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85.06 KB
- 文档页数:4
壶口瀑布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壶口瀑布是我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作用在于通过描绘我国著名的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传递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以及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本文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责任。
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袁鹰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详细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介绍了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宏伟气势;第三部分通过传说故事,展现了壶口瀑布的历史文化内涵;第四部分是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欣赏游记散文,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对自然景观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游记散文。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学亮点。
1. 启发法: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答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我提问:“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7《壶口瀑布》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通过描绘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的轰鸣声中,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壮美。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其中的美。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他们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文字中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培养阅读理解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关键词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壶口瀑布说课稿一、前言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流域上游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位于山西省绛县南部,距省会太原市约200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瀑布群,也是中国十大瀑布之一。
本文将介绍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以后的旅游计划中提供参考。
二、地理位置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绛县南部,东经111°03’,北纬36°00’。
距离太原市约200公里,距离晋南平原约100公里,是太行山中段的黄河,在绛县大峪河和小峪河交汇处流入悬崖壁谷上的巨大山脉隆起阻碍,形成了黄河大瀑布。
壶口瀑布海拔1,558米,为黄河从大峪河、小峪河交汇处往下冲击一段断崖而形成的,高达20多米,宽将近100米。
三、自然景观壶口瀑布由三个瀑布组成,分别是大瀑布、壶口二瀑和壶口三瀑,其中大瀑布是最壮观的。
大瀑布宽达96米,落差高达30米,黄河河水冲击在崖壁之上,流水声震撼人心,是中国黄河景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里有“东崖小九寨”之称,瀑布流淌的水如丝带般飘逸,洁白如雪,看起来就像是凝结的瀑布。
除了瀑布景观之外,壶口瀑布四周的山水也非常壮观,绿树红花,山岭重叠,景色宜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黄河流域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景,也可以欣赏到太行山的秀美风光。
四、人文历史壶口瀑布景区还有许多人文历史古迹,比如,烈士陵园、屈原墓、流放碑等等。
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壶口烈士而建,烈士们为了保卫壶口而壮烈牺牲。
屈原墓则是为纪念我国著名文学家屈原而建,他在壶口之战中被误杀,正是因为屈原的感人事迹才使得这里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气息。
此外,景区内还有流放碑和滩头村等历史遗迹,为你提供一次深入了解山西历史文化的良机。
五、总结壶口瀑布景观独特,历史悠久,这里既有自然美景,也有人文古迹,是游客前往太行山地区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此,我们推荐大家一定要前往亲身感受这里的景色,这将会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壶口瀑布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游记文学作品。
本课通过描绘我国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作为一篇游记,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二)主要内容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详细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景色。
文章分为四段,第一段概述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第二段具体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第三段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第四段以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 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多样的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通过观察、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难点1. 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会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自然景观。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壶口瀑布的美。
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壶口瀑布的?”“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壶口瀑布时的情感吗?”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问答法我将以问答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壶口瀑布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壶口瀑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山西省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风貌。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我国拥有如此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自豪。
3. 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绘,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认识瀑布这一自然现象。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壶口瀑布地理位置和成因的介绍;二是对壶口瀑布四季景色的描绘;三是对壶口瀑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阐述。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成因及特点。
- 学会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表达能力。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感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观。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成因、景色特点及历史文化底蕴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瀑布景观的感悟。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掌握以上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在教学《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以及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启发法:- 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壮观,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瀑布是如何形成的?”“课文中的哪些词汇描绘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答案。
壶口瀑布说课稿壶口瀑布,位于中国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的交界处,是黄河中游的一大奇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它以其壮观的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在本次说课中,我们将从地理特征、形成原因、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四个方面,对壶口瀑布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首先,壶口瀑布的地理特征十分独特。
瀑布宽约50米,落差高达20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
在瀑布的上游,黄河水缓缓流淌,而到了壶口,河水突然变得湍急,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景观。
这里的地形地貌,是由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和黄河的冲刷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与黄河的地质构造和水流特性密切相关。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在壶口地区沉积,形成了特殊的地形。
同时,黄河在壶口的河床突然变窄,水流速度加快,从而形成了瀑布。
再者,壶口瀑布的文化意义深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作为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生动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
最后,壶口瀑布的旅游价值不容忽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壶口瀑布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游览的热门景点。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体验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壶口瀑布周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壶口瀑布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通过对壶口瀑布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自然和文化瑰宝。
《壶口瀑布》说课稿一、选题背景《壶口瀑布》讲述了黄河在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由壶口水库放水形成的大型瀑布景观。
作为中国著名的瀑布景观之一,其绝美景致和世界闻名的黄河文化,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壶口瀑布》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第六单元内容,属于人文环境部分。
本单元总体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大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分别从海洋、草原、山地、城市、农村、重要建筑等角度介绍了我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域环境,发展对大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黄河及其流域的基本概念;(2)了解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及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3)了解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及其景观特点。
2.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2)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观察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我国各地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黄河及其流域的基本概念,以及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及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2)了解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及其景观特点。
2.难点(1)培养学生在观察、描述自然环境变化方面的能力;(2)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黄河及其流域的基本概念;(2)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及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3)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及其景观特点。
2. 教学方法通过导入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河及其流域的基本概念,并在轮廓学习中概括出关键词;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对它的感受。
六、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借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黄河及其流域的了解,例如,问孩子们平时是否见过黄河、黄河有什么特点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壮美和祖国的瑰丽。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壶口瀑布的雄浑壮观,同时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不太了解,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科普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旨。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问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分析讨论: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4.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壶口瀑布说课稿壶口瀑布说课稿壶口瀑布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2、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品读了解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从而体会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品读法。
教学手段:PPT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家知道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在哪里,叫什么名字吗?为什么它取名“壶口”呢?通过PPT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
生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二、初识壶口请同学们打开书散读课文。
1、思考: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注意作者此处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所起到的'效果,以及当时作者的感受。
)明确:气势磅礴。
三、再访壶口1、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2、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个人圈划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气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这句体现了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在黄色与白色的迸发交融中,黄河仿佛是千军万马在黄土高坡上奔腾,兽脊踊跃,横冲直撞,砂石蔽日。
(2)“__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其他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也使文章灵动多姿。
壶口瀑布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壶口瀑布•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了解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 壶口瀑布简介壶口瀑布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黄河上游的一处瀑布景观。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黄河的第一大瀑布,其壮丽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 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黄河大峡谷内,地处北京、天津、太原之间,交通便利。
3. 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从江西域继续流淌至山西域时,在绵延数千年的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黄河水流湍急,沿途淤积物少,加上区域地质构造强烈起伏,导致特殊地貌的形成。
4. 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壶口瀑布悬崖峭壁,气势磅礴,流水汹涌澎湃。
•瀑布呈喇叭口状,犹如一口巨大的壶口,因此得名。
•壶口瀑布呈现多层次的瀑布群,景色壮丽独特。
•瀑布周边山峦起伏,形成壮丽的峡谷景观。
三、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和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对该地的兴趣;然后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和景观特点,让学生对其地貌特征有所了解;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壶口瀑布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流程1.课堂导入(5分钟):–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壶口瀑布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瀑布的了解和感受。
2.课堂讲解(25分钟):–介绍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大致位置和周边环境。
–讲解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其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
–描述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让学生对其景色有更直观的认识。
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表对壶口瀑布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课堂总结(5分钟):–整理学生的讨论意见,总结壶口瀑布的特点和魅力。
壶口瀑布说课稿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壶口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章中精美词语的积累,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成语的妙用;
2、能力目标:了解描写壶口瀑布时采用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观赏壶口瀑布时表达出的对大自然的敬畏、敬佩之情,从中体会到的人的个性塑造也需经历许多磨难。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2、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对作者大自然的敬畏、敬佩之情,从中感悟到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说教法
1、诵读法:带着感情去朗读全文,同时读准字音、掌握好节奏,关键字词需要重读。
2、品读法:对于文中大量的修辞手法、动词的精美之处进行品析。
3、拓展法: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见到最令自己印象深刻大自然的景象。
四、说学法
1、充分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积累雅词美句
2、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瀑布的汹涌奔腾,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2)通过现场提问“有哪些同学曾经游览过壶口瀑布”或者“有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的自我分享。
2、自由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形象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划出自己欣赏的语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分清课文脉络。
3、倾情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美
(1)首先我会示范朗读,引导学生齐读,带着感情和节奏感,读出抑扬顿挫,来进一步体会课文语句的精美。
(2)然后通过设问“为什么说雨季去看壶口是最危险的”“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又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作者对雨季时与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的精妙的描写,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景象之美,同时体会到作者对景物生动形象的刻画,以及词语运用的巧妙之处。
4、深入探究,挖掘作者写法美
(1)细读全文,提出问题“雨季的壶口瀑布之险险在哪里”,让学生学习到作者不仅仅是对于景色描写细致,更要引导学生去找出:作者第一次见到壶口瀑布时的紧张的心情,通过先闻其声——“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再见其景——“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最后“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这一连串的描写,由听觉到视觉再到心境的层层推进,侧面烘托出壶口瀑布壮观的景象。
设置“借鉴雨季时期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观赏步骤的描写,分析作者在枯水季节观赏壶口瀑布时采用的是那种观赏角度”,通过反复精读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找出:作者从下到沟底——走到河心——仰视上游——俯视深沟等观察角度的转化,从不同角度描写的独特的景物特征。
(2)找出一段文中精彩的描写“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此句对黄河水的奔腾之景描写极其细致生动,请大家找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以小组形式让每个人从全文中找出类似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进一步的品读和赏析,小组之间的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分享。
(3)最后我会设置问题“在描写完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对于黄河赋予哪些意义及作者有哪些思考”,引导以小组形式进行自由的讨论,使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更好的领会本文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5、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我会选取课文最后一段精彩的描写进行解析,作者通过为黄河赋予了个性的特点,使景色不仅仅是景色,而是变得鲜活起来,有了人的个性和特点,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既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景观由衷的赞美之请,更是升华了全文,通过赞美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抗等一系列特征,进一步赞扬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解析,要求同学们自选景物,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对此段进行仿写,最终达到让学生都能真正提高对语言的鉴赏及运用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