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感染疾病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及相应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引言链球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由链球菌属细菌引起,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链球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咽炎、皮肤感染等。
正确治疗链球菌感染对于患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链球菌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间、症状、诱因等,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链球菌感染源。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咽痛、皮肤红肿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咽拭子培养:检测链球菌属细菌;(3)痰液培养:检测链球菌属细菌;(4)血液培养:检测链球菌属细菌;(5)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超声等,以确定感染部位及程度。
三、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1)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以下为常见链球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①肺炎链球菌感染:阿莫西林、头孢克洛、克拉霉素等;②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青霉素、头孢克洛、红霉素等;③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
(2)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一般而言,肺炎链球菌感染疗程为5-7天,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疗程为7-10天,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疗程为4-6周。
2. 支持治疗(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患者应多饮水,保持电解质平衡;(2)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退热药,咳嗽时给予止咳药等;(3)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
四、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链球菌感染源;2. 避免与链球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4. 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等。
五、总结链球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正确治疗对于患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链球菌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降低感染风险。
肺炎链球菌肺炎诊治要点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半数。
本病自然病程大致1-2周。
发病5-10天,体温可自行骤降或逐渐消退,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后可使体温在1-3天内恢复正常。
【诊断要点】1.病史: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2.症状:起病多急骤,高热、寒战,体温通常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
可有患侧胸部疼痛,放射到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
痰少,可带血或呈铁锈色,胃纳锐减,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3.体征:患者呈急性热病容,面颊绯红,鼻翼扇动,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发绀。
有败血症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巩膜黄染。
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仅有胸廓呼吸运动幅度减小,叩诊稍浊,听诊可有呼吸音减低及胸膜摩擦音。
肺实变时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心率增快,有时心律不齐。
重症患者有肠胀气,上腹部压痛多与炎症累及膈胸膜有关。
重症感染时可伴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神经精神症状。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细胞内可见中毒颗粒。
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诊断。
痰培养24-48小时可以确定病原体。
合并菌血症应做血培养。
如合并胸腔积液,应积极抽取积液进行细菌培养。
(2)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
随着病情进展,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在消散期,X线显示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
5.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结合胸部X线检查,易作出初步诊断。
健康讲座——链球菌性肺炎的防护
链球菌性肺炎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为了预防链球菌性肺炎的传播和感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勤洗手
链球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而我们的手部是最容易接触到病菌的部位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经常洗手的好惯。
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在接触到公共场所或他人之后。
2. 避免接触病菌
尽量避免与患有链球菌性肺炎的人密切接触。
如果您必须接触感染者,确保戴上口罩和手套,以减少病菌传播的风险。
3. 定期清洁和消毒
链球菌可以在表面上存活一段时间,通过触摸受污染的表面,
我们可能会感染病菌。
因此,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的物品和表面,
如手机、键盘、门把手等,是非常重要的。
4.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好地抵抗病菌。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和规律的生活惯都可以有助于增强
免疫力。
5. 预防接种
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链球菌性肺炎。
儿童和老年人特
别需要接种疫苗,以保护他们免受病菌的侵害。
请注意,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已感染链
球菌性肺炎,请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见问题对于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建议和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一、感染控制肺部感染患者需要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相应的护理建议:1. 接触传播:肺部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
因此,在与患者接触时,护士应佩戴口罩、手套和隔离衣,并确保患者在隔离病房内。
2. 空气传播:某些肺部感染,如结核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在处理此类患者时,护士应佩戴N95口罩,并保持空气流通。
3. 消毒和洗手:护士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要进行正确的消毒和洗手,以防止感染传播。
消毒液应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并要使用正确的洗手程序。
二、呼吸护理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相应的护理建议:1. 氧气供应:一些肺部感染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氧气治疗。
护士需要定期检查氧气供应是否充足,氧气面罩是否密闭,并确保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2. 特殊呼吸技术:某些肺部感染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特殊呼吸技术,如气道吸引、气管切开等。
护士应定期检查呼吸设备的正常运作,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护理。
3. 咳嗽和痰液管理:护士应教育患者正确的咳嗽和痰液管理技巧,如正确的咳嗽姿势、使用咳嗽纸巾等。
护士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咳嗽和痰液情况,并妥善处理痰液标本。
三、药物管理肺部感染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相应的护理建议:1. 抗生素治疗: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
护士还需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 解热药物:肺部感染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护士应及时给予解热药物,并通过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帮助患者控制体温。
3. 支持性治疗:护士应按照医嘱执行支持性治疗,如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等。
同时,护士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水电解质平衡等变化。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健康教育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肺炎链球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且潜在严重的传染病,尤其易感染儿童和老年人。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
1. 注射疫苗:注射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 生活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
使用肥皂和温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3. 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以避免将病菌传播到空气中。
4. 避免人群拥挤:避免长时间待在人群拥挤的地方,特别是在季节性感染高发时。
密切接触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5.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对于提高免疫力至关重要。
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6. 定期体检:及时进行体检,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帮助发现任何潜在的疾病或感染并及早治疗。
7. 注意家庭成员的健康:如果有家庭成员出现症状,如咳嗽、
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减少传染风险。
通过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显著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风险,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人的健康。
请牢记并将这些健康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链球菌的防控措施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它们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
为了防止链球菌感染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链球菌的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1. 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个人卫生是最基本的预防链球菌感染的措施之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更换毛巾、使用纸巾等,可以有效减少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2. 空气流通和通风链球菌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通风非常重要。
定期打开窗户、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链球菌的浓度,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3. 避免密集人群和高风险区域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场所,特别是一些呼吸道感染高风险的地方,如医院、幼儿园等。
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二、诊断措施1. 症状的观察和辨识链球菌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咽痛、发热、扁桃体红肿、咳嗽等。
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是否为链球菌感染。
2. 快速诊断试剂盒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一种快速诊断试剂盒,可以用于链球菌感染的快速检测。
该试剂盒可以通过采集咽拭子样本,快速检测出链球菌的存在与否,从而对感染状况进行辅助诊断。
三、治疗措施1. 抗生素治疗链球菌感染一般需要采取抗生素治疗。
对于轻度感染,口服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而对于重度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可能更为适用。
2. 充分休息和饮食调理在治疗链球菌感染期间,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链球菌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重视、空气的流通和通风、避免密集人群和高风险区域的接触。
在感染发生后,通过症状的观察和辨识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使用,可以及时掌握感染情况。
治疗方面,抗生素的应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
肺炎链球菌肺炎诊疗规范肺炎链球菌肺炎是肺炎链球菌(亦称肺炎球菌或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病变常呈叶、段性分布,通常称大叶性肺炎。
当前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典型的呈大叶分布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已不多见。
但这种细菌引起的肺炎在当前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仍居首位。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常有受寒、疲劳或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发病急骤,高热(38~40℃)、寒战并可有肌肉疼痛及乏力等。
呼吸道症状为咳嗽,咳粘液或脓性痰,血性痰或“铁锈色痰”,可有胸痛。
病变范围广泛者可有呼吸困难。
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病例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及中毒性心肌炎。
2.体检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部分患者可有口周疱疹,严重病例及既往有基础肺病者可有发绀,有些患者可有黄疸。
早期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典型者病变肺部叩诊呈浊音,语颤、语音增强,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湿啰音。
(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严重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并有核左移,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痰涂片及痰培养可查见肺炎链球菌。
特异性多糖体测定有助于快速诊断。
部分患者血培养阳性。
3.血生化检查可见血清酶学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胆红素增高。
动脉血气分析可正常,严重病例可有PaO2及PaC02降低,pH增高,呈低氧及呼吸性碱中毒,休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则pH降低。
4.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部有均匀淡影,典型表现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叶、段分布。
【治疗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目前首选药物仍然是青霉素,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在我国虽然已达20%,但是高耐株﹤2%,因此对于普通耐药株通过提高青霉素剂量,依然有效。
青霉素剂量可用至800~1200万u/d。
对于高耐青霉素者及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三嗪或左旋氧氟沙星。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已达70%,故对于已明确的肺炎链球菌肺炎不推荐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等。
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护理肺炎链球菌肺炎(pneumococcal pneumonia)是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起的肺实质炎症,约占医院外获得性肺炎的半数以上。
本病临床起病急骤,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和胸痛为特征。
冬季与初春为本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原先健康的青壮年男性多见,也可见于老年人或婴幼儿,或先有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受损,或吸烟、酗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病和免疫缺陷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其毒力与荚膜中多糖的结构和含量有关,经阳光直射1 h或加热至52 ℃保持10 min即可杀灭,对苯酚(石炭酸)等消毒剂也较敏感,但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数月。
2. 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是寄居在口腔及鼻咽部的一种正常菌群,其带菌率随年龄、季节及免疫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受损时,肺炎链球菌可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滋长,引起肺泡壁水肿、白细胞和红细胞渗出,渗出液含有细菌,经Cohn 孔向肺的中央部分蔓延,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而致肺炎。
二、护理评估(一) 健康史评估有无慢性呼吸系统及全身性疾病史,询问有无吸烟、酗酒史,是否存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的情况,了解有无导致防御机制下降的诱发因素存在,如受寒、醉酒、感冒、疲劳、淋雨、病毒感染等。
(二) 临床表现1. 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为急起畏寒或寒战、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 ℃,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伴全身肌肉酸痛。
患侧胸痛明显,可放射至肩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开始痰少,可带血丝,24~48 h后可呈铁锈色,与肺泡内浆液渗出和红细胞、白细胞渗出有关。
食欲减退,偶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被误诊为急腹症。
2. 体征急性病容,面颊绯红,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角和鼻周单纯疱疹。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体征,肺实变时,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管样呼吸音等实变体征。
肺炎链球菌感染疾病
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及相应处理方法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最重要致病菌, 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副鼻窦炎、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通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有毒力。
已知有80多个血清型,其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和溶血素。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常可侵入机体导致患者发病。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旧称大叶性肺炎。
每年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10万~13.5万人因患肺炎而住院、600万例中耳炎和超过6万例侵袭性病例(包括3300例脑膜炎)。
贫困地区的发病率有着不同的地理分布,每10万人口中出现21例到33例不等。
作为被人类最早战胜的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最熟悉的细菌,许多人对其并不重视。
相信多数医生都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抗菌药物使用较普遍的情况下,典型的大叶性肺炎越来越少了”。
这句话其实没有错,最起码从影像学的角度讲是正确的。
但这种正确的认识却容易使人对肺炎链球菌感染产生轻视的心理,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对我们说“你们呼吸科能治的就是肺炎了吧,用点儿抗生素就好了”。
但就是在这个抗菌药物满天飞的时代,全球每年仍有有超过100万名儿童因感染肺炎链球菌而死亡。
肺炎链球菌感染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大致包括耐药问题,初始治疗的选用,并发症的治疗和疫苗的使用。
肺炎链球菌耐药问题:肺炎链球菌作为CAP最重要的致病原之一,自1967年首次报告了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以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的增加已成为全球趋势而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PRSP的发生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有显著差异。
美国20世纪80年代肺炎链球菌的总青霉素耐药率(耐药+中介)低于5%,均为低水平耐药,90年代初迅速升到17%,目前已经超过30%。
最近的ANSORP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地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总耐药率已经高达51.7%,其中,我国周边地区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超过了60%,个别国家甚至高达90%。
1997年至2000年,我国文献报告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PNSP)[包括青霉素中介(PISP)和PRSP]率仅为8.8%-22.5%。
但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PNSP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已超过40%,并主要以PISP增加为主。
2005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PNSP 约占61%。
2005-2006年我国9家教学医院分离的417株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显示,PNSP发生率为47.5% (PRSP 24.5%, PISP 23%)。
儿童患者的PNSP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
最新的成人CAP流调结果显示,PNSP仅20.3%,其中高水平耐药菌株只有2.9%.。
比较而言,我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近年虽有增高趋势,但整体上尚处于较低水平。
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仍低于30%,而且其耐药主要由mefA基因介导,M型耐药表型较
为常见(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低水平耐药,而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和链阳菌素B敏感),因此这些国家的CAP诊疗指南均主张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治疗的一线药物。
我国的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显示出高耐药率。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已经高达73.3%。
最近完成的成人CAP流调中,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也高达75.4%。
此外,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也远高于上述各国,由ermB基因介导的内在型耐药(cMLS,对红霉素的耐药水平较高,对林可霉素类和链阳菌素B呈交叉耐药)非常普遍。
这是我国肺炎链球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另一个重要耐药特性。
初始治疗的选用:在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治疗方面,大剂量的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对青霉素低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ISP)感染仍然有效,对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感染则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新喹诺酮类药物等。
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体外耐药率,但体内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如何选择初始经验性治疗呢?就CAP而言,北美学者更接受同时覆盖肺炎链球菌和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如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我国现行的CAP诊治指南也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列为CAP 经验性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对于有基础疾病或DRSP感染危险因素的CAP患者,北美和中国指南推荐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或者单用
氟喹喏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等)进行治疗。
而在欧洲β内酰胺抗生素是首选治疗药物。
并发症的处理:肺炎链球菌感染并发症很多,如中耳积液、慢性中耳炎、暂时性失聪或语言迟缓等。
甚至出现脑膜炎、心内膜炎、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就CAP而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膜炎。
英国学者Maskell等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胸膜感染的致病菌不同于肺炎,治疗时抗菌药物的选择也应有别于肺炎。
研究人员对434例胸膜感染患者的胸腔积液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和遗传学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在社区获得性感染的致病菌中,约50%为链球菌,20%含厌氧菌。
研究提示:胸膜感染的致病菌不同于肺炎,因此治疗也应异于肺炎。
治疗社区获得性胸膜感染所用抗菌药物应能覆盖厌氧菌和需氧菌。
疫苗的使用:接种肺炎链球菌多价英膜多糖疫苗可减少其感染及携带率。
对2岁以下的儿童或老年人等肺炎链球菌感染高危人群推荐使用。
《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肺炎球菌疫苗注射由于提供对7种肺炎链球菌的保护作用,也可能有助于减少成年人发生严重肺炎球菌感染的机会。
通过在成人中扩大使用23价多糖肺炎疫苗和最近取得许可的针对婴儿和小年龄儿童的结合疫苗,可提高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