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3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月球探测任务逐渐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一环。
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嫦娥三号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及所取得的成果。
二、嫦娥三号任务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步,其任务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核心原理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主要基于先进的导航系统和精确的飞行控制算法。
导航系统通过获取月球表面的地形数据,为飞行器提供实时的环境信息。
飞行控制算法则根据这些信息,实时计算并调整飞行器的轨迹,确保其在着陆过程中能够避开障碍物,实现精确的软着陆。
四、技术实现过程及关键环节1. 障碍物探测与地形建模:嫦娥三号搭载的高精度雷达和光学设备,能够实时探测月球表面的地形信息,并建立精确的地形模型。
这一环节为后续的避障和软着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飞行轨迹规划与调整:基于探测到的地形信息和飞行控制算法,嫦娥三号能够实时规划出最佳的飞行轨迹。
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轨迹,确保能够避开障碍物并实现软着陆。
3. 软着陆控制策略: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嫦娥三号需采用精确的软着陆控制策略。
这一策略包括减速、稳定、着陆等多个环节,确保飞行器在着陆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并实现精确的着陆点。
五、技术成果及应用价值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此技术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此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探月任务的成功率,降低了任务风险。
最后,此技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嫦娥三号探测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二、嫦娥三号探测器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进行科学探测。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复杂,存在大量陨石坑、山体等障碍物,因此如何实现自主避障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
研究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环境感知技术,二是避障算法的研究与优化,三是着陆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雷达、激光、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进行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信息获取。
在避障算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在复杂地形下的避障能力。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研究人员制定了多种控制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着陆环境。
四、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
首先,探测器搭载了高精度的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了对月球表面环境的精准感知。
其次,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避障算法,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实现自主避障。
最后,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着陆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着陆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策略。
在避障算法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自适应识别和避障。
同时,探测器还采用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策略,包括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策略等。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一、本文概述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利用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软着陆过程作为探月任务中的关键环节,其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问题一直是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探讨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任务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任务背景、软着陆过程的关键技术难点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在软着陆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化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文章将综述国内外在月球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轨道优化方法、制导与控制策略、以及着陆精度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优化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提出一种针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轨道动力学特性、制导与控制算法、着陆环境等多因素,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实现对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
还将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任务的技术水平,还可为其他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月球环境及轨道特性分析在进行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之前,首先需要对月球的环境和轨道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表面环境复杂多变,重力场分布不均,且没有大气层保护,这些特点对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设计和控制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月球的重力场分布对轨道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
由于月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其重力场呈现出复杂的特性,尤其是月球表面附近的重力梯度变化较大。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引言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3年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是继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之后的一次新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的软着陆任务是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成功完成软着陆,需要设计合理的轨道和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
本文将介绍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相关内容。
轨道设计软着陆任务的轨道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使探测器能够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
以下是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初始轨道嫦娥三号在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然后通过月球捕获进入月球轨道。
根据探测器的设计和任务需求,在进入月球轨道后,会通过一系列轨道调整来使探测器逐渐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区域选择着陆区域的选择是轨道设计的关键一步。
根据对月球表面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分析,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坦且没有大型障碍物的区域作为着陆点的候选区。
在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后,最终确定了嫦娥三号的着陆点。
轨道调整为了使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需要进行轨道调整。
根据着陆点与当前轨道的相对位置和速度,通过发动机喷射和航天器姿态调整,逐渐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使其进一步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点验证在探测器接近着陆点之前,需要进行着陆点验证。
这一步骤涉及探测器的高度、速度、姿态等多个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与地面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控制中心可以对探测器的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实时数据对轨道进行微调,以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
控制策略为了使嫦娥三号能够实现软着陆,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
以下是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控制策略:六自由度控制嫦娥三号在整个软着陆过程中,需要进行六自由度控制,即控制飞行器在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运动和三个方向上的旋转姿态。
通过控制发动机的推力和调整航天器的姿态,可以实现对飞行器的六自由度运动的控制。
引力偏航在探测器接近月球表面时,月球的引力将会对探测器产生摄动。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和月球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行外天体软着陆任务的飞行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
对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虽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仍然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嫦娥三号运行轨道的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然后确定了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
在这基础上,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进行拟合确定,通过制导技术分析六个阶段最优控制策略。
最后,对确定的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进行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在对问题一近月点和远月点位置确定和速度分析时,本文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得在近月点的飞行速度为1.67km/s,在远月点的速度为1.63km/s,然后用微元迭代的方法,解得近月点的位置19.51W,32.67N,15km,远月点的位置160.49E,32.67S,100km。
在轨道的确定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轨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近月点到距月球表面2400米的高空,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软着陆二维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确定轨道,进而用MATLAB拟合出轨道。
第二阶段是从距月球表面2400米到4米,考虑到要避开月球表面障碍物,所以,用MATLAB将附件 3中的图像进行平面和三维作图,从而根据所做出的图像确定出此阶段的运行轨道。
在第三阶段的划分是嫦娥三号从4米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个阶段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在六个阶段运动过程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中,首先运用显示制导法进行六个阶段燃料的最优控制,约束条件是嫦娥三号在每个阶段燃料的使用尽量少。
然后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对六个阶段的轨道最优化进行设计,得出嫦娥三号着陆过程每个阶段最优轨道控制,通过避障制导技术得出嫦娥三号软着陆六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关键词:二维动力学模型最优控制策略显示制导法一. 问题重述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备受关注。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轨迹规划与控制、障碍物检测与识别、实时决策与路径优化等关键技术。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探测器需要根据着陆区域周围的地形、障碍物以及着陆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轨迹规划方案。
为此,中国航天工程师采用了先进的轨迹规划算法,通过对探测器运动学特性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实现了最优的轨迹规划。
这样一来,嫦娥三号就能够避开地形障碍物,寻找安全着陆点,并且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是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重要环节。
探测器通过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着陆场地进行全面的扫描和测量。
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可以准确地检测到周围的障碍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
为了增加障碍物检测的准确性,中国航天工程师还采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识别的精度和速度。
实时决策与路径优化是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遇到障碍物时,探测器需要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迅速做出决策,并进行路径的优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工程师研发了快速决策算法和高效的路径优化策略。
这些算法和策略能够在探测器的计算能力下实时运行,保证了避障和着陆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师在航天探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实践,中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未来的探索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成功应用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和学习中国的经验,加强自主探测和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另一个地外天体上软着陆,是实现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式的跨越。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任一点受月球的引力始终指向月心,引力对月心的力矩为零,卫星对月心的角动量守恒。
将机械能守恒定理与开普勒第二定律相结合,可以求得嫦娥三号在近月点与远月点处的速度分别为:1692.204m/s和1613.905 m/s,速度方向为轨道切线方向。
对于着陆轨道的优化设计,首先本文对探测器的着陆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探测器运动微分方程组。
在主减速段以最小燃料消耗为目标函数,构建适应度函数。
其次,将轨道离散成多个小段,控制变量参数化,待定优化参数,在小段节点处通过多项式拟合,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寻求一组优化参数状态运动,得到了整个轨道的控制曲线。
对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自主避障的最优控制过程,本文首先对其软着陆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在降落过程中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都随着轨道变化而改变,对探测器自主避障降落过程的加速度变化,进行多项式函数逼近,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来描述该变化过程,用以寻求优化的探测器软着陆状态参数和控制参数。
本文使用MATLAB对数字高程图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方差阈值评判模型,分割安全域与危险域,评判着陆点的平坦性。
建立基于曲面逼近和蒙特卡罗算法模型,对着陆点的开阔性进行描述,进而选出一块平坦开阔的大片面积联通区域,保证探测器的安全着陆和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软着陆自主避障遗传算法方差曲面逼近蒙特卡罗算法一.问题重述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日益深入,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已成为空间科学研究的热点。
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实施软着陆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月球软着陆技术的国家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的设计与控制策略,以期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With the increasing depth of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the moon, as a close neighbor of the Eart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space science research.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hang'e-3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a soft landing mission, marking China a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master lunar soft landing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the Chang'e-3 soft landing orbi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lunar exploration missions.本文将对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任务目标、着陆环境分析以及技术难点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软着陆轨道的设计原则与优化方法,包括轨道参数的确定、轨道稳定性分析以及轨道优化算法的应用等。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最优控制摘要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嫦娥三号采用自环月轨道开始的软着陆方案。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如何设计一条最优的软着陆轨道,采用最优的控制策略,使得嫦娥三号不仅能够安全、准确降落到预定降落点,而且使发动机消耗的燃料最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对于问题1,本文采用经典二体问题的矢量解法并结合月心赤道惯性系求解得到了嫦娥三号在椭圆环月轨道上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处理问题2时,依据软着陆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通过分别建立各个阶段的动力学模型来确定着陆轨道,如在动力下降段建立了均匀球体三维动力学模型和月心惯性系下软着陆动力学模型;在垂直下降段的接近段,建立了平面月球二维动力学模型,在垂直下降段的着陆段建立了垂直动力学模型。
为了最优控制嫦娥三号准确、安全降落到预定点,并且消耗燃料最少,在软着陆的6个阶段分别进行优化控制,得到最优变轨时发动机点火和关车的最佳位置,以及推力方向的最优控制律。
如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月球引力飞行;根据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给出耗燃最优控制律,确定在动力下降段的最优推力并优化着陆轨道;在垂直下降段,分别对嫦娥三号在2400m和100m拍摄到的数字高程图中各个像素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数字高程图中区域的统计分布情况,嫦娥三号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调整位置,选择高程在100米左右的区域进行软着陆。
处理问题3时,由于机动点处的速度和位置的微小变化会对轨道产生影响,而在月球软着陆主制动段,影响制导精度的误差源主要有偏离标准飞行轨迹的初始条件误差和导航与控制传感器误差。
因此建立了初始条件误差模型和导航与控制传感器误差模型进行敏感度和误差分析。
表明发动机关机时的速度变化时,目标半径将变化非常巨大,同样发动机关机时的半径的变化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误差。
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本文在充分了解问题背景和参考资料前提下,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规划模型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进行设计,从而制定软着陆各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最后运用协方差分析法对所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根据近月点、月心和着陆点在同一经度平面的特点,以此平面为基础建立月心坐标系,将空间位置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
然后在嫦娥三号θ=,软着陆的主减速段建立动力学模型,求得主减速段末端位置到近月点的极角7.53再结合地理和几何知识确定出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位置为19.51,36.59W N,距月球表面15km;根据远月点和近月点的对称关系,易得远月点位置为160.49,36.59E S,距月球表面100km。
最后,运用牛顿定律求得嫦娥三号在近月点速度大小为1.6725/km s,其方向垂直于纵坐标轴水平向右;同理可得在远月点速度大小为1.6334/km s,其方向垂直于纵坐标轴水平向左。
针对问题二,我们首先确定嫦娥三号软着陆的始末状态,初步确定软着陆轨道主要由主减速段的抛物线轨迹和后面各阶段竖直方向上的直线轨迹两部分组成。
然后对软着陆轨道进行离散化,以最少燃料消耗为目标函数,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和优化模型。
接着运用遗传算法进行轨道设计的仿真计算,得到月心距、极角、径向速度和横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这四个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对软着陆轨道进行详细刻画。
最后结合问题一得到的结果和以上四个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制定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针对问题三:要求对问题二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首先由协方差分析法原理确定影响误差主要有: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
通过计算向月飞行轨道误差的协方差迭代方程、检验其显著性与分析敏感性结果可知,需要对问题二所设计的轨道和控制策略进行中途修正和改进。
文章的最后,对三个问题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概述《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文旨在深度剖析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实现月面自主避障软着陆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创新策略。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任务,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更因其前所未有的自主避障能力,展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卓越的自主导航、控制与决策技术水平。
软着陆控制技术是确保嫦娥三号在月球复杂地形环境下安全降落的核心环节。
面对月球表面未知的岩石、陨石坑、陡坡等潜在威胁,嫦娥三号采用了先进的自主避障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精度传感器、高速数据处理单元、智能规划算法以及精密执行机构,能够在实时飞行条件下自主识别潜在障碍,动态规划出安全的下降路径,并精准控制探测器的姿态和推进力,以确保在最后阶段实现厘米级的精确着陆。
文章首先回顾了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的整体架构与技术需求,阐述了软着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阶段,包括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以及缓速段,详细解析了每个阶段的技术难点与应对策略。
特别强调的是,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约100米高度时启动的精避障段,利用搭载的光学相机获取高分辨率图像,构建三维数字高程图,通过复杂的图像处理与地形分析算法,迅速识别出可能影响着陆安全的障碍物,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的避障策略。
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嫦娥三号自主避障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揭示了其如何通过多源信息融合、实时障碍检测、避障路径规划与重规划、以及高精度姿态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在复杂光照条件和极端温度变化下的稳定、高效运行。
还介绍了嫦娥三号在软着陆过程中所采用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机制,确保在面临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文旨在全方位展现嫦娥三号在软着陆控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成就,通过对关键技术细节的剖析与案例解读,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着陆控制技术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与技术启示。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软着陆轨道设计:软着陆轨道的设计需要考虑月球表面
地形、重力场和空间作业的要求。
首先,设计轨道需要确
保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月球附近的轨道,进而实施软着陆。
其次,为了使探测器能够顺利降落,轨道还需要考虑月球
引力和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探测器轨道的影响。
最后,软着
陆轨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将来返回地球的任务,包括能量
消耗和轨道调整等问题。
2. 控制策略:软着陆任务中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推力控制、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等方面。
推力控制主要用于改变探测
器的速度和轨道。
轨道调整主要用于修正轨道的偏差,使
探测器能够精确地着陆。
姿态控制主要用于控制探测器在
着陆过程中的姿态,使其保持稳定并能够准确降落。
3. 轨道测控技术: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需要使用测控技术
对探测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测控技术包括测量探测器
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参数,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
指令传输等操作。
通过轨道测控技术,可以及时对软着陆
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地实施软着陆。
总的来说,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需要综合
考虑轨道动力学、月球引力和地形、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策略,使探测器能够准确
地着陆并顺利完成任务。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的航天技术领域,月球探测任务不仅关乎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重大推进。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与软着陆,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里程碑。
其中,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作为嫦娥三号成功着陆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其技术原理、实施过程及其对未来航天探测技术的影响。
二、嫦娥三号任务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
与以往的月球探测任务相比,嫦娥三号不仅需要完成更复杂的探测任务,还需要在复杂的月球表面环境中实现自主避障和软着陆。
这一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是对中国航天科技能力的巨大提升,也推动了世界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
三、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原理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关键部分:一是避障系统,二是软着陆控制系统。
避障系统通过搭载的高精度探测设备,实时获取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信息,通过算法分析,预测可能的障碍物并提前做出避障决策。
而软着陆控制系统则根据避障系统的信息以及航天器的状态信息,实时调整航向和姿态,确保在降落过程中能够平稳地着陆在预定位置。
四、技术实施过程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高精度探测设备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其次,通过避障系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预测可能的障碍物;接着,根据预测结果和航天器当前状态,制定出合适的避障和着陆策略;最后,由软着陆控制系统根据策略调整航天器的航向和姿态,实现平稳的软着陆。
五、技术成果及影响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月球表面的安全软着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据和理论成果。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引言嫦娥三号(Chang'e-3)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2013年发射的探月任务。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任务,嫦娥三号的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设计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轨道设计1.1 软着陆的定义软着陆是指在着陆过程中,飞船的速度和加速度较小,从而减小着陆冲击力,降低着陆事故的风险。
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飞船及上面搭载的月球车的安全着陆。
1.2 轨道选择嫦娥三号选择了椭圆轨道进行软着陆。
这是因为椭圆轨道在进入月球表面前可以实现速度和加速度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软着陆更加稳定和可控。
1.3 轨道参数设计在确定椭圆轨道之后,嫦娥三号需要确定相应的轨道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轨道离心率、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等。
通过科学计算和仿真分析,嫦娥三号确定了具体的轨道参数,以便使得软着陆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二、控制策略2.1 控制模式嫦娥三号软着陆的控制策略采取了主动控制模式。
这意味着在着陆过程中,飞船将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主动调整,以保证软着陆的稳定和安全。
2.2 触发条件在软着陆的控制策略中,触发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嫦娥三号采取了多个触发条件,包括高度、速度和倾斜度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一定的阈值时,控制系统将自动开始软着陆程序。
2.3 控制手段嫦娥三号软着陆采用了多种控制手段,以确保着陆过程的精确控制。
其中包括推力控制、姿态控制和舵控制等。
这些控制手段能够对飞船的速度、姿态和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软着陆的最佳效果。
2.4 控制算法为了实现软着陆的精确控制,嫦娥三号采用了高级的控制算法。
这些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通过这些算法,嫦娥三号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精确的控制,并及时作出调整,以确保软着陆的成功。
结论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在实现月面软着陆任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轨道设计和精确的控制策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为未来的探月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月球表面软着陆是人类进行月球探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软着陆月球探测的实现将为我国月球探测迈出坚实的一步,其轨道设计与飞船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文建立了软着陆月球探测器的轨道精确动力学模型,对月球转移轨道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进行介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整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探测器落点位置的精度和减少在此过程中燃料的使用。
针对问题一,本文建立了二体模型,在此模型成立的条件之下,借助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卫星轨道的能量平衡式和开普勒定律等物理定律,并结合解析几何中三维坐标系的建立方式及三维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关系转化原理,对近月点和远月点的坐标进行了参数表示。
之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借助MATLAB软件求解出近月点与着陆点最短距离,从而解出参数。
最后通过绕月椭圆轨道方程和隐函数求导方式,解出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方向。
针对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之上,结合抛物线方程、自由落体方程并结合遗传算法,用MATLAB软件将附件三、附件四中的数据转化成月球表面地面起伏状况三维图,从而对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进行求解;通过建立月球探测器在三维空间飞行的精确动力学模型,将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结合泰勒中值定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结论:不同阶段的设计准则和最优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只单一的考虑燃料的节省,安全性、时间的恰当性、可操作性也不可忽视。
针对问题三,建立了影响月球软着陆主制动段制导精度的误差模型,并通过误差敏感系数矩阵结合LINDO软件对所设计制导律的制导误差做出了分析。
结果表明,与初始位置偏差相比,初始速度偏差对终端各状态的影响要大;位置、速度测量误差分别只对本轴终端位置、速度影响较大;制导律对刻度因素误差最敏感.关键词:动力学模型;能量平衡式;遗传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制导精度误差模型1一、问题重述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月球探测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2009年美国利用LCROSS 撞击月球,得出了月球上存在水的结论,对未来开展无人探测,载人登月乃至建立月球基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进行的嫦娥探月计划对于深刻探测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嫦娥计划的有效实施,开展月球软着陆探测活动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通常,软着陆任务轨道可分为月球转移段,环月飞行段及动力下降段(即软着陆过程)。
在对月球登陆问题中,环月飞行阶段中远月点,近月点的确立,在该点的方向和飞行轨迹的确立以及动力下降阶段的实施计划尤为重要]1[。
针对问题一:我们先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B B A A R GMm m V R GM V -=-221m m 21求得近月点速度大小为s km V A /692.1=,远月点速度大小为s km V B /614.1=;查找文献资料,并通过微积分计算得到近月点位置为(19.51W,67.55N ),远月点位置为(160.49W,22.45S )。
由于月球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的问题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无法得到近月点、远月点速度的具体方向,只能得出近月点、远月点的速度的方向在确定的轨道内。
针对问题二:综合各个阶段卫星运行的特征,将着陆的六个阶段归纳为三个过程。
过程一包括准备着陆阶段和主减速阶段;过程二为快速调整阶段;过程三包括粗避障碍阶段和精避障碍阶段。
对于过程一,将卫星的减速运动视为类平抛运动,以此来建立物理模型,得出着陆轨迹为θcos )(2120211g v v h h g s -+-=,主减速发动机施加的推力为N F z 17761=,消耗的燃料质量为kg 84.271m 1=。
对于过程二,将卫星的加速度分解为切向和法向加速度,根据水平方向速度达到0的要求,得到着陆路径和主减速发动机施加的推力分别为212232221T v t g gh gh s ⋅+--=和N F z 68402=,并求得燃料消耗的质量为kg 43.46m 2=。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要使嫦娥三号能够准确着陆,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尤为重要。
着陆过程须满足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同时还要尽量使着陆过程所消耗的燃料达到最小从而设计出最优控制策略。
针对问题一,由开普勒三大定律推出卫星的空间坐标系公式,进而运用到计算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上。
再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守恒定律求解得出近月点和远月点相应位置的速度大小。
从而计算得出近地点的坐标为(93.20,1686.78,-582.98),远月点的坐标为(1485.02,-445.35,-522.30),速度分别是1.708/km s 和1.613/km s,方向分别为对应点的轨道切线方向。
针对问题二,对于任意时刻都可以将速度和所受的推力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所以也可以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合力。
假定嫦娥三号到达所要求的高度时,恰好达到相应的速度。
只针对每一个阶段的最后时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该时刻的速度、加速度、时间、剩余质量的关系,因为这些变量均与速度和推力与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夹角有关。
计算可得第五阶段的剩余质量处于924~1842kg针对问题三, 由相关资料,结合问题二所得的方程组的参量,可知误差的来源主要是测量得的比冲,月球的重力,嫦娥三号离开近月点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离开近月点时的速度。
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先对第四阶段结束时,它剩余质量m和第三阶段末速度、推力夹角三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求解的敏感系数分别为1、10、0.84,所以第三阶段末速度为敏感因素。
由于各个阶段末速度均受上一阶段的速度影响,同理对各阶段末速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最终计算出,整个软着陆阶段的敏感因素为月球的重力、第三阶段推力方向、单位时间消耗燃料的质量。
关键词:轨道设计、优化控制、开普勒第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单因素敏感性分析1.问题重述与分析1.1 问题重述: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浅析
引言
嫦娥三号软着陆降落过程中要保证准确性与安全性,此阶段的精确控制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粗避障和精避障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在粗避障阶段采用合理化假设并逐步验证的方法,精避障阶段采用中心螺旋法,最终得出嫦娥三号在这两个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并进行误差分析。
1、粗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为了使嫦娥三号在软着陆阶段高度可靠安全,着陆器需具备较强的自主障碍识别与规避能力,在粗避障阶段主要目的:在较大范围内去除明显危及嫦娥三号着陆安全的大尺度障碍,为精避障阶段提供较好的安全点选择区域,很大程度上减小出现软着陆过程中近距离无法规避障碍物的风险,提高安全着陆概率,考虑到其速度较大且要求成像快、计算快的情况,本文需要综合推进剂消耗来选择最优位置。
粗避障段的范围是距离月面2.4km到100m区间,要求避开大的陨石坑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处悬停,由此初步确定落月地点,同时成像敏感器能够持续大范围观测着陆区,此阶段飞行轨迹要尽可能满足特定姿态和下降轨迹要求,进一步接近到达目标着陆点的设计轨迹。
考虑到7500N主发动机羽流(从火箭发动机喷管喷射出来的羽毛状的高速高温燃气流)带来的半锥角约为的椎体,会导致一部分不可见区域,而成像敏感区视场角(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象可通过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为,为了避免主发动机羽流对成像敏感器的影响且保证在粗避障阶段成像敏感器能够观测到月球表面着陆区,同时考虑到降落路径的不同会导致软着陆过程中耗时的不同,对推进剂的消耗也是不相同的,本文对嫦娥三号采用下降轨迹接近与水平面夹角的直线下降方式,且推力对嫦娥三号的作用力与其运动径向的方向夹角近似为,并对其进行验证。
以嫦娥三号为坐标原点,其水平和径向方向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其运行速度方向与X轴夹角为,所受推力方向与Y轴夹角为,结合着陆器成像敏感区的视场角范围,根据嫦娥三号在坐标系中的具体位置,联系其所受推力的大
致方向分析验证得到此时主发动机产生的椎体羽流对成像敏感区的影響是较小的,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2、精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处于精避障阶段,通过分析在100m处拍摄到的1000x1000三维数字高程图,将此图分为若干个部分,求出各个部分区域的平均海拔,通过定义平均海拔来描述是否为危险区域,由于着陆器位于照射区域的中心位置,因此,本文以着陆器为中心开始顺时针螺旋搜索的方法,直到找到符合安全着陆要求的位置,若无法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安全着陆区域,则只有通过加权因子[1]的方法来选取最优的区域作为最终的安全着陆点。
着陆器位于勘测中心位置,在悬停状态下,利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其下方的垂直区域进行三维成像,获得了相对月面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数据信息,运用matlab[2]计算出平均部分区域的高度,通过中心螺旋法[3]顺时针搜索安全位置,得到精避障阶段着陆器的最终安全着陆位置。
3、控制策略的误差和敏感性分析
结合本文所设计的嫦娥三号避障阶段控制策略进行相应的误差与敏感性分析,在粗避障与精避障两个阶段中,嫦娥三号着陆器同时受到除月球以外其他天体(如:地球,太阳等)的引力作用,这些力统称为摄动力,因此,考虑到控制策略的相对误差[4](某个量真实值与精确值差值的绝对值),有如下所示:式中,为地心引力常数,为日心引力常数,为月心到地心的矢径,为月心到日心的矢径,同时,对着陆器在粗避障段与精避障段运行误差分析时,考虑到其导航设备测量以及雷达高度计在2400m与100m处拍照时,拍摄点与实际点存在微小位置上的偏移会导致所得高程图海拔数据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结语
本文基于对嫦娥三号在粗避障和精避障两个阶段的分析研究,通过合理化假设并逐步验证的方法以及中心螺旋法制定了嫦娥三号在软着陆下降过程中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在实现节省推进剂燃料的同时,满足其准确、可靠、安全的降落要求,进一步保证其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同时进行了误差与敏感性分析,体现了本文论述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由余多因子动态加权威胁估计方法《火力与指挥控制》1997年04期
[2] 卓金武《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4
[3] 单永正月球精确定点软着陆轨道设计及初始点选取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11期
[4] 《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