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5.91 KB
- 文档页数:24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的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绪论:包括地质学的学科范畴和地质学的一些理论思想。
2. 地球的基本特征: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内部结构、地壳结构、火山和地震等。
3. 岩石学:介绍岩石的分类、组成、性质和形成过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4. 构造地质学: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和构造变形等。
5. 地球物理学: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和地热学等。
6. 环境地质学:介绍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
7. 矿产资源:介绍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8. 海洋地质学:介绍海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球化学和海洋物理学等。
9.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介绍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和旅游业等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笔记内容可咨询普通地质学舒良树本人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成都理工大学一般地质学习题试题考试一试题库各个章节要点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主要特色及研究方法?2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主要分歧?两者在地质学中的意义?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磁性等的基本特色及其变化规律?2重力、重力异样、地温梯度、地温深度、地热异样、地磁因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古地磁的看法?3地球的主要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色及其区分依照?4岩石圈与软流圈、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别?5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种类?6地势的表示方法有那些?第二章地壳的物质构成1克拉克值的看法?元素在地壳中的散布规律?2矿物、岩石、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晶体的看法?3矿物、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种类?4矿物的物理性质及描绘方法?节理、解理、层理的看法?5 常有矿物 ( 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白云石) 的主要特色?6岩浆岩、变质岩、堆积岩的看法及其在地壳中的散布特色?7岩石结构与结构的看法?三大类岩石常有的结构结构?8岩浆中矿物的结晶次序?岩浆岩结构结构有何特色?9矿床的看法?矿床的主要种类?第三章地球的年纪和地质时代1地球的年纪?岩石圈中最古老的岩石的形成年纪?2地质年月确立方法 ?相对地质年月确实定方法有哪些?3绝对地质年月确实定方法?4年月地层单位有哪些?与地质年月单位有如何的关系?5地质年月表的记忆与背诵?第四章风化作用1地质作用的看法及其含义?2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看法及其主要种类?3风化作用的看法及主要种类?风化作用的产生原由?4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硅酸盐矿物抗风化系列的特色?5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产物?风化壳的看法?第五章地面流水地质作用1地面流水的种类?2面流洗漱作用及其聚积物的特色?3大水冲洗作用及聚积物特色:4泥石流的特色?形成条件?5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河谷地貌种类?6侧蚀作用与下蚀作用的差别及其与河流发育的关系?7分选作用、磨圆作用和磨细作用的看法?8 河流聚积的地貌有哪些?它们是在哪些条件下,在哪些场所形成?有何特色?9河流阶地的种类?阶地因素?阶地研究意义?第六章地下水地质作用1透水层、隔水层、联合水、重力水、潜水、承压水的看法?2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色?3喀斯专门貌的看法、形成体制与种类?4地下水排泄方式有那些?第七章冰川地质作用1冰川的形成过程?大陆与山岳冰川的看法?2冰川剥蚀和聚积作用的种类及其特色?3冰川地貌的主要种类及成因?4冰期、间冰期的看法及其天气意义?地球历史上三次重要冰期发生的时代?第八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湖泊的成因种类有哪些?2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与天气的关系?3为什么说湖泊的地质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4湖泊与沼泽的堆积作用产物有哪些?与湖泊沼泽相关的矿产主要有那些?第九章大海地质作用1海水的主要物理与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那些?2海浪的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那边?3海蚀作用过程及产物?4滨海区大海堆积地貌有哪些?其形成过程是如何的?5浅海区堆积环境特色?浅海区堆积作用种类、产物及其意义?6半深海、深海带堆积作用的主要特色及其主要矿床种类?第十章风的地质作用1风蚀作用的方式及风蚀地貌有哪些?2风的堆积作用的特色?堆积地貌有哪些?黄土堆积与风的地质作用?3风的地质作用结果将产生哪些地貌?4沙尘暴的成因及其在我国的散布?第十一章结构运动1结构运动的看法?主要种类?2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特色与表现?3岩层偏向、走向、倾角的看法?4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看法及其地质意义?5背斜、向斜的鉴别标记?6断层、节理的看法?断层、节理的差别?7断层的种类及构成因素?断层的分类?8结构运动的空间散布特色?主要表现形式?9大陆漂移、海底扩充与板块结构的成立、板块结构基本思想?10板块界限的种类和运动方式?第十二章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1岩浆的看法及其特色?2火山喷发的主要种类?3岩浆、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熔岩的看法?4岩浆作用种类有哪些?火山喷发物有哪些种类?5侵入作用方式及形成的侵入岩体有哪些?岩浆中矿物的结晶次序是如何的?6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那些?7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的看法?第十三章变质作用1变质作用的看法?变质作用的因素及产生的原由有哪些?2变质作用的种类有哪些?3结构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空间散布的一致性及与板块结构的关系?第十四章地球的发源与地壳的形成1地球发源的现代假说有那些?2地球内外面圈层是如何形成的?3大爆炸理论的基本看法?第十五章地壳演化历史1地壳演化历史分为那些期?各期特色?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有着如何的影响?第十六章地质学发展史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那些主要阶段?2地质学成立的标记有那些?3现代地质学发展趋向?。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岩床,浊流,岩浆作用,叠瓦构造,烈度,侵蚀阶地,
问答题:
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2地球的各圈层结构以及他们的组成,状态划分界面。
3简述风化作用的方式
读图作图:
画一个沉积接触与侵入接触都有的剖面图。
简画一个风化壳剖面图。
根据地质图判断断层类型。
填空题:
1板块边界类型。
2地球的前3种主要元素
3,黄土高原的地貌写3个
4,摩氏硬度计中石英,黄玉,刚玉,磷灰石的等级。
5冰川类型
额就这么多了判断和选择基本不记得了。
普通地质学大一复习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是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现象的基础。
作为大一地质学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岩石、地球表面等方面为大家进行复习。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从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是由硅酸盐矿物构成的固体层,地壳则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物质组成,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或岩浆喷发物质在地壳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根据岩浆的成分和结晶过程的不同,火成岩又可细分为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由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沉积岩三类。
是地层中的记录,能提供地球历史的信息。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它们由原生岩经历了高温、高压以及地壳运动等作用形成的。
三、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特征主要有地形、地貌和地形发展过程。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平坦等特点,可以通过等高线图表示。
世界上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地形类型。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由风、水、冰等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例如,河流形成的河谷、风蚀作用形成的沙丘等。
地形发展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它受到构造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包括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四、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内部运动主要有构造运动和地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岩石的变形和地貌的变化。
包括抬升、下沉、挤压和断裂等。
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壳变动的基础。
地质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岩土物质相对于地壳余地的移动。
地质运动主要有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等。
这些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地球的年代与地层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上的时间划分,主要根据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和化石演化的特征划分,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重点(期末复习资料)理工大普通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二。
矿物1.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迹叫化石。
2.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称为地壳元素丰度,也称为克拉克值。
3.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5.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常见矿物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氧化物矿物。
4.卤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注意硅酸盐矿物)6.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联结它们的中心呈四面体状,称为硅氧四面体。
三、岩浆作用与火成岩1 岩浆是指地下高温熔融物质,是具有较大黏性的液体。
其挥发性物质主要呈溶解状态,部分呈气泡状态存在。
火山喷发方式:一是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喷出,称为中心式喷发。
其火山锥形态在平面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另一种是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断裂带)喷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其火山锥形态通常是不典型的。
2喷出岩浆划分标准:一般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对岩浆进行分类:,<45%,超基性岩浆;45%-52%,基性岩浆;52%-65%,中性岩浆;65%>,酸性岩浆。
岩浆中二氧化硅含量越高,黏性越大。
3世界火山的分布:1.环太平洋火山带;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3.洋脊火山带;4.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前两个是板块敛合带,后两个是板块分裂带。
4侵入岩: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成为侵入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体)。
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大于10km的称为深侵入体(深成岩),其规模较大;3-10,中深成侵入体(中深成岩),小于3的,浅成侵入体(浅成岩),规模小。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
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
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
历史比较法的缺陷。
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
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
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普通地质学是大一地质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岩石的分类和形成、以及地球内部的结构等知识。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I.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组成。
1. 内核地球的内核位于地球中心,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具有高温高压的条件,因此是固态的。
内核的温度达到了5700摄氏度,相对于地球表面的气温来说是极高的。
2. 外核环绕内核的是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温度较高,随着距离地心的深度增加,压力也会急剧增加。
外核运动激烈,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3. 地幔地幔是地球的最大部分,位于外核和地壳之间。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逐渐下降,压力逐渐增加。
地幔的运动驱动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4.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相对较薄。
在地壳上发生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II. 岩石的分类与形成岩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矿物质组合,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和组成成分,可以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熔融的岩浆在地壳或地幔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冷却速度和岩浆成分的差异,可以将火成岩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冷却速度慢,结晶粒度较大,如花岗岩;浅成岩冷却速度快,结晶粒度较小,如玄武岩。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骸等在水中沉积堆积而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生物化学岩和化学沉积岩。
其中碎屑岩由岩屑堆积而成,如砂岩、页岩;生物化学岩是由生物遗骸堆积而成,如珊瑚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沉积而成,如盐岩。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结构、组成和矿物学等方面的改变形成的岩石。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普通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和地球内部及表面变化的科学分支。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岩石和矿物1. 岩石的分类:依据形成方式和岩石的成分,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矿物的特征: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根据其硬度、比重和光泽等特征进行鉴定。
3.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岩石在地球上经历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岩浆的形成、岩石的风化和沉积。
二、地层和地质事件1.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上由不同岩石层序组成的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年代和地质事件的沉积。
2. 地层的划分:根据地质特征和化石记录,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和时间单位。
3. 地质事件:地质事件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标志,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
三、地球内部结构1. 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每个层次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同。
2. 表层构造:地球表面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3. 地震的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四、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表面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过程。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事件、岩石类型与古生物的演化等。
五、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1. 地质资源的分类:地质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学在环境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对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土星海王星
•沙质海岸的改造过程:沙质海岸地形平坦,潮间带宽,波浪的能量大部分损耗在海底阻力上。
波浪形成进流与退流,造成沙粒往复运动,不同地点的沙粒运动量不同,造成对沙质海岸的改造。
•潮流的侵蚀作用:在喇叭形海湾区可形成潮流侵蚀谷,如琼洲海峡、钱塘江河口(无三角洲沉积)。
海洋搬运作用
*波浪、潮流和洋流是海洋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
层系组:在相似环境下形成的层系组合,是沉积环境连续变化的产物,代表一套层理的基本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层为一个层系组组成,层系组的上下界面即为层的顶底面。
按层的厚度可分为块状层(>1米)、厚层(1~0.5米)、中层(0.5~0.1米)、薄层(<0.1米)。
层面构造:发育于岩层层面的构造称层面构造。
层面构造会被上覆岩层底部铸模,则称印模构。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气圈大、1.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陆地势大、3.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 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裂谷4、海底地势海岭A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
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
B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达6000M,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
C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D岛屿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E岛弧与海沟伴生呈弧形向海方向突出。
F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第二节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1、密度和压力8g/cm3.。
27-2。
2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518g/ cm3, 。
5平均密度为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
地内各圈层间的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某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
地心处可达13.0 g/cm3。
压力等于上覆荷的重量。
2、重力与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心力之合力。
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其1/298,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
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3、温度外热层:温度受地表辐射影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常温层:在位热层之下,温度保持恒定,相当于当地的平均温度内热层:位于常温层之下,其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
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温度。
地热增温率是变化的。
热能来源4、磁性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场。
地磁极与地理极不重合,其间有11度的交角。
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倾角是指磁力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磁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磁极受力大小。
根据世界范围内地磁要素的测量及校正得出的某地正常磁场数值称.为地磁正常值。
磁异常:正异常、负异常。
5、弹性地震波的传播和日月引力下的固体潮表明地球有弹性。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地震波在地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物质的密度和弹性。
在各层圈分界面处,传播速度会发生突变。
当遇到不同的物性界面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第三节地球的层圈构造1、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和重要的一级界面即波速不连续界面。
在这里地震波波速改发生突变,表明界面上下物质成分和物态上有较大差异。
莫霍面:界于地壳与地幔间。
在大陆上平均约33KM厚。
纵波速度有一陡增。
古腾堡面:界于地幔和地核间的界面,位于地下约2900KM处,地震波纵波速度有一陡减、横波速度为零,表明地幔为液态。
2、地壳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壳。
位于莫霍面之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KM,高原厚达70KM,海洋较薄,平均6KM。
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硅铝层、硅镁层。
大陆型地壳(陆壳).大洋型地壳(洋壳)3、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的一个圈层。
厚度约28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3%。
上地幔:位于地下约900km处,以纵波速度8为标致。
该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波速、密度等陡增。
其成分相当于超基性岩。
下地幔:平均厚度约1900KM,物质成分与上地幔同,平均密度达5。
1G/CM3。
4、地核5、古腾堡以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
该界面以下波速突然降低。
其半径约3741KM。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分为液态的外核、固态的内核、由液态过渡为固态的的过渡过层。
组成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有人认为与铁质陨石成分相当。
密度为9。
7-13G/CM3。
软流圈:位于地下60-400km,顶界距莫霍面很近,地震波到该界面时下降,下降最明显是在100-150km处,之后以趋于上升逐渐正常,属于地震波低速带。
称其为软流圈。
软流圈呈固态,是个较软、较易流动的层圈。
也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
它是浮于软流圈上相对刚性的薄壳。
第四节地球的物质组成球平均化学成分地、1.Fe 39.76、O 27.71 、Si 14.53 、Mg 8.69 、Ni 3.16 、Ca 2.54 、Al 1.79S 0.64 、Na 0.39 、Cr 0.20 、P 0.11 、Co0.23 、K 0.14Ti 0.022、地壳物质组成主要原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氧化物: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第一节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由自然营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类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来分)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源在地表及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
如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等直接或间接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沉积成岩作用、下坡运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按类型分:风化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地球旋转、地热等)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
多发生在地壳深部。
按动力及作用方式可分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构造变形(运动)第二节风化作用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在地表或地附近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物化条件发生了改变,岩石为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岩石、矿物在原地所发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3、影响因素岩石的性质气候地型覆盖4、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作用。
温差风化冰冻风化产物:岩屑、砂屑。
5、化学风化作用处于地表的岩石,与水溶液和气体等在原地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破坏、不仅改变物理学状态,同时也改变化学成分、并可形成新矿物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A溶解作用:矿物溶于水的过程。
除取决于矿物本身的溶解度外,还取决于溶液的性质、温度、PH等。
B:水化作用有些矿物与水作用时,吸取水分作为自已的组成部分,形成含水的新矿物称水化作用。
如硬石膏吸水后变成石膏硬度降低。
C水解作用:矿物离解物质与水中的OH或H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称为水解作用。
D碳酸盐化作用E氧化作用产物:可溶物质、残积物。
6、生物风化作用处于地表的岩石由于生物的作用使其在原地发生破坏的作用叫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钻孔、根辟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7、产物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风化后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可溶物质:风化壳:风化后的残积物不连续的覆盖在地表基岩上,形成一薄层外壳。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第三节.一、地面流水类型片流:沿地面斜坡呈片状流动洪流:片流汇集于沟谷中形成急速流动的水流。
河流:沿河沟经常性流动的流水。
二、地面流水的运动方式层流:水质点运动迹线彼此平行而不混合,保持一层一层向前滑动。
紊流:水质点呈现不规则流动,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运动的水流,在过水横剖面上的投影为环状。
涡流:河流中水质点绕轴旋转的运动,它的旋转轴有垂直的和水平的两种。
三、流水的地质作用的能量2 动能P=1/2 MV四、流水地质作用的方式:机械剥蚀、搬运、沉积为主化学溶蚀作用较弱,视岩性而定。
五、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片流:比较均匀地冲洗破坏整个斜坡的表层。
只冲走细小的碎屑物质。
在坡底形成坡积物洪流:由洪流所携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的过程称为冲刷过程。
由冲刷作用所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陡峭的沟谷称为冲沟。
洪积扇(扇根、扇中、扇缘).六、河流的地质作用1侵蚀作用方式:磨蚀:冲蚀:溶蚀:2侵蚀作用类型A下蚀作用:河流在垂直方向上下切河床的侵蚀作用。
河流发育的初期或河流的上游地段,形成V字型河谷。
河流游形成U形谷。
下蚀作用受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条件控制。
软硬相间的岩层在硬岩层变为软岩层时易于形成阶梯,高差小时形成湍急水流、高差大时形成瀑布。
瀑布成因多样。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又有使瀑布后退向上游发展,和使河流向源龙发展的趋势,称为向源侵蚀。
河流袭夺辩状河侵蚀基准面:河流流入的湖面或海水面为下蚀作用的极限。
B侧蚀作用:蛇曲河牛轭湖3河流的搬运作用碎屑物、可溶物搬运方式:悬移、推运、跳跃4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沉积特点(分选、磨圆好、层理清晰):心滩沉积边滩沉积漫滩沉积二元结构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构造抬升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5河成阶地:位于河谷谷坡上不再被河水掩没的台阶状地型。
第四节地下水地质作用一、概述1、地下水在地面以下贮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
来源:存在状态:气态、液态、固态贮存空间:空隙(孔隙、裂隙、溶隙或溶洞)透水层隔水层含水层地下水从地面往地下渗透时,大致呈现垂直方向流动。
到达隔水层顶面后,则转为呈水平方向沿隔水层顶板倾斜的方向自高处往低处流动,形成潜流。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流动时,水质点运动也可有层流和紊流,一般呈层流。
2地下水基本类型A饱气带水:自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岩石的孔隙未被水充满呈现不饱合带水。
B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