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合唱队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合唱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团队
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持续一个学期。
活动内容:
1. 选材与排练,选择适合合唱队的曲目,包括国内外经典合唱
曲目、校园歌曲等,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共同选择,确定
每次排练的曲目。
排练期间,学生要认真学习歌曲的曲调、节奏、
发音等技巧,并且要配合指挥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演唱效果。
2. 团队合作,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学生们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同时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团队的合作,不断提高整体的
演唱水平。
3. 演出与表演,在学期末,举办一次合唱队的音乐会,邀请校
内外师生观看。
通过这次音乐会,不仅可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也
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色彩。
活动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情况以及音乐会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同时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通过合唱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亮丽的风景。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6篇一、指导思想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特成立学校合唱队。
二、活动安排为了使合唱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现将本学期活动情况安排如下:(一)活动主题:包括学生学习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吐字、咬字及音高、节奏训练等。
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并自然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
通过排练好每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二)活动目标:1、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
2、通过练唱少儿合唱歌曲,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3、进一步宣传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三)参加对象:在学校的所有学生中进行选拔,人数在30-40人左右。
(四)活动时间:活动的时间定于每周下午第二三节课。
(五)活动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六)活动准备:提前五分钟到位做好准备工作。
课前认真收集资料、钻研教法,并为学生复印好歌纸。
(七)活动要求:(1)作为合唱队成员要自觉遵守学校合唱队的各项要求,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建设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合唱队;(2)每位队员要爱护公物、乐器及各种设施;(3)每位队员要按时参加活动,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4)每位队员要尊重他人劳动,听从指导教师指挥,上课时不说话、嘻笑;(5)每位队员将合唱团发给的资料要妥善保管、不要随意乱丢,以备不时之需。
三、活动过程设计(一)训练教师:由学校专职音乐教师担任教学,其他擅长的老师协作。
(二)训练内容: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规范学生的合唱姿态和舞台造型;五首高质量的少儿合唱歌曲。
(三)训练方法及过程:1、声音的训练2、音准训练多声部,合唱的音准训练。
3、合唱表现的四种手段。
(1)连唱(2)跳唱(3)强而有弹性(4)不连不跳4、节奏训练5、咬字与吐字的训练6、歌曲的学习合唱社团活动自从本学期以来,开设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不仅看到了大家的成长,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合唱队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合唱队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持续一个学期。
活动内容:
1. 每次活动开始,进行声乐训练,包括音准练习、节奏训练和声音控制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2. 学习一首经典合唱曲目,通过集体排练和个人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曲目的目的。
3. 进行合唱队比赛,与其他学校的合唱队进行比拼,展现学生们的音乐实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参加校内外演出活动,如校庆晚会、文艺汇演等,为学校和社会带来音乐盛宴。
活动要求:
1. 参与活动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
2. 活动期间,学生要认真对待每次排练,按时到场,服从指挥,配合合唱队的整体表现。
3. 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互相鼓励、支持,共同进步。
4. 活动期间,学生要遵守纪律,保持良好的形象,做到文明礼貌。
活动评价:
1. 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合唱队表现评价,对学生的歌唱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评定,及时给予表扬和指导。
2. 活动结束后,进行整体评价,对合唱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通过以上合唱队活动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
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增添色彩,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合唱队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通过合唱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二、活动内容。
1. 合唱队选拔,面向全校学生进行选拔,选拔出具有一定音乐基础和潜力的学生组成合唱队。
2. 音乐训练,由专业音乐老师指导,进行声乐训练和音乐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3. 曲目排练,选择一些经典的合唱曲目进行排练,包括校歌、民歌、流行歌曲等,丰富曲目类型。
4. 演出准备,进行舞台表演训练,学习舞台礼仪和表演技巧,为未来的演出做好充分准备。
5. 演出活动,组织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包括校庆晚会、文艺汇演、社区义演等,展示合唱队的风采。
三、活动流程。
1. 活动启动,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合唱队选拔。
2. 合唱队选拔,进行声音测试、音准测试、音乐感知等选拔环节,选拔出合适的学生组成合唱队。
3. 音乐训练,每周安排固定的音乐训练时间,由专业音乐老师进行指导。
4. 曲目排练,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曲目难度,制定合理的排练计划,确保每首曲目的质量。
5. 演出准备,进行舞台排练、服装化妆、道具布置等准备工作,确保演出效果。
6. 演出活动,组织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展示合唱队的成果,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
四、活动评估。
1. 学生表现评估,对参与合唱队活动的学生进行音乐水平、团队合作、表演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活动效果评估,对合唱队的演出效果、影响力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观众的反馈意见。
3. 活动总结,根据评估结果,总结活动经验,优化活动方案,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活动方案,可以有效地组织合唱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小学合唱社团教案小学合唱社队教案第一次活动教案教学内容: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包括培养艺术修养、思想情操、意志品质,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和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的介绍,包括自愿和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研究《欢乐颂》旋律并选拔队员。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以及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
教学步骤与方法:一、合唱训练1.姿势训练: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
统一的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
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
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
因此,在训练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欢乐颂》1.难点训练: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3.分别用“啦、咯、噜”进行哼鸣练,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在演唱中,每个声部都要发挥出自己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而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则要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需要每个人都有个人服从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合唱团的团结和协作。
二)、呼吸训练和发声练在合唱中,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技巧非常重要。
合唱队活动方案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合唱技巧;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兴趣爱好。
活动时间:每周二、四下午3点30分-5点。
活动内容:1. 合唱练习,学生将学习和练习一系列合唱曲目,包括经典合唱曲、流行歌曲、民族歌曲等。
通过合唱练习,学生将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声乐技巧和合唱表演能力。
2. 音乐理论学习,活动中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音乐理论学习,包括音阶、音符、节奏、调式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合唱曲目。
3. 舞台表演训练,学生将进行舞台表演训练,包括舞台形象塑造、动作协调和舞台演唱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训练,学生将提高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
4. 合唱比赛和演出,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活动中将安排合唱比赛和演出。
学生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并与其他学校的合唱队进行交流和比拼。
活动要求:1. 参与合唱队活动的学生需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对合唱的兴趣;2. 学生需积极参与活动,按时参加合唱练习和训练;3. 学生需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共同努力提高合唱水平;4. 学生需遵守活动纪律,服从指挥和教练的安排。
活动成果:1. 学生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技巧;2. 学生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 学生将在合唱比赛和演出中展示他们的才华,并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活动评估:1. 每月举行一次合唱队活动评估会议,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活动效果;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安排,以提高活动质量。
通过合唱队活动,学生将得到全面的音乐培养和舞台表演锻炼,同时也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这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合唱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合唱的基本技巧:音准、节奏、气息、表情等。
2. 合唱的团队协作。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合唱技巧的掌握。
2. 学生在合唱中的团队协作。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音响设备。
2. 合唱曲目:《春天在哪里》、《小星星》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合唱的定义和特点。
2. 播放一段合唱作品,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二、合唱基础知识1. 教师讲解合唱的基本技巧:音准、节奏、气息、表情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合唱基本技巧。
三、合唱曲目学习1. 教师播放合唱曲目《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气息等方面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合唱基本技巧。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二、合唱曲目学习1. 教师播放合唱曲目《小星星》,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气息等方面的指导。
三、合唱排练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合唱排练。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合唱中的问题。
四、团队协作训练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解手链”、“传递水杯”等。
2. 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评价其音准、节奏、气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合唱中的团队协作情况,评价其团队精神。
3. 收集学生课后练习的录音,评价其合唱水平。
初中合唱队教案课时:20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合唱与指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节奏、和声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 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参与合唱表演,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学内容:1. 合唱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2. 合唱歌曲的选材、排练与表演。
3. 合唱队的组织与管理。
教学过程:一、合唱理论知识学习(4课时)1. 学习合唱的基本概念,如合唱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学习合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节奏、和声等。
3. 学习合唱的指挥知识,如指挥的手势、节奏、速度等。
二、合唱歌曲排练(12课时)1. 选择适合初中生演唱的合唱歌曲,如《茉莉花》、《保卫黄河》等。
2. 分组练习,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声部旋律。
3. 合练整首歌曲,注意音准、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准确性。
4.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三、合唱表演实践(4课时)1.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展示,也可以是学校的文艺活动。
2. 培养学生自信、大方的表演态度。
3. 引导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合唱队组织与管理(10课时)1. 学习合唱队的组织与管理知识,如队员的选拔、团队的凝聚力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了解合唱队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节奏、和声等。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唱表演,展现自己的才华。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 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资源:1. 教材:《合唱与指挥》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
3. 教学课件:合唱理论知识、指挥知识等。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渐提高。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黄鸭合唱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尤其在中班幼儿园的教育中,它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在小黄鸭合唱队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更是经常被应用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小黄鸭合唱队中班奥尔夫音乐教案是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创互动式教学的新形式。
一、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理解齐唱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2.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如歌唱技巧、音调感知和音乐节奏等。
3.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乐器的认识,培养他们对音乐器材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一台电视和一张投影幕,需要投影幕和电视进行协作。
2.准备音乐器材,如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等。
3.准备歌曲《小黄鸭合唱队》的CD,准备激活幼儿的兴趣。
三、教学环节1.开场:教师向幼儿介绍音乐教学的主题——《小黄鸭合唱队》。
使用幼儿比较熟悉的电视动画《小黄鸭》中的形象进行宣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歌曲学唱:播放《小黄鸭合唱队》的CD,让幼儿们先听一遍,然后再跟着CD学唱。
并且要提醒幼儿注意音调和节奏,保证全部齐唱居多数,尽量做到赋予每个孩子一个个体,但是在最后能够组织成完整的队伍一同展现。
同时,通过这个过程让幼儿理解齐唱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地培养孩子们团队意识。
3.比拼快慢:通过放慢自己与快速调节让幼儿体验到节奏不一样的舒适感,同时能够让孩子们认识到音乐节奏的不同性,体践学习中理论教育的效果,感受到教育无处不在。
4.替换唱:分班级进行“对唱”练习。
两个班级分别唱不同的几句歌词,轮流切换,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音乐的世界。
通过替换唱班级间的沟通和对比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有所收获,理解团队合作中的重视性。
5.音乐器材性质掌握: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特定打击乐器、特定弹拨乐器的音色、音调,帮助孩子掌握乐器的基本性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乐器的兴趣。
初中合唱队队列队形教案1. 引言初中合唱队队列队形是合唱队形成有序整齐的队列,展示出优美动人的形象,增强集体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表现。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合唱队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形成整齐的队列队形。
2. 教学目标- 理解合唱队队列队形的重要性和作用。
- 研究合唱队队列队形的基本要求和常用动作。
-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3. 教学内容1. 队列队形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合唱队队列队形的基本要求:- 站立姿势:挺胸、收腹、平视前方。
- 距离和间隔:保持适当的间距,不过分靠近或分散。
- 排列顺序:按照身高或其他指定标准排列。
- 动作统一:保持整齐同步的动作,如起立、坐下、转身等。
3. 常用合唱队队列队形:- 直线型:学生站成一条直线,保持等距离排列。
- 曲线型:学生站成一个弧形,保持等间隔排列。
- V型:学生站成字母"V"形,保持等间距和好的视觉效果。
- 其他特殊队形: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和练。
4. 练方法:- 教师示范演练,学生模仿跟随练。
- 分组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 定期检查和纠正队列队形,提高整体表现。
4.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合唱队队列队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基本要求和常用合唱队队列队形。
3. 进行示范演练,学生模仿跟随练。
4. 组织分组练,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5. 常规检查和纠正队列队形,加强练效果。
6. 总结和评价:回顾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5.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合唱队队列队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班级合唱队演练,评估整体队形效果和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
6. 教学资源1. 教师所需资源:- 合唱队队列队形示范视频和音频素材。
- 合唱队队列队形示意图和示范图片。
2. 学生所需资源:- 舒适的服装和鞋子,方便练。
- 合唱队队列队形训练手册。
7.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和演出,展示他们的合唱队列队形表现。
合唱队教案教学目标:学会歌唱的发音、状态、气息运用,使学生懂得在合唱集体里所发挥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嗓音在集体的合唱队中能协调和控制并达到统一的共性。
一、坐姿:凡是艺术就会涉及到技术、技巧,在谈论技巧之前,我们要强调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坐姿。
1.坐姿:坐着更容易体会气息——腰部像翅膀一样膨胀、扩张。
2.站姿:两脚张开,身体前倾,重心倾定,肩膀放开(不得上抬)。
二、发声技巧:发声三要素:呼吸是基础,打开喉咙是关键,共鸣是灵魂。
1.歌唱的呼吸:长、慢、连(1)人在睡眠时自然状态;(2)人在大笑时,肚子发酸时的状态;(3)抬钢琴,找气息的支点;歌唱呼吸时,横膈膜下沉,要求腹部力量:持续、紧张,有利于降喉头,扩大发声器官。
.如何加强横膈膜锻炼?(1)狗喘气(2)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同一个音上唱五个母音“a、e、i、o、u”2、打开喉咙——把喉结放下来,让喉腔、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统一。
如何打开喉咙?1.打哈欠的初始状态,不能打过了(半打哈欠或困时边打哈欠边讲话的状态)2.打开牙关,吸到凉气。
3. 牙关打开,下巴找脖子、下巴靠胸4.找发声的支持点:锁骨中间(方法:呛、咳)练习:1.唱“u”母音(最难唱,唱准、唱长)。
2.尽量模仿嗓子宽的人,放松喉咙,绝不能撑。
3.不张大嘴,迫使里面打开;闭口,里面打开唱。
4.大笑或大哭,有利于打开喉咙(哭腔在歌唱中用的多)。
5.最大限度向后仰头,人为拉下喉结,延长咽腔。
发音时喉咙放松,尽量要深,声音要对,母音要正,不要任何枷锁。
二、面罩共鸣(用弱声)当获得面罩,就像在用利息歌唱,少用本钱歌唱,可唱一辈子。
这一词来自于西方假面舞会,如果获得,就像灯泡加上灯罩一样,声音会很集中且富有穿透力。
如何寻找面罩共鸣?1、面带微笑,找打哈欠时的最初提升眉头的状态。
防空暗音色。
若声音不够明亮,露出些牙齿。
2、用哼唱的感觉——哼哈唱法用打哈欠的状态哼鸣,用e、i母音3、不张大嘴,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感觉声音不直接从嘴里出来,把声音送到上面去。
4、小声练要多于大声练,找面罩共鸣,声音就不会唱散了。
发声速成:1、气息:搬钢琴或任何重物时打嘟或发“si”。
2、打开喉咙(如上所述)3、位臵:用鼻子调节、固定,不能掉。
声音规格:直声!讲究和谐统一,即讲求共性,抹杀个性。
谁的声音“突出”,谁就要改变。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说话要像唱歌那么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练声曲:一、连音练习,要求持续不变的连贯。
按由易到难的程度可选择以下几条:1. 5 55 || 5 - -‖īāū2. 5 4 3 2 | 1 - - -‖ū3. 5 3 4 2 3 1 2 7 | 1 - - -‖Mi ma mi ma mi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 - - ‖(三连音)Mi ma mi ma mi二、跳音,半断音和断音1. 5 5 5 5 | 5 4 3 2 | 1 - - -‖La le li lo lu2. 1 1 | 5 3 1 ‖Lu3. 5 3 1 | 5 3 1 ‖Mi mi mi ma ma ma三、和声练习: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注意中声部的音准要加强训练四、音准练习:半音阶的连唱、全音阶的连唱、滑音、音阶、声区的间音混合(真假声混合)训练、两度音程和三度音程的训练、四、五度音程的训练、六七度音程的训练、八度音程的训练、半音音阶、小调音阶、灵活弹性的训练、变化的音阶、重复音、三连音、琶音、前装饰音、波音、附点音符、大小调音阶、半音音阶、三连音、切分音五、声音的渐强渐弱、重音、跳音等力度练习,可贯穿在练声中落实。
合唱中儿童出现的问题应对一、喊叫喊叫是儿童歌唱中最常见的不良现象,它是发展与保护儿童嗓音的大敌。
因为喊叫容易造成声带疲劳以致劳损,经常长时间的喊叫歌唱会造成声带充血、水肿乃至小结,形成嗓音的严重沙哑。
纠正的方法:1、使孩子懂得在唱时有气息的支持。
让儿童多吟听用正确发声方法歌唱的童声范唱(找出好的典型童声,也可用唱片、录音的音响),并用对比的方法让儿童听辩“强”、“响”、“喊叫”的声音,提高他们对声音的鉴别能力。
2、提高音乐修养,正确处理和理解歌曲内容,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歌声有抑、有扬、有挫折。
比赛要比“谁唱得最有感情?”“谁唱得最优美动听?”3、在新歌学唱阶段,可用轻声来练唱,即用不费劲的小声唱,一般不超过每人的中等音量为限度。
4、对已养成喊叫坏习惯的儿童,在练声时可多用母音“U”或用哼唱“M”等练习。
在歌唱时要注意咬字、吐字和口型的正确性,并多唱些抒情的轻快的歌曲,逐步加以纠正。
二、声音怎么会变得虚、闷暗?声音的虚、闷暗和明亮都是相对而言,我们这里谈到的虚、暗,是由于发声不正确而引起的,与某些歌曲演唱风格上需要暗一些、虚一些是两回事。
虚的声音往往是由于歌唱状态不积极,气息支持较差,声带闭合不好,有漏气现象而形成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制止儿童喊叫式的歌唱,过分强调轻、轻、轻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压抑的虚声,误以虚声为轻声。
儿童也怕因唱响了要挨教师批评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其结果就会出现虚弱的漏气声。
闷暗的音色,往往是由于声音位臵太靠后或口腔打不开,软腭下塌,将声音往鼻腔里去发出鼻音等形成的。
这种现象往往在中、晚期女童声中出现较多。
纠正方法:1、多作跳音的发声练习有利用声带的闭合、气息的支持。
2/4 1 0 2 0 | 3 0 2 0 | 1 0 0 ||3/4 5 0 3 0 1 0 | 5 0 3 0 1 0 ||2、对因发声部位太靠后而造成的音色闷暗,则可适当将位臵靠前些,使之音色相对变为明亮。
如用YI、YE、YA、HE、LA等作发声练习。
由于鼻音造成的闷暗,则应少唱或暂时不唱带有鼻韵母的字、可多唱一些A、O的字,使口腔打开。
总之,要训练儿童的嗓音,发展他们的歌喉,使歌声更美妙动听,这就要求我们的指导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良好的声乐听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注意儿童歌唱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才能有的放矢去训练儿童的歌唱,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理想的童声。
合唱训练教学过程:一.先从训练“呼吸”开始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
首先训练“呼吸”的好处是:呼吸是源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声音,符合事物的规律。
同学们上音乐课时,很少专门训练“呼吸”,合唱训练从“呼吸”开始,学得快、记得住、用得上。
气息的基本练习:1.调动情绪——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象只蜜蜂飞到花丛里,看!美丽的鲜花,多么香啊!2.“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大约用1/2秒完成)。
3.保持——吸气后随之憋气,保持四拍(4秒钟)。
4.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六拍(6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
通过上述练习,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要保持(气息控制),慢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
接下来是“叹气”练习,让同学们在深吸气之后,连声叹息(很深的),去体会气息的深度———感觉是在胸口以下———实际上是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
然后是“弹气”,练习,在快速吸气之后,连声喊出具有弹性和力度的“咳!咳!......”直至气息没了。
可以发现每喊一声“咳”,同时腹部、腰部(在腰带周围)是向外扩涨一次。
二.声音的训练。
1.声音训练按一般的方法:用闭口的“ma”或开口的“ma、m、a、o”等字音从C1音开始。
2.“噜”字作为“范音”开始声音练习。
在发音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开始发“噜”的长音练习。
以上练习要求以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从C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打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臵,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与压力,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臵。
3.用《春天来了》这首同学们非常熟悉,音符比较简单的歌,填上“噜”字演唱,注意速度要慢,待唱好了再提速,这样训练效果非常好。
三.学唱歌曲:《音阶歌》,学唱《小花猫》、《小耗子》、《粗心的小画家》、《马兰谣》、《我有一个家》、《青蛙妈妈》、《可爱多-好孩子的歌》《妈妈格桑啦》、《幸福歌》、《牧羊曲》、《嘀哩嘀哩》、《歌声与微笑》、《种太阳》1.先轻声练习,学生用“噜”字唱旋律,也可以先“虚”着唱,找到那种深远的、朦胧的感觉。
2.随着老师的指挥,学生运用气息分乐句练习。
3.指导学生高位臵朗读歌词,用发声的状态去读。
4.唱出歌词,教师指导。
5.个别展示,集体表演。
6.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如《春天来到战场上》《飞来的花瓣》。
在合唱训练中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
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
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
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
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
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及时的作歌曲的艺术处理。
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
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
在合唱训练中坚持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让学生在各个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能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