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小调—淮剧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描写苏北淮剧的句子
苏北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北和淮河流域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个描写苏北淮剧的句子。
1. 苏北淮剧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苏北淮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以其独具匠心的舞台布置和精彩的表演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3. 苏北淮剧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舞蹈、音乐、武术和戏剧等元素,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
4. 苏北淮剧的演员们通过精心编排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
5. 苏北淮剧的唱腔独特动听,旋律婉转悠扬,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6. 苏北淮剧的服装设计精美细致,色彩鲜艳,彰显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7. 苏北淮剧的舞台布景考究精细,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置,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戏剧世界。
8. 苏北淮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的传承,也有现实生活的创新,能够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9. 苏北淮剧的演员们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技艺精湛,能够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
10. 苏北淮剧的演出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以上是我对苏北淮剧的十个描写句子,希望能够对大家对苏北淮剧有更深入的了解。
苏北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通过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希望苏北淮剧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与发展作者:李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众多的音乐文华中,最为璀璨的是小调,而小调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江苏小调。
江苏省被誉为“鱼米之乡”。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正因为这些有利的因素,使得江苏的经济繁荣,音乐文化突出,江苏民歌发展迅速,特别是劳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小调。
本文从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发展传承与保护来论述将这些瑰宝传承下去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江苏民间小调;音乐特点;传承与保护一、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江苏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民歌主要体现在《诗经》和《楚辞》上。
(《诗经》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五百余年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到了汉代就发展出了“乐府民歌”和“相和歌”。
小调的源头之一就是相和歌(即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即无伴奏的形式),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与相和歌不同的新的体裁——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如《从军五更转》、《子夜四时歌》、《月民间小调节折杨柳歌》,对后来流传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有深远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新的体式结构,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等。
小调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逐渐有更多的民歌加了进来,随着民歌的发展小调也得到了演变,宋元之后小调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成熟的时期。
而明清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表达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社会,人民创造出了一系列体裁,如《洪秀全起义》、《怀念忠王歌》等。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民歌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民歌也随着这些步伐也相对演变。
江苏民间小调几乎遍及苏南苏北,分布相当广泛。
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创造了许多艺术产物。
例如《孟姜女》、《十杯酒》、《哭七七》、《探清水河》、《剪靛花》、《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梳妆台》、《无锡景》等,它们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淮剧的艺术特色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江苏省盐城市和阜宁县,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下面,店铺详细地为大家讲讲淮剧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音乐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
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
曲体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
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门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
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
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
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
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语言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
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
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简要情况介绍淮剧又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之后,门叹词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
后来,淮剧受到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
盐城是淮剧的故乡,全市共有6个淮剧团。
近年来,盐城以淮剧申遗为契机,不断加大保护和挖掘力度,先后有《打碗记》《奇婚记》《鸡毛蒜皮》《来顺组长》《小镇》《小城》等多部优秀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大奖”等荣誉。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
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
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剧的表演风格朴实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主要特点有:一是音乐唱腔:曲调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是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
三是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
四是拥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多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题材。
淮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有:《诺言》《赵五娘》《金杯·白刃》《海港的早晨》《卖油郎独占花魁》《蓝桥会》《三子争父》《李斯》《周仁献嫂》《恩仇记》《安寿保卖身》《珍珠塔》《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经典剧目。
《江苏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1-4)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 1、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1、江苏水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
答:水的灵动使江苏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智慧特征。
2、金陵文化: 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一是勤思。
江苏人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镇江),随后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金陵文化圈。
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二是善思。
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3、吴文化: 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汉初风云人物张良的“运筹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4、维扬文化: 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三是奇思。
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人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文财富。
5、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2、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文化有哪些特征, 主要指以今徐州、淮安、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答:富庶安定环境下的江苏人追求尽善,主要表现为: 6、苏东海洋文化: 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1)地尽其力:江苏没有闲人,没有闲地。
比如古城扬州就是依靠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泰州戏曲的介绍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它起源于盐阜、淮安、宝应、兴化一带,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又称“老淮调”)。
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又移植演出了一些历史生活的大戏。
通过祀神、娱神,以达到逐疫、驱邪、禳灾、祈年、纳吉、降福的目的。
在泰州,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生活闲适,昆曲、京剧和由“香火戏”与民间曲艺“门叹词”“里下河徽班”相结合而成的江淮戏(淮剧的前称)等的演出在泰州极为兴盛。
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地区常遭受水、旱、蝗灾,生计无门的逃荒者即以竹板击拍,沿街挨门清唱民间小调以行乞,形成了“门叹词”。
旧时,泰州地区民间酬神祭祖,盛行“香火”神会。
后以“香火”神会吟唱神书中神话故事的“坐唱”形式,发展为搬上舞台的简陋的小戏形式,这就形成了“香火戏”。
当时泰州及其所属的兴化、姜堰等里下河地区,香火戏盛行,戏班众多。
民国初年,泰州城就有新兴戏院、钟楼大戏院、五友戏院、同乐戏院、半亩轩戏园等戏院11家,地域相连,习性相通,语言相近,条件适宜,也为淮剧在泰州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当时经常在泰州生活演出的江淮戏班有“李玉花戏班”(有历史考证的第二代淮剧老艺人)和“韩家班戏班”,班主韩德友是泰州淮剧团创始人王少春的师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李三娘磨磨》《赵五娘卖唱》等。
2011年,泰州市、淮安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泰州戏曲的信息,可查阅中国戏曲志等相关书籍。
苏北民间小调大全
苏北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北民间小调。
苏北民间小调是苏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承载着苏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是苏北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苏北民间小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风格而闻名,它通常由一位歌手在乐器的
伴奏下演唱,歌词内容多为家常琐事、生活感悟、爱情故事等,贴近民生,质朴真挚。
苏北民间小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朴实真挚,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苏北人民的生活情感。
苏北民间小调的形式多样,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对唱,还有的是合唱,每种形
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苏北的农村,常常可以听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或者家中合唱民间小调的动人场景,这些歌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苏北民间小调的传承也非常重要,它是苏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苏北民间小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苏北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苏北民间小调,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歌曲,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北民间小调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苏北民间小调的传承和发展中来,让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苏北民间小调,是苏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承载了苏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是苏北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传承苏北民间小调,让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得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北的民间音乐文化。
苏北民间小调大全
苏北民间小调是苏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承载着苏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是苏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北民间小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苏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瑰宝”。
苏北民间小调源远流长,它起源于苏北地区的农村,是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其朴实、真挚、质朴的表达方式,深受苏北人民的喜爱。
苏北民间小调的歌词多以爱情、生活、家乡等为题材,歌曲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歌词朴实真挚,贴近生活,表达了苏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北民间小调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苏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它融合了苏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如苏北方言、苏北地域文化、苏北民俗风情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北民间小调风格。
这种音乐风格在演唱形式上多以二人对唱、三人合唱为主,伴随着简单的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扬琴等,给人以清新、自然、舒缓的感觉。
苏北民间小调作为苏北地区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苏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是苏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苏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苏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苏北民间小调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吸收了现代音乐元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苏北民间小调作为苏北地区的文化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我们应该加强对苏北民间小调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北民间小调,让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为苏北地区的文化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北民间小调将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为苏北人民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
淮剧诞生于苏北平原、盐淮水乡,有着二百多年成长发展的历史。
盐淮人民亲切地称之为“家乡戏”。
淮剧艺术源于民间、源于生活,有着自然朴实、南北兼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江淮文化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构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革命战争年代,淮剧艺术成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并开创了编演现代戏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淮剧艺术界同仁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在精品创作、开拓市场、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果,多次在全省、全国重大艺术赛事中拔得头筹;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和热情鼓励,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奇葩。
淮剧艺术为苏北老区赢得了荣誉,为江淮文化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新的时代,人们的文化选择多元多样,淮剧艺术仍以其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当之无愧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盐城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新区内港湖畔筹建淮剧博物馆,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弘扬淮剧优秀传统,激励后人,启迪来者。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博物馆将为振兴淮剧艺术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融合运用——以歌曲《回马枪》为例【摘要】:我国的传统戏曲音乐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以独特的形式表现,随着时代的推进,流行音乐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对歌曲《回马枪》进行分析,歌曲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的方式,这种融合为当代社会条件下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发展探明了新的路向,创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音乐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融合、传承发展淮剧,又名江淮戏,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剧种风格粗犷朴实,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自四大徽班进京起到如今,经历了两百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博采众长于各地方剧种而自成一家,并在民国时期达到一个高潮,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而如今,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被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回马枪》是由郭高见作词、徐一鸣作曲、张晓棠演唱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戏曲旋律和古典的词作风格,原创歌曲中流行音乐与京剧的结合演绎出了不一样的韵味,让京剧这个“老古董”以戏腔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展现当今时代人们面前。
而淮剧的翻唱版也是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欢,连续登上抖音、哔哩哔哩等热搜榜,很多同龄人因为淮剧《回马枪》淮剧翻唱版而愿意了解戏曲艺术,对戏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让戏曲的传承与时代接轨,借助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等,创新出新的演唱形式和观看方式,让戏曲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
一、现代化元素融入戏曲风格音乐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是中国音乐以新形式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戏曲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创作的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元素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音乐创作方法。
流行音乐在音乐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且与戏曲元素融合发展,给听众带来了新颖的听觉体验。
戏曲元素的独特表现形式与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文化,流行音乐在融入戏曲元素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国风音乐,歌曲《回马枪》中体现出传统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的音乐风格,两种音乐形式的碰撞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特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同。
苏北小调—淮剧班级:09音乐学三班姓名:张爱光学号:0924210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也拥有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现如今,很多地方戏剧不仅不为人知,而且正在逐渐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
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担心和思考。
而淮剧作为江苏苏北的一种地方戏剧而言在总体上和其它剧种的处境一样,仍然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淮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调查(一)、淮剧的历史渊源江苏北部,特别是江淮之间的里下河地区,淮剧几乎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这一带地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田园荒芜,农村破产。
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处沿门乞讨,卖唱求施。
因此,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就把苏北地区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边唱边讨,过那时还无人伴奏,顶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节拍。
后来,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等种种情况,很快就把“门谈词”发展到两人对唱。
有的逐渐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简单的过门,也有把握快慢的节奏,听众也就更加喜爱了。
随着对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节的逐步复杂,发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对面”阶段。
这时不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进行简单的化妆,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种声腔来区别,这大概就是淮剧最早的原型了。
“三人六对面”时期的唱戏人已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由听戏的负责供饭或为首的筹款给酬。
乡村里逢年过节、出会或大户人家喜庆吉日常常请来这些戏班子热闹几天。
这样就使流传范围越来越广,加之它又与这一带的农村社戏——香火戏逐步合流,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等,终于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成了我们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乡音——淮戏。
(二)、淮剧的发展现状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而建国前的淮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香火调时期(1900年前——1927年)主要演唱【香火调】【淮调】等,腔调高亢,锣鼓伴奏。
其中【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基础,淮剧形成初期自始至终仅唱此调。
老拉调时期(1927年——1939年)男旦演员谢长钰1927年与琴师戴宝雨合作,借鉴京剧的表现手法,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字多腔、韵味醇和的新腔,由戴宝雨用四胡伴奏,因为这是淮剧种第一次有了“拉”——伴奏的调子,故被当时群众称为【拉调】。
其兴起迅速影响了大江南北淮剧唱腔的发展。
它形成于上海,又很快传至苏北,成为该时期除淮调外常用的曲调。
其发展既是对【淮调】功能的补充,,又为【自由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调时期(1939年—1949年)1939年,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受京剧的过门有利于表演的启发,在琴师高小毛的合作下,用二胡取代了【拉调】还保留着的“起、落板”锣鼓伴奏,创写了过门,并将在【拉调】基础上初步形成的新腔进行变革,使原来单一的落音多样化,变化了唱腔演奏……从而使淮剧的结构更多变,形式更自由,故被称之为自由调。
建国后,遵照“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批新音乐工作者调进戏团,进行了抢救音乐遗产、整理传统曲调、尝试男女分腔和新的演唱形式的运用等一系列的继承与创新工作。
1961年春“盐城专区淮剧艺术研究考订委员会”成立,下设以司宏钟为组长的音乐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考订工作。
这使淮剧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规范,并得到了较普遍的推广。
1979年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表示新内容的需要,淮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音乐创作、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淮剧形成早期已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在江苏;另一部分则在上海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两个部分地发展使得淮剧音乐由曲牌体逐渐成为以板腔体为主、以一些曲牌体为辅的表演形式,其朗诵性、抒情性和戏剧性都有了卓有成效地提高。
今天,在上海有“上海淮剧团”,在江苏有位于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位于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
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得振兴繁荣而努力着,也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中获九项大奖。
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淮剧《奇婚记》的创作特点(一)、淮剧《奇婚记》的剧本创作特点淮剧《奇婚记》中因生活所迫一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在恩情与爱情中煎熬。
一个十二岁的姑娘,托婚给一个近四十岁的老光棍。
同室八年,这一对"夫妻"竟无半点夫妻之情。
年轻的"婶娘"竟与本家"侄儿"谈情说爱,誓结生死同心。
这桩桩件件,皆非有误故意猎奇,畸形的年头,奇事不断;崭新的年代,当奇闻流传。
此中酸甜苦辣,道它奇也不奇,曲终散场之际,值得回味深思。
剧中两人在舞台上表演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情节时,采用了虚拟的处理手法,将这种时空自由的虚拟舞台表演形式运用到现代戏中,很好地解决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淮剧《奇婚记》的音乐特色该剧乐曲作者王苏军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因时而异,因情而异。
因此,该剧乐曲即保持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又增强了浓重的剧情特效;即传承了淮剧三大主调的基本定式,又吸收融合着其他音乐元素。
在对代表封建宗法势力的家长老田埂,基本上原封不动的采用了淮剧传统的【靠把调】,同时还运用了“重唱”、“合唱”、“帮唱”等不同形式的伴唱,多层次的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烘托环境气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全曲优美耐听令人回味无限。
剧中的唱词和音乐突破了传统淮剧二三四或三三四的起句,改为长短句的大胆创意,这种自由灵活的演唱,给演员的表演唱腔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果然二位表演艺术家扮演田大憨的刘少峰与扮演秋萍的梁国英,在合唱伴唱声中,通过手式、眼神、身段、调度等表演手法和技巧,真个是默默相对如梦寐,无声之处胜有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两情深似海,此情非爱情的爱难爱、舍难舍相拒又依恋的令人同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戏曲功效。
在第三场“惊噩梦,苦情诉与谁”中,淮剧艺术家们唱出扬扬洒洒的“老淮调”,淋漓尽致的道出夹杂不清的“父女情”与“老夫少妻”恋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三)、淮剧《奇婚记》的文化价值阐述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
这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这同样也代表着淮剧正在逐渐的发展。
(四)、淮剧发展的思考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的产物,戏剧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不仅是文化的需求者,同样也是文化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都不能让任何一种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流失。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更是没能逃过此“厄运”。
很多戏曲的拥护者都偏向老年化,然后作为文化传承的青少年们只占据着极少的比重。
淮剧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也和其他剧种所处的环境一样,也处于戏剧发展艰难的大环境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如今,在上海由“上海淮剧团”,再江苏有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泰州的“泰州市淮剧团”。
无论哪个剧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淮剧的繁荣振兴而努力着。
也纷纷获得了可喜得成绩。
泰州淮剧团的《鸡毛蒜皮》曾在“文化部全国戏曲调演”评比中获九项大奖。
上海淮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金龙与蜉蝣》,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视角,富有震撼力的音乐以及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内涵,将淮剧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更为喜人的是2007年江苏省泰州淮剧团根据鲁迅名作《祝福》改编演出的现代京剧《祥林嫂》,它从原著出发,以女性视角对祥林嫂凄苦一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地挖掘。
尤其是剧末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那场戏:年迈的祥林嫂手拄着拐杖,在瑟瑟寒风漫天飞雪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反问苍天“我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好人却无好结果?”“莫非是从小外婆在骗我,长大姨婆在骗我,私塾先生在骗我,鲁四老爷在骗我……世上男人在骗我,同是女人也骗我,卖福老头更骗我,骗我骗我却骗我,欺骗我一生辛劳二次嫁夫山(三)村苦女四处颠簸五味俱尝六亲皆无吃(七)尽苦头八方折磨久盼幸福石沉大海的苦命女子却为何……”,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最后带着对生的无望和对死的恐惧在万家灯火、一片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
这一大段唱腔虽然长达20多分钟,但它以“起板锣”起奏,运用了淮剧传统调式“大悲调”,中段运用了无伴奏的清唱,板式多变化,旋律优美,节奏由松到紧、由快到慢,唱词感人,加上演员出色地演唱和细腻地表演,将全剧推向高潮,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整段唱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拖沓冗长之感。
《祥林嫂》一剧曾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郑州等地演出,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并多次获得作曲、导演、化妆等各个方面的多项大奖;其中,“祥林嫂”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澄是凭借这次演出,在一年之内,先后囊括了“省淮剧节优秀演员奖”、“全省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优秀主演奖”、”全国青年演员优秀表演‘红梅之星’奖”以及“全国戏曲梅花奖”等多顶桂冠。
这在全国所有的文艺团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令人赞叹。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淮剧的关注,值得我们欣慰。
然而如何才能使我国的戏剧文化拥有更加旺盛和长久的生命力是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我们所必须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戏剧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尽管它有很完美的形式、完善的结构。
我们不能因盾守旧,对其顶礼膜拜,不能无条件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散我们的思维,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淮剧这个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