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模块3第14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89.04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二大主题: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三大线索: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六个方面: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世界文学;近现代世界美术;近代以来的影视音乐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考点1|科学革命——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1)背景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相对论和量子论项目相对论量子论[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史料①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
②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互动,为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科学文化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后,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法国科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出现空前繁荣。
启蒙运动参与到民族主义话语对于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建构之中,在理论层面上阐释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
“哲学家们”还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着这些观念,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公共舆论中,民族主义已经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接受。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问题]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史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论证。
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纵向梳理]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1)原因: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对点训练]1.(2018·临沂二模)某一时期,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科学家常常将其科学著作冠以“新”字,如培根的《新科学》、开普勒的《新天文学》、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等。
这反映了( )A.科学取代宗教的时代要求B.工业时代科学与技术结合C.个人的价值得到高度崇拜D.启蒙思想在社会全面渗透A[由材料中科学家将科学著作冠以“新”字,意在说明近代科学与天主教会宣扬的神学不同,因而这一举措体现了科学取代宗教的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培根等三人的著作可以判断此时期为17-18世纪,此时还未进入工业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个人价值的宣扬,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启蒙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二、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1)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导致古典主义盛行。
第32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1|激荡心灵的呼唤——世界文学的繁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浪漫主义文学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和不满。
2.特点(1)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点。
3.成就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成就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代表作: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四、20世纪苏联和亚非拉美的文学1.苏联文学(1)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成就: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2.亚、非、拉美文学(1)背景: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2)特点:反映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3)代表: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的索因卡。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9世纪以来文学流派的兴起与风格特点史料一1827年,雨果在他的戏剧《克伦威尔》的“序言”中激烈①攻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
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而且文艺应该表现各种矛盾和斗争:灵与肉,丑与恶,天与地……“序言”还给浪漫主义下了一个定义:②“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从这时起,雨果就成为浪漫主义的旗手。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事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主要包括以下三条线索:线索一: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创立、量子论诞生的历程,人类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对后世影响巨大。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线索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近现代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流派纷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多元化的特色。
线索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1)背景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牛顿力学体系与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相对论和量子论项目相对论量子论背景经典力学面临着挑战①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②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子假说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意义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①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②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相对论只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
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二大主题:近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三大线索: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六个方面: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世界文学;近现代世界美术;近代以来的影视音乐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0讲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考点1|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近代以来科学革命(一)从哥白尼到伽利略1.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某某神学的理论基础。
2.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二)牛顿的经典力学1.建立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
2.意义(1)科学领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生产领域: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思想领域: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1.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创立(1)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2)内容: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说明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发展(1)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
(2)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线索1近代以来,从经典力学的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线索2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杰作纷呈,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电影和电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线索3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南优2号杂交水稻、“银河”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考纲要求] 1.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2.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4.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第40讲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一、物理学的发展1.经典力学(1)背景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建立(提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3)内容(特征)①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②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4)意义和作用①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2.相对论(1)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2)建立(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3)内容(特征):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4)意义和作用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并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辨析比较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3.量子论(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2)建立(提出):1900年提出,20世纪3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3)内容(特征)①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②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③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4)意义和作用: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二、生物学的进步1.背景(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视野.(3)细胞学说、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等生物学知识的积累.2.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3.内容(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4.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三、三次科技革命1.“蒸汽时代”(1)历史背景①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②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进程①改良:瓦特改良蒸汽机.②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3)影响: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①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工厂出现,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②历史进程: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及工业国家.③世界联系: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电气时代”(1)理论基础: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2)技术突破①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新能源.②发电机不断完善,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3)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①工业生产: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②世界形势: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③生产关系: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④社会生活: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辨析比较正确区分“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发明(1)“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技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2)“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技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信息技术的发展(1)概况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建立.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①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会交往方式.②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后,英国学者斯宾塞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社会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这种观点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搬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是不可取的.考点一人类进步的巨大引擎——近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1.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项目原因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外在因素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主观原因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2.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1)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打破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物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要求:阅读材料,论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荒谬性.材料各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达尔文给他们提供了支持和合法性.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的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而在经济生活中,这是一个自由放任经营和粗俗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上、中层阶级生活舒适、心满意足,强烈反对国家为促进更大的社会公平而作任何干预.在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19世纪后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列强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则争辩说,按照现实成就判断,各土著民族弱小、低劣,需要优越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全球通史》提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动摇了教会权威,但不可移植到人类社会.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显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被异化为“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目的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为列强对外扩张寻求合法性.这种理论不但会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更重要的是它为列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必然会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与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异化,是荒谬的.1.牛顿力学的思想价值“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艾赛亚·伯林发现问题作者从科技的角度看待思想解放运动.命题角度科技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2.经典力学的挑战者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也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被认为是光、电等的传播载体的以太的不存在,这使得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发现问题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相对论产生原因的评论.命题角度相对论产生的动力;狭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3.科学预言的探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被填补了.发现问题材料体现了引力波从科学预言到探测发现的过程.命题角度科学预言对科技研究的引导作用;科技成果取得的条件;新科技成果对人类的影响.考点二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动力”——三次科技革命1.积极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2)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3)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4)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组织,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产生,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5)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2.消极影响(1)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2)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3)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4)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15·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审题步骤(1)审立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命题,即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2)审材料:材料介绍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公式,并表明了公式中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3)审设问:试题要求:①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②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③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④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题步骤(1)提炼观点:生产力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诸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与生产管理(观点必须明确地呈现出来).(2)调动史实:要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史实选取要符合时间范围),紧紧围绕上述公式与试题要求进行探讨.(3)合理论证:必须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忌:没有事实或事实不准确;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论证时,史实要列举多个,史实较少太单薄;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论证时,每一个要素的史实要少举,史实较多篇幅会较大,占用较多答题版面与宝贵时间).参考答案示例1:(思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示例2:(思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示例3:(思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1.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全球通史》发现问题材料前两句话主要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主要是靠技工的经验和技巧.后三句话说明电气时代的发明主要依靠精密的实验,且发明家主要是科学家.命题角度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技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作用.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与众不同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仅仅30年就经历了五代.平均每六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蒸汽机从发明到运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原子能为6年,晶体管为4年. 发现问题材料说明了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从发明到应用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命题角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关系.3.网络时代的“享受”——2016年参与新春“网络红包”活动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目的分布统计发现问题网络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命题角度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观念的冲击.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4 全国Ⅰ,40 2013 全国Ⅰ,281.命题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自然科学的产生(2013·课标全国Ⅰ,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 A解析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实行独裁统治,科学依附于神学,在宇宙观上宣传“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宣扬的“地心说”,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被恩格斯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选A项.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进一步发展了自然科学,排除B、C、D三项.2.命题点:生产方式的变化与近代科技发展的关系(2017·天津文综,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答案 A解析材料说明随着科技发展,引领带动人类生产方式由大机器生产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再到自动化,不断变化升级,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笼统,而且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而不是科学的作用.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小,C项错误.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D项错误.3.命题点:社会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差异(2014·天津文综,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答案 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达尔文《物种起源》所体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只是自然领域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人类社会.分析选项,D项表述准确,故应选D.4.命题点:中西科技的比较(2014·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第14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原因: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二、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导致古典主义盛行。
(2)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法国大革命失败和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理性,开始追求人类的内心情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
(3)第三阶段: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出现了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4)第四阶段: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影视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也影响到音乐、美术创作手段。
另一方面,社会也更加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更加不平静,在西方世界,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和迷惘,以反对传统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
流派开始出现并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
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
1949—
1956年
深受苏
联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1957—
1966年
曲折中
前进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2)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导
弹
1966—
1976年
遭受严
重挫折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
革命”的严重冲击
(2)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
局面
改革开
放以来
全面繁荣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
(2)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
发展
(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
面
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这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强经济上对华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而无暇顾及科技发展,从而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时,中国正值内战,科技无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一度与世界科技
革命潮流失之交臂;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