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质控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室内质控是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为了规范化室内质控操作,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特制定以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一、质控品选取与准备1.质控品的选取应根据实验要求和仪器设备的特性来确定。
常用的质控品包括标准品、内标物质、校准曲线品和质控样品等。
二、质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比对零点和校准曲线等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2.检查试剂和仪器耗材的保存情况,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避免因试剂损耗或过期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查看质控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记录,核对样品剩余量和有效期,确保样品可用。
4.检查实验室环境,确保温湿度、空气质量和洁净度等符合实验要求。
三、质控实验操作流程1.确认质控品的使用顺序,并按照一定比例稀释或配制,避免过度稀释或过度浓缩,影响实验结果。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严禁省略环节或随意修改实验步骤,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
3.在进行质控实验时,要注意标本的随机分配,避免因样本的特定特征导致结果偏差。
4.在进行质控实验过程中,要随时记录试剂的使用量、操作时间和具体参数等信息,确保实验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四、质控数据的分析与判定1.对质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发现异常数据,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查和分析。
2.根据质控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参数,判断质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根据实验要求和仪器设备的标准要求,确定合格范围和不合格标准,对质控实验结果进行判定和分析。
4.若发现质控实验结果超出合格范围或不符合标准要求,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再次复核样品,重新检验仪器设备等。
五、质控实验记录和报告1.按照实验室的标准要求和质控操作规程,做好质控实验的记录工作。
记录内容应包括试剂使用量、实验步骤、质控数据等。
2.实验记录应准确、完整、权威,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
如实验操作异常或数据不稳定,要详细记录异常情况。
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标题: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引言概述:
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了确保室内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规定。
它涉及到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控制、噪音控制、照明、室内装饰等多个方面,对于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至关重要。
一、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1 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1.2 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过滤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1.3 保持室内通风畅通,定期开窗通风换气。
二、温湿度控制
2.1 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
2.2 配备空调和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3 定期清洁空调设备和更换过滤网,确保空气质量。
三、噪音控制
3.1 采用隔音材料装修室内,减少外部噪音的干扰。
3.2 安装隔音窗、门等设备,有效隔绝噪音源。
3.3 定期检查室内设备的噪音情况,及时维护和更换。
四、照明控制
4.1 选择适宜的照明设备,保证光线璀璨且均匀。
4.2 避免眩光和闪烁,保护员工视力健康。
4.3 定期清洁灯具和更换灯泡,确保照明效果和安全。
五、室内装饰控制
5.1 选择环保材料进行室内装修,避免有害气体释放。
5.2 避免使用含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
5.3 定期清洁室内装饰物,减少灰尘和细菌滋生。
结论:
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室内环境舒适和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员工和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建立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是企业和单位必须重视和实施的重要任务。
室内质控规则是指在室内空间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和标准,以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六个常见的室内质控规则:
空气质量控制规则: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符合健康标准,包括控制污染源、保持适宜的通风和新风换气、防止霉菌和有害气体的积聚等。
噪声控制规则:减少室内噪声对人体的干扰和影响,包括采用隔音材料、控制机械设备的噪音、规划静音区域等。
照明设计规则:确保室内照明符合人体视觉需求,包括提供足够的自然光和良好的人工照明、避免眩光和阴影、控制照明亮度等。
温度和湿度控制规则: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范围,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避免过热或过冷、过干或过湿对人体的不适和健康问题。
建筑材料选择规则:选择无毒、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甲醛释放量低的建筑材料和家具,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水质和卫生规则:确保室内供水系统安全可靠,防止水质受到污染,包括进行水质监测、保持卫生洁净、预防水源受到污染等。
这些室内质控规则旨在保护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减少室内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在室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规则,并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合作,确保室内环境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法,保证实验室日常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室内质控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正确实施对于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水平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的概念、方法以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概念临床实验室室内质控是指实验室内部对包括仪器、试剂、人员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
室内质控的目的在于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方法1. 样本质控样本质控是室内质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样本,对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样本质控可以分为定性质控和定量质控两种方式。
(1) 定性质控定性质控主要用于验证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正确性。
通过使用已知阳性和阴性样本,观察系统是否能够正确判断样本的阳性和阴性结果。
(2) 定量质控定量质控用于验证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样本,比较检测结果与已知浓度的偏差程度,判断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
常用的定量质控方法有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
2. 内部质控内部质控是指实验室自行设置的一种质控方法,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样本,对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进行监控。
内部质控包括两个环节,即样本准备和质控分析。
(1) 样本准备样本准备是保证内部质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样本准备过程中需要严格管控样本的储存、采样、保存等环节,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质控分析质控分析是指对质控样本进行测定,以验证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
质控分析需要按照实验室规范和质控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结果并进行解读。
3. 外部质控外部质控是指实验室通过参加外部质控机构组织的质控项目,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和交流,以提高实验室的质控水平。
参加外部质控可以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1) 参与外部质控项目实验室应选择与自身特点相符的外部质控项目,按照要求参加并提交检测结果。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一、引言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本文档详细描述了室内质控的操作规程,包括质控目标、质控流程、质控方法等内容。
二、质控目标1. 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2. 控制室内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3. 降低室内噪音水平,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4. 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质控流程1. 质控计划制定根据公司的要求和相关标准,制定室内质控计划,明确质控目标、质控措施和质控周期。
2. 室内环境监测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水平、温湿度等指标的监测。
监测可以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
3.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室内环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4. 质控措施实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包括空气净化、噪音控制、温湿度调节等。
确保质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通过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方式进行。
5. 质控结果评估对质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达到质控目标。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质控措施,以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
四、质控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使用专业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颗粒物、有害气体等。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空气净化措施,如空气净化器、通风系统等。
2. 噪音控制使用噪音测量仪器,对室内噪音水平进行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噪音控制措施,如隔音处理、噪音吸收材料等。
3. 温湿度调节使用温湿度计对室内温湿度进行监测,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如空调调节、加湿器或除湿器等。
4. 设备维护定期对空气净化器、通风系统等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净化效果。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一、引言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室内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保障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度而制定的。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室内质控的操作流程、监测方法和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二、操作流程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氧气含量等指标的测量。
监测频率根据场所的使用频率和人员密度确定。
2. 检测设备校准:确保使用的检测设备准确可靠,定期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
3. 数据采集与记录:将监测到的数据准确记录下来,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指标数值等信息。
4.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与相关标准的差异,并进行合理的处理措施。
5. 质量评估与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估室内环境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室内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三、监测方法1. 温度和湿度监测:使用温湿度计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应遍布整个室内空间,包括不同高度和不同使用区域。
2. 二氧化碳监测:使用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应根据场所的大小和使用情况确定,确保覆盖到所有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的区域。
3. 氧气含量监测:使用氧气浓度监测仪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应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使用情况确定,确保覆盖到可能存在氧气不足的区域。
四、质量标准1. 温度和湿度标准: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参考相关标准确定温度和湿度的合理范围。
例如,办公室的温度范围应在20-26摄氏度,湿度范围应在40-60%。
2. 二氧化碳标准:根据场所的使用频率和人员密度,参考相关标准确定二氧化碳的合理浓度范围。
例如,办公室的二氧化碳浓度应低于1000ppm。
3. 氧气含量标准: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参考相关标准确定氧气含量的合理范围。
例如,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应不低于19.5%。
五、数据分析与处理1. 数据比较:将监测到的数据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符合要求。
2. 异常数据处理:对于超出质量标准范围的数据,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通风换气、调整空调温度等。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指为了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本文将从室内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照明管理、温湿度调节和室内清洁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的要点。
一、室内空气质量1.1 定期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1.2 室内空气净化:安装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1.3 室内绿化:增加室内植物数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二、噪音控制2.1 声音隔离:采用隔音材料,如隔音窗、隔音门等,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
2.2 声音吸收:在室内墙壁、天花板等表面安装吸音材料,减少室内噪音的反射。
2.3 噪音源控制:合理安排设备的位置,采用噪音低的设备,减少噪音源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三、照明管理3.1 自然光利用:合理利用自然光,增加室内采光面积,减少对室内照明的依赖。
3.2 照明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和照明强度,确保光线充足且均匀。
3.3 节能照明:使用节能灯具,如LED灯等,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温湿度调节4.1 温度控制:根据季节和人员活动情况,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
4.2 湿度控制:根据室内活动需求,控制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 空调维护:定期检查和清洁空调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温湿度调节效果。
五、室内清洁5.1 日常清洁:定期清洁室内地面、墙壁、家具等,保持室内整洁,减少灰尘和细菌的滋生。
5.2 定期消毒: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如洗手间、会议室等,杀灭细菌,防止疾病传播。
5.3 室内环境监测:定期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结论: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确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定期通风、空气净化、噪音控制、照明管理、温湿度调节和室内清洁等措施,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一、引言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保障员工和用户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室内质控的操作流程、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室内环境质控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实验室、医疗机构、酒店等。
三、质控操作流程1.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1.1 空气质量检测:使用专业的空气质量检测设备,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等。
1.2 噪音检测:使用合适的噪音检测仪器,对室内的噪音水平进行测量,确保不超过规定的噪音标准。
1.3 光照检测:使用光照度计,测量室内的光照强度,保证光照符合工作或生活的需要。
2. 数据收集与分析2.1 收集检测数据:将空气质量、噪音和光照等检测数据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检测结果等。
2.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与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符合度,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 质控纠正措施3.1 空气质量异常处理: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颗粒物超过规定标准,应立即通风换气,并检查可能的污染源,如空调系统、化学品等。
3.2 噪音异常处理:若噪音超过规定标准,应寻找噪音来源并采取措施进行隔音、减噪等处理。
3.3 光照异常处理:若光照不足或过强,应调整灯具或窗帘,确保光照适宜。
四、质控标准要求1. 空气质量标准要求1.1 有害气体: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如二氧化碳、甲醛、苯等。
1.2 颗粒物: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如PM2.5、PM10等。
2. 噪音标准要求2.1 办公室环境:办公室内的噪音水平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2.2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的噪音水平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以保障患者的休息和治疗环境。
3. 光照标准要求3.1 办公室环境:办公室内的光照强度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视觉舒适度。
室内质控方法室内质控方法一、室内质量保证的基本原则室内的质量保证是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必须满足室内空气中各项组分的控制指标,保证合理的居住环境质量,给居住者带来舒适的感受。
1、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要从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环节出发,因此,室内质量保证要从环境的设计、选材和施工的质量管理出发;2、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要正确地把握节能减排、环保和人健康之间的关系,实现节能、环保、健康的室内环境;3、室内空气的品质控制要重视新建、翻新工程的质量保证,确保高品质的室内空气,满足用户的要求;4、室内空气的品质的控制,要重视室内设备设施的安装和运行,确保室内空气的持续性;5、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要重视室内清洁卫生的重要性,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洁,降低室内空气质量的负担。
二、室内质量保证的技术要求1、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要重视选材、施工以及设备的质量,确保新建施工质量以及设备的性能;2、室内空气的品质控制,要重视设计、建设、安装以及调试等环节的质量,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3、室内空气的品质控制要根据室内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室内空气的实际状况,确定不同的预防性措施;4、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要重视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5、室内空气的品质控制,要重视故障的及时处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持续性。
三、室内质量保证的注意事项1、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清洁,实施室内清洁卫生管理;2、实施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管控,限制室内的污染物排放,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3、定期做室内空气的检测,实施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不良状况;4、采用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混合物的充分混合,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5、确保室内空气的舒适,根据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节能减排措施,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6、应当积极推广室内环境质量保证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们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在室内空气质量保护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一、引言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室内环境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保障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本文档旨在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确保各项质控措施的有效执行。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室内质控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办公楼、实验室、医院、学校等。
三、质控操作要求1. 空气质量监测1.1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等指标的测量。
1.2 使用专业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进行检测,并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增加通风换气、调节空调温度等,以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噪音控制2.1 对于噪音敏感的场所,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应定期进行噪音监测,确保噪音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2.2 采取合适的隔音措施,如安装隔音门窗、使用隔音材料等,以降低室内噪音水平。
2.3 对于噪音超标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调整设备工作时间、更换噪音较大的设备等。
3. 光照控制3.1 室内光照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以保证人眼的正常使用和舒适感。
3.2 定期检查室内照明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换损坏的灯具。
3.3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照明亮度和光照角度,以满足不同工作区域的光照要求。
4. 温湿度控制4.1 定期检测室内温湿度,确保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4.2 针对温湿度超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增加或减少空调的制冷或制热量、增加或减少加湿或除湿设备的运行时间等。
5. 室内空气净化5.1 定期对室内进行空气净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过滤、消毒等。
5.2 使用符合相关标准的空气净化设备,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5.3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空气净化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模式,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新鲜。
6. 废弃物处理6.1 定期清理和处理室内的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纸张、塑料、食品残渣等。
6.2 分类收集废弃物,确保符合环保要求,并将其送往相应的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标题: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指在室内环境中进行质控工作时所需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它对于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1.1 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如VOC检测仪、PM2.5检测仪等。
1.2 定期检测:制定定期检测计划,对室内空气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 温湿度控制2.1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需求,合理设置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湿度控制:控制室内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防止湿度过高引起霉菌滋生,或者湿度过低引起干燥问题。
2.3 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或者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清洁。
3. 噪音控制3.1 噪音源管理:识别和管理室内噪音源,如机器设备、空调系统等,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噪音产生。
3.2 隔音措施:在设计和装修过程中,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和影响。
3.3 室内音乐控制:对于需要播放音乐的场所,合理控制音量和音乐类型,以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干扰。
4. 光照控制4.1 自然光利用:合理设计窗户和采光设备,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4.2 人工照明控制: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排照璀璨度和照明时间。
4.3 光照均匀性:确保室内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均匀的照明,避免浮现阴暗区域或者过度照明的情况。
5. 空气净化5.1 空气净化设备选择:根据室内环境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
5.2 定期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净化室内空气。
5.3 滤芯更换:定期更换空气净化设备中的滤芯,以保持其净化效果。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按照一定频率定性或定量地检测稳定样品中某种或某些成分,并将测定值画在符合一定统计学规律的控制图上,运用控制规则对控制图上的测定值进行评估,以此推测同批次患者标本的检测质量是否在控。
(二)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样本均数(x):是最常用的一个统计数,对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值计算总和后除以个体数即可求得。
标准差(s):它反映样本中个体的离散程度,是表示变异常用的统计量。
变异系数(CV):它是标准差相对于平均数的百分比,是表示变异的统计指标。
在定量检测中,变异系数来表示不精密度。
室内质控的目的:通过对质控结果的统计判断,推定同批次患者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控制本实验室测定的精密度,监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工作中批间或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室内质控基本内容:质控品、控制图、控制规则,以及失控的判断和处理等诸多内容。
一、质控品的选择和使用1、质控品: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
常用的质控品:人源性或动物源性的血清或血清模拟物、全血或全血模拟物、体液或体液的模拟物、标准菌株等。
质控品性能指标:基质效应、稳定性、瓶间差、定值和非定值等。
2.基质与基质效应基质:对某一分析物进行检测时,处于该分析物周围的其他成分就是该分析物的基体(或基质)。
基质效应:基质成分的存在对分析物检测时的影响称为基质效应。
3、稳定性室内质量控制是建立在对稳定质控品重复测量的基础之上,因此稳定性成了质控品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稳定性好的质控品,其实是说它的变化很缓慢,常规检验手段反映不出来。
不同基质的质控品稳定期各不相同。
4、瓶间差是指同一批质控品分装瓶之间的差异。
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变异是检测系统的不精密度和质控品瓶间差异的综合。
只有将瓶间差异控制到最小,检测结果间的变异才可真实反映日常检验操作的不精密度。
来源:厂家混匀分装等生产过程,实验室复溶过程,效期内不同使用时间的缓慢变化过程。
室内控制管理程序1室内质控的一般步骤1.1准备工作1.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任何质量控制的方法都代替不了健全的实验室管理,而任何一项质量控制措施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
因此,每个实验室在开展室内质量控制之前都应首先建立和建全管理制度。
1.1.2普及质量控制知识在开展质量控制前,应使每个工作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基础知识、一般作图方法等有充分的了解。
1.1.3对影响检测质量的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建立仪器档案,以供日后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时使用。
1.1.4选购质量控制血清一般室内质量控制只需要使用未定值的质量控制血清,但为了在发生问题时查找原因,可准备少量定值血清,购买未定值质量控制血清时,要注意其有效期限。
质控血清应备足一定的使用量,在低温冰箱或普通冰箱避潮保存备用。
这样可避免因更换血清而频繁做RCV,而且可使室内质量控制保持连续性,有利于分析比较和查找原因。
1.2常规条件下的变异(RCV)RCV表示本室在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该项目检测的精密度水平。
它不仅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方法、仪器、操作者等在常规工作中的精密度,而且是室内质量控制中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确定的依据。
在常规室内质量控制中,每更换一次质量控制血清的批号,均应对新批号的血清进行RCV测定。
测定RCV时应使用与常规工作完全相同的条件,而不要有任何特殊对待。
即应当把质量控制血清完全当做病例人标本,每天由该项目常规检测的操作者将它随病人标本同批检测,以便真实反映常规检测的精密度。
1.3常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的进行当完成了RCV的测定之后,可根据有关的规定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出的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等数据绘制”空图”,然后正式开始常规工作中的室内质量控制。
每天随常规标本对该批控制血清进行测定。
并将结果画在”空图”上。
由于在RCV的测定中已知道质量控制血清中各待测成份的含量(即靶值),而该血清又是由常规工作者每天随同病人标本一起测定的,所以称为常规条件下对已知值血清测定的变异(RCVK)。
室内质量控制
一、定量测定室内质控方法
1、选用量值可溯源的制造商提供的配套的校准物和室内质控物,每次购买同一
批号产品,使用约半年左右。
2、每天填写《室内质控实施计录表》
3、按各项目的SOP文件的要求校准仪器并有记录,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同一项目每年应作对照试验并有记录。
4、室内质控方法:
(1)均值和标准差的确定:将新批号的质控品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得出20次质控测定结果后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暂定中心线的均值(X)和标准差(SD),以此均值和标准差绘制下一个月的室内质量控制图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2)根据3SD规则判断失控。
(3)失控:对失控的情况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并有记录。
(4)质控数据的管理:记录当月所有项目的原始数据,质控图及所有计算的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5)周期性评价:每个月月底都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和失控原因进行分析。
二、定性测定质控方法:
1、选用量值可溯源的制造商提供的配套的校准物和室内质控物,每次购买同一批号产品,使用约半年左右。
2、按各项目的SOP文件的要求校准仪器并有记录,不同型号的仪器测同一项目每应作对照试验并有记录。
3.按质控品的要求复溶和保存质控品。
4.每天用质控品按常规方法测定一次并保存或打印一份结果并保存好,对照标准值核查质控结果,确定仪器是否失控。
5.失控应有记录。
三、记录表:
《室内质控实施记录表》《室内质控分析记录表》《室内质控月总结报告表》。
精心整理
1、目的: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确保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2、适用范围:适合输血科所开展的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
3、职责:
3.1组长和质控员:负责制定(或修订)室内质量控制方案。
参加每月及每年质控总结,提供质量改进及解决质量难题的及时指导。
组长负责组织人员具体实施。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室内质控程序和室内质控规则。
提供解决质量难题技术指导。
由室技术3.3
3.44程度,求之一。
4.14.1.1仪器操作者。
4.1.24.1.3仪器的检定与校准: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要求进行检定;校准时要选择合适的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4.1.4质控品的选择:
按照《质控品、校准品管理程序》执行。
4.2质控品的准备、储存和分析:
4.2.1质控品的情况
IPU-【菜
-XS”画
②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在XE-2100的操作界面,在主机上选择QC、在屏幕上显示质控列表、用上下键选择相应批号、选中、按“ENTER”后,出现RBC、HGB、HCT、HCV……画面,此时将质控物置于吸样针下方,然后按Start开关(手动)。
分析完成后,检查屏幕上的数据,接受数据按“OK”。
(如不在控范围,应查找原因或重新做)。
在IPU中点击“QC”查看质控图。
③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XE-50000的操作界面,在主机上选择QC、在屏幕上显示质控列表、用上下键选择相应批号、选中、按“ENTER”后,出现RBC、HGB、HCT、HCV……画面,此时将质控物置于吸样针下方,然后按Start开关(手动)。
分析完成后,检查屏幕上的数据,接受数据按“OK”。
(如不在控范围,应查找原因或重新做)。
在IPU中点击“QC”查看质控图。
④尿液干化学质控,将准备好的质控物加入洁净的试管并编号,将1号质控(阳性)的质控品浸湿
测试条上机检测,并记录质控结果。
如在控方可进行标本测定,如不在控查找原因,重新测定直到
在控。
⑤尿UF-1000i质控,将质控物充分颠倒混匀,倒入洁净试管约0.8ml,在UF-1000i仪器(IPU-【菜单】)操作界面,双击“QC文档”进入“IPU-【QC】”画面,选择其中一个“QC文档”点击输入键,出现“输入批号信息”画面,按测定室内质控要求,输入质控品靶值、限制范围和相关信息,点击确定。
选择“QC文档”【两个批号时】要做得批号,点击手动图标,出现“选择质控文件-XS”画面,选择要做得批号,确定,出现“UF-1000i”画面,此时将质控物置于右侧吸样针内按启动键,听到两声报警声,将质控物离开吸样针即可,结果在控范围,点击接受。
(如不在控范围,应查找原因或重新做)保存结果。
4.2.6质控规则:
②
“在控”,
4.3
4.3.1
4.3.3
4.4
12S
13S
22S
超过均值
R4S,
+2SD
4.5
4.5.1察看质控图,根据质控图确定失控类型。
常见的质控规则和失控类型:13S、R4S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表现比较突然,失控的离散度大;
属系统误差,表现有连续的控制值超出同一方向的控制限,有定向飘移的倾势。
2
2S
4.5.2系统误差导致的因素:
①试剂:保存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过期、批号改变;
②校准品:在运输过程不当、保存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过期、批号改变、校正值设定错误;
③输血科分析仪样本加样针、试剂加样针堵塞或其他原因造成吸取液体体积变化;
④恒温室的温度变化;
⑤激光老化,
⑥检验工作人员变动。
4.5.3随机误差导致因素:
①试剂有气泡或管道漏气;
②试剂配制未充分混匀;
③恒温室的温度不稳定;
④电源不稳定;
⑤检验人员操作有误;
⑥样本有凝块或气泡。
4.5.4失控处理流程:
①如失控为某一单项,多为试剂问题,如失控为多数项目,多为仪器故障,需检查仪器状态,查检
②
③
④
⑤
4.5.5
4.6
4.6.1
①上月每个测定项目原始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②上月每个测定项目除外超过±3SD数据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③上当月止,每个测定项目所有质控数据的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④上月每个项目变异系数和CLIA88规定的1/3TEa的比较;
⑤失控项目、次数及处理情况。
质控员应进行当月质控数据回顾、评价,察看与以往各月的均值、标准差、变异
系数之间是否有显着差异,如发现有显着性的变异,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必要时应对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或对质控方法进行重新设计。
同时向本室人员汇报本月质控情况。
4.6.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
①当月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汇总表;
②该月失控项目汇总表。
5、支持性文件:
6、质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