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育中的文化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6.03 KB
- 文档页数:3
汉字的文化意义汉字的意义既生动又意味深长,是一个思想和形象的共同体。
同音同形同义的词,实现音、象、义三个环节。
每一个中国字都是中国文化史,每一个中国字都是汉民族的全息系统。
每一个字都应该跃然纸上,活现纸面,力透纸背。
文字的艺术在书法,书法唤醒了文字地生命,把书写者的个性一表达了出来,文字的创造在诗词,在中国诗词小说中,艺术家们把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仿音,通音等表现了出来,我们的唐诗宋词把中国字的多重的美立体的磅薄地表现了出来,我们的古典名著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精神的丰富立体世界。
文字的生命在生活,是人的创造性赋与了那些符号想象的涵义和丰富的意蕴。
我们今天的人还没有把中国字的现代美的在新的高度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写一部汉字史.想象力纬度,精神的家园,一种思维的高度观照.并不是现实是这样的,而是人的思维世界是这样,是人的思维给了汉字的投身射.汉字应该和现代生活,时代节奏,世界潮流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现代政治经济背景的背景下,在语言学的新潮流下,把她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公:上边是八,就是多的意思,下边的偏旁是个私字,每办一件事,要想到许多人的私,许多方面的利益就是公。
公是对于许多私的平衡。
八也可以理解为八个方面,东南西北下上,时间的前后,如果能这样权衡事物,那就是公心了。
学会这个字,就可以干大事了。
写公字从私字出发,这种辩证思维的想法真好。
六韬中说,大公至私。
大公其实就是最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大私。
这个要比大公无私更有意义。
我们曾一度认为大公就是好,其实所谓的大公正是调节好各个私的利益,如果都是大公,恰恰是对好多人私的利益的损害,恰恰也就没有公了。
即使共产主义,也是对于所有人的私人利益的最好的照顾。
存:左旁是个有字,有子才是存在,古人对于子是对于高人圣人的一种称呼,其实只有圣人的存在,就是精神的存在,在,是有土的意思。
存在是即有精神,又有领土,这是一个农业民族对于存在的基本理解。
伏尔泰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存在。
汉字之美揭秘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汉字之美:揭秘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
通过汉字,我们不仅可以传达语言,更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传承等方面揭秘汉字之美,为读者展现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
一、汉字的历史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通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祭祀和历史事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态,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汉字的特点1. 象形性:汉字通过形和意的结合来表达含义。
例如,“山”字的形状就像一座山峦,直观地展示了山的形态。
这种象形性让汉字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让读者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暗示来理解其含义。
2. 拼音性:汉字的发音通过拼音系统来表示,这是汉字独有的特点。
拼音系统以汉字的读音为基础,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使读者能够准确地发音并理解字义。
例如,“好”字的拼音是“hǎo”,通过拼音系统可以发现这个字的发音规律。
3. 字义丰富:每个汉字都有多个字义,且字义之间往往相互关联。
这为汉字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例如,“心”字不仅表示人体器官,还象征着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文”字既可以表示文字,还代表文化的意义。
三、汉字的传承汉字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的传承包括书法、教育和文化的多个方面。
1. 书法: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墨水和毛笔的运用,将汉字的形态和美感完美结合。
书法家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到的艺术表达,展示出汉字独特的美丽和魅力。
2. 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汉字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学童从小就开始学习汉字,通过识字和写字的过程,逐渐理解汉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3. 文化: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在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学生学习的汉字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和起点。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策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逐渐树立文化自信。
一、了解传统文化意蕴学生在识字中学习的是一个个汉字,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创造之初每一个都体现了汉民族祖先的智慧,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蕴。
只是在汉字中,这种智慧与意蕴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习水平所限,必须经由教师引导才能有所了解。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3《“贝”的故事》,课文中以汉字知识的形式讲述了“贝”字的由来:在甲骨文中,“贝”字呈现的就是贝类的实物张开两片外壳时的样子,这说明“贝”是典型的象形字;那么“贝”字后来怎么又与钱或财富形成了密切关系呢?原来“贝”就是蛤蜊,是一种生长在印度洋和南海岛屿附近的贝类,其贝壳外表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很耐磨又能够长久保存且数量有限,人们不仅把它當作很珍贵的饰物随身携带,还把它用来作为交换货物的等价物,使其具有了钱币的功能。
在我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贝就是很重要的流通货币。
有了这样的了解,学生再来学习“贝”字旁的汉字,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与钱财有关的意思,其中蕴含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
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笔画和结构中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
在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分类来识字,将汉字分类中隐含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日月水火》和《日月明》,《日月水火》需要认识的汉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都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学生需要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就是借助与图画相近的古文字与具体实物的图片相对照,从中认识汉字所代表的事物。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探讨【摘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结构,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传统文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汉字的美丽和深度。
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等多种方式来体现。
以传统诗词为例,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同时感受古人智慧与情感。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发展应该加大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比重,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传统文化,传承,认知能力,情感素养,结合方式,实践案例,诗词应用,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探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小学阶段,语文识字是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文字的阶段,而传统文化正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字、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观念。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实践案例中,传统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学习传统诗词,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还可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完善。
只有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一个人有平衡、有支撑就可以独闯天下。
“从”:两个人就需要相互跟从、随从,才可以平平安安生活。
“众”:三个人在一起,就必须有一个人在另外两个人的上面,言外之意就是必须有人上人。
“我”:一生都在“找”寻,找到了关键一点,就成全了“我”。
人一生都在努力寻找,找回自我关键是找到生命的基本要素,寻求开阔的人生觉悟。
“安”:房子中间有个女人的意思,其本义是安定,平静。
原始公有制社会,有妻无财只算“安”,这是公有制社会家的特点,可以说“安”是家的初级阶段。
“家”:就是房子里面养着一头猪,一头公猪。
在上古时代猪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标志。
养没养猪,能够说明家庭的穷富;养猪的多少,能够反映出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教”:是“文”前一个“孝”字。
说的通俗一点“孝”就是向父母和亲人们感恩,这就是父母和亲人们得到自己孩子们受教育的好处。
“儒”:人旁一个需字,意思是说:做人就是要做人们需要的人。
儒学乃中国的国学。
“仁”: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忍”:心口上面一把刀,“忍”者,能也,耐也。
忍,是一种涵养,需要“忍”住的是你的情绪。
“烦”:从页从火;页谓头,火谓热;头遇热不适为烦。
“忙”:其结局就是心灵死亡。
当你整天忙着为房子、车子夜以继日加班的时候,你便没有了自我,你成了物质奴隶,你成了行尸走肉。
“亭”:由“停”而来,意思是让人停下来休息、玩赏的地方,整天乘坐快速交通工具的你什么时候能闲庭信步、走走停停,享受“行”的乐趣。
“闷”:心在门里,把心走出门外,那就是“开心”。
生活真的很简单,快乐其实很容易。
“患”:上为“串”,下为“心”,一串心:烦心、恼心、伤心、操心、不开心……人要做一个明白人,要切记:我的身体我当家,我的心情我作主,是可无“患”也。
“观”:“又”与“见”,有人乐观,那是他“乐又见”;有人悲观,因为他“悲又见”。
汉字的文化意蕴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
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世界各民族的文字草创伊始,莫不以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汉字的古今嬗变也走过了一段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同的历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却迥然不同,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
比如汉字的“六书”,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代代相承而构筑的一个造字系统。
它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说,汉字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
所以,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
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
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
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
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它不仅是书写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汉字总数很多,常用字却很少。
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0000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0000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 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 500 个。
汉字总数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 500 个。
认识100 个字,日常文章中有40% 的字可以认识。
只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90% 的字可以认识。
2、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的创造在我们今人和古人之间搭了一座桥,使我们能走进古人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由于表意文字的义和形具有联系,因此读者能做到见字识义。
每一个汉字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汉字里所要表达的信息。
如家字,#宀?字下一个豸字,豸在古代是猪的意思,家字最早的字形是房里有猪便是家,猪的繁殖力强,而古时候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所以不难看出古人造家的意思便是希望自己家能够人丁兴旺,以生产能力强的猪来象征自己家中的人口兴旺,生活殷实。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造字的用心所在了。
汉字以字形表意,细细探究,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古人不同的心理和思维。
汉字所负载的丰富信息、所包含的深厚内涵值得我们回味无穷。
[格式]3、汉字构词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随之发展,一个新事物出现往往要使语言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词,如果原来的文字不够就要造新的文字。
但对汉字来说,现有的汉字足够组成新词。
而这些新词的生成过程又不需要学习新的汉字。
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等等。
4、汉字的自身特征使其演进为书法艺术。
汉字是最美的,它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字形本身就是艺术。
每一个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汉字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研究汉语词语文化意蕴的意义黄倩【摘要】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many are easy to be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 ,but the special cultural meaning of some Chinese words has lost in translation which sounds boring to the readers .This essay explain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rds development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words ,analyzes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through exampl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on cul-tural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汉语中词语的量较大,大部分都较容易翻译成外语,但是部分词语在对译时它们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已经无法寻见,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读来有种“食之无味”之感。
本文简要阐述汉语词语的发展历史,阐明词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并例举词语分析传统文化意蕴,论述词语的文化意蕴的研究意义所在。
【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词语;文化意蕴【作者】黄倩【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没有间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生相伴的汉语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间断其发展的一门语言。
浅议汉语的文化意蕴作者:朱明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6期【提要】语言和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形成血肉相依的关系。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一定的文化特点,并浸透着该民族相应的文化内容。
因此透过语言层面,展现出来的往往便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
我们的文化历史灿烂悠久,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散发出的更是浓得不能再浓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汉语文化意蕴浅议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语言学者创立了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缘学科——文化语言学。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符号,从其出现便无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透过语言层面,展现出来的往往便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
这里我们不妨举些例子以兹佐证。
汉民族自古以来便有“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心理,中国也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这反映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上表现为谦词尤为丰富,在书籍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蒙尘”“仆”“妄”“不佞”“贱事”“固陋”“谨”“再拜”等谦词。
即使在今天,我们还会听到有人在得到别人夸奖后,会谦虚的说“不敢当!不敢当!”。
再来看成语,多数成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意蕴。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竹子不仅在南方生长,北方不少地区也产竹。
竹的生长区域的广泛性,便使得竹与汉族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密切的联系。
与之相对应,我们的语言中便出现了许多同竹子相关的熟语和成语,譬如竹报平安、竹马之交、名垂竹帛、竹篮打水、敲竹杠、翠竹黄花、倾箱倒箧等等。
今天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用语也不可避免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使用了众多“数字话”语言。
如“520”代表“我爱你”、“098”代表“你走吧”、“1314”代表“一生一世”……“数字话”具有精练、简洁和便于表达的优点,恰好与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密切、渗透交融,至于汉语的文化意蕴,我们以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词义有附加义和概念义之分民族性明显的是附加义,一个词的附加义与该民族的文化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教育中的文化意蕴
[摘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提笔忘字、大学教授批改论文需要帮助学生查找错别字的现象。
这些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前景。
汉字具有总数多、常用字少的特点,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可作为书法艺术。
针对目前学校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结合汉字的特点提高对汉字文化的认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形义来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对汉字书法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利用汉字构词灵活的特点,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汉字。
[关键词]汉字;文化意蕴;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它不仅是书写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汉字总数很多,常用字却很少。
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0000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0000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 000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 500 个。
汉字总数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 500 个。
认识100 个字,日常文章中有40% 的字可以认识。
只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90% 的字可以认识。
2、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的创造在我们今人和古人之间搭了一座桥,使我们能走进古人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由于表意文字的义和形具有联系,因此读者能做到见字识义。
每一个汉字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汉字里所要表达的信息。
如家字, #宀?
字下一个豸字,豸在古代是猪的意思,家字最早的字形是房里有猪便是家,猪的繁殖力强,而古时候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所以不难看出古人造家的意思便是希望自己家能够人丁兴旺,以生产能力强的猪来象征自己家中的人口兴旺,生活殷实。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造字的用心所在了。
汉字以字形表意,细细探究,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古人不同的心理和思维。
汉字所负载的丰富信息、所包含的深厚内涵值得我们回味无穷。
[格式]
3、汉字构词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随之发展,一个新事物出现往往要使语言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词,如果原来的文字不够就要造新的文字。
但对汉字来说,现有的汉字足够组成新词。
而这些新词的生成过程又不需要学习新的汉字。
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等等。
4、汉字的自身特征使其演进为书法艺术。
汉字是最美的,它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字形本身就是艺术。
每一个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汉字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今日,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
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
总之,只有这样一个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
它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二、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失。
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汉字,使用汉字。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往往被理解为读写的工具 , 这是不错的。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具性,但是现在我们又号召给语文的教学中注入人文的气
息,而语文的人文性有一部分又是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得来的。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认识汉字的文化意蕴,能从分析汉字的形中解析汉字的义,所以在教学中写字形、讲字义,而没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写字仅仅是为了巩固字形的认识,而没有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汉字文化,也不去揭示这种文化。
2、枯燥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总数很多,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
汉字难认、难写,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写字训练的策略,在教授生字词时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十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重复书写一个汉字,这种机械式的书写记忆往往让学生不知所写,只是应付了事,更别说对汉字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了。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的讲解,忽视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汉字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枯燥乏味。
3、汉字构词灵活,构词能力强,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认识汉字便能认词、造句。
学习了几个独立的汉字,便能组词造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一个字,在遇到同音字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把这两个字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
4、年轻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传统基本功底欠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较高,但板书布局凌乱,字体不规范。
板书在课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闪光点,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才能产生。
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态是意象,忽视文字的不确定性,简单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字意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决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意识。
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此法主要适用于单个汉字的教学。
汉字以其形表其义,每一个汉字细细品来,都蕴含着一种内涵。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使他们懂得所教汉字的文化韵味,在给学生讲解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来了解汉字的义 , 让学生不仅仅是为识字而学习汉字,如此这般,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生学起汉字如鱼得水,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
同时,我们的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如此两全其美,我们何乐而不为之?
2、掌握汉字规律,把汉字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知道汉字的高频词,依据汉字的规律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
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汉字的实践性,不要刻意追求汉字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汉字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汉字材料,在大量的汉字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汉字的规则和规律。
3、强化汉字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作为唯一一种文字艺术品,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在校园里为学生营造书写的好氛围,将书写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来重视。
可以这么说,加强汉字文化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基础。
应该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与书写的兴趣,以更利于增强汉字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郭锦桴。
汉字的永恒性、丰富性、优美性兼倡议建立全国性汉字文化博物馆 [J].汉字文化,2008(1).
[2] 聂春梅。
论汉字的繁复与简易[J] . 船山学刊, 2008(3):109- 111.
[3] 苏瑞琴。
对外汉字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3):59-60.
[4] 李春霞。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N].陇南报:副刊, 2008-7-2.
[5] 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J] . 教育研究, 2008(1):84- 87.
[6] 潘庆玉。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J] . 教育研究,2008(1):70- 75.
[7] 赵丽玲。
论语文与语文教育的本质特性[J] . 教育评论,2008(1):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