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心理生理测试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2.82 MB
- 文档页数:56
0111 20201单项选择题1、在注意研究中,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以考察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这种研究范式称为( )。
.过滤范式 . 提示范式. 双任务范式 .搜索范式2、下面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每个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ABCD 表示被试、1234表示实验处理): A : 1 2 4 3 B : 2 3 1 4 C : 3 4 2 1 D : 4 1 3 2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
. C. 顺序误差. 试验者效应. 期望误差 .动作误差3、在平均差误法中,要求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是为了消除()。
.练习误差.时间误差.空间误差.动作误差4、斯腾伯格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择反应时法.减法反应时法.简单反应时法.加法反应时法5、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
.变多.相等.不相等.变少6、“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实验主要用于研究表象的哪种特征()。
. D. 不稳定性.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7、在信号出现时,被试做出“无信号”的反应称作()。
.击中.正确拒绝.漏报.虚报8、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感觉比例法.数值估计法.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9、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
.阈上感觉的测量.阈限的测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10、实验心理学的前进和发展()。
.与实验仪器无关.离不开仪器.目的就是开发仪器.只需要最尖端的仪器11、操作者特征曲线中,45度对角线代表辨别力为()。
.0. 1.5. 1.-112、在心理学研究报告的正文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讨论.方法.结果.引言13、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是()。
引言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课程。
它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操作性定义、变量控制等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正文内容:
大点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小点1.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小点1.2: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小点1.3: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大点2: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与分析
小点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小点2.2: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选择
小点2.3: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大点3:伦理问题与人体实验
小点3.1:伦理问题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小点3.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和限制
小点3.3:人体实验的审批和保护
大点4:变量控制与实验误差
小点4.1:变量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小点4.2:实验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
小点4.3:实验中的可靠性和效度问题
大点5:实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小点5.1: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小点5.2:实验心理学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小点5.3: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干预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变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学习实验心理学,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研究和心理干预与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名词解释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的过程。
心理测验: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
这种误差的大小变化和方向是随机的,其变化是没有无规律的。
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叫做系统误差。
真分数:真分数指的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信度:信度是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其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也叫测量的可靠性。
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同时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效度: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指根据被试的反应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其功用的程序和方法。
常模: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
分数的转换:按某种规则将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的过程。
标准分数:就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
以Z表示,又称作Z分数。
临床诊断法:根据直觉的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加权,从而获得结论或预测的方法。
指导语:对测验目的的说明和对题目反应方式的解释,有时包括对特殊情况发生时应如何处理的指示。
智力测验: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
列表归纳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原理与特点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优点:能收集到第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模拟题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条件限制)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心理学测量
心理学测量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和工具对人的心理过程、行为和特征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心理学测量旨在提供客观、可重复和可比较的数据,帮助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特征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和工具:
1.问卷调查:通过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试者对自己的心
理状态、行为和观点等进行自我报告。
问卷可以关注特定
主题,如人格、情绪、社交关系等。
常见的问卷包括Beck
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等。
2.项目测试:要求被试者执行一系列的任务,以评估其心理
特征和认知能力。
常见的项目测试包括斯特鲁普测试、数
字推理测试、记忆测试等。
3.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行为、表情和
反应等,从中推断其心理状态和特征。
观察可以在实验室
或自然环境中进行。
4.生理测量:生理测量通过监测人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
压、皮肤电活动等,来评估其心理状态和生理反应。
生理
测量常用于研究情绪、应激和心理生理学领域。
5.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一种结构化的心理测量方法,包含
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和任务,常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
常见的心理测试包括WAIS智力
测验、Rorschach墨迹测验等。
心理学测量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领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获得可靠和有效的心理数据。
在进行心理测量时,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伦理规范,保护被试者的权益和隐私。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点:2011-38, 2015-72一、眼动技术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以便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的一种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睫孔坐标迭加系统以及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
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瞳孔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像素)和眨眼。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即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
经典的成分包括、N1、P2、N2、F3 (P300),其中、N1、P2为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0111 20201单项选择题1、在注意研究中,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以考察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这种研究范式称为( )。
.过滤范式 . 提示范式. 双任务范式 .搜索范式2、下面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每个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ABCD 表示被试、1234表示实验处理): A : 1 2 4 3 B : 2 3 1 4 C : 3 4 2 1 D : 4 1 3 2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
. C. 顺序误差. 试验者效应. 期望误差 .动作误差3、在平均差误法中,要求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是为了消除()。
.练习误差.时间误差.空间误差.动作误差4、斯腾伯格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择反应时法.减法反应时法.简单反应时法.加法反应时法5、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
.变多.相等.不相等.变少6、“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实验主要用于研究表象的哪种特征()。
. D. 不稳定性.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7、在信号出现时,被试做出“无信号”的反应称作()。
.击中.正确拒绝.漏报.虚报8、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感觉比例法.数值估计法.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9、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
.阈上感觉的测量.阈限的测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10、实验心理学的前进和发展()。
.与实验仪器无关.离不开仪器.目的就是开发仪器.只需要最尖端的仪器11、操作者特征曲线中,45度对角线代表辨别力为()。
.0. 1.5. 1.-112、在心理学研究报告的正文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讨论.方法.结果.引言13、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是()。
情绪的生理反应的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及掌握生物反馈的使用方法。
测量情绪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深入理解身心关系。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录像片段诱发出正性和负性情绪,记录伴随情绪体验产生的自主生理反应的变化情况。
主试通过多导仪记录其各个阶段的肌电、呼吸、脉搏,指端脉搏容积;同时被试根据生物反馈来继续协调自己的动作,来调节自己的各项生理指标。
2.2 实验原理受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重视对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其中尤其重视对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研究,因为这些自主生理变化与情绪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经证明,常用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指标有心率、皮肤电反应、指端脉搏容积、血压等,它们都是标定情绪变化的有效指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录像技术的发展,采用录像片段诱发情绪成为一种新的实验室人工诱发情绪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有把自然情境与实验室情境结合起来的优点。
但在采用录像片段进行情绪诱导时,即使尝试诱发单一情绪,结果诱发出的往往都是复合情绪(Hubert & de John-Meyer,1990;McHcgo, et al., 1982),常用正性、负性情绪来标定。
生物反馈(或生理回馈,biofeedback)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的调控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肌电反馈是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反馈方式之一。
三、主要仪器材料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计算机,测量呼吸频率和脉搏和肌电的传感器。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本实验设计要求每名被试均观看这两段录像片段(用来诱发正性情绪的录像片段是电视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段,用来诱发负性情绪的录像片段是国产影片《黑太阳七三一》中的一段,两段录像均长4分45秒。
生理心理学实验情绪知觉实验一:问题1. 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2. 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3. 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即是否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或反应时?注:以下全部双侧情绪不一致指掩蔽图片与判断图片在双侧,且其情绪状态不一致,双侧一致是指掩蔽图片与判断图片在双侧,且其情绪状态一致,单测指只有需要判断的马赛克图片 二、假设和预期H 0: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 1: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 0: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姓 名 杜诗音 学 号 04组 别 2 实验日期 2015/5/25 指导教师 严璘嶙实验名称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1: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0: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H1: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预期: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不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人对人脸的积极情绪知觉有优势,即人对人脸的积极情绪知觉的正确率更高或反应时更短不同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阈上条件能增加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优势,即在此时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正确率更高或反应时更短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且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优势双侧情绪一致条件〉单侧条件〉双侧情绪不一致条件四:实验方法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总共40位心理系大二学生(其中女生29位,男生11位),由于实验数据缺失或者超过3个标准差剔除4人,分别是黄斌,杨李玄等2、变量(包括操作性定义等)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自变量: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目标刺激呈现状态(阈上,阈下),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因变量:人对人脸情绪知觉的错误率以及反应时控制变量:休息时间、身体状态,实验环境(温度湿度亮度空气流通度)3、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4、实验流程(1)实验材料:已编写好的任务程序、电脑,实验流程说明(2)实验方法:1:被试清楚实验流程2:被试上机测试3:主试收集并统计数据4:纂写实验报告1:数据处理由于黄斌,潘蓝翔,杨李玄,朱斯威等4个人多个数据超过全部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将其数据删除由于刘赞赞对积极情绪反应,掩蔽与判断图片双侧不一致条件下数据超过全班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只将此栏数据删除由于杨林竺对消极情绪反应,只有马赛克图片(单侧)条件下数据超过全班被试3个标准差之外,故只将此栏数据删除2:全班数据描述分析表1: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的错误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项目分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单侧一致不一致单侧一致不一致阈上(平均值±标准差)0.06±0.040.06±0.040.10±0.060.08±0.060.07±0.040.08±0.06阈下(平均值±标准差)0.07±0.030.06±0.040.07±0.050.07±0.030.06±0.040.06±0.05总(平均值±标准差)0.06±0.040.06±0.040.08±0.050.08±0.040.06±0.050.07±0.05表2 :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的反应时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单位:毫秒)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项目分组单侧一致不一致单侧一致不一致阈上(平均值±标准差)195.28±35.18212.02±40.14235.87±37.54218.59±43.08223.00±41.43235.37±45.00阈下(平均值±标准差)194.52±39.25200.62±39.50206.16±37.43223.02±50.01219.74±45.49222.78±40.75总(平均值±标准差)194.90±36.74206.32±39.67221.02±39.90220.80±46.05221.37±42.91229.07±42.79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反应时的平均值图:图1:反应时平均值(单位:毫秒)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一致)反应时的标准差图: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实验报告图2:反应时标准差(单位:毫秒)3:全班数据统计分析选取1个自变量进行分析: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全班被试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分析:对呈现情绪为积极的条件下,对全班被试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分析:对3种情况下的错误率进行差别分析:F(2,37)=12.25,P<0.001 对3种情况下的反应时进行差别分析:F(2,37)=23.18,P<0.001 (单位:毫秒)结果分析:全班被试在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与反应时的差别显著,即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影响人对人脸的情绪知觉(错误率或反应时),支持假设H1,否定H0事后检验:1:错误率表3: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差别分析:目标刺激呈现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方式致)单侧0.24不显著小于0.001显著双侧情绪一致0.003显著双侧情绪不一致图3:不同目标刺激呈现方式(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下错误率差别分析结果分析:由表3与图3得:被试情绪知觉优势在不同刺激呈现条件下: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且在双侧情绪不一致的条件下与其他两种条件相比,被试对情绪的知觉的错误率明显要高很多,说明不一样的掩蔽刺激会减弱被试的情绪知觉能力,这个与预期是一致的,但是双侧一致的掩蔽刺激不会增强被试的情绪知觉能力,这个不支持预期。
第一部分反应时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 RT)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即刺激-反应的时间间隔,又叫潜伏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讲,一个完整的刺激-反应过程通常由如下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上行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下行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时间。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反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的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
因此,被试在实验前必须清楚刺激的呈现形式和反应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真实地反映出被试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
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 F.C.Donders 1818--1889 )将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三种反应时关系如下:简单反应时 A 基线时间选择反应时 B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辨别反应时 C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Donders根据减数法则分析A、B、C三种反应,C减A得到辨别时间,B减C得到选择时间。
从而得出B类反应时间最长,C类次之,A 类最短。
唐德斯的减数法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他的三成分说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今天,认知心理学正是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现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视觉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又称A 反应时。
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
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材料,测定视觉简单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实验心理学:定义及简要历史回顾广义的定义: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实验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除此以外,还有采用测量法、观察法等研究心理学的方法。
狭义的定义:研究心理实验的进程,包括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问题。
——“心理实验学”实验心理学的开创是以费希纳创立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为主要标志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对以后心理实验方法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 = 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
费希纳定律首先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几下几点:(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如果说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打下地基;那么冯特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则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起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
具体说来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