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9.76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2.新闻两篇)二十二新闻两篇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新闻》一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如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2.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你可以将一条实时新闻显示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阅读后,让他们表达对这个新闻的看法和思考。
你可以从中引导他们讨论,引导其注意新闻报道基本要素,语言特点,新闻稿的结构等。
2、讲授新闻报道基本要素(20分钟)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分别讲授每个要素的内容,重点介绍标题、铺垫和概括等要素。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0分钟)此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行文规范等方面来让学生认知。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撰写新闻稿并体验(40分钟)现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新闻,让每个小组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撰写新闻稿。
通过老师组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读者”和“记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5、互评和总结(15分钟)对新闻稿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新闻稿。
遴选出获胜组,让获胜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本次新闻通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学生通过本次教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新闻公共性,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有效促进了课堂活跃度。
二十二新闻两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
2、体会课文的气势和条理分明的特点。
3、学习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4、感受课文中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四、教与导设计学法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目睹过新闻消息,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在教材上学习新闻消息还是第一次。
新闻消息,怎么读,如何写?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了解新闻消息的知识。
了解知识后,就要运用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本文时,就要运用所了解的新闻消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消息的写作要领。
五、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教学内容如下:背景简介(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荻港di2 获得huo4 锐不可当dang1 当真dang4 溃退kui4 歼灭jian1 阡陌qian1 纤维xian1 要塞sai4 阻塞sai1 堵塞 se4二、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投影或小黑板)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板书: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导语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主体说出课文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瓶塞()阻塞()堵塞()要塞()上当()锐不可当()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三、研读反思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四、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执教者上课班级初一(2)时间学习目标1、品味新闻的内容和形式;2、品毛泽东新闻的特点;3、品作者全局在胸、指挥若定的气度难点重点学习这篇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品味毛泽东新闻的独特性。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渡江战役的资料教师:准备导学案,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过程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计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一、课堂导入:二、品味新闻的内容和形式1、同学们还记得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正面浮雕的主题吗?想一想,在这幅浮雕前,你会想起怎样的画面?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
1、请一个同学模拟播音员播报这则新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明确标题、导语)2、追问:既然标题、导语解决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还要多一大段文字,我们称为“主体”呢?主体和导语有什么关联?分解问题:请同学阅读主体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请同学对照渡江示意图梳理三路大军渡江内容。
(2)、思考:三路军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为什么详写东路军?教师总结:明确;主体紧接导语,是全面的报道事实,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
通过对主体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势如破竹的豪迈气势。
倾听,谈感受学生甲模拟播音员播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学生独立思考后说给同伴听推荐一名同学在示意图上标示渡江区域和渡江时间,学生对照示意图说给同伴听,同伴交流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以回顾旧知的形式唤起学生对事实本身的回忆,也是对今天内容的铺垫。
预设:学生会用标题和导语概括内容。
教师归纳提升: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鲜明地把所报道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详实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清晰的思路并品味毛泽东语言的磅礴气势。
3.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介绍新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新闻单元。
大家可能对“新闻”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都会接触到新闻。
那到底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由哪些部分构成?我想等我们今天的课程结束的时候,大家对此必是能够侃侃而谈了。
而且只要你不吝啬手中的笔,我想成为一名校园小记者肯定是没问题了。
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有关新闻的知识。
二、介绍新闻有关知识1.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新闻就是指消息。
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有哪几部分组成?——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缺一不可)3.新闻的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
4.补充介绍背景问:新闻稿件一般由记者写,为什么毛主席亲自为新华社写作稿件呢?明确:因为此事意义重大,非同寻常。
补充交代背景: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政府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开始谈判。
我方提出8条24款和平方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当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奉命横渡长江。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思路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
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
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
(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要求:了解作者。
二、投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自主学习师: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根据情况有时可省略导语、背景或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文体阅读能力。
提炼新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假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启动教研活动,智慧迸发课堂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
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据教务处介绍,该校从9月15日起启动第一轮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形成启智中学智慧型课堂。
问:若用一段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六要素具体时间、地点、学科与课题、组织者与参与者、目的、过程、校际情况等。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教师组织讨论: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经过与结果。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2.教师顺势讲析------- 引导学生理清新闻的结构。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
理解新闻特点,和结构五部分。
2。
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气概,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同目的1。
教学难点:同目的2.教学过程:[上课]师:请坐。
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一页。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新闻两则》。
[板书新闻两则]昨天我要同学们回家预习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读一遍。
Xxx,[指定学生]请你念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当该生把“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误读成“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时]师:多少万?生(1)[继续朗读]“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以渡过三分之二,……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刚才朗读,他很注意层次,停顿比较正确.他能够把这篇文章的几个层次理出来.有一个地方请注意一下:“江阴要塞"的“塞”,第四声,[边板书:塞sài]不要把它读成第一声.“要塞”是什么意思呢?生:(集体)比较险要的、可以用来防守的地方。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
2.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3.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4.新闻的五要素:五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
5.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