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慢性病防控-王临虹
- 格式:pdf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28
慢病防控是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一剂良方在医疗资源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就医的患者增加,医疗资源势必就会紧张,反之医疗资源就会宽松,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其实就是慢病防控事业最切实的意义。
道理很简单,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
在8月15日召开的2014中国卫生论坛慢病防控圆桌会议上,来自中法两国的官员、专家一致认为,虽然近年来两国乃至世界的慢病防控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总体上来说,慢病防控依然还是世界性难题。
现状:慢病已成我国医疗资源和公众健康的“超级杀手”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在主题为《中国慢病防治现状与未来》的演讲中指出,无论如何提升医疗体系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医疗永远都会落后于疾病的发生,故而,慢病防控就成为了缓解各种“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以美国为例,冠心病在美国是位列第一的致死病因,而心脏病的五大高危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血糖异常。
在1971—1975年,95.6%的美国人存在这五大高危因素,经过慢病防控,这一数据在1995年控制到了89.6%,2008年这个数据则控制到了69%,如按照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预防花费仅是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来计算,心脏病的有效预防为全美节省了近30%的医疗资金投入。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我国医疗费用的80%,在今后10年中,我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我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
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达到24000亿元,较2010年净增4000亿元,即医药卫生费用20%的年增长速度未来或仍将持续。
今后,慢性病仍将占用我国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慢性病总体防控效果的提升,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心血管病为例,按照世行的报告,如果中国每年能将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就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互联网+”常见老年慢性疾病服务平台构建*发布时间:2022-06-23T06:04:52.3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8期作者:杨一鸣1 姚雅丹2 马若璇3 庄佳琪4 孟姝含5 郑学芝* [导读] 当前,老年慢性病的持续高发已成为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加强老年人保健,杨一鸣1 姚雅丹2 马若璇3 庄佳琪4 孟姝含5 郑学芝*(12345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专业,牡丹江 157000)摘要:当前,老年慢性病的持续高发已成为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加强老年人保健,防治老年人各种常见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领域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
但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忽视了老年人对于信息的接收能力。
老年人普遍存在辨识能力低,提防性差,容易受骗,不能接收准确有效的信息以及信息接收滞后等问题。
而“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利民医疗服务模式,具有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优势。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背景,我们将现代科技与医疗有机结合,旨在构建一个便于老年人接收适于自身健康信息,并能随时与家庭医生进行线上沟通的网络平台,以期解决老年人日常就医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慢性疾病;公众号1 目前老年病服务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1.1 我国患慢性病的老年群体健康水平仍偏低由于慢性病的持续高发病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加强老年人保健,延缓老龄化进程,防治老年人各种常见病,实现健康长寿和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领域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
1.2 现存的老年病服务体系仍存在不足老年人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开展老年人健康的科普工作,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但通过对考察地区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造成老年人对疾病缺乏认识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家中必备7种健康工具限量盐勺、控油壶、腰围尺、体重计、血压计……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这些健康工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这些工具的拥有率较高,正确使用率却不高,亟须对老百姓进行科学指导。
今年3月,北京市CDC健康教育所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38个街道、乡镇,对3297位20岁~79岁常住居民及其家庭,展开了健康测量工具拥有及使用情况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目前北京市居民家庭的限量盐勺、控油壶、腰围尺、体重计、血压计、血糖仪拥有率较高,其中前5种健康测量工具拥有率已超过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临虹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些健康工具是家庭应必备的、预防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好帮手。
很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比如高油高盐饮食、肥胖、久坐、运动少等,这些小工具不仅使用简便,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控制不良习惯。
一般来说,限量盐勺用于控制盐的摄入量。
2011年《中国膳食指南》建议,中国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限量盐勺每平勺的容量一般为2克,所以每人每天不超过3平勺,吃盐就不会超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的标准食用油量应该是25毫升,这可以通过控油壶上的刻度来衡量。
腰围尺和体重计用于提醒市民控制体重;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最好定期用血压计监测血压。
CDC健康教育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这些健康工具的在拥有率较高,但它们的使用率却并不高:参与调查的2276户居民家庭中,仅有25.1%的家庭会正确使用限量盐勺;46.6%的家庭把控油壶当作普通盛油容器;37.7%的家庭会正确使用血压计。
王临虹说,她在日常工作中也发现,很多家庭把这些工具束之高阁或不会正确使用,这会让它们的健康效果大打折扣。
王临虹表示,社区发放这些工具时,要详细指导市民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反复宣传,市民也应尽量严格按照正确方法使用。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分析2024年,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依然面临挑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稳步增长,疫情的发生也给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慢性病防控任务更加紧迫。
二、成果总结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慢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度和防控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传播有关慢性病的知识,提供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活动。
2.建立慢性病预防机制:制定健康体检政策,积极推广定期体检的意识,以便及早发现慢性病风险和疾病的早期状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鼓励医生和护士加强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4.推进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和全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定期随访和辅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5.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对慢性病的科学研究,提高对慢性病发病机制和防控方法的认识。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问题与挑战1.对慢性病的认知度还需提高:虽然我国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们对慢性病的认知度还不够,防控意识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对慢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
2.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还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是服务慢性病患者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3.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协同合作还需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2024年慢性病防控方案____年慢性病防控方案引言慢性病是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发展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癌症等。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挑战。
因此,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控方案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宣传1.1 推广慢性病知识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全民普及慢性病的知识,增强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加强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警示和引导。
1.2 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鼓励每天进行适量的锻炼,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倡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1.3 引导科学用药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科学用药指导,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建立慢性病用药管理系统,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
二、健康检查与筛查2.1 推动全民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鼓励全民参加定期体检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慢性病风险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2.2 开展常见慢性病筛查建立常见慢性病筛查体系,针对高危人群,定期开展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肺部疾病等慢性病的筛查,及时识别和干预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加强慢性病管理服务3.1 建立慢性病管理体系完善慢性病管理的机制和体系,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健康指导。
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
3.2 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多种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3.3 科技支持慢性病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远程监测、智能诊疗等管理模式。
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渠道,实现患者与医生的随时沟通,方便患者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指导。
热点关注编辑/侯叔霞*****************□易舒冉预防残疾有了“国家行动计划”从出生到年老,残疾风险伴随生命每一个阶段,预防残疾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作出新部署。
接下来,如何推进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如何做好儿童和老年人伤害致残防控?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看点1:推进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行动计划》指出:面向儿童、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主动提供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科普知识,普及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防控的科学知识、方法。
问:如何才能开展切实有效的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医师田向阳: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面临不同的致残因素,各类场所也存在不同的致残因素。
要逐步把残疾预防知识融入医疗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等职业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发挥专业人员在残疾预防知识普及中的权威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要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策略,加强不同人生阶段人群重点、突出致残因素防控宣传教育;要把常规宣传教育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公众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学习残疾预防知识,提升残疾预防技能,动员全社会重视、参与、支持残疾预防行动。
看点2:推进疾病致残防控行动《行动计划》指出: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发挥好体育健身在主动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康复中的作用。
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做好并发症筛查和干预。
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
持续开展脑卒中等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
问:我国主要致残疾病有哪些,该如何预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成年残疾人中由慢性病导致的残疾占56%,且随着年龄的递增,慢性病导致的残疾数量增多、残疾的严重程度加重。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对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总结的报告。
一、工作开展情况2024年,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加强了慢性病监测和监管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慢性病预防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医疗机构加强了慢性病管理和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二、取得的成绩1.慢性病发病率下降:通过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了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慢性病发病率有所下降。
2.慢性病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建立了慢性病管理档案和健康管理计划,提供了更加规范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3.健康促进政策取得成效:政府推出了慢性病防治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了社会对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关注度。
4.科学技术创新: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远程医疗、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慢性病防治意识仍需提高:尽管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很多人对慢性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仍存在误解。
2.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健康教育是重要环节,但由于资源有限,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还不够充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覆盖面和质量。
3.慢性病管理体系还需完善:尽管医疗机构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在患者健康管理、医疗协同等方面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配套措施的落实。
4.慢性病防治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的投入,但由于慢性病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资源仍然不足,需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的投入和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2024年慢性病管理工作总结一、引言慢性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高发率和长期管理的需求使慢性病管理工作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是慢性病管理工作迎来的一个关键时刻,本文将对2024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的方向。
二、亮点总结1. 政策支持有力在2024年,我国相关的慢性病管理政策越发健全,国家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慢性病管理机构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使得慢性病管理工作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科技应用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应用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2024年,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慢性病管理平台的使用越发普及化。
通过科技手段,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3.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取得成效在2024年,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医生和护士的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不足之处1. 缺乏全程管理意识在2024年的慢性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全程管理意识的问题。
很多管理者更关注患者的就诊过程,而忽视了患者的日常管理和健康教育。
这种短视的管理方式无法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也无法达到慢性病控制和预防的效果。
2. 信息共享不畅尽管科技应用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
不同医疗机构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障碍不少,导致患者的健康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互通。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质量。
3. 缺乏综合性干预策略2024年的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不同慢性病的综合性干预策略。
当前的慢性病管理主要是以单病种为中心进行管理,缺乏对多慢性病患者综合干预的策略。
基于互联网 +的老年慢性病管理系统研究摘要: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重视,慢性病相关管理系统急需发展完善。
基于以上问题,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旨在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完善老年慢性病管理系统,做到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帮助老人解决慢性病管理问题。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引言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
中国老龄协会在《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将带来长期护理保险扩展覆盖范围、养老服务机构逐步转型、社区增设照护服务项目等相应变化。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日常治疗、健康监控、疾病管理和紧急救治等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关键。
一、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外在“互联网+”养老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提出依赖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医疗等,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及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Lemlouma提出名为“AGGIR”的依赖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框架,通过对老年人生活能力方面进行评估,进而掌握其基本情况,以便为老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
Majid dadgar和K.D.Joshi提出了一个以理论为基础的框架,用于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SM)系统。
Dou Kaili等人证实了智能手机健康应用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使用意愿与实际使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出应该鼓励患者接受和使用智能手机健康技术,支持社区患者进行慢性病健康管理[3]。
意识到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后,我国众多学者也在该行业展开了深入探究。
段凯基于当时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将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设计实现一个不受时间空间约束,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监监测管理的健康系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