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19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学背景: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阶段:1.生本教育的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强调小组的分工合作。
因此,在本课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选举出组长,人数以每小组5—6人为宜。
2.布置前置作业,内容要涵盖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按小组一起讨论前置作业。
3.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日本的大陆政策、北洋水师概况、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的对比、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揭帖、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这些资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要求小组成员阅读并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寻更多的资料。
(本课材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教学实施阶段:1.新课导入。
通过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自洋务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从明治维新开始,时间也是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
可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基本同时起步的,而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为什么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会惨败给日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单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1.原因:(1)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__________阶段,它们对外要分割世界。
日本以后,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步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中国,进而征服世界的(2)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
(3)导火线:2.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894-1895年)(1)爆发标志:1894年丰岛海战(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大战——邓世昌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辽东战役——聂士成;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赔两亿:②割三地:③开口岸:④允设厂:4、影响:①赔款增加②割地增多③口岸深入④设厂新增总之,最严重;新阶段:帝国主义,;大大加深了中国程度,严重。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各阶层展开了的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原因:⑴国际: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主要原因⑵国内:清政府更加腐败,加深,直接原因。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的侵略,1898年提出的口号,2.概况⑴爆发:⑵过程:八国联军:进军路线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攻陷,实行分区占领义和团:阻击,主要战役:、。
清政府:。
慈禧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命清军“铲除义和团”。
3、结果及影响:签订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①赔款: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驻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镇压反帝斗争: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⑤改外交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一、单选题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在华投资设厂得到允许B.《辛丑条约》的签订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这些行动()A.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成为两岸分裂源头C.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意在维护国家权益4.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募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A.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B.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C.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5.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
他的《怨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7.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
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得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源:明治维新及逐渐形成的“大陆政策”(朝鲜、东北、台湾、中国、世界)(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危机;(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
2、过程:(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黄海海战。
(3)战场:由海外到海内,由海战到陆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国际关系“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编练新军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如公车上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义和团运动(1898年—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重。
(2)直接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发展2、概况:(1)口号:“扶清灭洋”(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扶而用之)——镇压(4)主要活动:先地方——后北京(5)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地点:廊坊——大沽3.启示: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不能不提不出科学的纲领、统一组织和领导,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宗教信仰,所有最终失败。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本节课标】甲午战争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蓄谋已久②客观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③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④直接原因(导火线):2、概况:起止时间,爆发于海战,决战于海战3、结果:清政府战败,年被迫签订条约——《》①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体现侵华特征:②甲午中日战争影响:A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a.马关条约危害: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巨额战争赔款列强侵略势力外国资本的挤压,b.日本的胜利极大刺激了西方列强B.列强矛盾加深: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C.挽救:知识界和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a.清政府:b.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c.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战争初期清政府采取了避战求和的政策③清政府装备落后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②直接原因:教会势力猖獗2、口号:“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镇压——利用——剿灭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①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②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①主观方面:②客观方面:三、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和借口:①根本目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②直接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借口:2、过程:3、结果和影响:清政府战败,年被迫签订《》①内容:a、b、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