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对儿童弱视诊断标准作出重大修正
- 格式:pdf
- 大小:1005.8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大陆阿托品压抑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meta分析马玲珍;胡健;张磊【摘要】目的对中国大陆地区阿托品压抑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两位独立作者(马玲珍、胡健)应用中文检索词“(“弱视”)AND(“阿托品”)AND(“遮盖”)”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应用英文检索词“(“Amblyopia”[Mesh])AND(“Atropine”[Mesh])AND(“patching”OR“occlusion”)”于PUBMED进行检索,起始时间未限制,终止时间为2015年10月31日.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评阅和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风险偏倚评估、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分析.规定α=0.05.结果纳入文献10篇,均为中文.受试对象共1538例.经数据合并分析,阿托品组与遮盖组治疗弱视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2=25%,固定效应模型,OR=1.26[0.94,1.71],P=-0.13),阿托品组依从率大于遮盖组(I2=43%,固定效应模型,OR=2.64[1.83,3.81],P<0.000 01),阿托品组未发生矫正视力下降的现象,遮盖组遮盖性弱视发生率5.2%(15/290).结论与遮盖法相比,阿托品压抑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效果相似,但依从性更好,不会发生遮盖性弱视.【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26)003【总页数】5页(P205-209)【关键词】弱视;阿托品;遮盖;meta分析【作者】马玲珍;胡健;张磊【作者单位】北京美尔目医院眼科,北京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北京100853;北京美尔目医院眼科,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4+4弱视属于儿童常见病。
最近不同研究显示,中国学龄儿童的弱视患病率为0.93%〔1〕,中国东部学龄前儿童(3~6岁)弱视患病率为1.20%(95%CI=[0.92,1.48])〔2〕。
视功能训练——近视、弱视患者的一大福音视功能训练是科学、有效、全面、安全的,是全球目前最新理念的视功能优化训练系统。
视功能优化训练系统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非接触、非手术、无隐患提升视力的方法,针对近视、弱视进行康复训练。
视功能优化训练系统最为核心的项目在于眼的调节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传统的调节功能训练(如“斗鸡眼”操等)强度不够大,且训练方法单一、枯燥、乏味,致使孩子不能坚持,疗效长而不明显。
视功能优化训练系统的优势在于见效快、趣味性强,不仅结合传统理疗项目,更添加了专有的核心技术,从各项调节功能参数的提升、视功能的优化,到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的提高,都非常直观。
整个训练方案的制定让孩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受益匪浅,5到10次的训练就能有效改善调节灵活度不良、调解不足、调节维持不良、调节异常等问题。
特别是对于弱视的训练,效果较传统弱视训练时间更短、疗效更加显著、适应群体更为广泛。
什么是近视眼?人的眼睛就好比一台照相机,角膜等屈光介质就好比镜头,视网膜就好比胶片,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人眼的屈光介质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所以看远处的目标就模糊不清了,故称为近视眼。
什么是近视视觉训练?对于近视而言,积极进行视觉训练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如何治疗近视,更深远的还在于积极预防近视,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速度!在近视率逐年上升的今天,近视视觉训练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视觉训练主要有两大发展方向;其一是强调仪器的作用,所有的训练环节均由仪器主导,受训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优点是省时省力省心,不需要专业的引导和监护,更适用于自主行为能力不强的幼儿;其二则是强调人自身的作用,在训练环节中仅仅将仪器作为辅助工具,训练在训练师的引导下由受训者自动自主的去努力完成,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师的引导和监护,更适用于有一定自主行为能力且迫切希望视力得到改善的青少年,一般幼儿无法有效配合。
近视视觉训练又分为家庭训练和医院训练;医院训练是在专业的训练机构在专业的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而家庭训练则是通过调节训练法或打乒乓或羽毛球等运动的方式在家庭成员的陪同下进行的训练。
2021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全文)弱视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形觉剥夺和(或)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所致,根据病因分为斜视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和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需要正确诊断、尽早干预。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汇总与弱视治疗相关的专家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科医师提供参考,规范我国临床弱视诊疗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弱视诊疗水平。
治疗弱视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
弱视的治疗原则包括3个方面:(1)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
(2)矫正屈光不正。
(3)单眼弱视者遮盖非弱视眼;双眼弱视者,若双眼视力无差别、无眼位偏斜,则无需遮盖。
弱视治愈后可能复发,治愈后仍需追踪观察2~3年。
(一)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形觉剥夺性弱视是最严重的弱视类型,治疗困难,预后差。
对于危及视觉发育的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并进行光学矫正,以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在患儿全身麻醉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单眼致密性先天性白内障在出生后6周内、双眼致密性先天性白内障在出生后10周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并于术后进行光学矫正,预后较好。
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间隔时间应尽量不超过1周。
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的重度上睑下垂须尽早手术治疗。
(二)矫正屈光不正规范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和准确矫正屈光不正是弱视治疗的基础。
1.伴发内斜视者:首次配镜应充分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配镜后须定期复查视力;根据年龄每半年至1年重新给予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1次。
调节性内斜视在维持眼位正、视力好的情况下,酌情降低球镜度数,保留一定的生理性远视。
近视性屈光不正根据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结果或复验结果,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较低度数进行矫正。
2.伴发外斜视者:远视性屈光不正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较低度数进行矫正;3岁及以下尚不能配合视力检查的儿童,可依据检影验光的屈光度数减去生理性远视屈光度数。
近视性屈光不正根据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结果或复验结果进行矫正。
遂宁市1045名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及弱视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及弱视的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单眼儿童图形视力检查法,结合最新的弱视诊断标准,分3~4岁、4~5岁、5~6岁年龄段,对城区104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
结果:1045名儿童中,视力不良182例,视力不良眼百分率17.42%,确诊为弱视22名,发生率2.11%。
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是早期发现视力不良和弱视并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视力检查弱视筛查弱视是危害儿童期视力最常见的疾病,在早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是发现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1]。
2010年对104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0~11月对10所幼儿园1045名学龄前儿童(2090眼)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提前与幼儿园联系,获得儿童的年龄数据,按年龄分组统计。
方法:使用儿童图形视力表。
先由眼科医生向幼教老师讲解图形视力表的使用方法,再由老师提前集中讲解检查方法,然后由2~3名儿童集中示范,保证每位儿童都能完全理解,学会正确使用儿童图形视力检查法,保证检查的准确性,两眼分别检查,采用小数点记录法。
对所有接受检查的儿童按年龄分3组:3~4岁组、4~5岁组、5~6岁组,检查结果分视力正常、视力不良。
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最新定义弱视的标准[2]:即3~4岁儿童为低于0.5;4~5岁<0.6;6~7岁<0.7;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
按照从严要求,由此确定本次调查的视力不良标准:3~4岁组视力<0.6,4~5岁组视力<0.7,5~6岁组视力<0.8。
对在检查中发现有视力不良的儿童,发放有关弱视防治的宣传资料,通过教师向家长告知,要求家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眼科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了解视力不良的原因,排除屈光不正、弱视等。
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约为3%。
斜视的种类繁多,目前临床尚无完善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作者、不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侧重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常感到困惑,对临床工作产生一定困扰。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为了规范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近年来多次组织本专业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了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工作的斜视分类。
该分类方法根据融合状态将斜视分为隐斜视和显斜视两大类,再进一步根据眼位偏斜方向以及眼球运动状况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角度的变化进行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临床可以见到的各种类型斜视,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和指导。
该分类方法借鉴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的斜视及眼科学专著意见,无厚此薄彼之意。
新的分类方法是一种趋势,可以减少歧义,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 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 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XV-现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XV-现象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XV-现象简介:XV-现象(X and V 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方注视时的外斜度数增大较向正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得多,是A-V综合征的一种部位:眼科室:眼科检查:眼底镜检查法1.临床类型与表现 文献中有关A-V征的分型很多,Urist将其分为V-内斜、A-内斜、V-外斜和A-外斜4型。
Costenbader在Urist分型的基础上又增加4种少见的现象,即X、Y、 (倒Y)及◇(菱形)现象,此后又有人将X现象分为XA和XV 现象。
(7)XV-现象(X and V 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方注视时的外斜度数增大较向正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得多。
-现象( -phenomenon):即原眼位和正上方注视时外斜度数较小或无外斜,而向正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
亦为V-外斜视的变异或Y-现象的反向型。
2.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7)规定A-V征的诊断标准为: (1)外斜V征: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15△,8°~9°)。
(2)内斜V征: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小(≥15△,8°~9°)。
(3)外斜A征: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小(≥10△,5°~6°)。
(4)内斜A 征: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10△,5°~6°)。
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眼球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2.诊断标准向上注视与向下注视时的斜视度之间的差异必须≥10△才能诊断A现象;二者之间的差异必须≥15△才能诊断为V 现象,因为正常人在向下注视时也有轻度集合。
儿童视力筛查童梅玲【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59-160)【作者】童梅玲【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江苏南京 210004【正文语种】中文儿童早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1],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视力才有可能正常发育。
而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些先天性眼病、屈光不正、弱视和斜视等如未能早期发现,往往会影响到儿童视力的发育,表现出视力低常。
儿童视力筛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儿童眼病和视力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2,3],使儿童的一些常见眼病有机会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弱视发病率,促进儿童视力和视觉功能的良好发育。
儿童视力筛查是依据儿童视觉发育特点和规律,运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进行相应的视力筛查和评估,若存在潜在视力问题者可进行进一步的眼科检查、诊断和治疗。
儿童的视力在出生后是逐步发育的,其发育状况可以通过儿童各年龄段视力水平及视觉发育行为特点综合考量。
1.1 正常儿童各年龄段视力发育水平正常儿童各年龄段视力发育水平为:5个月4.0,6个月4.3,1岁4.5,2岁4.6 ~ 4.7,3岁4.7 ~ 4.8,4 ~ 5 岁4.8 ~5.0,6岁5.0。
1.2 正常儿童视觉发育行为特点新生儿:对光已有反应,在强光刺激下会闭上眼睛;2 ~3个月:有了固视物体的能力,目光能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7 ~9个月:会察颜观色,会模仿大人的动作,能同时玩2个以上物体;1岁左右:能用手指端准确取起细小的物体,如黄豆,花生米;1.5岁:会翻、看图书,会搭积木,会识别简单的形状;2岁前后:能模仿画线条;3岁左右:能认识更复杂的形状,如菱形、椭圆形等,能识别颜色,区分色彩的不同饱和度等。
考虑到儿童年龄和发育的特点,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认为,年龄在3 ~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4]。
遂宁市1045名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及弱视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及弱视的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单眼儿童图形视力检查法,结合最新的弱视诊断标准,分3~4岁、4~5岁、5~6岁年龄段,对城区104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
结果:1045名儿童中,视力不良182例,视力不良眼百分率17.42%,确诊为弱视22名,发生率2.11%。
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是早期发现视力不良和弱视并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视力检查弱视筛查弱视是危害儿童期视力最常见的疾病,在早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是发现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1]。
2010年对104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0~11月对10所幼儿园1045名学龄前儿童(2090眼)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提前与幼儿园联系,获得儿童的年龄数据,按年龄分组统计。
方法:使用儿童图形视力表。
先由眼科医生向幼教老师讲解图形视力表的使用方法,再由老师提前集中讲解检查方法,然后由2~3名儿童集中示范,保证每位儿童都能完全理解,学会正确使用儿童图形视力检查法,保证检查的准确性,两眼分别检查,采用小数点记录法。
对所有接受检查的儿童按年龄分3组:3~4岁组、4~5岁组、5~6岁组,检查结果分视力正常、视力不良。
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最新定义弱视的标准[2]:即3~4岁儿童为低于0.5;4~5岁<0.6;6~7岁<0.7;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
按照从严要求,由此确定本次调查的视力不良标准:3~4岁组视力<0.6,4~5岁组视力<0.7,5~6岁组视力<0.8。
对在检查中发现有视力不良的儿童,发放有关弱视防治的宣传资料,通过教师向家长告知,要求家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眼科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了解视力不良的原因,排除屈光不正、弱视等。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一)定义。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
(二)分类与分期。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三种。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可发生形状不规则透见白色巩膜的脉络膜萎缩灶,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白内障、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
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明显增大。
病理性近视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巩膜局部向后膨隆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按照睫状肌麻痹后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将近视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三类(等效球镜度=球镜度+1/2柱镜度):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0.50D);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3.00D);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SE≤-6.0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