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35
最具中国人生哲学的三句话
1.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看法,即强调人应该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不断地享受和体验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强调“活在当下”这一点,因为他们深知人生短暂,而时间又是不可逆的,所以每一刻都应该珍惜,让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 学无止境,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强调了学习对于改变命运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学习是一种追求个人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才能更完美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3.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于金钱的认知和看法,表明了人们需要有一种理性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财富和金钱的问题。
中国人热爱和尊重金钱,但也知道财富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正确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
同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财富的缺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自己的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强调保持适度和平衡。
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应避免过分的极端,保持稳定和中庸的状态。
3. 人性本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天赋品质。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4. 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即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道路。
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道法自然是一种最高境界。
5. 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世界是变化和流动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动态的,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和以人为本的思考,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自我完善和进步。
6. 社会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重视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
儒家学说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师长和上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
定。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道义,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哲学概念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等。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
其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是所有事物的本原和基础;“天人合一”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无为而治”则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中国哲学还强调对“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实践,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理想的追求。
这些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主讲人:潘畅和绪论一哲学简介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
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
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
一:名词概念解释1 《周易》:又名《易经》,因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
据说是“伏羲做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
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经》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其卦爻词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大约编撰于殷末周初。
春秋中后期,用《周易》来占卜和解释自然现象和各类事物的事例渐渐增多。
《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两种基本的爻是阳爻(—)和阴爻(——),由三爻组成一卦,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
其中一直贯穿着阴阳对比、和合、消长、转化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哲理性识。
所有卦中,一般二爻和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其中体现了和合,中平意识。
2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
他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
并且开创性的利用了“离盈”的观念。
其具体的论述为:A:“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又包含了颜色的规定性 B:“马”的外延广,可以包括白、黄、黑马而“白马”的外延窄,只能包括白马C:“白马”有其确定的颜色,“马”没有其确定的颜色D:肯定了“马”与“白马”同属,白色和任一色,小类和大类的种属包含关系,“非”表示“有异”而不是“全异”。
(A: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白马是殊相,马是共相B: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但白马是实在的C: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马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3和实生物:“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正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其中十大哲学名著更是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核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大哲学名著及其重要意义。
1.《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宇宙观,还具备了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管理的育人功能。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本著作,道家哲学经典之一。
该著作强调了道的本源,阐明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反对人为干涉。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本书强调了恪守中庸之道是道德和思想的基石,是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道路。
4.《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通过描述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本著作。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认为人们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良心和智慧,使世间更加美好。
6.《大学》:是从《礼记》中提取出来的一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张人的一切德行的根源在于学术,标志着儒家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教育的长期追求。
7.《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公羊高所作的历史文献注释。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典籍,对中国古代的舆论、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左传》:也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讲述了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该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名家》:是春秋时期文学名家之一韩非所作的一部著作。
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和功绩是社会价值的构成,主张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法律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0.《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所作的一部政论著作。
本书主张把世界上的一切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中,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本。
中国哲学一级学科
中国哲学是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对中国哲学进行研究的学问。
它是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社会的组织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信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中庸之道学说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中国哲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和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是主要的思想流派。
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则。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宇宙秩序的追求,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人道:人道是中国哲学中强调人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核心概念。
它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应该遵循心存仁爱、尊重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道德原则,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当顺应天道、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
道在哲学思想中强调一种普遍而抽象的存在和规律,在行为上强调顺应道,追求道的境界和实践。
5.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宣扬不主动干涉和控制的原则。
它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顺应自然,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这些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中,象征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探索。
摘要密级: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学号:gxjs08082哲学硕士学位论文墨子“兼爱”思想研究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PhilosophyA Probe of Mo Zi’s “Love Everyone”摘要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
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
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
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I摘要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
“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IIAbstractAbstract“To love each other, to seek mutual benef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in idea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Mo Zi. In his mind, people sh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gain mutual benefit,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benefit of the nation”. The idea of loving each other proposed by Mo Zi is a kind of generous love between the equal, the only purpose of performing it is to gain the ultimate profit of the whole nation. This kind of lov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ove advocated by Confucius. Mo Zi believes that there should be any differences in love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 whether they are relatives or acquaintance, which should be equal to everyone and overcome blood ties. Mo Zi is a man of humble birth, who had an insight into the sufferance of the lower classes. His criticism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affairs based on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sufferance of people but not focus on destructions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only purpose of his theory is to find out how to achieve mutual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mutual benefit, to realize the “be against assault” to avoid the dispute and to gain eternal peace.“Tianzhi”is the base of "Love everyone", and the peace-seeking “be against assault”thought is the purpose of it. In the end, “love everyone” may help the rulers to examine the sufferance of people and reflect the spiritual necessity of that period. The spirit of equality, mutual-benefit and peace-seeking thought which are implicated in the thought of “Love everyone”are worthy to be learned by us and 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Key words: Love each other Seek mutual benefit Tianzhi Be against assaultIII导言目录导言 (1)第1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3)1.1“兼爱”的提出 (3)1.2“兼爱”的涵义 (4)1.2.1兼以易别,爱无差等 (4)1.2.2兼相爱,交相利 (5)1.3“兼爱”的实现 (8)第2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基础 (10)2.1 墨子眼中的“天” (10)2.2“天志”与“明鬼” (11)2.2.1“天志”的意义 (11)2.2.2“明鬼”的意义 (12)2.3“非命” (13)第3章墨子“兼爱”思想的目的 (16)3.1“攻”之危害 (16)3.2“非攻”之基础 (17)3.3 攻与诛的区别 (18)第4章后期墨家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发展 (20)4.1“爱”“利”相别 (20)4.2“爱”重周遍,“利”在取舍 (21)4.3“爱”无时空限制 (22)结语 (24)参考文献 (27)致谢 (31)4导言导言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及墨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环。
《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学继儒学而兴起,与儒学同称为“显学”,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对墨子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促进当今学术繁荣,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子出身手工业者,自身的经历使他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墨子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改变当时战乱频仍、民众受苦的现状。
《墨子·贵义》(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中记载:“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以“义”为先,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万众,兴天下之利而为万民除害。
《庄子·天下篇》中这样称赞墨子,称“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淮南子·修务训》这样评价墨子,认为“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墨子与孔子一样也是圣人,跋山涉水,奔波于诸国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甚至蒙受耻辱也毫不退缩。
这样做并不为自己谋官位和钱财,而是为了消除天下万民的疾苦。
墨子通过周游列国,不断地讲学授徒,思想逐渐为很多人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墨家学派由此而形成。
墨家学派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团体,其内部有着极为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相当于一个半军事化的政治组织。
这是墨家学派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墨家学派在墨子死后仍然可以长期稳定运转的重要保障。
墨学的发展和传承经历十分曲折。
先秦时期,儒墨并立,同为“显学”,《孟子》中亦称“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表明了墨学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力。
自秦以后,世人对于墨学的研究急转直下,墨学迅速衰落。
在《史记》中,对于墨子的5导言生平及思想,司马迁并没有像为孔孟荀等儒家代表人物那样立传,而是在《孟子荀卿列传》之后,用仅仅24个字对墨子进行了说明“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学的衰微一直持续到了清代。
清代乾嘉之学兴起,学者对《墨子》的研究侧重于校勘、考证和训诂,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閒诂》为突出代表。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学者在乾嘉之学对《墨子》校注的基础上,转向了对《墨子》思想的义理阐释。
尤以梁启超和胡适为代表,他们引西学研究方法入墨学,为后来的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要研究热潮,墨学的研究相对进入低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推动下,《墨子》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今存53篇,内容大多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墨子言行。
这部书包含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十大主张,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鲁问》)在这十大主张中,“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他主张是“兼爱”思想的衍生或证明。
梁启超先生在《墨子学案》中认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发,就是兼爱。
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两句话实可以包括全部墨子。
”(梁启超.墨子学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p15.)墨子言“兼爱”必与利相联,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墨子学说的最终归宿和目的。
墨子的“兼爱”提倡平等之爱,与孔子的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是不同的。
孔子所提倡的有差等之爱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的伦理亲情之爱,认为有差等之爱是自然的亲情之爱,是维系社会秩序的自然基础;墨子则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亲疏之分,而应该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平等之爱。
墨子出身于社会底层,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从现实出发,思考着如何实现避免战乱和纷争,实现社会稳定和平的途径。
6第1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第1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在墨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