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2.写作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3.关于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二、文章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三、重点读音1.德馨(xīn) 2.苔痕(tái) 3.鸿儒(rú) 4.案牍(dú) 5.调素琴(tiáo)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四、词语释义1.斯:这。
2.惟吾德馨: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4.白丁: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5.丝竹: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6.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不加装饰的。
7.案牍:官府文书。
8.劳形: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9.乱耳:乱,使……扰乱。
五、词语积累(一)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提宾标志,不译。
【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
【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陋室铭的读后感《陋室铭》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它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中,刘禹锡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对物质贫乏的淡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说“有酒无肉”、“寒窗凝落”,表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但他却“不关心金玉良器”,“但畏日月之逝”,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这种对物质的淡然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在诗中,刘禹锡还以自己的陋室为例,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说“琴瑟友之”,“钟鸣鼎食之”,表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满足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陋室铭》,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的淡然和对精神的追求,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这样才能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陋室铭主题思想总结《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主题思想。
通过陋室之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世俗浮华的批判,强调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追求纯粹的精神追求。
整篇诗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作者所处的陋室环境。
作者首先以直观的文字描述了这个陋室,用“破瓦残砾摧垣尘”、“灰从今日傍古人”等形象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陋室的破旧、肮脏和残破。
通过对陋室景象的描绘,作者无疑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不堪的景象进行了批判,暗示了世俗浮华的虚假和脆弱。
这不仅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还是对精神追求的呼唤。
在对陋室景象的描绘中,作者展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漠态度。
他写道:“寄身世间俗与奇,古人云:“不求闻达于诸侯。
宋玉“佩缟纨之不市,王侯之车可代驽”。
可见作者对于世俗名利、身世富贵的追求不屑一顾。
对于他而言,物质的追求不过是过眼云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陋室中的贫困和简朴反而为作者提供了清静思考的空间,使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精神境界的决心。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和向往。
他写道:“道傍筇杖敲冰壶,遥闻豪客解船干。
蜀术暖于水中蛇,举人硕学旁篑竹。
”这些诗句不仅揭示了作者追求精神境界的决心,更表达了他对于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渴望。
踏着冰雪在道路上行走,听见衣冠楚楚的豪客正喝酒解渴,此刻,他俨然已陶醉于琴棋书画的高贵雅趣。
这些景象无疑都是作者心灵境界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世俗浮华的嘲讽。
在《陋室铭》中,作者通过陋室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对世俗浮华的批判。
他坚持追求精神的高尚境界,并表达了对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渴望。
这些思想贯穿全文,构成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同时,这篇诗歌也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居住环境的感恩意识,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条件。
中考重点文言文《陋室铭》知识要点归纳总结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三、注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名:出名。
(3) 灵:成为灵异。
(4) 斯:这。
(5) 惟:只,只是。
(6) 吾: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11) 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2) 调:弹奏。
(13) 素:不加装饰的。
调素琴:弹琴。
(14) 阅:阅览,阅读。
(17) 案牍:官府的公文。
(18) 劳:使……劳累。
(19) 形:形体,身体。
劳形:使身体劳累。
(20) 庐:简陋的小屋子。
(21) 云:说。
四、译文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一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品德,(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人中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五、字词、句式1.字音、字形2.古今异义词在:在于,动词,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调弹奏调动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
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4.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 当是时(这个、那个)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名: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5.文言句式何陋之有:倒装句,应为“有何陋”。
六、理解性默写5.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的文言知识点总结《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陋室铭的文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陋室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⒈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⒉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词类活用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苔痕上阶绿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苔痕上阶绿古今异义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陋室铭》读后感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
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学习!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赏析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的散文简练深刻,自成一家。
《陋室铭》是他的一篇传世杰作。
二、文体与特点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
三、主旨与立意
文章主旨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
作者运用衬托、比兴的手法来托物言志,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行”,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四、主人形象与情感
陋室主人形象鲜明,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重点词语与句式
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如“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都富有深意和韵味。
句式上,文章采用了骈体文的形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六、艺术表现力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一字,但艺术表现力极高。
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陋室与主人的高尚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陋室铭作者思想感情总结《陋室铭》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本文将对《陋室铭》的作者思想和感情进行总结,通过一千字的篇幅全面展示其内心世界。
首先,从作者的思想角度来看,《陋室铭》反映了袁枚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品中,作者住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却能以“雅致高情”来称誉。
这表明了作者反对虚浮繁华、追求简朴、追求宁静的思想倾向。
袁枚认为,人过于物质追求和奢华享受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压抑,而在简陋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为人,都有精神。
”这种思想核心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过剩与精神匮乏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呼吁人们应该关注内在和精神上的追求。
其次,从作者的感情角度来看,《陋室铭》表达了袁枚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作者写道“或疏狂,或傲睨”。
这一描写表明了作者身处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与传统社会和现实世界相互疏离。
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作者无法忍受外界压力和社交环境,选择了独居。
然而,这种孤独却并非作者的本意,他更多地是感到无奈和失望。
“将心比天高,命运不由我。
”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感叹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环境和现实局限。
此外,《陋室铭》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作品中,作者在房间里精心布置了一些艺术品,如“画栋雕梁,以瞻之余”、“琴瑟琵琶,以听之乐”。
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袁枚坚信,艺术是可以让人们超越现实的桎梏,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通过艺术的陪伴,作者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寄托和满足。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作者对于精神满足的追寻。
综上所述,《陋室铭》的作者袁枚在这个短小的作品中,通过自己生活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反对虚浮繁华,倡导简朴和宁静的精神追求;感叹命运的无奈和社会的压力,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失望;同时,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揭示了对于美和文化的追寻。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陋室铭》的思想和感情内核,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陋室铭主题思想总结《陋室铭》是清代文人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内容是对庸俗社会风气的批评,表达了对追求虚荣和功利的人们的痛心疾首之情,同时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本文从“世间事物换新颜”的角度出发,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陋室,来反映社会的偏差和丧尽天良之风,交代了作者对集权政治下的封建社会和浮躁的市井风气的批判,以及对自身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探讨。
全文语言简练明了,文字力求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笔者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对《陋室铭》进行总结。
《陋室铭》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批判追求虚荣和功利、揭示淳朴质朴的美和探索内心真善美、倡导人自主独立的精神追求。
接下来笔者将会分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批判追求虚荣和功利。
文章开篇就通过描写陋室和其中的陈设,对富丽堂皇的庙宇和壁画进行对比,反衬了这个壁画虽然庄严而美丽,然而却缺乏实质的内涵。
从庙宇到壁画再到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袁枚无一不是通过描写德高望重、才学出众、富甲一方的文人和官员的丑恶行为和品质来揭示和批判他们追求虚荣和功利的品性。
袁枚通过“胸有成算而肆无忌惮,恶慢不卑而骄泰”的描写形象地抨击了这些人的虚荣和功利之心。
第二章:揭示淳朴质朴的美和探索内心真善美。
袁枚通过对陋室的生活环境、简陋设施以及居民的朴实生活进行描绘,表达了对淳朴质朴的美的赞美和推崇。
他通过“直通南渡之海,洌出神州之光”的比喻,突显了简朴生活中的内心价值和真善美。
袁枚以自己对文学和艺术源源不断的创作为例,突出了内心深处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三章:倡导人自主独立的精神追求。
文章最后以一句“吾宁父母之资有万钟,无良友之事一言余”作为文末的发泄,表明作者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厌恶,对于人际关系的干扰并不能真正影响到自身的精神追求。
袁枚以自己放弃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真善美的人生信条,为读者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袁枚倡导人们应该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价值,而不被外界的嘈杂干扰。
综上所述,《陋室铭》通过批判追求虚荣和功利、揭示淳朴质朴的美和探索内心真善美、倡导人自主独立的精神追求来展现了自己的思想。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陋室铭》○1唐·刘禹锡一、原文⼭不在⾼,有仙则名○2。
⽔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5。
谈笑有鸿儒○6,往来⽆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经○9。
⽆丝⽵之乱耳○10,⽆案牍之劳形○11。
南阳诸葛庐○12,西蜀⼦云亭○13。
孔⼦云:何陋之有○14?二、注释①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或者称述自⼰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
②【名】出名,有名。
③【灵】灵验。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这里指德⾏美好。
⑤【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映⼊⽵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⑥【鸿儒】博学的⼈。
鸿,⼤。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
⑧【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经】指佛经(佛经用泥⾦书写)。
⑩【⽆丝⽵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境。
丝,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⑪【⽆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书。
形,形体、躯体。
⑫【西蜀⼦云亭】扬⼦云在西蜀的屋舍。
西蜀,今四川。
⼦云,即扬雄(前53-18),字⼦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西汉哲学家、⽂学家。
⑬【何陋之有】语出《论语·⼦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译文⼭不在于⾼,只要有仙⼈居住就会出名;⽔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片碧绿,草⾊映⼊⽵帘映得漫屋青⾊。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来往的没有不学⽆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牍公务劳累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云的草屋。
孔⼦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四、创作背景《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鸿儒(rú)调(tiáo)素琴案牍(dú)
四、古今异义词
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五、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
3、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鸿:大儒:旧指读书人鸿儒:博学的人
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的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有灵气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七、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文章结构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前6句):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
”概括全文主旨。
第二层(中8句):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生活情趣
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二、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