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ii m 史铁生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瑤内容摘要:史铁生对死亡的感悟是非常有特色的。
“向死而生”是史铁生死亡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死亡的 思考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同时,史铁生的死亡意识是有一 个由恐惧到超越的参悟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命意义参悟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作家对于 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有着极 大的兴趣。
在这个群体当中,史铁 生对死亡的感悟,无疑是非常有 特色的。
作为个体的人,史铁生是 孱弱的,疾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他又是强大的,病体的不幸反 而让他既能超越恐惧直面死亡,思考死亡的本质,又能对死亡进 行超越性的审美观照,使生命升 华至更高的境界。
他是真正的勇 士,向死而生,以自己残缺的身 体,勇敢地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史铁生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 为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 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对生 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都是发 端于死亡,是死亡映照出生命的 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
死是生的前提,有生 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死亡,是人的未来的终点,作为人 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程序,它是永 恒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一样恒 久。
死亡界定了生命,由于死亡的010存在,人类才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旦死亡的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人生的绝境转化为一种诱惑,那么他不但不会成为重负,反而会带来生命的愉悦。
”尽管死亡存在,人们仍然选择生存,以生存来表明生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生命虽然是虚无的,但生命中包含的未知事物可以使我们坚强地生存下去。
生命不是存在于回避死亡的过程中,而恰恰是存在于面对死亡的过程之中。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终点,人生目地因之显得荒诞和无谓,而最重要的是过程。
即许多学者都指出的史铁生的过程论。
他在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中都向读者展示了其“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学院:鹰潭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指导教师:侯洪鑫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参考文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
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
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引言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
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
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
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第一章关于生死
第一节关于生
(一)生的意义例:《昼信耶稣夜信佛》……
(二)生的困境
1.身体上的困境例:史铁生自身、《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2.精神上的困境例:曾经的史铁生、《爱情的命运》……
3.生活上的困境例:下乡插队的时候的事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第二节关于死
(一)死是什么?例:《昼信耶稣夜信佛》《存在主义影响下的个性化写作——以新时期作家史铁生、张承志、北村、残雪为个案》……
(二)死的诱惑例:《山顶上的传说》……
(三)向死而生例:史铁生的生活态度
第三节其中所蕴含的悖论的宗教观念
(一)西方基督教例:《昼信耶稣夜信佛》、《神位心位官位》……
(二)东方佛教例:参考佛教的论文《佛学生死大义与临终关怀》……
第二章史铁生创作心理
第一节研究史铁生创作心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史铁生写作的原因
1.起初
2.随后
3.活着是为了写作,还是写作为了活着
第三节独特的生活感受导致独特的创作风格(感知)
(一)独特的生活(残疾)
(二)独特的记忆(印象的记忆、情绪记忆)
(三)独特的艺术知觉
第三章史铁生笔下的生与海明威笔下的死
第一节简单概括史铁生的生死观
第二节简单介绍海明威的死亡观念《解读海明威的死亡主题》、《丧钟为斗牛士而鸣——论海明威<死在午后>中的生与死》……
第三节两者的比较
(一)生
(二)死。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摘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
他身患残疾,可依然笔耕不辍,从80年代初走向文坛开始写下了诸多带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
通观他的所有创作,不难发现其主要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言说,是对“生之意义”的不竭探寻。
他以文学的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那个万古不灭的终极问题——死亡,从而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残疾人形象出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残疾主题。
这和他自身的生活际遇密切相关。
沿着史铁生的创作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前期残疾主题作品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
前期残疾主题作品主要是对现实的关照,显得沉重、压抑、痛苦,对命运的不公怀有无声的抱怨,试图通过现实的方式加以弥补,对残疾背后意义的思考也不是特别深入,仅仅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风格开始转向了深沉、宁静、平和,写作的姿态也由以前的抱怨变为默认,思考也愈加深刻,由现实的残疾推发到广义的残疾——生命的局限。
恰是因为残疾,史铁生特别关注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命运观。
在史铁生看来命运是无法预知的,是不可把握的。
面对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端正我们的态度,正确认识命运:接受现实并在与现实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途。
我们与命运抗争依托的是什么呢?是人类特有的宗教精神。
在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自我忏悔、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对苦难的理解和观照、悲悯的人间情怀几个方面。
宗教精神的实质是最后的理想主义,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残疾主题;命运:宗教精神AbstractShiTieshengisconsideredtobe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writerswhoemphasizeonthough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circle.Hesuffersfromdeformity,butheneverstopwriting.Hehasproductedsomanyworksonprofoundlifeexperiecefromthebeginningof1980swhenhesteppedintoliteraryworld。
史铁生的生死命运观: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1980年秋天,史铁生肾病转为“肾衰”,他问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他把活着看成受刑,所以问刑期几何。
大夫回答: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那时候,透析还不普遍,北京城仅限三环路以内,大导演田壮壮还在忙着毕业作品,几个年轻人和一个秃顶老师,选中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们的角落》,前途未知,命运未知,一切都是未知的。
史铁生命硬,撑过了大夫所说的十年期限,又活过了第二个十年,最后奇迹般地活过了第三个十年,倒在了第四个十年的开端。
他在残疾中思考生、死和命运,最终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这个答案:生是大事,死是节日,命运是限制。
01双腿瘫痪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什么也找不到,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来到这个不明所以的世界就算了,偏偏还有一堆受不完的苦,史铁生最初的时候没有想明白,就像我们现在也想不明白一样。
可是人只要不死,就得在这个世界接受这些苦难。
那段时间,史铁生只能天天去地坛,别人去上班他就摇着轮椅去地坛,别人下班他摇着轮椅回家,路上轮椅翻到了,周围没有人,他就靠双手的臂力自己重新爬上轮椅,身上一身泥浆。
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想了很久,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命运是强悍的,它想让你你就生,想让你死你就死,想让你长命百岁你就长命百岁,想让你百病缠身你就百病缠身,命运不会回答你为什么,只会让你接受这些既定的事实。
不少人的残疾是天生的,不少人的残疾是后天的,不少人是他人害的,不少人是自己作的,但这岂不就是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他给你一些东西,你无论如何也拒绝不了,他要夺走一些东西,你无论如何也挽留不得。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探析
作者:常冬美
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03期
摘要: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
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 史铁生;生命意识;反抗;拯救;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3-0175-01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而在中国当代文坛里,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其质朴的文风、敏锐的思索及残缺的身体在作品中执著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诉说着关于生命的健全而丰硕的思想。
一、对命运的反抗
由于自身遭际的不幸,史铁生对命运问题进行过深入持久的思考,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命运观。
何谓命运?史铁生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神而是由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人力量所支配的。
和许多人一样,被命运迎头痛击之后,史铁生自卑了,绝望了,感到自己是命运的弃儿,是命运不公正的作品。
但他很快恢复了生存勇气,他意识到,人生必然存在困境,困境就犹如墙的存在,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人必须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困境的存在。
并且他还进一步认识到“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盼望,与怨恨的积累。
”“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渴望自由的干渴。
”(马丁·路德·金语)史铁生于是正视困境,坦然将人生的困境和残缺认为是生活应有之义,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写作,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致命的打击几乎摧毁了他的生存意志,把他一步步推向精神的绝境。
史铁生深陷囹圄,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残疾青年的精神绝境就是史铁生的精神绝境,残疾青年的自问就是史铁
生的质疑。
在生命意义遭到拷问的时刻,史铁生痛苦地思考着,寻求着突围而出的缺口,想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想为空无所依的灵魂找一个支点。
他在与内心那“毁容的激情”的搏斗中,在死神的阴影下几度徘徊之后,终究平息了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
着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看透了生活本来面目之后,史铁生坦然接受了现实,
并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思考方式去热爱生活,探索生命奥义,渐渐进入了开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的高地。
二、寻找精神家园
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想活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欲望是生命的忠诚卫士? ?没有了欲望,生命就不存在。
”这个欲望,实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虚无的目的。
没有了这个目的,人就无法生存。
因为有了目的,或者说有了欲望,人才有活下去的信心,支柱和动力。
史铁生说:“人有时候需要一点迷悟”,“理想是绝望者的救药”。
正是欲望。
他努力地寻找一种活下去的方式,他找到了,也满足了这种欲望,就是写作。
之所以活着,就是有一种欲望在牵引着你,有一种虚无的目的在推动着你,这样说来,人始终被局限在一个欲望的困境中,为了实现虚无的目的而依靠欲望痛苦的活下去。
正如史铁生所说:“从广义看,人都是残疾,即类命运的局限”,“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
当史铁生这样思考的时候,他的心理获得了很大的平衡。
经过漫长的思考和跋涉,史铁生终于领悟到:人要挣脱生命的困境,由有限走向无限,人就必须挣脱现实的蛛网,由拘泥于现实经验世界走向精神想象世界,以在精神的超越与灵魂飞升中感受人类生命的永恒,生命的真义就在这里!
三、对生死的参悟与追求
作者将生死同一,把死写得犹如生那么从容,那么美丽,并且把生死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生死相依,生死相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生不息,这是史铁生对死亡的彻底参悟。
史铁生悟出了死亡,看透了死亡,将生死合一,于是便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彻底抚平了心灵的巨痛。
它变成“诗性的存在”。
那么,“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和命运对他的不公,在人生的舞台上,担当起悲剧英雄的使命:“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
如果注定有人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能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他虽然走得很艰难,但很乐观,他完成了生命困境的突围和自我苦难的救赎,他睿智地写道“神不给人指路。
神知道,不给人指路,它还是会去找。
不停地去找,就是神给你指路,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
史铁生在作品中对生命全方位、深入的执著探究与思索,在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审美范畴达到哲学高度的同时,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从而对生命更加敬畏与慎重。
参考文献
[1]胡山林.生命意义的探寻[J].河南大学学报.
[2]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4]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