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之上甘岭战役
- 格式:docx
- 大小:19.47 KB
- 文档页数:6
上甘岭战役的故事内容
上甘岭战役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朝两国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它的故事内容如下:
1952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成功地挫败了美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从而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取得了一个转折性的胜利。
为了摆脱战争的僵局,美军在11月起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在这一时期,美军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空中优势不断向志愿军发起进攻,企图消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和意志,以达到强制对方接受美国的要求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朝军队采取了一种防御性战略,逐渐转入反击。
11月1日夜晚,美军第8集团军出动两个师,向志愿军在上甘岭的阵地发起进攻。
上甘岭南面的576高地、则山、石山等位置成了双方争夺的关键点。
面对绿林山下、白雪覆盖的上甘岭,志愿军官兵构筑了一道道坚实的工事。
在强烈的火力压制下,志愿军官兵守卫着阵地,不断压制美军的进攻。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志愿军歼灭了大量美军,并强迫敌军撤退。
此战中,志愿军共计牺牲196人,受伤540人;歼敌2700人,俘虏190人,摧毁了139辆坦克,351辆车辆,摧毁了敌方6个固定阵地。
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志愿军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确认,而且也振奋了全国人民
的士气。
上甘岭战役被誉为中朝友谊的丰碑,也是中朝战争中最精彩的一章。
我军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之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年月日~月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
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人民军队被俘人员,并于月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月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
高地和。
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
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师(配属美军空降第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师配属第团)和第师,共计步兵个团又个营,另个炮兵营(计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余门)和余辆坦克,出动飞机余架次,总兵力达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第军。
战前,第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师第团个加强连防守高地和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米长以上坑道条,全长多米。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军第、第师,第军第师和第师个团,炮兵个团各部另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门,火箭炮门,高射炮门,总兵力达万余人。
整个作战由第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余万发,投炸弹余枚,把总面积不足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米。
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名词解释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期间所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始于1951年11月1日,结束于1951年12月24日,历时近两个月。
它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斗,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巨大的战略胜利,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甘岭地处朝鲜半岛北部,是一片山脉交错的地区,地势险要。
这里的寒冷气候和严峻的地形给战斗双方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战斗主要发生地,上甘岭区域被划分为许多重要的战略点,包括白石岭、战争苦头岭、大赤口、小赤口等。
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控制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战场。
上甘岭战役的战略目标是为了夺取战略要地白石岭。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体的联合军队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发动了一系列攻坚战,通过以少胜多的战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展示了无比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惊人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它打破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系列胜利势头,扭转了战局,提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
其次,上甘岭战役是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取得的第一次战略胜利,也是中国军队自成立以来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斗。
这次胜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力和战斗能力。
上甘岭战役还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意志,为战斗双方树立了榜样。
这种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和平和正义。
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
他们中的许多人牺牲在战场上,但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铭记,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
这些英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总的来说,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期间的一场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改变了战局,也树立了中国军队的威信。
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原创版)目录1.上甘岭战役背景2.英雄人物黄继光3.英雄人物邱少云4.英雄人物孙占元5.总结正文1.上甘岭战役背景上甘岭战役,发生在 1952 年 10 月 14 日至 11 月 25 日,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坚守阵地,打出了国威,成为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2.英雄人物黄继光黄继光,四川仪陇人,1952 年 10 月 14 日参加上甘岭战役。
在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任务是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
黄继光主动请缨,带领一个战斗小组执行任务。
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连续攻克敌人数个火力点。
当敌人的一个机枪火力点猛烈扫射时,黄继光毫不犹豫地扑向枪口,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壮烈牺牲,年仅 21 岁。
3.英雄人物邱少云邱少云,四川铜梁人,1952 年 10 月 12 日参加上甘岭战役。
在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奉命攻占一个敌人高地。
邱少云坚守阵地,英勇作战,他所在的排成功攻克敌人一个火力点。
当敌人投放燃烧弹时,邱少云为了保护战友,扑向燃烧弹,用自己的身体盖住火焰,壮烈牺牲,年仅 26 岁。
4.英雄人物孙占元孙占元,山东临朐人,1952 年 10 月 14 日参加上甘岭战役。
在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负责防守一个高地。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孙占元带领战友们英勇抗击,坚守阵地。
当敌人突破前沿时,孙占元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 27 岁。
5.总结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担当、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英勇奋斗。
上甘岭战役(英语: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军行动代号Operation Showdown(中国称“金化攻势”)。
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
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
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基本简介时间: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地点: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前沿上甘岭地区中方指挥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
美军指挥官: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
战役简介: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
战斗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阵联合国军,即美国陆军与韩国国防军。
战役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
参战方联合国:韩国、美国、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中华人民共和国上甘岭战地摄影记者高亚雄回忆: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每个师都有专职摄影员。
那时不叫记者。
上甘岭战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总共43天的战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阵地。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
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
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干粮—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
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坑道战是艰苦的。
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
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
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
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上甘岭战役的故事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联合国军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该战役于1950年11月启动,历时约一年,以中方军队的胜利告终。
上甘岭战役是中朝韩三方军队在朝鲜半岛上的一次巨大决战,也是中方军队向联合国军队展示实力的重要机会。
上甘岭位于朝鲜北部,是一处地势险要的战略要地。
此地交通便利,地势险要,是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
因此,美军联合国军抢占上甘岭对他们的军事意义非常重大。
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意识到,失去上甘岭将对中国北方的防线形成严重威胁,因而决心保卫这片疆土。
战役开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敌我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斗异常激烈。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向美军联合国军发起进攻。
我们的部队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采取了伏击和埋伏的战术,给予了敌人严重打击。
经过多次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地击退了敌人,并最终夺回了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对中国军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战役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战斗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这场胜利对于朝鲜战争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充满血与火的战役,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场战役也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总而言之,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联合国军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我们成功地捍卫了我们的领土。
这场战役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英雄壮举的永恒象征。
上甘岭战役可借鉴的精神1.引言1.1 概述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队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期顽强抵抗的一次重要战斗。
上甘岭战役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的勇气和出色的战斗技能,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着人数众多、装备先进的联合国军队,但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斗。
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作战,用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力与战斗精神。
此外,上甘岭战役还强调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面对敌人的进攻。
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不仅在军事行动中体现出来,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其他领域具有伟大的启示意义。
总之,上甘岭战役是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战斗,也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毅力的典范。
这场战役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困难环境下坚持奋战的精神,并强调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精神不仅在战争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概述上甘岭战役的背景,介绍战役所涌现出的可借鉴的精神,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将详细讲述上甘岭战役的背景,包括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战双方的情况。
接着,重点关注上甘岭战役所展现出的可借鉴的精神,主要包括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首先,我会探讨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包括战士们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毅力和决心。
其次,我会论述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强调战友之间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出的集体意识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在结论部分,我将总结上甘岭战役的意义,回顾战役中表现出的可借鉴的精神对当时战局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还会探讨这些可借鉴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包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以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来取得更好的成果和面对困难。
上甘岭战役的伤亡情况介绍上甘岭战役的伤亡在发生上甘岭战役之前双方并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大的伤亡,但是由于双方在敌方军队都有内应所以导致了战争局势不断扩大,最后发生了严重的伤亡情况,那么上甘岭战役伤亡究竟是多少呢?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交战前夕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部队人数一共有四万多人,而参加这次战役的美国军队和韩国军队的总人数一共有六万多士兵,所以上甘岭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经过双方非常激烈的战斗之后,中国的部队兵力损失惨重,其中由于当时的环境下水资源是非常匮乏的,所以在后援部队中为前线送水的过程中也损失了非常多的士兵。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部队的伤亡总人数达到了1.15万人,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在上甘岭战役中,美韩军队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当时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美韩军队的总人数为六万多人,其中上甘岭战役伤亡人数就达到了2.5万人,比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损失是相当的惨重的,在战争之前的战况预估中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伤亡,但是随着战况的不断发展上甘岭战役伤亡越来越多,最终超过了预估值。
上甘岭战役伤亡总数达到3.65万人,属于规模较大的战役种类。
所以说,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的伤亡都是非常惨重的。
上甘岭战役的军力上甘岭战役是历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伤亡严重,是历史上炮火最密集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最后以中方胜利而结束,难道中方的军力真的要比美国要强吗?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力对比可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上甘岭战役一共持续了四十三天,这四十三天中,以美国军队和韩国军队为主要兵力的联合国军一共投入了4万的兵力,中方投入的兵力大约是4.3万。
在军队人数上,双方的差距并不大,中方的军队人数甚至要略多于联合国军。
在军事物资上,中方和美方的差距非常的大,除开炮弹子弹等军事物资,中方所有的物资供给加起来有1.6吨。
中方在弹药的消耗不少,大约是5500吨。
中方在弹药上的消耗不少,但是却远远少于美方,美方的弹药的消耗高达两万多吨,中方的弹药消耗量仅仅是美方的四分之一。
上甘岭战役简介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中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
在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军队被俘人员,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
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
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和170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第12军。
战前,第15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10米长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15军第45师、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炮兵9个团各1部另4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7万余人。
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介绍据说,上甘岭每平方米的土地平均要落下76发子弹的炮弹。
因为炮弹的洗礼,这两个山头变得坑坑洼洼,完全看不到山丘的样子了,由此可见上甘岭战役的惨烈。
根据当时联合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范弗里特的预估,上甘岭的伤亡大约是250。
但事实是,联合国军在这个仅仅3.8平方公里的阵地上伤亡人数超过25000人,中国的伤亡也在一万以上,上甘岭是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报道,上甘岭战役时间为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的中部地区,中国军队和以美国为主的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这一场战役一共持续了四十三天,也就是说上甘岭战役时间从1952年的10月14号正式开始,期间双方艰苦交战四十三天,一直到1952年11月25号才结束在这艰苦卓绝的四十三天里中国在朝鲜的支援部队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不同的方式打入敌人年内部,向美国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中下旬终于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在有关于上甘岭战役时间的记载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说,甚至有些战况精确到了某一天的具体时刻,在十月十四日时美韩军队的炮兵部队已经准备向中国的阵营发起攻击,在这一天的十二点双方已经交战七个小时之久,中国队的伤亡尤其惨重在当天的十点时,军队召开了紧急,作战略准备,在当天美韩军队的损失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人伤亡非常惨重,这只是上甘岭战役的一部分而已,整个上甘岭战役造成的伤亡数字其实非常庞大。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的十月份,当时的世界上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的作战军队为了能够摧毁美国等国家的联合攻击,在这一年的十月份在朝鲜境内发起了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的名字就是上甘岭战役。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下,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中国军队都英勇奋战,在加入朝鲜战争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进攻方已经受到了来自各方军队非常沉重的打击,为了能够修养兵力以便长时间的作战,美国军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军队传达谈判的意向。
上甘岭战役简介的资料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952年1月下旬至4月23日进行。
下面将为您介绍上甘岭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胜利意义以及参战英雄,全方位细致地呈现这一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进入朝鲜,中国决定采取行动,于10月19日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汉城战役、辽东战役、江河口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缓解了战争局势,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为反击美军打下了基础。
二、战役经过(一)作战计划上甘岭位于朝鲜中北部,是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和联合国军队争夺的重要位置。
中国军队认为,如果能够在上甘岭附近取得胜利,就能够对敌方在朝鲜的战略部署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中国军队计划在上甘岭附近展开猛烈进攻。
(二)战役进程1952年1月下旬,中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把敌人的部队推向了上甘岭关口。
随后,中国军队对敌方进行了多轮轮番攻击,但都未能取得胜利。
在战斗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坚持不懈地进行掩护伪装,采取了很多战术和行动,使敌人难以判断他们的真实意图和进攻方向。
这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和敌人在上甘岭的战场上持续搏斗,互有胜负。
(三)胜利结果1952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军的直接指挥下起义,加大了战力,终于消灭了侵略者的最后一支部队,成功占领上甘岭。
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死亡2.6万,受伤8.2万,但是敌人损失更大。
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威信,加强了中国黑龙江到朝鲜边境的防御,并且为反击敌人取得更大的战略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胜利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进行了重大努力和牺牲,上甘岭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它加剧了战争的发展,打击了敌人的威信,增强了中国军队的信心,同时也让朝鲜人民感到更加坚定和自豪。
(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巩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地位和权威,并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上甘岭战役红色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之间进行的一场激烈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上旬至12月5日之间,是朝鲜战争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战役之一。
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态势,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勇气和坚定意志。
上甘岭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势险要,战略重要。
当时,联合国军占据着上甘岭的制高点,阻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北进的道路。
中国人民志愿军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避免与联合国军正面交战,继续北进;要么选择冒险攻占上甘岭,打破联合国军的封锁。
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选择攻占上甘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展开了一系列勇猛的攻势。
在战斗的初期,志愿军遭遇到了联合国军强烈的抵抗,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他们用身体与子弹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了军人的英勇和纪律,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
无论是在攀登陡峭的山峰,还是在低温下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搏斗,他们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
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他们消灭了大
量的敌人,迫使联合国军撤离上甘岭,重要战略地位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中。
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重大胜利,也让整个世界瞩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和决心。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红色故事,这个故事中充满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典范,激励着新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上甘岭战役介绍上甘岭战役,是我志愿军在金化东北上甘岭附近的突出部之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约三点七平方公里)为主的阵地上,依坑道工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进攻的一次成功的坚守防御战役。
此役,敌先后投入美第7师、伪第2师、第9师及美空降第187团等部共六万余人和大量的武器装备,我参战兵力为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及34师第102团和炮兵、高射炮兵等共四万二千余人。
战斗自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历时四十三天。
我军经过反复激烈的急争夺作战,阵地我交失而复得,终于粉碎了敌之进攻。
取得了歼敌二万五千余人,击毁击伤敌机三百架,击毁敌大口径火炮六十一门、坦克十四辆的重大胜利。
第一,战前情况一九五一年六月,我军转入战略防御后,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作战方针指导下,第一线各部队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逐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绵亘正面的坚固阵地防御。
同时调整和加强了东西海岸和纵深地区的防御力量,改善了道路和后方供应。
自一九五二年春夏以来,我军又开展了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小分队攻防作战的经验。
一九五二年秋,我军为了锻炼部队,争取主动,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局部进攻,令第一梯队各军于九月十八日起对敌营以下战术要点实施反击作战。
正当我军秋季有限目的的进攻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敌人为了在七届联大和美国大选开始前取得宣传资本,并加强其在停战谈判中的地位发动了所谓“金铧攻势”,上苦岭战役由此开始。
敌军企图及兵力部署敌人发动所谓金化攻势的企图是:首先攻占我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进一步夺取整个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防御态势,为尔后进攻平康、金城以北地区创造条件。
其主突方向为区亭岘、五圣山。
进攻正面宽二点五公里。
为实现上述企图,敌纠集的主要兵力是:美第9所属美第7师(配属美空降第187团、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伪第2师(配属步兵第37团)及伪第9师等部。
上甘岭战役的故事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期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之间的一次激烈对抗。
这场战役发生在1952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中国志愿军成功守住了上甘岭阵地,打退了敌军的猛烈攻势。
上甘岭地势险要,是连接朝鲜和中国的重要交通要道。
当时,联合国军占据了上甘岭并试图通过此地向中国内地推进。
中国决定派遣人民志愿军前往上甘岭阵地进行防御。
志愿军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修筑了坚固的阵地,布置了密集的地雷阵和多道防线。
战役开始后,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几乎将上甘岭阵地夷为平地。
但志愿军将士不畏艰险,奋勇作战,坚决捍卫自己的阵地。
面对强敌的无情轰炸和猛烈进攻,志愿军战士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舍生忘死的勇气。
他们利用地下堡垒和地道进行战斗,与敌军进行近距离的激烈交火。
中国志愿军的英勇抵抗令联合国军始料未及,战场上硝烟弥漫,冲突激烈。
战役持续了几个星期,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
然而,中国志愿军坚决捍卫着每一寸土地,使得联合国军无法突破防线并占领上甘岭。
在战斗中,中国志愿军展示了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战略智慧,有效地应对了各种战术。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对于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这场战役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也震撼了世界各国。
中国志愿军以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关注。
上甘岭战役的故事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敌侵略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军人奉献精神和忠诚责任的体现。
这场战役不仅带来了胜利,更加深了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友谊与团结。
上甘岭战役的英勇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闪耀。
档案解密之上甘岭战役的相关介绍上甘岭战役发生在近代,是我国在抗美援朝时期和以美军为主导地位的美韩军队之间的一次战争,这一次战役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上甘岭战役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上甘岭战役近代发生在亚洲的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半岛,参与的国家很多,死亡很多,影响非常大。
上甘岭战役是历史上罕见的惨烈战争,在上甘岭这个狭小的阵地上,朝鲜和中国志愿军、韩国和美军以及联合国组织两方都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
美军在这场战役中伤亡惨重,美方中许多参与过这场战役的幸存者对这场战役的印象十分深刻。
因此对于上甘岭战役评价,美军作出的评价较多。
参与上甘岭战役的联合军最高指挥官范弗里特,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上甘岭战役作出评价,他认为这场战役是恶性的打赌,死伤惨重、得不偿失,他还认为上甘岭战役是失败的。
这段关于上甘岭战役评价,客观评价了上甘岭战役,世人不仅可以得知美军战略上的失败,还可以从侧面得知这场战役的惨烈。
所谓的“恶行打赌”是范弗里特在战争开始之前,曾扬言说“五天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之后,这场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联合国军的死伤人数在8000人以上,联合国军是三十个国家的精锐的综合,死伤如此大,让人震惊,可见上甘岭战役的惨烈。
范弗里特作出的上甘岭战役评价在告知中国志愿军英勇无比的同时,还揭露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之处。
在发生上甘岭战役之前双方并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大的伤亡,但是由于双方在敌方军队都有内应所以导致了战争局势不断扩大,最后发生了严重的伤亡情况。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交战前夕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部队人数一共有四万多人,而参加这次战役的美国军队和韩国军队的总人数一共有六万多士兵,所以上甘岭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经过双方非常激烈的战斗之后,中国的部队兵力损失惨重,其中由于当时的环境下水资源是非常匮乏的,所以在后援部队中为前线送水的过程中也损失了非常多的士兵。
二战后,由于某些特定历史因素,导致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裂出南北朝鲜两个政权。
由于美国的介入,在1950年6月25日正式爆发了朝鲜战争。
同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者恶意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为了祖国的安全,同时,也应当时北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共计经历两个阶段多场战役,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飞机、坦克、大炮等为主的重装备部队。
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阶段,在持续了43天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经过数十次阵地争夺,击退了联合国军近千次进攻,守住了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
英雄黄继光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就是发生在这场战役中。
我军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之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
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人民军队被俘人员,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
8高地和537。
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
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和170
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第12军。
战前,第15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10米长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15军第45、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炮兵9个团各1部另4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4万余人。
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
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
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联合国军”经过两天的炮火准备后,于10月14日5时开始,以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部共7
个营的兵力,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次的支援下,采取多路多波的方式,连续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猛攻。
志愿军第45师防守部队顽强抗击,先后击退1个排至1个营兵力的10余次冲击。
野战工事被摧毁后,转入坑道继续战斗,并于当夜以4个连的兵力进行反击,恢复了表面阵地。
战斗中,第135团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5~19日,“联合国军”又投入2个团另4个营的兵力继续进攻。
第45师调整部署,增加防守兵力,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阻击,入夜反击。
在19日反击597。
9高地的战斗中,第135团班长黄继光,以身躯堵住敌机枪工事射孔,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
至20日,第45师共毙伤敌7000余人,在大部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后,防守分队转入坑道继续作战。
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从10月21日开始,“联合国军”一面围攻志愿军坚守坑道的部队,一面调整部署,将遭重创的美军第7师在汉滩川以东的防务和进攻597。
9高地的任务交给南朝鲜军第2师,将南朝鲜军第9师调至金化以南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
第15军根据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关于抓住敌成营成团冲击这一有利时机予以大量杀伤的指示,令第45师重点转入坚守坑道作战,准备
进行决定性的反击。
21~29日,该师坚守坑道的部队,在“联合国军”进行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团结一致,克服缺粮、缺弹、缺水和空气污浊的困难,坚持作战,并先后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坑道外出击158次,毙伤敌2000余人,夺回7处阵地。
此间,志愿军纵深部队以2个班至5个连的兵力,多次向597。
9高地和537。
7高地北山实施反击,并及时向坑道内增派人员,补充物资;炮兵19个连进行火力支援,配合坚守坑道作战。
为了准备决定性反击,第3兵团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将第12军调往五圣山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以第15军第29师接替第45师除597。
9高地和537。
7高地北山以外的全部防务;给第15军增加7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兵团,给第45师补充1200名新兵。
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10月29日开始,志愿军第15军进行两天的炮火准备,摧毁“联合国军”所占表面阵地的工事。
30日夜,该军以第45师5个连、第29师2个连与坚守坑道的3个连相配合,在百余门火炮支援下,对597。
9高地进行反击,夺回了表面阵地。
11月1~5日,“联合国军”每日以1~6个营的兵力,对597.9高地展开猛烈攻击,一度突入阵地。
志愿军第12军以第31师第91
团和第93团1个营先后投入战斗,与第45师防守部队紧密配合,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多次进攻。
在5日的战斗中,第91团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都伤亡的情况下,孤身奋战,坚守阵地,毙伤敌280余人。
11月5日,第3兵团调整部署,以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指挥第31师及第34师2个团担任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
7高地北山的作战任务,并组成五圣山战斗指挥所,该指挥所归第15军直接指挥;第45师除炮兵、通信、后勤保障部队外,撤出战斗进行休整。
11日16时25分,第31师第92团以2个连,在110余门火炮支援下,分两路发起冲击,激战至17时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
入夜该团增强兵力,抢修工事。
12~14日,打退南朝鲜军2个营至1个团兵力的多次攻击。
14日夜,第93团主力加入战斗。
至17日,又打退南朝鲜军1个排至1个团兵力的冲击70余次。
18日,第34师第106团接替第93团加入537.7高地北山作战,激战至25日,打退南朝鲜军多次进攻。
第12军加入作战后,在第15军作战胜利的基础上,巩固了597.9高地,恢复、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
“联合国军”由于伤亡惨重,被迫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志愿军第15、第12军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进行数十次反击,共毙伤俘敌2.5
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最终守住了阵地。
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
15万余人。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表明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对抗击强大火力的突击、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有着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