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理想》教学设计之三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学习设置: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概括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增强文学素养。
学会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积极态度。
增强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课文主题的把握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理想的文章——《理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理想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课文分析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5.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想》。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
2.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拓展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增加文学素养。
2.开展关于“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故事。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演讲、写作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作者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文《理想》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提问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想》。
(2)教师抽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学生的发音、语调、停顿等进行指导。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文《理想》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监督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想》三遍,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和作者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
2. 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对“理想”的阐述。
(3)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结构,领会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阐述的“理想”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
(2)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理想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结构,提炼文章主旨。
(3)讲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激发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想》。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作者对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想》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
3. 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5. 分析课文观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观点的合理性。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的词语和句型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理想》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和表达的工具。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理想》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诗歌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课文内容,已经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3)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理想》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首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中这样写道:“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请问“海”在诗中指什么?(理想、成功)那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谈理想)是的,有了理想,我们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有了理想,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迎来了光辉灿烂的祖国60华诞。
恰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乘上理想的翅膀,搏击蓝天,驶向祖国的万里晴空?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之歌。
二、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形象的语言。
2、联系生活体验,体会重点诗句的含义。
3、树立远大理想,施展全部的才华斗志。
三、自主学习与检查1、将本文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会。
2、解释词语。
(1)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2)浪子回头:浪荡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改过自新。
(3)绝处逢生:在绝望的困境中又找道一条生路。
(4)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3、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诗人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liáo)扒窃(pá)玷污(diàn)诅咒(zǔ )洗濯(zhuó)缀连(zhuì)船舶(bó)蜕变(tuì)可望不可即(jí)倔强(jué jiàng)(2)词语解释。
(在理解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造句的形式加强记忆)(3)作者介绍。
四、课内探究1、初读——把握感情基调。
(1)听朗读录音,回答:读好本诗,应把握住哪几点?(2)师生共同分析。
A.节奏:这首现代诗具有传统诗的形式节奏之美与音韵平仄之谐,(出示一节诗)一般来说,朗读要在意思较为完整处停顿。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体味人生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话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让我们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体味人生的真谛。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短文两篇》是短而美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
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
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注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五篇课文内容上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
《理想》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性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表达了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
《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体验。
《人生寓言》中《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可能会带来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说的是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的人格魅力。
《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品德修养。
在学习本文时,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
对本单元的教学,应以讴歌人生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为主线,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内容:漫游语文世界,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独立、熟练使用字典识字,规范书写。
2、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
3、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在读音准确、停顿恰当的基础上,注意语调、语速和感情的处理。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总体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理想》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第一课时预习题: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自学词语:饥寒离乱远行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
第一课时当堂训练:表情朗读课文1—7节。
第一课时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第二课时预习题: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②理解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当堂训练:
①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
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②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作业:背诵并完成作业本。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
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
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