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 格式:xls
- 大小:701.00 KB
- 文档页数:1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编号】ZSWD2023A0021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律体制建设到科研制度改革;从事业性拨款到实行资金核算;从研发费用到人材队伍建设,从科技事业单位转制到科技型企业公司,从科研单位科技证书到注册科技公司营业执照等,从要纵向项目到向市场承接横向项目,所有一切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进行。
本文采用编年制方法,以时间顺序节点,展现各个时期科技大事记。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
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
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英国化学家桑格1955年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并于195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回顾一、生物技术——生物科学(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建国以来的科技创新故事建国以来的科技创新故事数不胜数,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科技进步。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故事。
一、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研发计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家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而且也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二、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随后,中国陆续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突破。
2019年,中国成功实施了嫦娥四号任务,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的国家。
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高铁技术的突破中国在高铁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开始运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运营高速列车的国家。
此后,中国不断提升高铁技术水平,建设了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
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大大缩短了国内外的交通时间,也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四、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亿,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的移动支付也成为全球领先的领域之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率极高。
这种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以上只是中国建国以来科技创新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中国的科技创新一直在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世界科技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二号”1983年 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诞生
1985年2月, 我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10月15-16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返回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1年7月,“蛟龙号”进行海底5000米级
海试2011年6月,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11年8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