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养殖标准及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水产养殖的规章制度有哪些一、水产养殖的管理机构1.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产养殖政策和法规,并监督实施。
2.地方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养殖的具体管理工作,审核和批准养殖场的选择、建设、监督等工作。
3.水产养殖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协助政府监督和管理水产养殖,组织行业内的培训和交流。
二、水产养殖的规划与选址1.水产养殖规划:由地方渔业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编制水产养殖规划,明确养殖区域和容量。
2.选址审核:水产养殖场选址需要经过专家审核,确保养殖场周边环境适宜、水质符合标准等。
三、水产养殖的环保要求1.水质监测:水产养殖场应每日对养殖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水质符合环保要求。
2.废水处理:水产养殖场应设立废水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彻底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防汛措施:水产养殖场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汛措施,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水产养殖系统能够正常运作。
四、水产养殖的养殖技术标准1.养殖设备:养殖场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养殖设备,确保养殖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养殖品种:养殖场应选择适合当地水域的养殖品种,并按照当地气候环境、水质等条件进行调整。
3.养殖管理:养殖场应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饲料投喂、疾病防控、养殖密度等方面的管理。
五、水产养殖的安全检测1.食品安全:水产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养殖产品的安全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2.疾病防控:水产养殖场要建立疾病监测和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并治疗养殖中的疾病。
六、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保障1.水产养殖补贴政策:政府应出台水产养殖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从事水产养殖。
2.水产养殖保险:水产养殖场应购买相应的保险,保障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七、水产养殖的产业链发展1.产业链延伸:水产养殖场应积极参与水产养殖产业链的延伸,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附加值。
2.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场可以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多元经营。
水产养殖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产养殖管理,规范养殖行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包括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生动物和植物的养殖。
第三条水产养殖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生态、安全的原则,发展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养殖产品安全可靠。
第二章养殖证管理第四条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申领养殖证,并按核准的区域、规模从事养殖生产。
第五条养殖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核发。
申领养殖证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养殖证申请表;(二)个人或单位身份证明;(三)水域、滩涂使用权证明或者租赁合同;(四)养殖计划和养殖技术方案;(五)养殖水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材料。
第六条养殖证有效期一般为5年,期满后需重新申领。
养殖证持证人应当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不得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养殖证。
第三章养殖技术规范第七条水产养殖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
养殖者应掌握相应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第八条养殖者应按照养殖证核准的区域、规模从事养殖生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捕捞和资源破坏。
第九条养殖者应建立健全养殖记录,详细记录养殖生产、药物使用、饲料投喂等情况,以备查验。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第十条水产养殖生产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使用饲料、药物和其他养殖投入品,防止水体污染。
第十一条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监测,确保养殖水体水质达到养殖要求。
发现水质恶化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第十二条养殖者应遵守安全生产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确保养殖生产安全。
第五章质量安全管理第十三条水产养殖者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养殖饲料、药物和其他投入品,保证养殖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养殖场规章制度篇一:水产贝类养殖场规章制度水产贝类养殖场管理制度(一)、安全生产制度1、用电管理(1)寝室长每天必须在劳动之前检查电灯是否关闭,电褥电源是否切断,不关闭电源的收缴上来。
(2)严禁使用电炉子、电热杯等耗电量大的电器。
如果发现每次罚款20元,并罚队长20元(3)严禁私自乱接电源接头。
2、救生衣管理(1)出海人员无论好坏天必须穿着救生衣上岗,系好救生衣上面的主副带,不得随意吹救生哨。
(2)妥善保管救生衣,更换救生衣时以旧换新,若有丢失,自觉购买新的救生衣偿还。
(3)出海时未穿救生衣者第一次罚工10天,船长5天,安全员1天;第二次重犯者开除。
3、吊车安全管理(1)吊车员严禁酒后上岗,发现一次吊车员20元,机修500元,重犯者辞退。
(2)吊车员要定期检查机器及其钢丝缆的磨损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主管技师反映进行维修。
因机械检修延误,造成人员、物资受损,由总机修和吊车员承担全部责任。
(3)吊车员发现班组因吊物资哄抢(或者有工作人员在钢丝缆下面时),可以采取果断措施停吊,待谁先遵守规则让谁吊,并要把情况及时反映给队长。
(4)吊卸物资时,吊车员要精神集中,随时注意指挥员的手势,并按其操作。
起吊物资时,工作人员要撤离到主航道安全处; 装物资时,所吊物资末达到船面1米左右时,不允许靠近所吊物资。
指挥人员有权责令船长靠后装卸。
4、安全生产培训各队定期安排副队长、组长、船长等对所(二)船只安全管理制度1、船长必须了解自己船只的载重量,装载时不允许超过限定载重量的80。
2、船长要掌握自己船只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装载物资的重量。
分苗期间船只太多,要错开装物资时间,需提前装载物资时必须由队长批准。
3,船长要经常检查自已的船前缆、船扣、查看磨损情况,船上必须配备吊船船扣(滑缆船)。
队长每天收听天气预报,提前作好吊船、吊车、转港等准备。
如果公司通知大风后需要转港而未见行动,造成直接损失的由队长承担其全部责任。
水产养殖类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产养殖管理,规范养殖行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产养殖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水产养殖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水产养殖业发展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确保质量、安全生产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鼓励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第五条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水产养殖规划与管理第六条水产养殖规划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编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渔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相关证照,按照规定的养殖范围和规模开展养殖活动。
第八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加强养殖场所的日常管理,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防止养殖水域污染。
第九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合理使用饲料、渔药和添加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
第十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养殖生产记录,如实记载养殖生产、销售、用药等情况。
第三章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第十二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养殖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十三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第十四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章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第十六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七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不得使用非法添加剂和药物。
第十八条水产养殖经营者应当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不得销售不合格的产品。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水产养殖场的管理,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养殖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养殖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养殖场所有员工,以及与养殖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
二、养殖生产管理第三条养殖场应按照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进行养殖生产,确保水产品品质。
第四条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水产养殖的法律法规,遵守国家有关渔业资源保护的规定。
第五条养殖场应建立健全养殖生产记录制度,包括养殖品种、数量、生长情况、饲料投入、水质变化等,确保养殖生产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六条养殖场应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防止水产品病害发生。
第七条养殖场应加强苗种培育,确保苗种质量,降低养殖风险。
第八条养殖场应加强投喂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三、设备设施管理第九条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条养殖场应建立健全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制度,确保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一条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场区进行清理,保持养殖场区整洁、卫生。
四、安全环保管理第十二条养殖场应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三条养殖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使用养殖资源,防止水污染。
第十四条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五、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五条养殖场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员工队伍稳定。
第十六条养殖场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十七条养殖场应关心员工生活,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六、奖惩制度第十八条养殖场应设立奖励基金,对在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
第十九条养殖场应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员工进行处罚。
七、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由养殖场管理层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注: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总则为了规范养殖水产的生产过程,确保养殖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养殖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二、养殖场管理制度1. 养殖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养殖生产,确保养殖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2. 养殖场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养殖生产的全面管理工作。
3. 养殖场应配备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负责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
4.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
三、水质管理1. 水质管理应遵循“大水大肥”原则,保持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8.5,氨氮总量不得高于0.6毫克/升,透明度在25~30厘米。
2.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氧换水,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由浅到深逐步加入,提高水温,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
3. 定期调节水质,根据季节、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适时注入新水,每隔10~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
4. 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即池中浮游动植物较多,品种齐全;水色早晚有变化,具鞭毛藻类占优势;水质肥而不老,即优质优势藻类处于增长期;水质清爽,浮游生物与悬浮有机物以外的悬浮物不多,透明度在25~40厘米。
四、病害防治1.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病害防治制度,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体检,发现病害及时治疗。
2. 加强病原微生物的监控,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严格执行养殖动物用药规定,不得滥用药物,确保养殖产品质量。
五、安全生产1. 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确保生产设施、设备安全可靠。
2. 养殖人员应掌握安全生产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帽、防护眼镜、手套等,确保养殖人员的人身安全。
六、环境保护1. 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合理处理养殖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水产养殖行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水产养殖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饲料添加剂滥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
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水污染、疾病传播、品质控制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产养殖行业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业的发展。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提高水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能够规范水产养殖过程,确保水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和食用。
2. 保护生态环境:标准化管理制度对养殖池塘、水质监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加强企业自律:标准化管理制度能够引导水产养殖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在经营过程中更加合规,规避风险。
三、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内容1. 养殖环境管理:规定养殖产业园区选址、占地面积、水源保护等要求,确保养殖环境符合标准。
2. 饲料管理:规定饲料配方、使用方法、添加剂使用限量等,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使用。
3. 水质管理:制定水质检测标准、监测频率等,确保养殖水体的质量符合要求。
4. 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机制,规定防疫措施和紧急处理措施,保障养殖过程中动物的健康。
5. 养殖管理:包括养殖周期、密度控制、清洁消毒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养殖过程的健康与安全。
四、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实施为了确保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制度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 信息共享:建立行业水产养殖数据库,汇集养殖企业信息、疫情信息等,方便监管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和追溯。
海洋渔业养殖规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海洋渔业养殖逐渐成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保障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
本文将带您了解海洋渔业养殖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1. 养殖环境管理1.1 水质要求海洋渔业养殖需要依赖海洋水域进行养殖,因此对水质的要求至关重要。
合格的养殖水体应具备适宜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等特性,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养殖活动。
1.2 养殖区域划定为了减少污染和保护海洋生态,养殖区域应按照科学的评估和划定标准进行规划。
养殖区域应避开敏感生态系统、保护区、航道等。
同时,不同养殖品种应有相应的养殖区域要求。
2. 养殖设施管理2.1 养殖网箱针对水产养殖,养殖网箱作为常见设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养殖网箱的材质、尺寸和结构应满足相应的标准,以确保承载力、抗风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2 养殖网具除了养殖网箱,还需要使用养殖网具,如养殖笼、养殖圈等。
这些养殖网具应符合规范要求,具备良好的耐久性、防污能力和适宜的尺寸。
3. 养殖管理3.1 种苗选育海洋渔业养殖的种苗选育是养殖活动的基础,对其管理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种苗的选育应坚持科学、规范和可持续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养殖环境的优质品种。
3.2 养殖饲料管理养殖饲料对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直接影响。
养殖饲料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配方要求,并经过充分检测和认证。
3.3 养殖疾病防控海洋渔业养殖中常常面临疾病和病原体的威胁,因此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场应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控制方案,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4. 养殖养护4.1 养殖周期管理不同的海洋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因此养殖周期管理十分重要。
合理控制养殖时间、密度和投喂量等,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4.2 养殖监测与评估养殖活动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掌握养殖环境和生物的状况。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是指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以规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以下是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一、水产养殖基本要求1. 养殖场选址必须在环境和水质条件良好的地方,且必须远离城市、工厂和化工厂等污染源。
2.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和安全监测制度,对养殖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定期对养殖环境、饲料和养殖方式进行检测。
3. 养殖场应定期组织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养殖技术和安全意识,确保养殖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4.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水产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对每批次的养殖过程进行记录和档案保存,以备后续的质量安全追溯。
二、水质管理要求1. 养殖场应在选址前对水质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水质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
2. 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监测,如水温、溶氧量、酸碱度、盐度等,并据此调整养殖环境。
3. 养殖场应定期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农药和兽药等污染物进行检测,保证水产养殖产品的安全。
4. 养殖场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池,并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三、饲料管理要求1. 养殖场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且应对饲料进行检测,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2. 养殖场应制定科学的饲料投喂方案,根据水体的温度、氧气和养殖阶段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饲养。
3. 养殖场应严格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因饲料过量而导致养殖水体的污染和鱼类的生长不良。
4. 养殖场应定期监测养殖水体中的饲料残留物,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鱼类的健康。
四、疫病防控要求1.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疫病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 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水体和鱼类进行疫病的检测,确保养殖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海产养殖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海产养殖业的管理,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沿海地区从事海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海产养殖业发展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养殖许可和海域使用第四条从事海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申请办理养殖证。
养殖证由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核发。
第五条申请养殖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有合适的海域使用面积;(二)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养殖设施和技术;(三)有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规程;(四)符合当地养殖规划和发展计划。
第六条养殖证有效期限为五年,期满后需重新申请办理。
第七条养殖证持证人应按照养殖证规定的海域使用面积和养殖品种进行养殖。
第八条养殖证持证人应合理利用海域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得擅自改变海域用途。
第三章养殖管理第九条养殖单位应建立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制定养殖技术规程和养殖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条养殖单位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进行养殖,不得超负荷养殖。
第十一条养殖单位应定期对养殖海域进行监测,确保养殖海域的水质达到养殖要求。
第十二条养殖单位应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包括养殖品种、数量、生长情况、收获时间等,以备查验。
第十三条养殖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养殖海域进行消毒和防疫,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四章环境保护第十四条养殖单位应严格执行养殖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养殖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养殖单位应合理使用化肥、饲料和药物,防止过量使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和药物残留。
第十六条养殖单位应定期清理养殖废弃物,确保养殖海域的清洁。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七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海产养殖业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养殖单位应接受渔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由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水产养殖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水产养殖活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适用于所有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等。
二、养殖环境管理1. 养殖区域应选择无污染、水质良好的水域。
2.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种苗管理1. 选择经国家认证的健康种苗。
2. 建立种苗引进、使用、淘汰的记录制度。
四、饲料与药品管理1.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禁止使用违禁药物。
2. 建立饲料和药品的采购、使用、存储记录。
五、养殖过程管理1. 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包括投喂、换水、疾病预防等。
2. 定期对养殖生物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六、疫病防控1. 实施定期的疫病监测和预警机制。
2. 发现疫情时,立即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七、产品收获与销售1. 建立产品收获、暂养、运输、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 确保产品在收获、暂养、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八、废弃物处理1. 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 禁止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水域。
九、安全生产1. 制定安全生产规程,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2.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急救设备。
十、监督检查1. 建立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养殖活动进行自检。
2. 接受并配合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十一、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养殖单位负责解释。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补充上述内容,以确保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海鲜养殖标准一、海鲜养殖分类和盐度、温度、等标准。
名称盐度温度养殖周期海绵清洗周期养殖方法澳洲龙虾、龙虾仔、珍宝蟹、面包蟹、花龙、红龙1.020°-1.023°16°-18°7天-15天10天清洗海绵,一个月清洗过滤定期喂食,尤其是在长期销售不出去的时候东星斑、青石斑、老虎斑、加吉鱼、金昌鱼、多宝鱼、小青斑活鲍鱼1.018°18°3天-5天3天清洗过滤棉一个月清洗过滤斑类对水质要求很高,清澈无污染,并做到一周杀菌(100公斤2-3盖杀菌水)基围虾、白虾、皮皮虾1.016°-1.018°16°-18°1天-3天2天清洗过滤棉,一个月大清洗由于虾类极易使水质变坏,发现有快要死亡的,快速捞出。
青蛤、蛏子、毛蛤、花蛤、芒果贝、赤贝小红贝、扇贝、生蚝带子、小海螺1.014°-1.016°10°-14°3天-5天2天清洗过滤棉,一个月大清洗水温14°,勤检查,死亡贝类立即扔垃圾桶,如有活度不好的立即与前厅销售人员沟通或汇报厨师长桂鱼、鲈鱼鲟龙鱼、虹鳟鱼适量加点盐15°-18°夏天2-3天冬天10-20天3天清洗过滤棉一个月清洗过滤每周杀菌一次,100公斤水滴2-3盖杀菌水草鱼胖头鲢鱼黑鱼不加盐15°-18°10天-153天清洗过滤棉一次清洗过滤棉,由于草鱼特别容天一周清洗过滤石子一次易使水混浊,所以每周要定时清洗。
二、海鲜池海鲜保持一天的周转使用量,并做好新旧使用循环。
三、海鲜员随时检查、挑选死亡的海鲜,蟹、贝、蛙、无鳞鱼等后坚决不能使用,做好详细记录,交厨师长处理,每月报损。
四、海鲜池的水质必须达到清澈透亮,严格按一层棉、一层活性炭和珊湖礁、再加一层棉的顺序清理过滤保持好周边的卫生清洁。
五、每一组循环过滤都必须配备温度计,按规定温度控制。
水产养殖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水产养殖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确保水产养殖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从水产养殖前期的准备工作、养殖环境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水产养殖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
二、养殖前期准备工作1. 场地选择与规划- 充分考虑水质、水源、水深等因素,选择适合养殖的场地。
- 合理规划场地,确保养殖设施合理布局,方便操作与管理。
2. 引水系统建设- 建立合理的引水系统,确保养殖水源充足,并具备良好的水质。
3. 消毒与清洗- 在养殖前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清洗消除有害的病原体。
三、养殖环境管理1. 水质监测与控制-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 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
2. 温度与光照管理- 合理控制养殖水温,确保在适宜的范围内。
- 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需求,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3. 水体消毒与过滤-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预防水生病原体的传播。
- 安装适当的过滤设备,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四、饲料管理1. 饲料配方- 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
- 饲料中应包含必要的营养成分,以保证养殖动物的生长与发育。
2. 饲料投喂- 确保饲料的投喂量适宜,避免过量或不足。
- 定时定量、均匀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污染水质。
3. 饲料存储与管理- 储存饲料时,要保持干燥、通风,并防止日晒雨淋。
- 管理饲料的使用期限,避免过期使用,确保饲料的新鲜度。
五、疾病防控1. 疫苗接种- 根据不同疫病的防控需求,合理接种疫苗,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
2. 疾病监测与报告- 建立疾病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养殖动物的健康检查。
- 发现疫病疑似或确诊病例时,立即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隔离与消毒- 发现疫病病例时,要及时进行患者隔离,避免病菌传播。
- 患者隔离区域要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
六、总结水产养殖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总则为了规范水产养殖场的日常管理,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产品质量,确保养殖环境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养殖证照管理1. 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领养殖证,并按照核准的区域、规模从事养殖生产。
2. 养殖证有效期内,不得擅自改变养殖区域、规模和养殖品种。
三、养殖技术规范1. 养殖生产应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
2. 养殖场应根据养殖品种的特性,制定相应的养殖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
四、水质管理1. 水质管理应遵循“春季小水大肥、夏季大水不肥、秋季大水大肥”的原则。
2. 水质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得低于2毫克/升;pH值在7~8.5;氨氮总量不得高于0.6毫克/升;透明度在25~30厘米,不得有硫化氢的存在。
3.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氧换水,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一般10~15天加水1次,逐步加深到适合养殖的正常水位。
4. 定期调节水质,根据季节、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适时注入新水,每隔10~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
五、饲料管理1. 饲料原料及辅料、预混料均应统一采购,确保饲料质量安全可靠,并经检验合格。
2. 按技术员提供的养殖品种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方进行配制,不得随意更改,也不得私自添加饲料添加剂。
3. 按养殖动物实际进食情况饲喂配制饲料,不得私自用野外采捕来的野生动物饲喂。
六、安全生产管理1. 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 定期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七、环境卫生管理1. 养殖区、办公与生活区的垃圾应指定位置堆放,并及时清理,保持养殖场环境卫生。
2. 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八、奖惩制度1. 对严格遵守本制度、积极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的养殖户,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养殖损失或安全事故的养殖户,给予批评、警告或处罚。
鱼虾养殖管理制度范文鱼虾养殖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鱼虾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生生态环境,无害化养殖,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鱼、虾等水生动物的养殖管理,在养殖场、池塘、湖泊等水域中进行养殖的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案,加强饵料和药物的管理,落实养殖水质监测制度,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第四条进口鱼虾种苗应按照进出口动植物检验和检疫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并确保无外来有害物种。
第五条鱼虾养殖过程中,应严禁使用违禁饲料、药物和添加剂,不得偷偷投放或喂食人工饲料。
第二章养殖场建设第六条养殖场应选址合理,在水源充裕、水质优良的地方进行建设。
第七条养殖场周边不得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源。
如有特殊情况,应在养殖前进行相应处理,确保环境生态安全。
第八条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门禁制度,确保鱼虾种源的安全和养殖场内外生猪养殖相互隔离。
第九条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场的池塘、池系、出水口等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完好。
第十条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饲养记录和养殖台账,记录养殖场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数据,以备查验。
第三章养殖管理第十一条养殖场应按照养殖种类和规模,制定勤务表,明确员工职责和工作时间。
严禁懒散、偷懒、玩忽职守。
第十二条养殖场应有配套的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动物养殖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证书。
第十三条养殖场应经常进行免疫和疫苗接种,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对发生疫情的养殖场,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并报告相关部门。
第十四条养殖场应定期监测水质,控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持水质良好。
第十五条养殖场应制定饲养计划,合理投喂饲料,确保鱼虾获得充足的营养。
第十六条养殖场应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池水,保持水质清洁。
第十七条养殖场应做好各项防治措施,防止鸟兽叼食青虾、鱼卵等。
第四章防病治病第十八条养殖场应加强疫病防控,建立疫病预防和防治制度。
海鲜生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鲜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从事海鲜生产、加工、销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海鲜生产管理应遵循合法、诚信、公平、严格的原则,确保海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二章养殖管理第四条海鲜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养殖地点,确保养殖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五条海鲜养殖者应采用科学养殖技术,合理投放养殖密度,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提高海鲜产品质量。
第六条海鲜养殖者应严格执行药物使用规定,禁止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第七条海鲜养殖者应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养殖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品种、数量、投放时间、收获时间、用药情况等。
第三章加工管理第八条海鲜加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管理。
第九条海鲜加工企业应选用新鲜、合格的原料,严格执行原料验收制度,确保原料质量。
第十条海鲜加工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防止海鲜产品受到污染。
第十一条海鲜加工企业应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对产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四章销售管理第十二条海鲜销售者应具备相应的销售资质,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海鲜产品的销售管理。
第十三条海鲜销售者应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确保销售的海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四条海鲜销售者应建立健全销售记录,详细记录销售时间、地点、数量等信息。
第十五条海鲜销售者应对海鲜产品进行妥善储存,保持产品新鲜,防止产品变质。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十六条各级渔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海鲜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海鲜生产、加工、销售者应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和举报。
第十八条海鲜生产、加工、销售者应定期参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水产养殖规范化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水产养殖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提高养殖效益,特制定本规范化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规范化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类水产养殖场所,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河湖养殖等。
涉及的养殖种类包括鱼、虾、蟹、贝类等各类水产。
三、规范化管理要求1. 养殖环境:养殖场所应选择水质清洁、环境优美、适宜养殖的场地,远离工业排放区、生活污水排放口等有污染源的地方。
2. 养殖设施:养殖场所应建立完善的养殖设施,包括水池、网箱、围网等,确保适宜的养殖条件。
3. 养殖品种:应选择适合当地水域环境的养殖品种,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4. 饲料管理:养殖场所应根据养殖品种的需求,科学配合饲料,严格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质污染。
5. 养殖管理: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因为过度养殖导致疾病传播和水质污染。
6. 疫病防治:养殖场所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制度,定期对养殖水域和养殖生物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7. 水质管理:养殖场所应定期检测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保证水质适宜。
8. 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养殖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9. 环境保护:养殖场所应严格遵守相关环保法规,防止废弃物和养殖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四、监督管理1. 政府监督:相关政府部门对养殖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 行业协会监督:水产养殖行业协会对养殖场所进行认证和评估,对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养殖场所进行表彰和奖励。
3. 自我监督:养殖场所应当建立自我监督制度,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自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五、奖惩措施对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养殖场所,可给予相关奖励;对违反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养殖场所,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甚至吊销养殖许可证。
六、附则本规范化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对现有养殖场所进行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必须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才能继续开展养殖活动。
海鲜养殖标准及管理制度
品名盐度温度规格储备数量
青斑23.5 17 1.3斤2条-3条
老虎斑23.5 17 1.3斤1条-2条
多宝鱼20 13.5 1.3斤6条-8条
鸦片鱼20 13.5 1.3斤2条-3条
大连鲍20 13.5 6头8斤-10斤
基围虾27.5 13.5 45头2斤-3斤
赤贝20 10 2头6只-10只
扇贝20 10 4头5斤-8斤阿拉斯加蟹22 5 1.8斤5只-20只
象拔蚌仔20 6 0.5斤20只-80只草鱼淡水常温3斤1条
黄鳝淡水常温 1.1两3斤-5斤
海鲜缸养殖制度
1、每天早、中、晚巡缸,发现死亡及即将死亡的海鲜及时捞出,并作出妥当的处理。
2、发现过滤不畅,要及时清洗滤材,做到留一半、洗一半,防止水质波动过大,造成
海鲜大量死亡。
3、严格控制温度、盐度,每日做到多次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4、补水、补海水精后,让缸体内的海水充分循环40-60分钟,然后测量水质,做到符
合海鲜存活条件。
————桃花源厨政管理。