样速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众所周知,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要求采样率不得低于信号带宽的两倍,这对目前的信号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所以人们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处理理论——压缩感知理论。
压缩感知理论表明:如果信号是稀疏的或者是可压缩的,就可以通过一个测量矩阵将其投影到一个低维的空间上,得到的低维信号成为测量信号,然后将这个测量信号进行传输,在接收端通过接收到的信号和已知的测量矩阵来重构出原始的信号。
理论上指出任何信号经过一定处理后都可以转化为稀疏信号,这也为压缩感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保障。
1、压缩感知理论传统的信号处理过程包括信号的采样、压缩、传输和重构四个部分,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信号的采样速率不能低于信号最大带宽的两倍,只有以满足这一要求的采样速率进行采样,才能保证信息不丢失,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奈奎斯特采样速率显得很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的信号获取的方法,它突破了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瓶颈,它将对信号的压缩和采样合并进行,使得测量数据量远远小于传统的采样方法所得的数据量。
压缩感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号的稀疏表示、信号的压缩采样和信号的重构。
2、信号的稀疏表示前面提到,压缩感知理论只能直接应用于稀疏信号。
如果需要处理的信号是稀疏的,那就不需要稀疏表示这一部分,直接进行压缩采样就行了,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所要处理的大多数信号都不是稀疏信号,这就需要将其转换为稀疏信号。
假设ψ=[ψ1, ψ2, ψ3, , ψN ]为R 空间上的一组基,Ψi (i=1,2,3…N)是N一个N*1的列向量,考虑x =[x 1, x 2, x 3, , x N ]T ,它是一个实值有限长的ψ线性表示:N x ∈R 一维离散信号,。
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是一种通过测量和重建稀疏或可压缩信号的技术。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OMP) 是一种贪婪算法,用于求解稀疏表示问题。
以下是一个使用MATLAB 实现OMP 算法的基本示例:matlabfunction x_rec = omp(A, b, K)# 输入: 矩阵A, 观测向量b, 稀疏度K# 输出: 重建向量x_rec# 计算矩阵A 的列的范数norm_A = norm(A, 2);# 初始化索引集和残差support = [];residual = b;# OMP 循环for iter = 1:K# 计算列的系数coef = A' * residual;# 找到具有最大系数的列的索引[~, index] = max(abs(coef));# 将该索引添加到支持集中support = [support, index];# 通过支持集更新残差x_support = A(:, support);x_rec = pinv(x_support) * b;residual = b - A(:, support) * x_rec;endend注意:这个函数需要输入一个矩阵A,一个观测向量b,以及稀疏度K。
A 是测量矩阵,通常是一个随机高斯矩阵或随机二进制矩阵。
b 是观测向量,即A*x,其中x 是需要重建的信号。
K 是信号的稀疏度,即非零元素的数量。
函数的输出是重建的信号x_rec。
注意: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实现,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添加更多的功能和优化,例如错误处理,超参数选择等。
ct重建概念和算法详细解析一、CT重建的概念CT重建,全称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重建,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原始的CT扫描数据转化为可观察的二维图像或三维图像的过程。
这种技术使得医生可以在一个三维的视角下观察人体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CT重建的算法1.反投影算法(Back Projection Algorithm)反投影算法是最早的CT重建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经过旋转的X射线源发射的扇形射线束的反向投影与图像像素相对应,通过测量每个角度下的投影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反投影到图像像素中,最终得到重建的图像。
反投影算法简单、快速,但重建图像的质量受限于投影数据的数量和采集方式。
2.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Algorithm)滤波反投影算法是对反投影算法的一种改进,通过对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噪声和伪影,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
该算法是目前CT重建中最常用的算法之一,但仍然受限于投影数据的数量和采集方式。
3.迭代重建算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迭代重建算法是一种基于优化的重建算法,通过对投影数据进行迭代优化,不断更新图像中的像素值,直到达到一定的收敛条件为止。
该算法可以更好地处理不完全的投影数据和噪声,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
但迭代重建算法的计算量大,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和较大的存储空间。
4.压缩感知重建算法(Compressed Sensing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压缩感知重建算法是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重建算法,通过利用信号的稀疏性和非确定性采样,从少量的投影数据中重建出高质量的图像。
该算法可以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和较低的辐射剂量下获得较好的重建效果,但计算量较大,需要高效的优化算法和计算资源。
2023-11-11contents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基础•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重构算法•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构算法•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优化•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展望目录01压缩感知理论概述在某个基或字典下,稀疏信号的表示只包含很少的非零元素。
稀疏信号通过测量矩阵将稀疏信号转换为测量值,然后利用优化算法重构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压缩感知基本原理压缩感知理论提出。
2004年基于稀疏基的重构算法被提出。
2006年压缩感知技术被应用于图像处理和无线通信等领域。
2008年压缩感知在雷达成像和医学成像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0年压缩感知发展历程压缩感知应用领域压缩感知可用于高分辨率雷达成像,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雷达成像医学成像无线通信图像处理压缩感知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和光学成像等领域,提高成像速度和分辨率。
压缩感知可用于频谱感知和频谱管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率。
压缩感知可用于图像压缩和图像加密等领域,实现图像的高效存储和传输。
02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基础重构算法的基本概念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是一种利用稀疏性原理对信号进行重构的方法。
重构算法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原始信号,尽可能地保留原始信号的信息。
重构算法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信号的稀疏性、观测矩阵的设计、噪声水平等。
重构算法的数学模型基于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通常采用稀疏基变换方法,将信号投影到稀疏基上,得到稀疏表示系数。
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得到重构信号的估计值。
重构算法的数学模型包括观测模型和重构模型两个部分。
重构算法的性能评估重构算法的性能评估通常采用重构误差、重构时间和计算复杂度等指标进行衡量。
重构误差越小,说明重构算法越能准确地恢复原始信号。
重构时间越短,说明重构算法的效率越高。
计算复杂度越低,说明重构算法的运算速度越快。
03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重构算法基于稀疏基的重构算法需要选择合适的稀疏基,使得信号能够稀疏表示,同时需要解决稀疏基选择不当可能导致的过拟合或欠拟合问题。
压缩感知算法压缩感知算法是一种在信号处理领域的新兴算法,它可以有效地挖掘信号的重要细节,进而可以用来进行相关的推断和应用。
有许多种交互式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相关的应用,主要用于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它们非常适用于大数据分析中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领域。
压缩感知算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利用通过某种变换将一组原始信号转换为另一种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信号,以实现对原始信号的压缩和处理。
它的目的是使提取的信息尽可能的准确,在保证了信息完整性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信号的复杂性,以便于进行快速的处理和分析。
压缩感知算法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稀疏分析器、稀疏表示器和字典学习算法。
稀疏分析器用来识别稀疏信号,即找出来重要特征,从而实现对原始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稀疏表示器负责将稀疏信号映射到一组固定的基础空间,以实现信号的压缩处理;字典学习算法则通过学习支持用户指定的字典变换来提取稀疏信号的特征。
当原始信号经过处理后,压缩感知算法可以返回一组表示原始信号特征的有效信息,即使在信号压缩失真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较精确的信息。
因此,压缩感知算法在信号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语音识别、视觉处理、机器学习、图片识别等领域都使用到了它。
最近,很多研究人员也利用压缩感知算法在健康监测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比如研究团队利用压缩感知算法对心电信号进行压缩处理,以便于快速检测心脏疾病。
同时,很多医疗机构也利用该算法建立了一些自动化的健康监测系统,利用它们能够迅速发现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之,压缩感知算法在信号处理、大数据分析和健康监测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传统方法处理信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敏捷的信号处理技术。
另外,压缩感知算法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在提高研究正确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
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稀疏表示是指将信号表示为一个较小数量的基向量的线性组合。
这个基向量矩阵通常称为稀疏基或字典。
信号的稀疏表示可以通过优化问题来得到,即求解一个最小化问题来找到最优的稀疏表示系数。
最小化问题通常以L1范数最小化为目标,即最小化信号的稀疏度度量。
最小化是指通过已知的采样数据和稀疏表示系数来重构原始信号。
重构问题通常可以转化为一个约束最小二乘问题,通过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信号的最优重构。
1.基于L1范数最小化的重构算法:最小化信号的L1范数是一种经典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通过求解一个线性约束最小二乘问题可以得到信号的最优重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理论上有稳定重构性能的保证,但是计算复杂度较高。
2.置信传播算法:置信传播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
该算法通过迭代地更新稀疏表示系数和重构信号,直到收敛为止。
置信传播算法的优点是计算复杂度较低,但是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3.近似最小极大算法:近似最小极大算法是一种近似求解方法。
该算法通过迭代地求解一个最小二乘问题和一个最大问题来更新稀疏表示系数。
该算法的优点是计算复杂度较低,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4.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是一种逐步求解方法。
该算法通过迭代地选择最佳的基向量来逼近信号的稀疏表示,从而实现信号的重构。
该算法的优点是计算复杂度较低,但是需要事先知道稀疏度。
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在少量采样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信号重构,从而大大降低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成本。
通过研究不同的重构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压缩感知的重构性能,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MATLAB中的信号压缩与重构方法引言数字信号处理是目前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信号压缩与重构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在信号处理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MATLAB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计算软件,提供了丰富的信号处理工具,并支持多种信号压缩与重构方法的实现。
本文将介绍MATLAB中常用的信号压缩与重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是一种将时间域信号转换到频域的方法。
在信号压缩中,DCT可以将信号转换为一组系数,通过保留部分高频系数并舍弃低频系数的方式实现信号的压缩。
MATLAB中,可以使用dct函数实现DCT变换,使用idct函数实现逆变换。
DCT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压缩信号,并且在压缩后的信号重构中能够较好地保留主要信息。
因此,DCT常被应用于图像和音频等领域的数据压缩和重构中。
二、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是一种在时间和频率上都具有局部性的信号分析方法。
在信号压缩与重构中,小波变换可以将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和频率的分量,并通过保留重要分量和降低冗余信息实现信号的压缩。
MATLAB中,可以使用wavelet系列函数实现小波变换和逆变换。
小波变换的特点是能够在压缩信号时保持较好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适用于处理非平稳信号。
小波变换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领域的信号压缩与重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是一种将矩阵分解为奇异值和奇异向量的方法。
在信号压缩与重构中,SVD可以将信号矩阵分解为三个部分:左奇异向量、奇异值和右奇异向量。
通过保留部分较大的奇异值,并舍弃较小的奇异值,可以实现信号的压缩。
MATLAB中,可以使用svd函数实现SVD分解和逆分解。
压缩传感总结报告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信号采样、传输和存储的实现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传统的采样方法容易造成信息的冗余,因此,人们寻求新的方法避免信息的冗余。
压缩传感的问世,打破了常规的信号处理的思路,它将压缩和采样合并进行,突破了香农采样定理的瓶颈。
本文主要围绕稀疏表示、编码测量、重构算法三个方面对压缩传感进行基本的介绍。
最后介绍了压缩传感的应用以及展望。
关键词 压缩传感,稀疏表示,编码测量,重构算法1 引言传统的信号获取和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采样、压缩、传输和解压缩四个部分。
其采样过程必须满足香农采样定理, 即采样频率不能低于模拟信号频谱中最高频率的2倍。
在信号压缩中,先对信号进行某种变换,如离散余弦变换或小波变换, 然后对少数绝对值较大的系数进行压缩编码, 舍弃零或接近于零的系数。
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舍弃了采样获得的大部分数据, 但不影响“感知效果”[1]。
但是,信号压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大量的采样数据在压缩过程中被丢弃了,而它们对于信号来说是不重要的或者只是冗余信息。
从这个意义而言,可得到以下结论:带宽不能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基于信号带宽的Nyquist 采样机制是冗余的或者说是非信息的。
如果信号本身是可压缩的, 那么是否可以直接获取其压缩表示(即压缩数据),从而略去对大量无用信息的采样呢?换句话说,是否存在一种基于信息的采样理论框架,使得采样过程既能保持信号信息,又能只需远少于Nyquist 采样定理所要求的采样数目就可精确或近似精确重建原始信号?Cand és 在2006年从数学上证明了可以从部分傅立叶变换系数精确重构原始信号, 为压缩传感奠定了理论基础。
Cand és 和Donoho 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提出了压缩传感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是将压缩与采样合并进行,首先采集信号的非自适应线性投影(测量值), 然后根据相应重构算法由测量值重构原始信号[7]。
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机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是机器学习中一项新兴的理论框架,改变了传统信号处理的许多方面。
压缩感知算法的目的是从数据中通过压缩技术提取出更加有效的特征,同时有效减少数据过采样和无论处理。
压缩感知技术相对于传统感知编码方法具有多项优势,包括减少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能够处理具有非线性结构的数据,可以提取出更加精确的特征信息,可以有效的适应变化的数据环境,可以降低稀疏信号的采样频率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压缩感知技术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已广泛应用。
压缩感知算法主要包括基于模型的压缩感知算法、基于稀疏表示的压缩感知算法、基于全局优化的压缩感知算法以及基于成本函数优化的压缩感知算法等等。
这些算法在提取有效信息数据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压缩感知算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数据建模和控制、影像处理、声讯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
针对以上几个应用领域,压缩感知算法的应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数据建模和控制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优化系统控制精度,使控制更精确。
在影像处理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有效去噪,减少图像压缩后的损失;在声讯处理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提高信号识别精度。
在人工智能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精度。
综上所述,压缩感知算法是机器学习中一项及其重要的理论框架,正在以及将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压缩感知算法涉及到多种学科和技术,因此它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有望为未来学术和实际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因此,深入研究压缩感知算法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压缩感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在理论上,压缩感知方法的效率和可行性仍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在应用上,要进一步扩大压缩感知的应用范围,以及在压缩感知方法上学习和发掘新的知识。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是一种新兴的信道估计方法,它可以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信道估计的计算复杂度。
在无线通信领域,信道估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性能。
因此,如何高效准确地进行信道估计一直是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或者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这些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而且在信道稀疏的情况下,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则是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信道估计方法,它可以通过少量的采样数据,就能够准确地估计出信道的状态。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道的稀疏性,将信道估计问题转化为一个稀疏表示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将信道的状态向量表示为一个稀疏向量,然后通过少量的采样数据,就能够准确地估计出这个稀疏向量。
最后,再通过稀疏向量来推导出信道的状态。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大大降低信道估计的计算复杂度,同时还能够保证高精度的估计结果。
这种方法在信道稀疏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往往会出现过拟合的问题,而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算法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信道估计方法,它可以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信道估计的计算复杂度。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种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压缩感知部分
压缩感知算法主要可分为三类:贪婪迭代算法、凸凸优化(或最优化逼近方法)和基于贝叶斯框架提出的重构算法。
由于第三类方法注重信号的时间相关性,不适合图像处理问题,故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前两类中。
目前已实现6中算法,分别为正交匹配追踪法()、迭代硬阈值法()、分段正交匹配追踪法()、分段弱正交匹配追踪法()、广义正交匹配追踪()、基追踪法()。
1.1 正交匹配追踪法()
在正交匹配追踪中,残差是总与已经选择过的原子正交的。
这意味着一个原子不会被选择两次,结果会在有限的几步收敛。
的算法如下
(1)用x表示你的信号,初始化残差e0;
(2)选择与e0内积绝对值最大的原子,表示为φ1;
(3)将选择的原子作为列组成矩阵Φt,定义Φt列空间的正交投影算子为
通过从e0减去其在Φt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得到残差e1;
(4)对残差迭代执行(2)、(3)步;
其中I为单位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迭代过程中Φt为所有被选择过的原子组成的矩阵,因此每次都是不同的,所以由它生成的正交投影算子矩阵P每次都是不同的。
(5)直到达到某个指定的停止准则后停止算法。
减去的是在所有被选择过的原子组成的矩阵Φt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而减去的是在本次被选择的原子φm所张成空间上的正交投影。
经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算法的使用时间如下:
1.2 迭代硬阈值法()
目标函数为
这里中的M应该指的是,S应该指的是。
这里要求:
之后我们利用式
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
接着便是获得极值点:
利用该式进行迭代可以得到极值点,我们需要的是最小值。
此时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就得到了。
此时便得到我们需要的公式:
我们要保证向量y的稀疏度不大于M,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保留最大的M项(因为是平方,所以要取绝对值),剩余的置零(注意这里有个负号,所以要保留最大的M项)。
算法结果:
算法使用时间如下:
1.3 分段正交匹配追踪法()
分段正交匹配追踪( )也是由改进而来的一种贪心算法,与、算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算法在迭代过程中选择的是与信号内积最大的2K或K个原子,而是通过门限阈值来确定原子。
此算法的输入参数中没有信号稀疏度K,因此相比于及有独到的优势。
的算法流程:
经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该算法的用时情况如下:
1.4 分段弱正交匹配追踪法()
分段弱正交匹配追踪( )可以说是的一种修改算法,它们的唯一不同是选择原子时的门限设置,这可以降低对测量矩阵的要求。
我们称这里的原子选择方式为"弱选择"(),的门限设置由残差决定,这对测量矩阵(原子选择)提出了要求,而的门限设置则对测量矩阵要求较低(原子选择相对简单、粗糙)。
的算法流程:
经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该算法的用时情况如下:
1.5 广义正交匹配追踪法()
广义正交匹配追踪( , )算法可以看作为算法的一种推广。
每次只选择与残差相关最大的一个,而则是简单地选择最大的S个。
之所以这里表述为"简单地选择"是相比于之类算法的,不进行任何其它处理,只是选择最大的S个而已。
算法流程如下:
经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该算法的用时情况如下:
1.6 基追踪法()
除匹配追踪类贪婪迭代算法之外,压缩感知重构算法另一大类就是凸优化算法或最优化逼近方法,这类方法通过将非凸问题转化为凸问题求解找到信号的逼近,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基追踪( , ),该方法提出使用l1范数替代l0范数来解决最优化问题,以便使用线性规划方法来求解。
经算法重构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该算法的用时情况如下:
2.推荐
压缩感知算法在上有很多介绍和资源,这里推荐一个大神的博客,基本包含了现在常用的所有的压缩感知算法的介绍,当然后很多是没有完整的代码资源的,不过初学者还是可以去学习一波。
这里还有我的几种算法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